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赵翼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程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595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翼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程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赵翼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程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赵翼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_程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杜甫研究学刊二二三年第二期总第156期赵翼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程蒙摘 要 赵翼推重性灵诗学,其崇杜诗学观念的形成,有一个曲折变化的历程。相隔千载的两位诗家在创作心态和个性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距,但赵翼有着与杜甫几近相同的人生遭际,因而能对杜诗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这集中体现在赵翼对杜诗的诗学思考和创作摹拟上。对此进行探索,不仅可以推动对赵翼的相关研究,展示杜诗的经典魅力,而且能有效推动清代诗学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关键词 赵翼杜诗创作摹拟诗歌理念赵翼被誉为“乾隆三大家”之一,瓯北诗话是其晚年诗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此书在中国诗话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后人评述甚多,朱东润称此诗话独具特色,“为诗话中创格”。

2、蒋寅认为“清诗话中论专人之作虽不鲜见,而详论多家、人各一卷者仅此一种”。赵翼以史论式的逻辑贯穿文本始终,将唐宋以来的十位优秀诗人专论连缀在一起,充分展现出宏通的史学思想与开阔的文学视野。作者不仅在体例与形式上追求创新,而且将理性诠释与感性阐发相统一,进而有效地构建起独特的诗歌史观。瓯北诗话影响深远,但以往对其作家论的研究主要关注李白、韩愈、陆游等人,而对杜甫多有忽略。当前学界有关赵翼对杜甫的接受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章有赵翼论杜诗、试论瓯北诗话中的杜甫研究,另外张东艳博士论文清代杜诗评论研究第五章第二节有对赵翼杜诗学进行较为细致和深入的阐述,蒋寅清代诗学史中也有涉作者简介:程蒙,安徽大学文学院202

3、1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30039。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页。蒋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52页。参见吴中胜:赵翼论杜诗,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57-59页。此文讨论重点一是赵翼以创新评论杜甫诗歌,二是在与当时诗人的比较中展现杜诗特色。参见李锋:试论瓯北诗话中的杜甫研究,电影评介2010年第7期,第108-109页。此文从“诗人论、诗歌论、比较论”三个角度分析了瓯北诗话中的杜甫及其诗歌特点。参见张东艳: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苏州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99-210页。此文从“论杜甫之创新、论杜之天才、论杜之独尊地位

4、、考证杜诗、杜诗指瑕”五个方面探讨赵翼杜诗学。43及赵翼对杜甫干谒诗的评价。既有研究或囿于讨论重点和关注话题,很多重要问题尚未讨论,本文就此继续进行探索。一、赵翼诗学话语中的杜甫清人处于杜诗学史上的总结期,对于前贤丰硕的成果可以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吸纳,对前代的杜诗学研究的失误自然也有着切实的体认。有鉴于前代的空疏之弊,清人注重实证,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上作出新变,其研究态度也有着超越前人的严谨性,由此清代重视杜诗诗意阐发便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在追求“真诗”的诗学语境影响下,赵翼评杜也呈现出求真的审美取向,同时展现出辩证、通脱的态度。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大致通过评介生平、审思疑难、评鉴摘句三种方式展开

5、对杜甫其人其诗的分析。关于杜甫生平遭际的阐述,赵翼并未按照时间线索叙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行迹,而是将大部分评介融汇于对前人评价的梳理、对作品的解读以及与其他诗人的比较中,展现杜甫“真”的特色。首先,以史家的眼光论杜。作为史学家,赵翼对杜诗编次、三首杜鹃诗主旨、杜甫与严武的关系、杜甫生平及流寓经历等问题提出疑问并进行周密的考证。在诗话卷二开篇,他首先明确指出“其所作必不止今所传古体三百九十首,近体一千六首而已”,并对杜诗散佚过半深感惋惜。赵翼对王洙本与常熟本的编次皆存疑问,常熟本将赠韦左丞作为第一首,理由是“此首布置最得正体”,赵翼以时间为准绳,认为此种编排是不恰当的。王洙本是现存最早的杜诗版本,

