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苏省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第17讲世界现代经济文明.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036328 上传时间:2024-11-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第17讲世界现代经济文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第17讲世界现代经济文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第17讲世界现代经济文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第17讲世界现代经济文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第17讲世界现代经济文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7讲世界现代经济文明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深远,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也缘于对罗斯福新政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措施的借鉴。 在2011年的高考中,有江苏历史15、上海历史18、天津卷34、浙江文综24等4题从不同的层面考查,是本讲在高考中命题频率较高的考点。(2011江苏卷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

2、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这一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排除A;福利国家的弊端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显露,排除B;“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排除D。故选C。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重要政策的内容易混淆 从列宁到斯大林,苏联(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先后实施的重大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极易混淆。如三个政策中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就存在区别,只有新经济政策发挥了这只“手”的作用。 (原创)

3、下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可能出现于 ( ) A19181920年 B19211924年C19251928年 D19851991年 【思路点拨】排队购买食品说明还存在着商品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交换,实行实物配给制,不会出现图中的情景。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1928年,所以B、C时间内是可以的,19851991年,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也是允许商品交换的。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如罗斯福新政中“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举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等就是宝贵的经验,无论是

4、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还是对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大林模式”虽然引领苏联人民迅速地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但是却牺牲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利益,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日常生活用品严重匮乏,没能关注民生,留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所以,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关注民生。 (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美国)社

5、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材料四“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

6、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摘自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求是2010年第24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2)据材料二、三指出,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3)据材料四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中四则材料都呈现的与“社会保障”

7、有关,可见自“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中国都意识到了“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这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发展。认识到这一点,第(1)问不难回答;第(2)问具体考查解读、对比分析材料的能力;第(3)问紧密联系中国现实,主题仍是“社会保障”。 【参考答案】(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影响: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答到“福利国家”即可)(2)差异: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来自政府;后者则由政府、私人(雇主和工人)共同承担。原因: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

8、上的市场经济体制。(3)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构建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原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1.(2011海南卷20)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

9、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答案:D2.(2011福建卷22)下图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 )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文材料解读能力。根据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品积压,物价下跌,大量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所以本题该选择B项。 答案:B3.(2011上海卷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C银

10、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平衡供需,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最终后果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B、C、D与史实不符。 答案:A4.(2011江苏卷16)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历

11、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答案:D5.(2009广东高考单科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美国14.73.3英国21.82.8挪威23.92.8德国 24.31.4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芬兰24.83.5法国28.52.1瑞

12、典29.52.7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22.02.6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请回答:(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

13、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解析】第(1)问和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设计,这类设计一般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切忌有论没据。第(2)问对高福利制度的评价,应坚持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 【参考答案】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2)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反对的理由,例如: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支持的理由,例如,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

14、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第17讲世界现代经济文明第2课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2011年的高考中,有江苏历史18、全国新课标卷32、2011年北京卷40、2011年天津卷25等4

15、题从不同的层面考查,是本讲在高考中命题频率较高的考点。(2011江苏卷18)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这一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

16、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D。 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误以为只有推动作用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以发达的区域经济大国为核心,世界经济也日益呈现出区域集团化态势。而在区域集团化的经济格局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滥用世贸组织的反倾销规定,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对区域外国家、特别是区域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这

17、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在一些地区有回潮甚至泛滥的趋势,这对经济全球化显然有阻碍作用。 (2009广东文科基础)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思路点拨】题眼:“欧盟建立的背景”,欧盟建立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B项错在“消除了贸易障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且有利于欧洲发展而不是给欧洲压力,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比欧盟建立的时间要晚,排除D项。故选A。 用“全球史观”分析

18、问题,培养全球视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该史观有助于弥补国别史的缺陷,侧重关注世界的横向联系。 全球史观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

19、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江苏省盐城市201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请回答: (1)结合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西欧中心论”的历史依据。(2)二战后,全球化迅

20、速发展的趋势对西欧国际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西欧曾面临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今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此谈谈你的对策。【思路点拨】本题以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为线索,重点考查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进程对国际关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认识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建议评讲时对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重点帮助学生寻求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参考答案】 (1)经济:新航

21、路开辟和工业革命使西欧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开创了世界先进的政治文明。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波及世界。(2)战后初期,西欧普遍衰落,被纳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取代欧洲中心格局。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西欧国家逐步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变化: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策:树立全球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 1.(2009广东卷) 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

22、,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解析】 二战后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协议,构建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这一体系的显著特征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其目的就是要稳定美元地位和价格。 答案:A2.(2011福建卷24) 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23、) 2.(2011福建卷24) 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解读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初期实行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故A项错误;20世纪70

24、年代末美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之首,故C项错误;欧元发行的过渡期是1999年1月1日起到2001年12月31日并且从图示中并不能看出是由于欧元发行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3.(2011上海卷20)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

25、整体”的核心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欧盟成员国并不包括俄罗斯这一欧洲大国,排除B、D两项; C项与雨果“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的观点矛盾;故选A项。 答案:A4.(2011全国新课标卷32)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4.(2011全国新课标卷32)下图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 本题

26、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解读能力。解读图片中的信息要注意完整性。材料提到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C两项解读不全面;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只产生一定影响,B项说法错误。把图中文字信息与图片自身信息的结合:直接投资在图中体现在世界各地,并通过此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D正确。故选D项。 答案:C5.(2011天津卷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

27、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15.681.82.6191039.841.418.8192040.139.420.5材料三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

28、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解析】本题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分析能力。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判断出这两个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然后说明其对外扩张客观上有利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原料出口上升、手工制品出口下降、机器出口上升,原料出口上升是因为中国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手工制品下降是由于列强侵华导致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机器出口上升是由于外来技术和海外市场刺激;第(3)问从图片不难看出世界经济的危险性,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应该是趋利避害等。 【参考答案】 (1)国家及扩张方向: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直接影响: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2)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说明: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3)寓意: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