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84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9 卷第 2 期2023 年 5 月Vol.29 No.2May 2023科技史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丁婉蓉1,2(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2.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摘 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于 1980 年 10 月成立,是中国科技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文章基于学会成立的档案与相关文献,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在机遇和挑战之下成立学会的全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在科技史历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完成了团结科技史学科的任务,为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推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并形成了具有组织制度的学术共同体,是

2、科技史学科建制化的继续完善。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技术史;学科建制化中图分类号:N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62(2023)02-0021-141980年 10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北京成立。它是由科技史工作者自愿组织起来的学术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学会的成立是中国科技史学科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学会理事席泽宗曾说,学会的成立“是中国科学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学会的成立团结了科技史工作者,推动了科技史学科的建制化,对科技史界有重要影响,值得研究者关注。研究学会的成立过程,既可以考量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历史,又可以了解科技社

3、团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学界对学会的研究关注较少,有关其成立过程的研究文章仅有寥寥数篇。韩健平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2简明介绍了学会自 1980 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详细记录了 2004 年学会召开或参与的各类学术会议和活动。另有一些周年纪念性文章,如席泽宗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20年1、孙小淳的 中国的科技史研究:写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 40 周年之际3,这些研究不仅回顾了学会工作,还对学会以及中国科技史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总体而言,学界有关学会的研究论著甚少,且缺乏对史料的深度挖掘。鉴于此,文章依据学会相关档案及资料,对其成立过程进行

4、了考证,以弥补相关史料的不足。1成立背景1.1科学技术史学科背景有关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萌芽,持续到 20 世纪初,其研究基本上是 收稿日期:20230105.*作者简介:丁婉蓉(1998-),女,广东东莞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史学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12023 年 5 月 第 29 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史记录下来的零散史料,未成系统。4直到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学者开始用近代科学方

5、法搜集、整理和研究古代科技史料,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积累了初步的研究方法。不甘于当时中国科学技术整体落后的状态,一些学者欲通过研究科技史走“科学救国”道路,维护民族自尊心和探索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流。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科技史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议题而得到国家的重视。61949 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一成立即决定要作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有关中国科学史的资料搜集和编纂;二是近代科学论著的翻译与刊行,从而把科技史研究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7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认为研究中国科技史很重要:“过去资本主义国家所出版的世界史,充溢着 西方民族是优秀民族 的法西斯思想,对于中国文化说得甚少。我国古代自

6、然科学史尚是一片荒芜的田园,却充满着宝藏,无论从爱国主义着想或从国际主义着想,我们的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有开辟草莱的责任。”81954年,中国科学院在国务院高等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举行了关于开展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座谈会,9专门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卫生部、农业部以及部分高校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和组织,并且创立了一些科技史刊物;还有个别高等院校开设了科技史课程。医学史研究是我国先行的科技史研究工作,科技史工作者于 1935 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后于 1947年创办了 医史杂志。1952年,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在原中央大学

7、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基础上成立。金陵大学已有农业史料搜集和研究的基础。1955 年 7 月,经农业部批准,在南京农学院农经系农史组基础上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1020 世纪 20 年代起,清华大学张子高、张荫麟、梁思成、刘仙洲等就已经开始从事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的研究。1952 年,由刘仙洲领导的中国工程发明史编辑委员会成立。中国科学史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建立,使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工作开始变得有组织、有计划,基本结束了过去零散的状态。1957 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后于1975年更名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科技史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及研究队伍的职业化。1120 世纪

8、60年代前后,科技史研究者大约编写了近 20 部的专史著作,如 中国数学史 中国化学史稿中国建筑史 等。另外,还编写了各种专题论文集,如 中算家的内插法研究(李俨)、中国化学史论文集(袁翰青)等,以及各类专题论文 4000 多篇。12我国科技史的研究工作在 1949 年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学术民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52 年 6 月,中共中央批复 关于在中国科学院进行思想改造运动的方针问题给华东局宣传部复示。该文件指出:“检讨批判政治思想时,要注意结合到检讨批判学术思想上的资产阶级影响。”13只谈古代辉煌成就,不谈近代科学技术的停滞落后,中国“个个第一”的思想也支配着中

