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延续沉浸: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对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影响_周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883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续沉浸: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对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影响_周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延续沉浸: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对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影响_周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延续沉浸: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对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影响_周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5 期(总第 225 期)102延续沉浸: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对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影响周 雨 薛 达 高墨涵(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摘 要:“国粹”京剧的表演平台正从剧场和传统媒体逐渐拓展到网络和社交媒体,京剧受众即戏迷涵盖了更多的00后和90后青年群体。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京剧表演对戏迷的高峰沉浸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流体验”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移动性、互动性、丰富性和体验性是新媒体上京剧表演视频的主要优势,它们对戏迷心流体验的频率和程度影响各不相同。推荐内容的个性化以及评论互动对戏迷心流体验的强弱程度影响最大

2、,而戏迷产生心流体验的频率还受到观看的便捷性、视频形式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京剧的新媒体传播效果,优化移动场景、提高互动质量、丰富完善内容和善用视听技术成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关键词:京剧 心流体验 新媒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之一,素有“国剧”之称,早在2010年就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之中,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这项源远流长的艺术曾一度依托剧场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荣登“国民艺术”的宝座,然而在后续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媒体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京剧日益沦为冷门、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可喜的是,新媒体诞生后以其独特的优势亦成为再现京剧舞台艺术的主流

3、媒介之一,它的出现促进了京剧的传播与推广,甚至有延伸传统戏院、赶超传统媒体之势。由此也可窥见,新媒体发挥大众传播功能传承社会遗产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以当前主流新媒体视频平台“哔哩哔哩(简称B站)”为例,该平台的“京剧”频道拥有12.8万个视频和累计5.5亿次的播放量,播放量第一的京剧视频达到1276.3万次播放,1.4万条评论,1.5万条弹幕和44.3万次收藏,播放量超百万的视频有52条之多。伴随着京剧表演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蒸蒸日上,京剧受众,即戏迷的构成也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的00后和90后年轻人加入进来,京剧不再只是老年人的爱好。目前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包含QQ、B站、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豆

4、瓣)都建立了京剧相关的网络社群。QQ上京剧戏迷群的“群成员分布”信息显示,00后和90后成员占比最大,其后依次是80后、70后、60后等,可见新媒体已然成为年轻戏迷的主场。1新媒体正成为青年戏迷关注京剧的主要阵地,而京剧及其他非遗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年轻人的努力,因此需要思考新媒体上的京剧表演为何能吸引年轻戏迷,哪些因素会影响年轻戏迷的心理感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一、研究背景本研究中的京剧表演视频,具体指以京剧表演为主要内容的视频,包含京剧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和生、旦、净、末、丑等表演行当。新媒体平台上的京剧相关内容形式多样2,但表演视频占绝大多数,是京剧传播的主要形式。新

5、媒体京剧表演对戏迷的吸引力,即它的传播效果,在本研究中被确定为能给戏迷带来最大审美享受和满足的沉浸感,也就是观看后发布“上瘾了”“一直听戏一直爽”“根本停不下来”等评论所反映出的心理,心理学称之为“心流体验”,该概念由心理学家MihalyCsikszentmihalyi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指人们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时所达到的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忘我”状态,人甚至完全沉浸于当前活动中,失去对时间、空间的感知。3提出此概念的学者还引用了我国庖丁解牛故事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状态来描绘这种高度专注的感受。心流体验具有九个特征:清晰的目标、即时反馈、能力与挑战匹配、行动与意识融合、

6、精神高度集中、自我意识丧失、时间扭曲和目的性体验,并体现在心流体验的前因、开端、体验和结果过程中。4可以看出,这些特征与戏迷欣赏京剧时的心理感受非常吻合。基于国内外学者的论述56789101112,本文将京剧戏迷的心流体验界定为:受众在观看京剧表演视频时所产生的一种精力高度集中的沉浸感,这种感觉伴随着愉悦、满足和时空感丧失。衡量心流体验效果的维度包含频次和程度两个方面,频次指戏迷在观看京剧表演视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流体验次数,用于考察这种体验是否频繁;程度指戏迷所产生的心流体验的强弱,即到底“入戏”多深。毫无疑问,戏迷在观赏过程中产生的“心流体验”是京剧带给他的最大获益,也正是这种极致的享受和