6、其寓编年于分体。此本将游龙门奉先寺置于卷首且列于望岳之前。赵翼梳理杜甫行迹时,认为登兖州城楼作于诗人游东都之前,应当列于卷首。又如王洙本与常熟本均将后出塞一诗归于杜甫入秦州后的追忆之作,但赵翼以诗歌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推断出所作时间,指出此诗应列于卷首兵车行之后。赵翼本着史学家的严谨意识,旨在还原杜诗创作的原始顺序,纠正编次之误,虽然其论断并非完全准确,但赵翼敢于借助史学考索来质疑杜集参见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18-419页。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按:笔者认为“常熟本”即钱注杜诗。钱谦益为常熟人,且钱

7、注杜诗将奉赠韦左丞丈列为第一首,且此诗注有“其布置最得正体”;钱注杜诗中“前出塞,为征秦陇之兵赴交河而作。后出塞,为征东都之兵赴蓟门而作”的注释,瓯北诗话所引内容与其相一致。瓯北诗话,第15页。即使到今天,孰为杜诗第一首,依然没有定论,未发现可靠材料前,编辑杜诗当依据较古的本子进行编次。44编次,是值得肯定的。此外,杜甫与严武的关系及其衍生出的杜甫离蜀的原因和时间问题,历来受到学界关注,且一直未形成定论,赵翼总结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如宋子京认为杜甫严武关系恶化,甚至严武欲杀之而后快;二如刘克庄般坚信严与杜之间交往甚深,并无嫌隙。赵翼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考证,他虽然肯定刘氏关于严武与

8、杜甫交情甚密的观点,但紧接着指出杜甫为严武幕僚时,两人并非全无矛盾。他考证杜甫在这一时期诸多作品,认为杜甫在严武幕中有着诸多不如意处,且杜甫对严武恣肆骄奢行为也多有不满,而同僚的离间挑拨也不免使两人产生芥蒂,由此赵翼得出折中的结论,即不可尽听新唐书中“严武欲杀杜甫”之论,也不能偏信刘克庄两者不存芥蒂之说。除此之外,赵翼熟稔于史书,对杜诗的一些出处作了更为详尽的注释。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的出处,赵翼则将之追溯至孟子 史记 淮南子,认为这些古语经杜甫之手便有“惊心动魂”的艺术效果。其次,赵翼力主杜甫超拔卓绝,在其诗学话语中多次表达对杜甫天才的赞赏。他对明代李攀龙等人关于李白全乎天才而

9、杜甫全乎学力的评价给予严厉批评,且认为杜甫真本领在“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杜甫超乎常人之处在于思力才分融合自洽,又指出思力才分是性灵所固有,而杜甫的性灵更是与众不同。赵翼认为少陵性灵之独特,在于具有超凡的审美感受能力以及展现性情的诗才。他将杜甫诗才分为三种,第一是“题必尽题中之义,沉着十分”,如其称李白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第二是“有题中未必有此义,而冥心刻骨,奇险至十二三分者”,如其“登白帝城楼之扶桑西枝封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在东,而曰西枝,弱水在西,而曰东影,正极言其地之高,所眺之远”,着重肯定杜诗的创新性与独特性。第三则是写景细致入微,“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

10、,亦复人不能到”,赵翼在此处列举苏轼欣赏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等句,虽是不甚经意之作,也可见其才思斐然。赵翼在瓯北诗话卷二末尾还阐发了自己的创见,即杜诗未必“穷而后工”。尽管“诗人之穷,莫穷于少陵”,但在赵翼看来,杜甫所取得的诗歌成就与“穷”之间并非存在必然关系,应是杜甫才思所至、气壮力厚的体现:“或谓诗必穷而后工,此亦不然。观集中重经昭陵 高都护骢马 刘少府山水幛 天育骠骑 玉华宫 九成宫 曹霸丹青 韦偃双松诸杰作,皆在不甚饥窘时。气壮力厚,有此巨观,则参见张东艳: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苏州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08页。瓯北诗话,第16页。瓯北诗话,第17页。瓯北诗话,第17页。