9、国科技史的研究。相比之下,西方科技史研究起步更早,发展相对成熟,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就已摆脱发展的雏形期,到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进入了成熟期。随着专业史、学科史的深入研究,还出现了如英国学者惠维尔(W.whewell)的 归纳科学史(1837)这样的通史著作。如果以1913年萨顿创办 Isis杂志呼吁发展综合科学史作为启动标志,那么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美国许多大学纷纷确立科学史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创办科学史系则为完成标志。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西方社会对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基础及后果高度关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以及 STS 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10、经过一定的学术沉淀,历经半个世纪在西方实现了建制化。14国际上非官方的学术团体、主要的科学史学组织之一国际科学史协会,于 1947 年成立。1956 年,它与国际科学逻辑学、方法论和哲学协会(IUPS)合并成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IUHPS),此外还有各国的科学史学会,如 1924 年建立的美国科学史学会,1947年成立的英国科学史学222023 年第 2 期科技史丁婉蓉/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会,1950 年建立的欧洲科学史学会。1929 年,国 际 学 界 召 开 了 第 一 届 国 际 科 学 史 大 会,1929-1977 年(第十五届)每三年举行一次,后每四年举行一次。

11、15中国学者首次参加国际科学史大会是 1956 年(第八届),大会上中国被国 际 科 学 史 与 科 学 哲 学 联 盟 科 学 史 分 部(IUHPS/DHS)接纳为国家会员。1.2成立学会的社会背景学会的成立,除了依靠我国在科技史事业中取得的学术积累和组织基础,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76 年后,各项事业逐渐恢复起来。1978年 3月 18-31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16“四个现代

12、化”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大会审议通过了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又把自然科学史的研究列入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并规定“以近现代科技史作为重点”。17科技史研究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重视下,自然科学史研究被列为全国科学规划第 108 项重点项目。12 1-2同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学科发展方向由单一的中国古代科技史拓展至近现代科技史。18学术领域的转变,促进了人才需求的进一步扩大。随后,中国科学院及各高校陆续展开科技史研究和招生工作,以充实研

13、究队伍,特别是研究近现代科技史方面的人才。19为了团结力量推动学术研究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并且集中力量共同建设“百废待兴”的科技史事业,科技史学科需要一个学术共同体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学会率先开始了恢复运动。1977年 3月 9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防工办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 关于恢复和加强国防工业系统学会活动的报告,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标志着中国科协恢复活动的序幕逐渐拉开。20在当时,如何把快速恢复、发展科技工作,把科研人员横向组织起来,是一个关键性问题。1977 年6月 29日,钱学森与周培源会面时谈道:“我就想到科协和学会的工作,这是一

14、个能起横向作用的组织,能够打破各个部门的界限,把同一专业的科技人员组织起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样,科协和学会的作用就很重要了,这和我们能不能更快地赶超世界水平有很大关系。”21全国科学大会通过的 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中,中国科协和专门学会活动受到了重视,提出了“要普遍恢复和建立各级科协和各种专门学会;要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讨论会、专题学习班、报告会、讲座等活动”的要求。22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科协所属学会进入创建发展的新时期。从 1978 年中国科协恢复活动到 1980 年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全国新诞生学会有 38 个,仅在197

15、8 年和 1979 年就新增学会 33 个。23这一时期“学会潮”的兴起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科协应国家需求,通过促进学会的恢复与建立,全力推动将科研人员组织起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论断激发了知识分子建设学科的积极性,产生了自主性地建立学术共同体的需求。2学会成立前的筹备工作2.1成立学会的起因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通过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自然科学史与自然辩证法”列为重点项目。面对学科“百废待兴”的局面,自然辩证法在大会之前已经召开并制订了研究规划,科学史还未制定相应规划,而制定研究规划必定需要联合学术共同体和全国的学术力量

16、,并非某一组织能独立完成,因此提出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史会议的想法并将其紧急提上日程。20最早正式提出成立科学史学科专门学会的想法是在 1978 年 5 月 5 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向中国科232023 年 5 月 第 29 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史学院党组提交的 关于召开全国科技史会初步设想的报告 中显示了相关信息:“(一)会 议 有 三 个 主 要 内 容:(1)讨 论1978-1985 年全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规划纲要。(2)学术交流,宣读论文。(3)成立自然科学技术史学会。(二)会议建议由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科协联合召开,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负责筹备。(

