收藏 分销(赏)

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_罗文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400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_罗文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_罗文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_罗文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 06 15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17YBX01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JJ30449)作者简介:罗文斌(1982),男,湖南省衡南县人,土地资源管理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研究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罗文斌,高云红(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要: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对 20192021 年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布特点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

2、重点村呈现出“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均衡性较差,区域集聚性显著,上、中、下游地区空间分布类型差异大 2)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两个高密度核心区,每个贫困地区又有一个或多个次级高密度核心区 3)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游客数量、A 级景点数量、人均 GDP 是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异质性分布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后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加强;同时不同地区的主导影响因子和交互因子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地形和河流等自然因素也显著影响到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布局 最后对贫困

3、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K921;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1670(2023)02 0060 050引言2020 年脱贫工作如期完成,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但是相对贫困仍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减贫和预防再贫困仍然还需努力 因此,如何把扶贫脱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作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整合了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有利于通过造血式扶贫方式来培

4、育乡村的内生动力,是连片特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1 116 为了发挥乡村旅游在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20192021 年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三批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也不断加强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监管和政策支持,保障乡村旅游健康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旅游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乡村旅游专业化、精品化发展的典范,更是实现乡村繁荣、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对推进地方经济兴盛、协助贫困地区逐步实现脱贫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学者对乡村旅游与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

5、效果评价等 李凯等以广西壮族自治区 235 个村庄为例,探讨了乡村旅游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整体减贫效果,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对贫困人口的脱贫和收入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 115 121;黎洁等研究表明,参与乡村旅游能够显著减缓农户的贫困,乡村旅游对调查地农户的经济、教育、生活水平和权利维度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2;Wineaster An-derson 对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农村地区的文化旅游和扶贫工作进行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对改善农户生计有重要贡献,拓宽了农户的收入来源3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农村脱贫、提高农户收入的重要方式 在乡村旅游的空间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模

6、型4、空间分布影响因素5 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研究日益重视,研究对象涉及乡村旅游示范村6、休闲农业园区7、农家乐8、乡村旅游重点村9 等,研究尺度涵盖全国、第 38 卷第 2 期2023 年 4 月平顶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Vol 38 No 2Apr 2023省市等不同的行政区域,研究内容较为全面 但很少有学者从流域视角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与流域贫困地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研究范围和深度 由于区域内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阶段,研究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7、在流域贫困地区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认识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我国脱贫攻坚中的空间作用和贡献;二是有利于深入推进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衔接,从空间配置视角探索乡村旅游重点村引领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布局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三是有利于深化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时代贫困治理以及长江经济带研究主题和内容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重点推进的三大战略之一,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既在上、中、下游地区分别形成了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又存在大面积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因此,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区域两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

8、村的空间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各类因素对不同区域重点村空间分布特点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 1研究区域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区域,地貌类型多种多样,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独特,人口众多,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区域内部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长江经济带是贫困地区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中国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有 8 个位于长江经济带,分别为秦巴山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罗霄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四省藏区中的四川藏区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位于偏远、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和少数民族集聚的区域

9、 开展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分析有助于促进该区域协调发展1 2数据来源20192021 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下简称为乡村旅游重点村)信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https:/www mct gov cn/)长江经济带 117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坐标数据通过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获取,并利用 ArcGIS 10 2获得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图 社会经济数据以2019 年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 为依据 分辨率为 90 m 的 DEM 高程数据从地理空间数据网站取得1 3研究方法1 3 1最邻近指数最邻近指数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表示点状事物

10、的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10 计算公式为=r1rE,(1)rE=12t/A(2)式中,为最邻近指数,r1为实际距离,rE为理论距离,t 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总数,A 为长江经济带区域面积 =1 时,重点村的分布是随机的;1时,重点村的分布是均匀的;1 时,重点村的分布是集中的1 3 2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主要用于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在贫困区域内分布的集中程度11,计算公式为G=100 ni=1Xi()t2(3)式中,G 为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个数,n 为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总数 G 越大,表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越集中;G 越小,表示分布越分散1 3 3核密度分析核密

11、度分析用于研究区域内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密度12,能够反映乡村旅游重点村在贫困地区的空间集聚度 计算公式为fh(x)=1thni=1x Xi()h(4)式中,fh(x)为核密度函数,h 为带宽,x Xi为贫困地区内预估重点村 x 到样本重点村 Xi处的距离1 3 4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作为一种新的统计方法,不仅能发现空间差异,还能挖掘差异的驱动因素 基本原理是从空间分异角度比较各类影响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具有一致性 具体来说,如果某一自变量对某一因变量产生影响,则两变量的空间分布应具有相似性 计算公式13 为q=1 1t2Lh=1th2h(5)式中:q 为因子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力,q