7、满足感促使戏迷主动地搜索、分享,甚至再创京剧艺术,这就为传承京剧非遗艺术提供了自发的动力。以往针对京剧在新时期和新媒体阶段的传播策略研究并不多13,且多从案例分析和理论辨析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则结合定性的深度访谈法及定量的问卷调查法等实证方法,发挥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较为客观地揭示出戏迷心理感受的更细化的层面及其影响因素,具体研究问题包括:问题1: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的传播特征或优势是什么?问题2:观看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的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具有什么特征?问题3: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对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是否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二、研究设计概述研究需要较多数量的戏迷群体,在比较了多个新媒体平台后,确定

8、QQ的手机App应用程序14作为新媒体的样本,并通过多个关键词,如“京剧”以及“梅派”“迟小秋”“李胜素”“于魁智”等流派名称、创始人及传人姓名、国家一级演员姓名来查找群聊,累计搜索关键词195个,最终选取了11个群成员数量超过100人的QQ群。15在这6千余人中,戏迷的本文微信网页版特别推荐传媒与社会DOI:10.13556/35-1274/j.2023.05.012103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5 期(总第 225 期)2023年第五期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大致为3:2,男性稍多于女性,且00后和90后的占比最高(分别约为33%和31%),这说明新媒体平台上的戏迷主要是青年群体。针对问题1:

9、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的传播特征或优势是什么?和问题2:观看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的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具有什么特征?本文采用文献梳理及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意在发现以往新媒体相关研究中的传播特征,初步确定为三个特色:互动性、丰富性和个性化16。深度访谈则是立足京剧观赏的特定情境和行为来挖掘新的传播特征。访谈对象共10名,平均访谈时长37分钟,包含男性5人,女性5人,年龄分布为00后4人、90后4人、80后2人,这与QQ群的京剧戏迷构成较为吻合,他们的新媒体戏龄从1年到7年不等。访谈共设计了12个问题,围绕戏迷的京剧观赏行为、心流体验的表现以及影响其体验的要素等展开。通过对访谈资料的一

10、级到三级编码17,最终发现前人研究中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丰富性的传播特色,访谈均有提及。更重要的是,戏迷还提出了两个新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移动性和体验性。戏迷的心流体验不仅确证存在,还在频率和程度上被进一步细化呈现。针对问题3: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对青年戏迷的心流体验是否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的结果,设计包含32道题项的问卷,并通过线上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先少量发放用于前测(有效问卷92份),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后再进行大范围发放,累计回收问卷331份,有效问卷291份18。以下是数据分析结果及结论。三、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的传播优势为互动性、丰富性、移动性、体验

11、性青年戏迷观看京剧表演视频的主要平台是B站(约占85%),他们在新媒体平台观看京剧均能产生心流体验,且是常态(其中40%的用户经常产生,49%的用户总是产生)。发布京剧表演视频的新媒体平台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通过访谈和已有研究汇总,可得出四个特色或优势:互动性、丰富性、移动性、体验性。(一)互动性互动性是指京剧受众与媒介和与其他受众两个层面的沟通程度,即人机互动和人人互动1920,具体反映在操作体验和评论互动上。戏迷的评论互动主要通过阅读评论、发送弹幕或发布评论来达成,操作体验则是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而获得的平台感受反馈,大多数戏迷都表示操作平台无任何困难,播放自由操控,且能够检索到自己想要的内