17、三)为了作好充分准备,拟定于今年 8 月在北京召开,会期预定 10天。(四)参加大会的代表应有各有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领导同志,科技史专业和业余工作者,总人数也包括工作人员在内约 250至300人。”24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史会议是当务之急,成立学会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学会名称一开始为自然科学技术史学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联合召开,由科学史所负责筹备。科学史所非常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在 1978年制定的 1978 年科研计划(草案)说明 中提及,以“召开第二次全国科学史大会”为重点,目的是“进一步调动全国科学史工作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协调科学史研

18、究规划,落实“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的编写和成立科学技术史学会”。25面对国内科技史学科遭受不利影响以及国际学术地位遇到挑战的危险形势,结合科技史界重建学科的自主需求,组织科学社团是兴建学科的有力手段,也是时代趋势。成立学会是完善学科建制化的必要途径。2.2成立学会的主要任务1979 年 11 月 22 日,科学史所向中国科学院机关呈上了 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史学术会议的请示:“我们打算在明年召开一个全国科学史学术会议,以便交流成果,检阅国内这方面的学术力量。初步设想,会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进行学术报告。包括古今中外理工农医各方面科学史研究报告。2.成立科学史学会。目前大多数学科都已成立学会。

19、很多科学史工作者也要求成立科学史学会,以便互相联系,交流学术。3.在这次学术报告会的基础上,选择水平较高的学术报告参加 1981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科学史会议。”12 2成立学会的想法由科学史所要求举办全国科学技术史会议时一并提出,之后作为同一项工作进行筹备。请示中成立学术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做学术报告、检阅学术力量并选择性地参加国际科学史会议、加强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这也是成立学会时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国内除了科学史所,中医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一些综合性大学以及工、农、医科等大专院校已有一定的科技史研究规模。“文革”后,原有的学术组织基础被打散,大批研究人员被“下放”,因此,

20、恢复科技史学科发展是首要任务。在“文革”期间展开的与中国科技史有关的研究和批判活动,也意想不到地为随后的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26国内的科技史学术力量究竟如何,是急需了解的问题。1956年,中国学者首次出席了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而且中国作为成员国加入了国际科学史协会。后因台湾地区以所谓的“中华民国”的名义占据席位而断绝与国际科学史协会的往来。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学界考虑成立学会时,才开始讨论再次参加国际科学史大会的问题。学界欲在成立学会的同时,组织全国科学史学术会议以交流学术成果来检阅国内的科技史学术力量,并且选择水平较高的报告重新参加国际科学史会议。为了将全国

21、科技史工作者团结起来,1980年 1月,由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筹备组向各单位发出 关于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的通知12 3-4并附上了 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代表登记表,主要目的是将开会信息通知给各单位,并收集与会者的个人信息和参会论文题 全国第一次科技史大会是 1956年召开的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这里在筹划召开第二次全国科学史大会。242023 年第 2 期科技史丁婉蓉/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目。作为会议召开的前期宣传,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的通知 受到了收信单位的高度重视。由于书信往来的不便,或个人原因,发出 150封邀请信,最终收到 106封回信。回信中有 14 人

22、因工作事务不参加,还有 14 人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论文题目。27通过写信的方式,各单位及学者与学会(筹)的联系逐步加强。学会在与各单位、学者建立联系的同时,也在加强学会本身的建设。2.3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学会成立前的筹备工作由科学史所负责,因事务繁忙成立了专门的筹备小组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筹备组,小组负责人为黄炜,主要负责通信联络、组织筹备活动。1980 年 7月 26 日自然科学史学术会议筹备组传达了关 于 召 开 学 会 筹 委 会 第 一 次 筹 备 会 议 的通知:“兹定于 8 月 5 日(星期二)上午九时在友谊宾馆北工字楼 103 号会议室召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筹备会议。会议内容为:一、

23、汇报筹备经过;二、讨论学会章程草案;三、讨论学会理事产生的原则和方法;四、讨论科学史学术会议内容和日程。届时请准时出席为荷。”12 2121980 年 8 月 5 日,第一次筹备会的召开标志着筹备委员会的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由名单上的 16人组成(表 1),12其成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筹备委员会汇聚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重要学术机构主持人,他们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除了在学术领域各有专长之外,还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在此略举几位关键人物。仓孝和(1923-1984),长期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和教学工作,于 1978-1981 年担任科学史所所长。调任至科学史所后,他积极而有成效地进