12、 愈接近 1,表示其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愈接近0 越弱;L 为因变量的分类等级;t 和 2为重点村16第 2 期罗文斌,高云红: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总量和总方差;th为第 h 类的样本数;2h为 h 类因变量的方差2空间分布特征2 1空间分布类型将数据输入 ArcGIS 10 2 软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态势计算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 117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最邻近指数为 0 72,小于 1,实际距离为47 70 km,理论距离为65 90 km,Z=5 71,可知乡村旅游重点村

13、在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征 深入分析发现,乡村旅游重点村在长江经济带上、中游贫困地区的最邻近指数分别为 0 72、0 81,而在下游贫困地区的最邻近指数为 2 35,表明上游、中游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均为集中分布,而下游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均匀分布,主要是因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较高从而阻断连续分布,使其集中分布于偏远地区,而下游地区连片贫困地区较少且连续,因而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上、中、下游分布情况差距较大,这也进一步体现出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我国贫困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2 2空间分布均衡性通过计算,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 117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地理集中指

14、数为 26 64 若乡村旅游重点村均匀分布于各贫困地区,平均地理集中指数为24.32,说明重点村在贫困区域的分布较为集中 从上、中、下游三区来看,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理集中指数为 73 83,明显大于重点村在上、中、下游三区均匀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 55 55,表明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区域尺度分布得更为集中 由于这些贫困地区海拔较高、地形闭塞,特别是在上游地区,交通和其他方面的基础建设都相对落后,在某种程度也对该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得当地的旅游资源品质愈发优越,乡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因而上游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更为密集,区域空间分布并不均衡2 3

15、空间分布密度利用 ArcGIS 10 2 软件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核密度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形成两大高密度核心区,每个连片贫困地区又有一个或多个次级高密度核心区 上游地区生成一个高密度的核心区和多个次级高密度核心区,高密度核心区以滇西边境山区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核心向外扩散,次级高密度核心区主要集中在滇桂黔石漠化区;中游地区在罗霄山区形成一个以井冈山市为核心的高密度核心区,但次级高密度核心区明显少于上游地区且范围较小;下游地区仅形成一个范围较大的次级高密度核心区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西南内陆多于东南

16、沿海、“西密东疏”的特征 因此,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西南地区集中分布的重点村更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3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通过对乡村旅游地的文献进行梳理,结合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数据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获取性,从经济基础、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市场潜力、交通条件 5 个维度出发,选取人均 GDP(X1)、第一产业产值(X2)、A 级景点数量(X3)、游客数量(X4)、人口密度(X5)、公路里程(X6)6 个指标作为表征体系,将自变量用自然断裂点法进行分级,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模型,探究各因素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 为进一步揭示不同贫困地区影响乡村旅游

17、重点村分布的主导因子,分别对大别山区(Y1)、罗霄山区(Y2)、武陵山区(Y3)、秦巴山区(Y4)、乌蒙山区(Y5)、滇桂黔石漠化区(Y6)、滇西边境山区(Y7)、四川藏区(Y8)8 个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空间分异因子探测 同时运用 GIS 地理叠加分析方法,分析海拔、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3 1影响因子探测结果利用地理探测器求出各个因子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的 q 值,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统计,比较各因子对不同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解释力 由表 1 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解释力呈现空间差异性 长江经济带全域范围

18、内,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力较大的因素主要为游客数量、A 级景点数量及人均 GDP 从分区来看,大别山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主导因素为人口密度、第一产业产值、游客数量,罗霄山区的主导因素为公路里程、游客数量、人均 GDP,武陵山区的主导因素为 A 级景点数量、游客数量、第一产业产值,秦巴山区的主导因素为公路里程、人均 GDP、人口密度,乌蒙山区的主导因素为游客数量、人均 GDP、第一产业产值,滇桂黔石漠化区26平顶山学院学报2023 年的主导因素为 A 级景点数量、游客数量、人均GDP,滇西边境山区的主导因素为游客数量、A 级景点数量、公路里程,四川藏区的主导因素为人口密度、游客数量、

19、A 级景点数量 由此可知,游客数量、A 级景点数量、人均 GDP 是各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高驱动力影响因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大环境息息相关,乡村旅游地存在着“以景区为基础,以游客为主体”的分布特点,游客数量是景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区的兴衰 资源禀赋水平在乡村旅游发展早期起到决定性作用14,乡村旅游重点村以旅游景区为依托,有利于发挥景区的连带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人均 GDP 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指标,经济发达程度对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因此游客数量、A 级景点数量、