12、容。(二)丰富性丰富性指的是新媒体上京剧表演视频的内容及其形式的海量和多样。具体表现为四点:内容更新及时新媒体对现场演出的拍摄、线下演出的转播比传统媒体及时得多;内容类型多样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的种类和形式极其丰富,包括官录搬运、粉丝拍摄和剪辑、混搭(流行、动画、配音)、汇总集锦等,这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偏爱内容创作者有的戏迷喜好特定的内容,“关注”功能为此提供了便利;偏爱附加原创内容有的戏迷偏好用户UGC的原创内容,如原创标题和原创字幕。丰富性还包括个性化,指新媒体基于算法技术对京剧视频实施内容推荐的智能化程度,这是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在京剧领域亦然。个性化推荐特点表现为准确、多样和新颖。21

13、22戏迷普遍认为自己所用App的推荐符合兴趣、内容丰富多样,还能帮助自己发掘到新兴趣。(三)移动性上述两种传播优势在前人研究中也有涉及,本次访谈则另外发现了与京剧表演视频观看情境相关的两个新优势。一个是移动性,具体指新媒体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地观看京剧表演。戏迷们认为手机App的移动性能增强心流体验,因为其携带便捷,能随时随地观看,而且能融入特定生活场景。(四)体验性另一个是体验性,指新媒体上京剧表演视频给观众带来的体验的优质程度,该体验主要为视听体验。其中视觉体验包括清晰度、镜头捕捉和表演细节。清晰度具体表现为,视频的分辨率越高、视频越清晰,体验越好;镜头捕捉是指视频能够

14、根据观看需求进行恰当的镜头移动、推拉等变换,充分满足观众对细节和全貌的综合需求;表演细节则包含了演员的表情、妆容、动作、戏服等。京剧视频的听觉体验包括剧场音效和现场氛围两个维度。剧场音效是指视频收录的混响还原了戏院声音效果;现场氛围则指视频收录的观众席反馈声(如叫好、鼓掌等)模拟了戏院环境,两者都能增强戏迷的代入感和临场感。随着体验的深化,戏迷在使用新媒体平台时的心流体验存在着从“叫好”“模仿”“共情”到“入戏”的渐进深入过程,这显示了用户沉浸感的微妙区别。叫好是隔着屏幕大声称赞,模仿是跟唱、跟念和跟着打节奏,共情是与角色共鸣,哭笑同步,入戏则是融入戏中,忘乎所以。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戏迷都认同

15、新媒体所带来的心流体验超越了传统剧场和媒体,约一半的受调查者(123人)认为新媒体心流体验的程度更强烈,然而还有一半的人(135人)认为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在体验的频次上,超过一半的人(161人)认为新媒体的心流体验更频繁。和线下的感受类似,新媒体平台的戏迷也都认为心流体验的极致境界“入戏”最难达到,而“模仿”相对容易。四、互动性体验性与丰富性依次影响心流体验频率和程度,移动性影响不等问卷数据经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戏迷在观看新媒体京剧表演视频时,心流体验的频率和程度均会受到互动性、体验性、丰富性等三个特征的正向影响,换句话说,这三个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是戏迷最为看重的,并且优势越强,心

16、流体验的产生次数和沉浸程度也会越高。按照影响力的强弱顺序来排列,影响戏迷心流体验频率和程度的因素依次为互动性、体验性、丰富性,心流体验的频率还受到移动性的影响。(一)互动性的影响互动性的影响力最大,这恰好说明新媒体的社交性本质是提高戏迷沉浸体验的最大技术优势。互动评论是新媒体的特色功能,这增强了戏迷与平台的黏性,提高了心流体验产生的可能性。而且高频的评论曝光让戏迷不断回忆起相关的京剧表演内容,引发心流体验的连锁反应。另外,当戏迷主动参与评论互动时,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由此产生的共鸣与归属感加深了他们的心流体验。(二)体验性的影响体验性的影响位居第二,这可能与京剧本身的表演艺术性质有关。京剧