11、瓯北诗话,第17页。瓯北诗话,第26页。45又未必真以穷而后工也。”这并非是赵翼佐证杜甫天才论的偏狭曲论,赵氏也曾发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慨叹,他认识到山河破碎的时代环境使人们的心绪更加错综复杂,在现实世界中遭受巨大痛苦的人们将自己的情感付诸笔端、寄托于文字上,成就了许多深刻而伟大的文学作品。可见赵翼在本质上并非否定穷而后工这一观点,而是认为“穷”是激发诗人创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唯一动因,且诗人本身需要具备相应的天分和才思,才有可能成就深刻的诗篇。对于杜甫这样的天才,在适当的影响因素作用下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此因素并非只是“穷”,所以少陵在不甚饥窘时也写有诸多杰作。再次,

12、在赵翼的诗学话语中,他对杜诗的创新,有进一步具体阐述和延展。一是指出杜诗句法中倒装的精彩运用,赵翼列举出系列例句,分析杜诗这一独创性表达的妙处。二是高度评价杜甫对七律的促进作用。他说:“少陵以穷愁寂寞之身,藉诗遣日,于是七律益尽其变,不惟写景,兼复言情,不惟言情,兼复使典。七律之蹊径,至是益大开。”赵翼在此指出,杜甫着力将七律的功能从单纯写景发展至写景、抒情、指事等多个方面,在技艺上善于用典,且开创了拗体七律:“如郑县亭子涧之滨 独立缥缈之飞楼之类,杜少陵集最多,乃专用古体,不谐平仄。”三是赵翼注意到杜甫对题画诗题材的开创和掘发:“六朝以来绝少题画诗,自杜少陵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等大篇,搜奇抉

13、奥,笔补造化。嗣是苏、黄诸公极妍尽态,物无遁形,以后益务斗胜矣。”这一体察对赵翼的创作也起到了激发作用,尚镕三家诗话云:“云松宦游南北数千里之外,所表见固皆不虚,而极险之境地,极怪之人物,皆收入诗料,遂觉少陵、放翁之入蜀,昌黎、东坡之浮海,犹逊其所得所发之奇,可谓极诗中之伟观也。”另外,赵翼对杜甫扩大诗歌取材范围也有所关注,重点讨论少陵以小说为诗。他说:“杜诗蹉跎金虾蟆,出见盖有由,至尊顾而笑,王母不肯收。按唐人陆勋集异志:高宗患头风,莫能疗。有宫人陈姓者,世业其术,帝令其合药。方置药炉,忽一虾蟆跃出,色如黄金,背有朱书武字;帝命放于苑池。”这是杜甫对诗歌取材的探索和大胆尝试,后来苏东坡等人也

14、有类似的诗例,瓯北诗话,第26页。清赵翼著,李学颖、曹光甫校点:瓯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2页。瓯北诗话,第175页。瓯北诗话,第119页。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2页。清尚镕:三家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825页。瓯北诗话,第27页。46赵翼认为杜甫是以小说为诗的开创者。最后,赵翼对杜甫的评价与持论相对客观公允,这与他始终坚持实证研究的态度和史家的实录精神密切相关。尽管赵翼在情感与思想上都推重杜甫,但并未将杜甫置于高不可攀的神圣地位,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真实的“人”,在他对少陵的评价中,复现次数最多的词是“

15、穷”,如“杜少陵一生穷愁”、前引“诗人之穷,莫穷于少陵”等。赵翼对杜甫一生的不幸遭遇是充满同情和叹惜的,如他对于前代诗人存在大量干谒诗的评价:“士当穷困时,急于求进;干谒贵人,固所不免。”指出李白、韩愈等诸家皆有此类作品,再列举杜甫的干谒诗歌,赵翼认为“杜集中如赠汝阳王及韦左丞诗,因有知己之雅,故作诗投赠,自无可议”,但对于其他人,杜甫也几乎是“无处不乞援”,如对杨国忠、哥舒翰等,杜甫也曾以诗相谀,最终得出“可知贫贱时自立之难也”的感叹。赵翼对此是既无奈又理解的,这与其自身经历有关。尽管身处不同的时代,却有相似怀才不遇、仕宦不顺的遭际,这造就了他与前代诗人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对于杜甫性格和思想意