20、人均 GDP 的地区差异会引起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差异表 1影响因素探测结果探测因子总体Y1Y2Y3Y4Y5Y6Y7Y8X10 052 60 416 70 395 70 090 40 395 40 442 60 301 50 051 00 227 2X20 018 30 463 00 386 30 217 40 229 90 258 70 262 90 056 60 258 8X30 150 80 210 30 207 00 286 30 078 90 233 30 318 90 310 90 265 7X40 178 40 425 90 546 80 282 40 250 60 599

21、00 315 90 593 00 362 5X50 018 60 509 20 216 30 126 10 327 70 208 40 111 40 065 70 510 2X60 025 50 277 80 556 20 128 10 463 30 154 40 267 10 135 20 210 53 2影响因子交互探测结果考虑到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利用因子交互探测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见表 2 不同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6 个影响因素中任意两两交互后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解释力均明显高于单个因素 交

22、互类型有两种:一种是非线性增强,另一种是双因子增强,以非线性增强为主 长江经济带全域范围内,交互作用解释力度最强的是人均GDP游客数量 大别山区、罗霄山区交互作用解释力度最强的是人均 GDP游客数量,武陵山区交互作用解释力度最强的是第一产业产值游客数量,秦巴山区交互作用解释力度最强的是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交互作用解释力度最强的是游客数量公路里程,滇西边境山区交互作用解释力度最强的是游客数量人口密度,四川藏区则为第一产业产值A 级景点数量 综上,人均 GDP、游客数量及第一产业产值在各区域都能显著地增强其他影响因子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解释力,进一步证实了

23、因子探测的结论表 2主导交互因子作用探测总体Y1Y2Y3Y4Y5Y6Y7Y8主导交互因子解释力X1X40 376 5X1X40 989 7X1X40 979 9X2X40 848 9X1X20 904 8X4X60 944 8X4X60 911 7X4X50 781 4X2X30 963 13 3自然因素3 3 1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交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15,乡村旅游活动建立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基础之上,而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发展有直接影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捷、对外交往密切,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将长江经济带的地形高程图与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

24、分布图叠加分析,由表 3 可知,乡村旅游重点村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八个贫困地区中有 67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海拔 1 000 m以下的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随海拔增加呈递减趋势 从总体上看,在海拔 500 m 1 500 m 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达到 64 1%这些地方受外界干扰较少,保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可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繁荣振兴表 3乡村旅游重点村海拔高度海拔/m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个比例/%5002117 9500 1 0004639 31 000 1 5002924 81 5002117 93 3 2河流水系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25、不同形态的水体构成了不同的水系景观,通过形、影、声、色、光及其组合变化等独特的美学魅力对游客产生吸引力通过 ArcGIS 10 2 对区域内的主要干支流进行 10km 和 15 km 的缓冲区分析,得到乡村旅游重点村36第 2 期罗文斌,高云红: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河流分布(表 4)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有 63 个村落分布在水系 10 km 缓冲带内,占比 53 8%;在 15 km 的水系缓冲带中,有 82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占比 70%,说明该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河流的分布密切相关 众多的河流不仅为扩大村落规模提供了足够的水源,也为山地休

26、闲农业观光增添了吸引力表 4乡村旅游重点村河流缓冲区分布缓冲距离/km 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个比例/%106353 810 151916 2153529 94结论与建议4 1结论运用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区域两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点,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和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态势,上、中、下游地区空间分布类型差异较大 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属于集聚型分布,而下游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则属于均匀型分布 空间分布均衡性较差,分布较为集中,在区域尺度下,乡

27、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集聚性更加显著,重点村多分布于上游地区2)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形成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位于上游地区的滇西边境山区和中游地区的罗霄山区,每个连片贫困区又有一个或多个次级高密度核心区3)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受经济基础、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市场潜力、交通条件的综合影响 其中,游客数量、A级景点数量、人均 GDP 是长江经济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异质性分布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后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异质性分布的解释力远超单因子,不同地区的主导影响因子和交互因子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在自然因素中,乡

28、村旅游重点村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 在500 m 1 500 m 地区,具有沿河流湖泊分布的倾向4 2建议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是改变乡村经济结构的重要路径16,乡村旅游重点村在贫困区的集聚分布有利于区域的整体开发和资源利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集聚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加速区域脱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为进一步推动贫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开发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增强创新驱动 贫困地区多为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及文化多样的少数民族区,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乡土民风习俗等地方文化,突出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促进城乡文化融合,提高乡村