17、作为视听的盛宴,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帮助更多人获得优质的观看享受。限于剧场实际空间的限制,大量的戏迷反而从具有高清晰度、特写细节、丰富场景和现场音效的新媒体视频中感受到了京剧魅力,它们创造了连续的视听刺激点,所带来的体验现场感方面不输剧场,而全面性上则更胜一筹。(三)丰富性的影响丰富性也是新媒体的利器,多种形式的海量内容极大丰富了用户内容池,内容触点集成内容触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戏迷为观看京剧而产生的新媒体使用行为,随之而来的则是更频繁的心流体验。同时个性化推荐让戏迷有更多机会接触其更偏好的京剧视频,而心流体验的沉浸深度来自能让用户择其所爱的海量个性化内容,戏迷通过“叫好”与“模仿”表达自己沉

18、浸的愉悦,对于更符合兴趣的内容,他们甚至实现了“共情”与“入戏”。(四)移动性的影响在心流体验的次数和程度中,移动性虽然对沉浸程度无特别推荐 传媒与社会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5 期(总第 225 期)104显著影响,却对戏迷的心流体验频次影响较大。其实很好理解,便携的移动设备为用户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创造了条件,戏迷因新媒体对京剧表演的参与更频繁,自然将体验到更多的愉悦享受。在具体的维度层面,对戏迷心流体验频率的影响维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推荐的个性化、评论互动、观看的移动性、视频的多样化、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对戏迷心流体验程度的影响维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推荐的个性化和评论互动。五、京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19、为了更全面确切地获取用户意见,本研究在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中都设置了开放题题项,征求戏迷对京剧新媒体传播的建议。这些来自用户的意见可以归纳为14条:提高创作者专业性、改善评论环境、提高推荐精准度、利用视听技术、审核视频质量、融入年轻元素、官方入驻新媒体、跨界促进“出圈”、增加“老录像”、设立京剧专栏、创新节目形式、加大普及力度、规范混搭乱象、遏制“饭圈化”。可以看出,提升京剧新媒体传播效果的措施都可归类到新媒体的丰富性、互动性与体验性之中,并且针对丰富性的建议占了绝大多数,而“加大普及力度”“遏制 饭圈化”则体现了戏迷们对于京剧未来发展的隐忧。结合访谈资料和前人探讨的非遗新媒体传播策略思考,本研

20、究重点提出三个方面的改善建议。(一)互动设计,强化评论社交连接评论互动对心流体验的影响最为显著,在访谈中,以“弹幕”为代表的评论互动更是受访者反馈最多的影响因素。受访者反映当前的弹幕功能十分完善,但最大问题是“数量巨大,内容鱼龙混杂”。具体表现在:“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被 喷,顿时不想再看了”“弹幕环境有些差,不想打开弹幕”“有那么几个人的评论总是很扫兴”。这其实是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和京剧戏迷所看重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措施予以完善。一是增加定向评论功能,增强用户的自主选择性,比如针对自己所关注的特定演员或特定角色的“评论ta”和“只看ta的相关评论”功能,让评论从“点对面”

21、走向“点对点”。二是增加特定词汇屏蔽功能,这是为了净化评论环境而设。不乏受访者反映有“踩一捧一”、攻击甚至诋毁演员的评论现象,甚至唱衰民族艺术,弘扬文化虚无主义等。违背公共秩序道德和公序良俗的肮脏词汇和诋毁人身的詈语可由用户自行选择屏蔽。(二)虚拟技术,增强观演临场体验在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现实是增强感官体验的最佳手段。23在建议反馈中,“身临其境”是提及较多的词。大多数戏迷表示京剧是一种“现场的艺术”,新媒体对这种“现场感”的还原要强于传统媒体,但是“戏院观看的感受永远是最佳的”。如何让新媒体的视频传播更具“现场感”?笔者认为必须在京剧视频中尽量、尽快运用最新的视听技术。比如视觉方面,增强现实