24、行研究所的恢复和建设工作,并亲自从事自然科学史的学术研究。28仓孝和编纂的自然科学史简编 于 1988年完成并发行。黄炜(1922-2014),科学史所的重要负责人,对中国科学史研究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重启研究生制度、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革”结束后,他担任科学史所业务组组长,对学术组织工作和学会的筹建作出了贡献。在筹备工作中担任学会筹备小组组长。29李佩珊(1924-2004),科学史家,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党支部书记,于 1978 年调入科学史所,曾先后担任副所长、近现代史研究室主任职务。她极力推动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的研究,将此列为研究所的首要任务,并编纂出版了

25、 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30严敦杰(1917-1988),数学史家、科学史家,中国数学史现代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严敦杰先生的积极推动和倡导下,科学史所在数学史领域开展了扎实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多篇重要学术论文。此外,严敦杰曾担任科学史所副所长等职务。31钱临照(1906-1999),物理学家、教育家、科学史家,推动并支持了学会乃至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关键决策等。1955 年,钱临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 年,钱临照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是国内高校 中 较 早 开 展 科 技 史 研 究 生 教 育 实 践 的机构。32-33二是科技史学术机构主要聚集在北京。除了中国科

26、学院隶属的专门研究机构科学史所,还有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相关高校与文博单位。筹备组或出于方便集中讨论的考虑,除上海师范大学的袁运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临照外,其他 14 人均在北京就职。筹备委员会成员在科技史领域既颇有造诣,又热忱于发扬科技史事业,由他们组织筹备事务,进一步推动了学会的建成。1980年 8月 5日,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据记录,自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前后共进行了三次筹备会议:1980年 9月 13日举行第二次筹备会议,10 月 5 日举行第三次筹备会议。学会的 为 1982年 5月 28日成立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前身。252023 年 5 月

27、 第 29 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史三次筹备会议主要拟订了学会会章和理事会名单,讨论了主席团名单和对科技史研究工作的未来十年规划 开展科学史研究工作(1981-1990)年的初步意见,12 173-186修改、通过了在大会上的工作汇报 团结起来,积极开展自然科学史研究工作12 173-186。会议主题明确,有效地推进了筹备组织工作进度,加强了团结性。筹备会的召开为学会成立大会的顺利召开作了充分准备。随着筹备工作的顺利展开,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召开在即。2.4制订章程学会章程是学会的行动准则,不仅宣告了学会的使命和宗旨,还规定了学会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原则。学

28、会章程的制订是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组织通则(以下简称 组织通则)为纲,参考了同时期相关学会的章程内容,经过筹备委员会认真讨论并综合采纳会员意见而最终确定,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外事活动考虑。1980 年 3 月 22 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组织通则,明确了学会的组织总则、会员条件、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领导关系、经费、附则,另在附则中提到“各全国学会应根据本通则精神,结合学会实际情况自行制订会章”。组织通则 要求:“第二条 学会要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9、,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促进科技战线出成果,出人才,为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34学会章程在贯彻落实 组织通则 的同时,又根据学会实际情况加以改动。学会成立后的外事活动是十分关键的。学会在成立前已考虑选择学术会议上水平较高的报告参加 1981 年的第十六届国际科学史会议。12 1-2筹委会在讨论章程时也注意到了这些细节,为避免之后有争议,随即改动了原定的宗旨内容。筹委会认为“辩唯、历唯 在学术界不必提”,此做法“在外事方面有好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史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试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指

30、导,并在专著和论文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多运用哲学观点。由于国内学术界对这两种世界观及方法论存在认识不足等现象,因此就造成了部分学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实事求是的原则相背离。“文革”结束后,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章程中删去“辨唯、历唯”,不仅体现了筹备委员会谨慎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史界恢复对外交流的决心。二是为团结科技史工作者考虑。在同时期对章程大纲的拟订上,学会之间多互相借鉴参考。筹委会参考了一些其他学会的会章,如中国史学会、中国物理学会,最终主要以中国史表 1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筹备委员会名单姓名仓孝和王振铎许良英李佩珊李

