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 反杜林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予必读的一部著作,是恩格斯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紧迫需要而撰写的。1875年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建立,为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了组织准备,这是巴黎公社失败后革命走出低谷的一个重要事件。但由于缺乏理论准备,两党合并中原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在党的纲领问题上对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观点作了无原则的让步,使党的理论水平更趋下降,特别是伯恩施坦等机会主义分子大肆鼓吹的杜林错误观点在党内通行无阻、自由泛滥。杜林妄图以他的“理论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宣扬与贩卖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机械论拼凑的哲学、庸俗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全面挑战,并
2、以“左”的“激进”的言词自封为“最后真理”,为机会主义分子提供理论武器,使党内思想出现混乱。于是,在党的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的请求和马克思的授意下,恩格斯毅然应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撰写了这部论战性著作。 为了戳穿杜林的真面目,澄清理论是非和适应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需要,反杜林论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全部理论内容,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笔撰写的仅有的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在一部著作里集中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只有反杜林论,所以,这部书被称为系统阐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百科全书,它同共产党宣言和费尔巴哈论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该著作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心,通过层层剖
3、析杜林“新体系”的错误观点,对科学社会主义从其理论渊源到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都作了历史的分析与十分精到的阐释。反杜林论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也是详尽而系统的。这本书论述了三大领域的辩证法,即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深入探讨了辩证法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包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这部著作也可以称作辩证法的百科全书。 反杜林论作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教科书”,在历史上已树丰碑,但因一百二十年来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它的使命并未完结。颇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针对杜林模仿空想社会主义、“从他的至上的头脑中,从他的孕
4、育着最后真理的理性中,构想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标准体系”,反杜林论着重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集中论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把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其意义即在于指明这两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从“求助于理性来构想”、“从头脑中构想”转为从“有关时代的经济”或现实社会的“经济的事实”中去寻找与发现,因而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这也是反杜林论全书的基点,掌握这个基点,是正确领会恩格斯阐释、特别是对哲学阐释的关键。比如,把“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作为“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强调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
5、的发展”来证明,否定了在“物质”概念上的陈旧观念;在真理和道德问题上,强调它们的相对性,反对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和道德观;在平等和自由的问题上,强调它们的具体性与历史性,反对先验的抽象的平等观和自由观;对辩证法坚持其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既把辩证自然观的核心规定为关于对立和区别“只具有相对意义”的认识,又明确地反对把辩证法当成“单纯证明的工具”,强调对现实过程要作“历史的和经济的证明”,等等,都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必须坚持的。正是反杜林论的这个基点,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使新哲学成为“共产主义世界观”。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
6、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学习反杜林论,要着力领悟这部著作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恩格斯曾两次用“划时代”的字眼评价黑格尔。他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 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他还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没有解决这个任务,这在这里没有多大关系,他的划时代的功绩
7、是提出了这个任务。”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贯彻于反杜林论全书的,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历史感。细细阅读这部著作就可以发现,恩格斯对真理、道德、平等、自由、阶级、社会主义学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等等,所有的分析都应用了这个方法,并且因为应用这个方法而使得他的分析鞭辟入里、令人折服。通常,在阐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时,多是静态的而非历史的分析。恩格斯则不然,他把对两种思维方式的阐述,置于西方认识发展的历史之中。 在古代,科学还没有分化,世界被当作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考察。那时的辩证法家在直观的基础上,把世界描绘成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
8、失。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世界观正确地把握了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但是,还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细节,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特殊的原因和结果方面逐个地加以考察。到了近代,自然界被分解为各个部分,科学分化为许多门类。分门别类的研究是当时认识自然界方面取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即孤立、静止、片面地看事物。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之后,就成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当着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大量实证材料,需要将这些材料加以系统化,找出每一个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时候,形而上学的丧
9、钟敲响了,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堵塞了从了解部分到了解整体的道路。这时,只有从联系和发展方面考察事物的辩证法能够解决理论困难。近代德国哲学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方式,康德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在黑格尔身上达到了高峰。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正是这样一种独具历史感的分析,才使我们懂得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并且使我们明白了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这几种思维方式的依次更替绝非偶然。每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它自己的时代来说,都有其存在的
10、理由,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它势所必然地会被另一种思维方式所取代。可见,人类的哲理思想,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和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缺陷,是辩证法的科学形态。 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学生,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一种独具历史感的分析方法。在研究某一个历史现象时,要注意它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内存联系,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的认识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统一。这是由世界体系的本性和人们的本性决定的。从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整个世界的发展是
11、无限的,客观事物的联系是无限错综复杂的,这就限制着人们去对世界体系作出毫无遗露的认识,但是整个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类和个人的认识来实现的,而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类和个人的认识又是在限的,它总是受主客观的限制。在主观上要受到人的寿命和生理条件、人的世界观、思想修养、知识水平的制约;在客观上要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科技、文化、教育水平和实践的广度、深度,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状况以及客观对象的发展过程、本质的暴露程度等的限制。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开展各项学习与研究活动,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探究事物的本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篇:反杜林论反杜
12、林论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
13、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
14、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
15、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
16、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
17、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
18、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论述了马克
19、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
20、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
21、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
22、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篇:反杜林论读书心得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一书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
23、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
24、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
25、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
26、社会地位。”可见他是要求人权的,他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因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
27、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杜林所描述的平等观实际上就是这种平等观的变形。“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
28、,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
29、的形式。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
30、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
31、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
32、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权的实质。建议更多的人能够阅读恩格斯的哲学名著反杜林论,定会受益匪浅。 第四篇:反杜林论读书心得大全自然辩证法论文 学生姓名:贾守盛学号:s100201003学院: 专业: 题目: 指导教师: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反社林论读书心得冉启锋 2010年11
33、月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
34、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
35、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
36、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 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可见他是要求人权的,他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他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因此,对于无产阶
37、级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杜林所描述的平等观实际上就是这种平等观的变形。“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
38、,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性和行为方式。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
39、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 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
40、口号。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
41、人”。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
42、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权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李丽红,吴景川.浅谈反杜林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读道德和法部分有感j.魅力中国,2009,(17). 2马怀玉,李春燕.论反杜林论哲学编的现代意义
43、浅谈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及现代意义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1). 3蔡春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马兵.反杜林论中“现代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j.党校论坛,1991,(03). 5彭夏夏.普世道德和永恒真理之辨伪读反杜林论有感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5). 第五篇: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
44、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著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
45、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
46、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存在”,与
47、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恩格斯在文中曾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暴力的看法,恩格斯论证了军事与经济、军事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关系,阐明了军队本身及其战略战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了社会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