22、(AR)、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技术24、3D技术和高清晰度(4K、8K)技术可满足用户实现360度观看和观看表演细节的需求,允许用户拉近、放大观看等;对于剧场类的表演艺术,可以创建虚拟剧场,允许用户择席观看等。在听觉方面,受访者反映“官方录制的视频收音较差”“消掉掌声与叫好,没现场氛围”,并表示“听戏主要在一个 听,如果音质不好,氛围不足,观演体验肯定大打折扣”。这时,可采用更先进的全景声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更立体的听觉体验。对于固定场所的表演艺术,可模拟场所空间混响、观众群反馈等音效,而对于以演唱、演说为重的艺术,可通过利用特制麦克风多机位收音、将实况录音与机摄录音音

23、轨叠加等措施来提高收音质量等。(三)丰富形式,扩宽内容选择余地用户对于丰富性的反馈和建议最为集中。已有学者提出非遗传播的内容首先要专业,还需鼓励融合与创新。25京剧的新媒体传播也不例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戏迷们在访谈中最响亮的呼声。视频创作者是网络环境下的“把关人”,把关人的素质能力良莠不齐,引发了戏迷在研究中所指出的“乱科普”“瞎表演”“胡改编”现象。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提高内容创作者的准入门槛,比如健全专业创作者认证机制,在新媒体平台认证为表演艺术专业人士的用户必须出具相关资质证明文件。创新和融合体现在新的视频内容和形态的补充,目前新媒体上有几类视频是戏迷热切盼望的。一种是传统视频的

24、附加内容创作,受访者反映“很喜欢视频作者添加的原创字幕和解说文案,对于年代久远的视频,还有作者进行了4K修复,这样的视频质量很高”。这些增加原创艺术字幕与注释、私人修复的内容,有助于表演艺术“出圈”,扩大影响力,平台应健全奖励机制,采取技术手段予以嘉奖,如权限增赋、等级奖励、流量倾斜、技术支持等。第二类是“官录”视频。戏迷殷切期望官方“下海”,各表演艺术的院团单位应积极在新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发布精品视频,在带动表演艺术的传播推广的同时又减少版权纠纷的麻烦,具有诸多优势。第三类是“老录像”,戏迷们希望精品和珍贵视频资源能公之于众。最后一类是“饭拍”私摄视频。这是戏迷结合灵活的拍摄方式和新媒体

25、的优势所打造出的独一无二的视频形式,如充满故事感的“记录式观演”与图文配合的著名表演赏析引导等,都广受戏迷欢迎。“二剪”的拼接视频将表演艺术的关键亮点进行组合,还紧跟实时趣闻,将艺术联系当下,提高视频的热度。不过拼接视频和混搭视频需注意“搭对”,戏迷们表示京剧表演艺术自身具有极强的特色,京剧与国画艺术、民谣艺术、相声艺术的搭配较受认可,其表演风格、文化调性等比较一致。但跨界也需大胆尝试,表演艺术与动画、数码艺术可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有的受访者建议增加“京剧动画”这一形式,认为“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视觉呈现的新形式,角色的性格在做成动画以后更加典型了”,还有戏迷提及的“趣味配音”等,都是值得探索的

26、新型呈现。(四)移动伴随,促进观看习惯养成新媒体借助移动技术已经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观看自由,这种时时刻刻存在的“陪伴感”极大增加了用户和京剧的接触机会,接下来的问题则是增强接触的“黏性”,因此需加大提高碎片传播的场景化适配能力。一是考虑更加精确地模拟用户生活场景。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情况下,根据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活跃度、用户集中浏览的内容等指标,分时段、分场景地将推送内容和用户的算法记忆结合起来,比如以演唱为重的表演艺术,可在用户休息阶段适配节奏悠缓、令人回味的音乐内容,而在用户运动的场景中适配更振奋激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计更贴合真实生活的虚拟场景,以强化陪伴感。二是基于移动的定位技