16、识的不足他也毫不避讳,坦诚揭示了杜诗里那些窘迫、困顿、尴尬的生活真相。关于杜集中的应酬唱和之作,赵翼直言:“书生穷眼,偶值声伎之宴,辄不禁见之吟咏,而力为铺张。”他认为这些诗作都表现作者大喜过望的心情,但并不工巧,有些则毫无蕴藉,更有“愿携王赵两红颜,再聘肌肤如素练”句,赵翼评价“则更恶俗,杀风景矣”。他毫不委婉地评价杜甫入夔州后的诗作除秋兴八首及咏怀古迹五首以外,其余意兴衰飒,不复豪迈之概,入湖南后更只有岳阳楼一首可视为佳作。这对于杜诗中的声伎宴乐的部分,赵翼直指其“力为铺张”而不工,甚至恶俗、煞风景,在历来诸多对杜甫的评价中均为鲜见。当然赵翼并非意在嘲讽少陵存在拙作,而是以客观冷峻的笔触书

17、写杜甫的真实样貌。由上可知,赵翼在诗学话语中对杜甫的评价较为全面公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在褒扬的层次。赵翼大力赞赏杜甫的才气学力,及其创作的真本领,认识到杜诗的格调和艺术价值,堪称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二在批评的层次。赵翼毫不回避杜诗中存在大量干谒应酬之作,即使在主观情感上给予理解,但在客观评价时仍直接指出这些作品大部分艺术不够工巧,情感上有失其本心,且尖锐揭示杜甫晚年诗歌存在意兴衰飒的趋势。在评骘杜诗方面,赵翼尤为重视诗史间的互证,他强调“以诗补史,以史证诗”,瓯北诗话,第15页。瓯北诗话,第25页。瓯北诗话,第25页。瓯北诗话,第25页。瓯北诗话,第22页。唐杜甫著,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

18、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瓯北诗话,第22页。47依据深厚的学识和周密的考索对历来纷争的问题给出论断,展现出较强的逻辑思辨性。他在阐释方法上也寻求新变,并不以寻章摘句和典故训释为能事,而侧重于整体性的创作研究和综合性的解意研究,致力于索解杜诗诗意、抉发杜诗艺术特征、探溯杜诗艺术渊源,由此对杜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常有别开生面的认识。二、赵翼诗学实践中的宗杜倾向乾嘉时期的学术风气以沉潜博大为风尚,讲求务实深厚、以古为尚,文人多从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中寻求资源。赵翼生活在这一时期,对当时的文学风气有较强感知,并对经典作家作品多有关注与思考。在文化方面,“文字狱”的兴起虽使得大量文

19、人被置于政治的边缘,却造就了诗人文家高风亮节的品质和追求自由创造的精神。此外,相对稳定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则使得读书人理性情绪高涨,掀起了一股勇于肯定当代、褒扬本朝的“超越前代”思潮,而这一思潮也是清人的时代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置身于这股思潮,赵翼预流其中,期望“留将彩笔咏升平”,关于对杜诗的理解和阐扬,他自然带入其自身创作中,留下了许多足资鉴赏的作品。其一,赵翼推重杜甫,特别侧重对其诗的摹拟。除瓯北诗话卷二中专论杜诗外,赵翼在瓯北集 陔余丛考 檐曝杂记等书中亦多次论及杜甫。他不仅尊杜崇杜,而且能够结合自己才学,作出符合时代的发挥。杜甫有诗作八哀诗 诸将五首壮游,赵翼作有五哀

20、诗四哀诗拟老杜诸将五首再拟老杜诸将五首 拟老杜诸将之作 用少陵壮游篇韵寄题怀杜阁兼呈东浦藩伯松云晓村两太守暨立崖明府,还有耒阳杜工部祠 读杜诗等。用少陵壮游篇韵寄题怀杜阁兼呈东浦藩伯松云晓村两太守暨立崖明府有言:“杜陵天人姿,才思轶班杨。一生遇坎壈,枳棘栖鸾凰。乃其惊人句,塞破万锦囊。至今咳唾余,犹足润枯肠。所以名不朽,高欲摩穹苍。”赵翼热情洋溢地赞扬杜甫天资才思远超班固及扬雄,诗歌日久弥新,得以名垂不朽,不仅在风格形式和创作手法上对杜甫作品有所效法,更在创作主旨与立意上竭力心慕手追。赵翼的拟杜作品不仅表达对杜甫思想内核的尊崇,而且能够与自己的时代紧密结合,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广阔的时代内容。