31、经纬严敦杰杨 根单士元袁运开柯俊范岱年赵中立钱临照黄 炜程之范潘永祥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上海师范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职务或职称负责人研究员副研究员近现代史研究室主任主任负责人不详副院长副校长副院长副研究员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主任学部委员、副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教授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史研究室负责人单位所在地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上海北京北京北京合肥北京北京北京262

32、023 年第 2 期科技史丁婉蓉/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学会章程为参考依据。12 252学会章程最后将宗旨确立为“团结广大科技史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坚持实事求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史工作的繁荣和发展”。35这与中国史学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发扬民主精神,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促进历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36的内涵是一致的。“团结广大科技史工作者”是学会成立的根本目的。为了团结科技史工作者,筹委会在制订章程时降低了 组织通则 中提出的会员入会条件。从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章程(草案)中可以看出,会员入会条件并不算高,只需要“从事科学史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的人即可申请入会。

33、其实在第一次筹备会上,程之范提出入会条件应加上研究、教学,并且中国科协也来电认为学会设立的入会条件“太笼统”。12 252但是经筹委会商量后仍保留原本的要求,原因是可以广纳贤才,“不一定非得要求讲师、研究员入会”。12 230此举反映出学会在团结广大科技史工作者,吸纳更多人才上所作出的努力,不希望让设置过高的入会门槛成为阻碍,从而充分提高会员入会的积极性。事实证明,此举是十分正确的。会议筹备期间,有部分不在职的专家来信自荐,表达了热切参会的意愿。大会的召开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其中包括老一辈医学史家宋大仁,他曾是中华医史学会发起人之一,时任上海中医研究所顾问。1980 年 2 月 22 日,

34、他写信给学术会议筹备组成员潘吉星,说明了自身的情况,并请求参会。两人之前并没有私交。潘吉星将请求呈送给科学史所领导,并传达了希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意愿,提及如何继续发挥受“文革”影响的老科学家的积极性问题,潘吉星认为“党的各项政策已落实,对他们这些人也要落实”,37并建议给他们一票。后经领导批准,同意宋大仁参加会议,并交由筹备小组核办。而后,宋大仁在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两篇生物医史方向的论文,其中一篇于 1981年发表在 中医药学报 上。三是为国家需求考虑。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章程(草案)的内容大致参照了同时期的中国史学会章程,35有多处重叠。首先,在章程的条例上它们完全一致,包括确立学会的

35、性质,明确学会宗旨、主要工作任务;其次是会员如何入会的问题、会员有哪些权利与义务;最后是规划学会的组织问题。但由于学科不同,各方面条件不完全对等,因此学会又作了多处补充。如第五项“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中国史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单独列出一条:会员需“对党和政府的有关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提出建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38的论断已深入人心。笼统来说,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与技术,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科技史能够利用其学科优势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参考建议。章程内容反映了学会对国家需求的重视,意图在行动上落实好肩负“四个现代化”的责任,以期实现学科价值最

36、大化。在科技史工作者的呼吁下,以及在科学史所的筹备下,1979年 11月 22日,科学史所向中国科学院呈上了 关于 1980 年召开全国科学史学术会议的请示,并请求成立科学史学会。在科技史工作者的积极推动下,相关办事机构也在全力促成。1980 年 9 月 12 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通过了 关于同意成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等几个学会的通知,39同意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等一批学会。至此,成立学会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3全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1980 年 10 月 6-11 日,全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文博、图书

37、、出版、新闻等 151 个单位的 274 位专职和非专职的科技史工作者出席会议。12 74-77这次大会成为 1956 年全国自然科学史学术讨论会以来科技史界的第一次盛大集会,1体现了全国科 起初提交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学会名为“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成立大会后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72023 年 5 月 第 29 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史技史工作者空前的凝聚力。会议是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的关怀和支持下进行的。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钱三强,中国科协副主席茅以升,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大会主席团主席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钱临照先