27、术进行深度开发。智慧展览博物馆26和虚拟数字博物馆27的室内精准定位技术产品正成为热点,该技术依靠功耗较低的无线传感与蓝牙技术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小范围内十分灵敏、精准的定位体验。京剧的线下观影场景也可借鉴,开发类似的表演艺术展厅、博物馆、休憩室等数字场所产品,带给用户私属空间的专门体验。六、结语京剧虽旧,其命维新。具有强大技术优势的新媒体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戏迷,都为国粹京剧的传承和复兴提供了新鲜造血的能力,本文正是秉持这一希冀,力图采用较为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呈现当前新媒体影响戏迷心理满足的内在机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不过限于调查样本获取的难度较高,本研究的样本量略显不足

28、,且量表的普适性还需考量,提升策略的视角偏重京剧戏迷,对京剧“出圈”的有效建议相对有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心流体验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心流体验的其他影响因素。特别推荐传媒与社会105东南传播 2023 年第 5 期(总第 225 期)2023年第五期 注 释:1上述数据截至2022年2月23日。2新媒体京剧相关视频还包括京剧科普、演员采访、演出新闻等。3CsikszentmihalyiM.Beyondboredomandanxiety:ExperiencingflowinworkandplayM.SanFrancisco/Washington/London:Wiley,197

29、5:35-54.(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超越无聊和焦虑:在工作和娱乐中体验心流M.旧金山/华盛顿/伦敦:威利出版社,1975:35-54.)4CsikszentmihalyiM.TheflowexperienceanditssignificanceforhumanpsychologyA.CsikszentmihalyiM,CsikszentmihalyiIS.Optimalexperie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15-35.(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心流体验及其对人类心理的意义A.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契克森米哈赖最佳体验.剑桥大学出版社,1988:15

30、-35.)5Edwards,J.R.,Baglioni,A.J.&Cooper,C.L.Examiningtherelationshipsamongself-reportmeasuresoftheTypeAbehaviorpattern:Theeffectsofdimensionality,mea-surementerror,anddifferencesinunderlyingconstruct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0,75(4):440-454.(爱德华兹,巴格利奥尼,库珀.A型行为模式自我报告测量之间的关系:维度、测量误差和基础构念差异的影响J.

31、应用心理学杂志,1990,75(4):440-454.)6Trevino,LindaKlebe,JaneWebster.Flowin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J.Comm.Res,1992,19(5):539-573.(特维诺,屈维诺,韦伯斯特.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的心流J.通讯,1992,19(5):539-573.)7Hoffman,D.L.&Novak,T.P.Marketinginhypermediacomputer-mediatedenvironments:Conceptualfounda-tionsJ.JournalofMarketing,199

32、6,60(3):50-68.(霍夫曼,诺瓦克.超媒体计算机媒介环境中的市场营销:概念基础J.市场营销杂志,1996,60(3):50-68.)8Leone,C.&Burns,J.Themeasurementoflocusofcontrol:Assessingmorethanmeetstheeye?J.JournalofPsychology,2000,134(1):63-76.(利昂,伯恩斯.“控制源的测量:评估的不只是表面看到的?”J.心理学杂志,2000,134(1):63-76.)9PaceS.AgroundedtheoryoftheflowexperiencesofWebusersJ.I

33、nternationalJournalHuman-ComputerStudies,2004,60(3):327-363.(帕斯.网络用户心流体验的基础理论J.国际人机研究杂志,2004,60(3):327-363.)10HsiangChen.Flowonthenet-detectingWebuserspositiveeffectsandtheirflowstate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6(22):221-233.(陈翔.心流对网络检测用户的积极影响及其心流状态J.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2006(22):221-233.)11吴小梅.电子商务网站特征对心流体

