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市吴家山第四中学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落实】一、孔子与老子春秋晚期的思想家(一)孔子及其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历史地位: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 主要思想和贡献:(1)政治思想:“仁”(思想核心);“礼”(“克己复礼”);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为政以德)。(2)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培养了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总结出一套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2、)。(3)文化方面: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继承传播文化。(4)人性论:道德自觉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性相近)(5)哲学观: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3.历史影响:开创儒家学派,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教育思想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二)老子及其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哲学: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二、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 ”指诸
3、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2.出现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私学出现舆论阵地。3.主要流派及具体主张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战国)见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墨子(战国)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在认识论和逻辑学上有贡献。道家老子(春秋)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的根本,并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立的双
4、方可以相互转化)庄子(战国)庄子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提出“齐物”,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法家商鞅韩非子(战国)韩非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的法治观;“事异则备变”的改革观。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三、儒家思想的形成1.背景:春秋
5、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2.过程(1)孔子(创立)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孟子(发展)“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3)荀子(发展)“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民水”;提出“人之性恶”;礼法并用;天行有常。3.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治国理念“仁”“为政以德”“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爱人”“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历史观“克己复礼”主张社会进步主张社会进步伦理观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4.
6、影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难点解析】一、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
7、)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史料研读】史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8、。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提示:(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2根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提示:(1)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2)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