38、后在会上作了讲话,强调了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性,号召科技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认真总结国内科技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中国史学会执行主席周谷城向大会发来了贺信,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夏鼐、中国史学会理事长白寿彝以及其他有关单位负责人等到会祝贺。科学史所负责人仓孝和在会上作了讲话,回顾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初步意见:“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将向自然科学史研究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光荣的任务,而这些要求和任务将是我国自然科学史工作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应当进一步团结起来,更加深入、更加广泛、更加积极地开展自然科学史的研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应

39、有的贡献。”12 1103.1大会学术论文宣读会学术论文宣读会是全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的重要部分。从会议日程安排上看,会议共进行了 4天(10 月 6-9 日),共收到论文、报告 226 篇,内容涉及古代科技史、近现代科技史等研究领域。在论文宣读会上,将报告人分为 10 个专业,分别为数学史组、天文学史组、物理学史组、化学史组、地理学史组、生物医史一组、生物农史二组、工艺技术史一组、工艺技术史二组、综合组。从 10月 6日下午至 9日上午,大会共有学术论文汇报 182 场。会议进行得十分紧凑,除 10 月 9 日安排了 2 场报告外,平均每半天进行 45 场宣读报告

40、,最高达 6 场。与 1956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第一次科学讨论会只有 23篇论文相比,40学会成立大会收到的论文在质与量上都有跃升,会议论文数量接近 24 年前的 10 倍,不仅在原有的研究领域上推出重要的新成果,而且新展开的少数民族科技史、科学思想史、科学史理论研究等都有重大突破。政治形势是决定学科任务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之下,科技史学科的任务也各有侧重。国家的总体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史研究的学科任务。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史研究以“成就式”描述为主,总结和研究祖国的科学遗产及其先进经验,以此为基础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在国家由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的转型时期,科技史学科

41、任务也有所转变:一是已有研究开始纵深化发展;二是扩大研究方向并且提升国内学科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三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由于汇报内容较多,时间有限,汇报分为10个专业组同时进行宣读,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会议效率。从各个专业组成员情况来看,综合组的人数最多,是唯一一个超过 40人、接近 50 人的专业组;其他专业组人数在2030人。综合组人数较多是由专业组的学科性质决定的。综合组论文主题大多为外史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研究等,不同于专业性强的内史研究,对与会人员的专业性素养要求稍低。从综合组成员的所在工作单位来看,除了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高校,还有很多来自如科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

42、社等出版单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报告厅、中国科协政策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学部办公室等领导机关和有关业务单位。12从与会成员的专业分组情况来看,中国科学史研究机构的学术主力方向已初见端倪,如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主力研究方向为数学史等。科学史所在各个专业组均有成员加入,因为它是唯一一个集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科学史专门研究机构。除学科分组外,学会还在研究方向上作了精心安排。物理学史组将西方科技史都安排在10月 7日上午,这样更方便与会者在相似研究方向上集中讨论。此次论文宣读会与一般学术报告会有所区别:一般学术报告会的论文可以是相关综282023 年第 2 期科

43、技史丁婉蓉/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过程研究述、看法、情况介绍等,而此次宣读会的要求是成果型论文,通常由分科学会或有关单位推荐。由于学会希望在这次宣读会的基础上选择水平较高的学术报告参加 1981 年的第十六届国际科学史会议,或有望收入大会文集,或推荐给 科学史集刊发表,因此对论文质量也进行了把控。宣读会上的汇报论文多经自然科学史学术讨论会评议委员会审阅。在会议筹备期间,有人提出了“关于论文宣读评选的提案”,并附上了评议标准:“1.成立论文评议委员会,有副研究员以上学术头衔者,均为成员。2.论文评议通过 5-10名委员鉴别并签名即可。一般此审议包括有本学科的委员 2-3名。(不需要全数通过,也避

44、免由个别人决定)。3.等级标准:I级论文:有下列条件一项即可评上有突破性成就,突破了历年来未突破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有开创性意义者;解决了重大难题者。级论文:有下列条件一项即可评上有独立见解,但影响面不是很大,所解决的问题不是很大;提出了重大问题,在论题方向上有开拓性意义,但论据尚待证明者;修正已有的他人权威的结论;有一般规律,但论证和史料收集基本完成,结束了此一专题工作。级论文:有下列条件一项即可评上有一般性规律,但有较大规模的论证和史料收集,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该专题工作者;补充论证了他人结论。级论文:有下列条件一项即可评上重复论证,补充了一些资料;对论题作了一定论证和史料收集,但有略微缺陷,或