21、钱泳评价道:“赵瓯北先生集中有拟老杜诸将之作,长歌当哭,不可不读也。”与此同时,赵翼还汲取杜诗的丰富题材与内容,并着力翻新。他不但在自己诗歌中多处化用杜诗,更能够深入单磊:赵翼“颂清”与“刺清”再认识,古代文明2017年第2期,第96页。瓯北集,第115页。瓯北集,第944页。瓯北集,第1472页。48发掘杜诗中的精华,将之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如在政治抒情诗中对于民生时局的关注,在咏史怀古诗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新审视与客观评价,在日常写景咏物诗中对民间俚语的吸纳、对微末平常之事的记述、对外来新奇之物如眼镜、显微镜、自鸣钟、管风琴的细致摹写等等。此外,赵翼还将杜诗的比兴、典型形象塑造、以小说入

22、诗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在自己诗歌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阐扬。其二,赵翼格外关注杜诗中反映民生之作,试图模仿杜诗,哀歌生民苦痛。赵翼关心民瘼的诗作数量很多,如忧旱 苦雨 望雨 活移尸 逃荒叹 荒景 剥榆皮 掘芦根 四野等,揭开“太平盛世”粉饰外表之下的凄惨真实。书所见一篇真实反映了连年大旱使得百姓无衣无食、饱受苦难的情境。其中记述了十三位灾民在寒夜中到赈厂乞粥,彼时厂门未开,他们只能肩背相贴抱团取暖,最终冻饿而死,更有“掩埋方悲无敝帷,有人又剥尸上衣”,使人不忍目睹的惨景。又如掘芦根一诗描写了在连年饥荒的情况下民众掘芦根以充饥,不顾泥浆急切嚼食,连居于根部的虫子蚯蚓也无处可逃,芦苇荻草都被当作高粱和肉

23、食用。诗的末尾更是发出“偶然深觉竟成坑,死便可埋宁用哭”痛彻肺腑的慨叹。荒景中也有相似的场景描写:“煮来菜甲连黄叶,剥尽榆皮剩赤身。待到明年新麦熟,不知几个得尝新!”此外,赵翼敏锐觉察到盛世下潜藏的危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之济世情怀。如苦旱一诗:“正是龙舟竞渡时,倾城士女出邀嬉。可怜箫鼓喧阗处,中有饥寒世未知。”倾城士女恣肆狂欢闹热之时,诗人却慧眼独具,注目于河水已渐枯涸这一预示大旱之迹象,深忧饥寒之灾或难以避免。最让他心寒不已的是两种截然不同处境的对比,情感充盈时不由得激愤痛斥和指责:“满野流移似冻蝇,华堂犹列炬千层。临觞敢谓非豪举,如此今年看舞灯。”一面是富贵人家“观舞灯”的喧阗盛景,一

24、面是劳苦人民“满野流移似冻蝇”的惨状,此二者形成强烈的画面反差和情感张力,诗人痛心与愤懑之情难以言表,这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立意与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文字亦有诗史的深刻内涵与震撼力量。统观赵翼诗歌,不难发现他具有强烈的泽民济物情怀,无论是身在朝廷的官吏士子,还是退归林下的山村野老,他都能够为苍生歌哭,“面对动荡不安的清王朝政局,频频发出低沉而凝重的咏叹”。其三,赵翼大力称赞杜甫豪迈沉雄之诗风,以及“鲸鱼碧海”之气。赵翼认为杜甫 瓯北集,第658页。瓯北集,第1271页。瓯北集,第1270页。瓯北集,第642页。瓯北集,第656页。钱注杜诗,第36页。赵兴勤:赵翼评传,南京大