34、验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3):50-57.12高晓倩,王丽娟,李蕊.消费者心流体验对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5(12):80-83.13京剧的新媒体传播研究主要包含三个视角:一是传播特征研究,分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的特色或优势,技术层面优势有交互性、实时性、海量性、便利性(梁志刚,2018),内容层面上,内容生产碎片化和存储数字化、草根与精英并存(陈之遥,2016)、丰富性和娱乐性(耿欣怡,2021)、个性化(韩悦,2020)等。二是传播效果研究,如小剧场京剧对年轻群体的影响(许腾月,2020)。三是传播策略研究,如强调京剧和新媒体音

35、视频平台深度结合,建立京剧表演影视产业链和数字化戏曲博物馆(王欣悦,2017),构建虚拟社区(陈一凡,2017),建立京剧名家品牌效应(刘丽媛,2020)等。14搜索和比较的平台有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豆瓣等。抖音、快手、豆瓣平台的京剧群数量和群成员数量较少,微信、微博、豆瓣平台的功能设置无法准确获取用户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1511个QQ群具体包含:京剧唱聊协会(416人)、全国高校京剧学习交流群(1105人)、京剧退休胡同(480人)、全国京剧戏迷票友联盟(382人)、程派京剧戏迷艺术群(190人)、京剧程派艺术研习社(1152人)、于魁智京剧群(1265人)、李胜素戏迷天地(25

36、8人)、阁溢梅香胡文阁戏迷会(212人)、迟小秋程派艺术(490人)、青衣-张火丁(492人)。16喻国明,耿晓梦.智能算法推荐:工具理性与价值适切从技术逻辑的人文反思到价值适切的优化之道J.全球传媒学刊,2018,5(04):13-23.17编码借鉴了扎根方法,一级编码69个初始概念,二级编码35个因子,三级编码5个自变量(新媒体京剧视频的五个传播特征)、2个因变量(心流体验频次和程度)。18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作为衡量指标,4个自变量中移动性Cronbachsalpha系数为0.659,尚可接受,其他3个均接近或超过0.8,信度良好,总量表Alpha系数为0.

37、904,每一项删除后的系数均小于0.904,各项目信度良好;因变量(心流体验程度)四项的Alpha系数为0.790,每一项删除后的系数均小于0.790,信度较好。效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各项目因子载荷全部大于0.5,效度较好。因变量测其效标关联效度,四个项目保持了与效标项目显著的相关关系。19RenAlgesheimer,DholakiaP,HerrmannA.TheSocialInfluenceofBrandCommunity:EvidenceFromEuropeanCarClubsJ.JournalofMarketing,2005,69(4).(雷内 阿尔格斯海默,多拉基亚,赫尔曼

38、.品牌社群的社会影响:来自欧洲汽车俱乐部的证据J.市场营销杂志,2005,69(4).)20朱红灿,胡新,廖小巧.基于心流理论的公众政府信息获取网络渠道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8(02):56-62.21GuyShani,AselaGunawardana.RecommenderSystemsHandbookM.US:Springer,2011:257-297.(盖伊 沙尼,阿塞拉古纳瓦德纳.推荐系统手册M.美国:斯普林格出版社,2011:257-297.)22项亮.推荐系统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2-50.23单肖娟.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J.

39、艺术百家,2012,28(S1):459-460.24BekeleMK,PierdiccaR,FrontoniE,etal.ASurveyofAugmented,Virtual,andMixedRealityforCulturalHeritageJ.ACMJournalonComputingandCulturalHeritage,2018,11(2):36.(贝克勒,皮埃尔迪卡,弗龙托尼等.文化遗产的增强、虚拟和混合现实研究J.美国计算机学会计算与文化遗产杂志,2018,11(2):36.)25孙传明,李浩.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力的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4):121-127.26白建松.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模式与产业化研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9(02):112-117.27尚春燕.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15(26):108-109.作者简介:周 雨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薛 达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高墨涵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责任编辑:肖玉平】特别推荐 传媒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