45、大致工作需要进一步补充者。”12 145该提案作为评议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筹备处将论文送至薄树人、戴念祖、华觉明、梅荣照等自然科学史学术讨论会评议委员会专家手里审阅。审阅的方面包括“论文的质量、价值水平如何?有哪些新观点、新材料?可否在大会宣读(论文涉及的内容是否为较多的人所关注)?将来可否收入大会文集或推荐给科学史集刊 发表?”37 347。如张秉伦对张宝昌的两篇论文评议道:“甲骨文字中关于人体知识的反映 一文,比较系统地搜集了甲骨文中有关人体各部位及其功能的资料,对于研究奴隶社会生物学史和医学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建议在分组会上宣读。又 我国古代关于低温对人及生物体影响的认识 一文,论

46、述了气温对人体的影响和古人利用低温的一些方法,前人在一些著作中虽然议过这一问题,但本文比前人写得都详细一些。建议小组内宣读。供参议。”37 342参照“提案”评议标准,张宝昌的第一篇论文符合级论文“论证和史料收集基本完成”的要求,审阅人建议在分组会上宣读。张宝昌于 10 月 7 日在生物医史一组下午第三场宣读了 甲骨文字中关于人体知识的反映 一文,而 我国古代关于低温对人及生物体影响的认识 仅在分组会上宣读。12 157-172可见评议的参考价值极高,专家评议结果决定了论文能否在大会上宣读。经过审阅筛选后,大会上宣读的论文质量大大得到提升。大会上群英荟萃,参会作者不仅在原领域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

47、,而且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有所建树,在会上宣读了多篇论文:数学史组李迪在大会上宣读了第一部中译本四元数著作 四元原理 我国现代数学先驱周达我国当代数学教育家陈元民 3 篇论文;梅荣照、陈久金、洪震寰等 18 人均有 2 篇论文于会议宣读;有些专家参加了不同专业组,在不同学术领域进行汇报。席泽宗于 10月 7日在综合组宣读了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论文,次日在天文学史组宣读了另一篇关于天文学史的论文。上文中提到,李迪除在数学史组宣读 3篇论文外,也将另 4 篇文章 中国科学史学史概述 用信息观点研究中国科学史 我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 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在综合组宣读。这说明作者群体既向同 一 学

48、 科 领 域 纵 向 发 展,也 开 展 横 向 综 合 科技史专业期刊,于 1958年 4月创刊,1966年停刊,先后共出版 9期。292023 年 5 月 第 29 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史研究。宣读会汇报的主题研究领域在金属学史、化学史、天文学史等方面讨论了一些新的、较重大的发现。如天文学史组席泽宗于 1980 年10月 8日上午在会议上宣读的 伽利略前 2000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后于 1981 年发表,引起了国内外不小轰动。此文论证了战国时期中国天文学家甘德对木星、卫星的观测比西方科学家伽利略要早 2000 年。另外,在数学史、化学史、农学史等方面的论文中也有对前人研究

49、的纠正和发展。如生物农史二组蒋猷龙在 家蚕的起源与分化 中综合了古今中外有关资料,对家蚕的起源和分化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桑蚕是家蚕的祖先,但它不是起源于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12 246其他许多学科中也有不少新的成果。会上宣读的近现代科技史论文数量虽少,但是代表着我国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十分重视“四个现代化”问题,为“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既是时代责任,也是学科发展需要。在“文革”之前,只谈成就、不谈近现代落后原因的思想支配着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端于西方,我们必须“放眼世界”,41才能找到“落后”的根本原因。打破学术视野,开展近现代科

50、技史研究,是学会做好为国家“四个现代化”服务的关键。学会除了在章程中明确会员有“对党和政府的有关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提出建议”的义务,还在筹备期间,组织筹委会讨论了对科技史研究工作的未来十年规划(开展科学史研究工作(1981-1990)年的初步意见)。这一次规划与 1956 年科学史所制定的 中国自然科学与技术史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 相比,突破了科技史的工作定位仅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问题,并规划“逐步全面开展近现代,特别是 20 世纪之交各门科学史的研究”;“深入进行科学思想史的研究”;“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史”;12 215-221等等。3.2民主确立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