25、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49七律之气魄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说:“七律中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亦是绝唱;然换却三峡 锦江 玉垒等字,何地不可移用?则此数联亦不无可议;只以此等气魄从前未有,独创自少陵,故群相尊奉为劈山开道之始祖,而无异词耳。自后亦竟莫有能嗣响者。”此种审美力量不仅对他的诗学理论产生深刻影响,在其诗学实践中也有所体现。赵翼创作了许多气势恢宏的诗作,如再出古北口:“紫塞秋风紧,凌寒踏晓霜。潦余沙尽白,关外柳先黄。饮马长城窟,呼鹰古战场。平生登览兴,敢惜鬓毛苍。”这是一首登高之作,语言刚健有力,文辞气魄宏大。赵翼的咏史诗作则表现出

26、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识见、对历史人物的公允解读、以及由陈迹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怀。如袁州城外石桥最雄丽,相传为严世蕃所作:“飞梁横锁急流奔,遗惠犹传济洧溱。黄阁阶前跨灶子,青词灯下捉刀人。选材几费深岩石,得地依然要路津。终欠出都骑款段,一鞭来此踏霜晨。”严世蕃是权奸严嵩之子,他倚仗钱财和权势,却造出雄丽的石桥渡人,“道”与“势”看似矛盾不相容,但有时又是相须联结的,此间关系耐人寻味。延君寿评价道:“赵瓯北七律,登临怀古之作,激昂慷慨,沉郁苍凉,能手也。”赵翼的诗歌中还有大量描写祖国壮丽之景的文字,皆以劲笔硬语而出,如鸭池河其一:“鸭池两岸陡如门,千仞悬崖斧劈痕。绝似巨灵高掌力,分开太华放

27、河奔。”作者只言片语便将鸭池河两岸悬崖之巍峨险峻、河流之奔腾汹涌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巧用比喻让人心潮澎湃,如临其境。又如努滩一诗:“叠叠危矶矗,江心截急涡。千寻炼交锁,十万剑横磨。篙逆涛头刺,舟穿石罅过。滩名应记取,努力慎风波。”诗人兴酣落笔,造语雄浑,先将努滩的奇险生动形象展现出来,随后又笔锋一转,论及努滩之名,一为强调努滩名,二是说明此地极为艰险,要谨防风波,自生妙趣且有双关之意。此外,赵翼纵览西南边陲风光的雄奇壮阔,写下了许多意境开阔的诗篇,尤其对滇黔少数民族的奇异风俗和独特风情别有关注,发出“始知天地大,到处有开辟”之感慨。最后,赵翼为后代诗家学杜提供津梁。在题陈东浦藩伯敦拙堂诗集一诗

28、中赵翼指出,古人皆以为“学诗必学老杜”,以至于万口一辞,但是对于杜甫这样一位“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诗人,首先要向他学习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是 瓯北诗话,第18页。瓯北集,第106页。瓯北集,第256页。瓯北集,第1471页。瓯北集,第389页。瓯北集,第369页。瓯北集,第127页。50诗歌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赵氏言:“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赵翼对于创新的追求和标榜不仅运用于其诗歌鉴赏与批评方面,也体现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之中。其古诗二十首其十四云:“梅花最高格,群仰绝世姿。离骚撷众芳,无一语及之。西蜀多海棠,艳色天下奇。堪笑浣花老,亦弗留一诗。乃知卓荦人,胸次故不羁。吟

29、咏出兴会,万物供驱驰。兴会偶不属,目固弗见眉。岂比雕绘家,掇拾靡有遗。”赵翼在诗中列举屈原、杜甫,旨在说明诗人创作应该兴之所至、自出心裁,如若只一味模仿前人的作品,违背“兴会”的创作原则,只能做到形式上的相似而无神韵相通,自然不可谓上乘之作。此外,赵翼还对于诗歌创新提出自己价值标准,即要有深度性和普遍性,不可刻意追求新变而忽视诗歌品格。譬如他坚信爱国热情与忧时忧民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只要诗人能抒写真情,虽不出新也自有动人之意。在赵翼看来,“古今推为杰作”的南山诗不如“与国风 雅 颂相表里”的北征,原因在于北征篇更具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赵翼的宗杜倾向,充分体现在拟杜诗歌层面。相同的人生遭际引发赵翼