29、旅游的吸引力 比如武陵山区可以将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聚落的文化景观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大别山区可借助“黄麻起义”“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革命历史事迹,积极探索红色研学旅游 此外乡村旅游重点村多分布于海拔1 000 m左右地区,这些地区由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通达性差,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为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可以大力打造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以吸引富有挑战精神的旅游者 在高海拔地区的重点村可以充分发挥山地优势,发展山地养生、滑草场等特色项目2)发挥重点村镇带动作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贫困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及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不适宜修建大型工程,可以以重点乡镇为突破点,促进乡村

30、振兴 以文化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重点村落为核心,通过就地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既能使人口集聚,又能有效减少城乡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费用,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各贫困地区应打破地区壁垒的制约,促进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均衡发展 在罗霄山区、滇西边境山区以及黔湘鄂渝四省交界处等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较集中的区域,可以充分发挥重点村的集聚效应,形成跨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带,加强片区旅游资源整合,推行“以点带区、以轴带面”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形成“点线面”的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3)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绿色发展原则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两山”理

31、论和生态宜居理念 农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生态是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保证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但还需开发特色农业活动如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等,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应注意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突出山地的绿色优势,依山而建一批“森林人家”、康养基地,推进生态旅游建设(下转第 70 页)46平顶山学院学报2023 年口分布和经济条件是带动城市周边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泰安市、菏泽市等地区受综合因素影响很强,更适合美丽乡村的评选,为下一步美丽乡村的选

32、址提供了参考意见笔者从地形地貌、交通区位、河流、人口数量及经济等角度探析了山东省美丽乡村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综合因素的影响 其分析结果可以为下一步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指导建议,并为山东省美丽乡村的评选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6 2BAKLEY D L,HENY M S 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to cluster or not to cluster?J 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19(2):308 325 3 ZHE

33、LIAZKOV G,ZAIMOVA D,GENCHEV E,et 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J Economics of Agricul-ture,2015,1(62):73 93 4 张卫亮,郭玥,李博文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 建 设 创 新 模 式 探 索 与 研 究J 农 家 参 谋,2020(18):2 5 张晨,肖大威,黄翼 广州市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热带地理,2020(3):551 561 6 余迅 湖北省美丽乡村试点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0(5):68 73 7 安洁

34、,杨锐,潘晓佳,等 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J 中国标准化,2018(12):159 163,183 8 吴志斌,屈雅红,徐燕明 中国美丽乡村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文化地理的视角 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责任编辑:赵岩洁)(上接第 64 页)参考文献:1 李凯,王振振,刘涛 西南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减贫效应分析:基于广西 235 个村庄的调查J 人文地理,2020(6)2 黎洁,党佩英,任林静 乡村旅游对贫困山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 J 人文地理,2020(6):122 131 3 ANDESON W Cultural tourism and p

35、overty alleviation inrural Kilimanjaro,TanzaniaJ Journal of Tourism andCultural Change,2015(3):208 224 4EYMANN A,ONNING G Microeconometric models oftouristsdestination choice J 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7(6):735 761 5MACDONALD M,JOLLIFFE L Cultural rural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ese

36、arch,2003(2):307 322 6 丁华,梁婷,薛艳青,等 基于 ArcGIS 的陕西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与发展特色研究:以 231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例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110 117 7 张颖,陈奕捷,王道龙 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2):209 219 8 余瑞林,陈慧媛,陈广平,等 湖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高星级农家乐为例 J 经济地理,2018(6):210 217 9 马斌斌,陈兴鹏,马凯凯,等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20(7):1

37、90 199 10申怀飞,郑敬刚,唐风沛,等 河南省 A 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经济地理,2013(2):179 183 11 陈刚,吴清,杨俭波,等 中国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J 经济地理,2021(6):196 204 12 王金伟,郭嘉欣,刘乙,等 中国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地理研究,2022(2):390 405 13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J 地理学报,2017(1):116 134 14 荣慧芳,陶卓民 基于网络数据的乡村旅游热点识别及成 因 分 析:以 江 苏 省 为 例J 自 然 资 源 学 报,2020(12):2848 2861 15 杨庆,张凤太,安佑志,等 贵州省旅游扶贫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例 J 水土保持研究,2021(6):316 322,329 16 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J 地理研究,2019(1):102 118(责任编辑:赵岩洁)07平顶山学院学报202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