30、对杜诗的强烈共鸣,他不仅将杜甫奉为人生道路中的道德范型,也时刻表现出对杜诗关注社会现实主题的高度认同;在诗歌艺术追求上,他着力领悟杜甫的创新精神以及自然真美的境界,且在此基础上多有创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三、师法杜甫的诗学意义赵翼对杜诗的接受是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著有瓯北诗话;实践创作层面,瓯北集中存在大量拟杜论杜的作品,两部分的内容相辅相成。此外,赵翼对于杜诗的接受不仅对他自身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产生深刻影响,也对性灵派诗歌理论作出了有效补正,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代杜诗学的发展。赵翼着力吸取杜诗的精华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不仅如此,他的评杜文字也是其

31、变化的诗学观的客观呈现。赵翼与杜甫有着高度相似的人生遭际,二人均年少早慧天赋过人,然而都历经了科考不遂、艰辛入仕、勤政为民的过程。他们心中都有着不平之气,在仕隐之间徘徊与挣扎,最终身居江湖心系庙堂。杜甫忧国忧民、忧生忧世,被誉为诗圣。赵翼崇尚杜诗,始终将杜甫奉为精神楷模,他同样浸淫于现实、注目于国计民生,加之通古今之变的胸襟与见识、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抱负、济世安民的使命与担当,不仅生动恰切地诠释了杜诗的内在生命,也书写了所处时代的社会百态及其人文情怀。综观赵翼的诗歌创作,一位泽物济世的志士形象 瓯北集,第1173页。瓯北集,第4页。瓯北诗话,第33页。51俨然屹立在人们眼前,无论处于怎样的人生阶

32、段,持有何种人物身份,赵翼始终与时代同命运、与生民同呼吸,即便退居林下,依旧兼爱天下、壮心不已,这对其诗境的扩大与诗格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瓯北集的广泛接受,其诗歌创作特点也受到更多学人关注,张维屏评价其七言古诗“才气奔腾,时见剽滑”,律诗“多工巧奇警之句”;徐世昌在 晚晴簃诗汇 中将其诗歌创作原则概括为“曰新、曰切、曰肌理”。赵氏的诗论抉摘精微、触趣兴悟,对历代作家能够给予准确切当的评价,他将自己关注的视角投射到具体作家身上,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批评阐释体系,如他对杜甫的批评是多角度和富有创见的,相对客观地呈现了真实的杜甫形象。更为可贵的是赵翼具有敏锐的诗歌历史发展观,如其在诗话卷十二谈论七

33、言律诗的流变,实为概括了诗歌的发展过程。袁世硕说:“瓯北诗话是一部具有诗史性质的诗话。”严迪昌言:“其特点是史论式的诗人专论的连缀。在诗话史上赵翼是一种开创”赵翼的诗歌批评和创作均自成一家,在清诗史上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赵翼推崇性灵,但依然受到诗圣驱动,从而形成崇尚风雅的诗学追求、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阔达豪迈的诗学风格,这对性灵派诗学理论发展、诗歌题材拓展及格调提高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性灵派领袖袁枚重视才能,然他对“才”的定义局限为天生之才,主张“用笔构思,全凭天分”。他将天分灵感提高到绝对重要的地位,将自然真情作为评判诗歌优劣的首要标准,否认学识对诗歌的促进作用,导致他的诗歌呈现出狂放自然却

34、厚重不足的特征。赵翼对于“灵机”的认识与袁枚不同,他重视天分与灵感,同时强调学力的作用,在诗歌的审美认识与创作实践层面均将才、学、识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在思想与情感上追慕杜甫等先贤,提高其诗歌的艺术境界。瓯北诗话虽在内容上不及袁枚随园诗话丰富,但是体系严谨、理论精湛。黄培芳香石诗话有言:“瓯北、子才一时并称,就二家论诗观之,固以瓯北为优。瓯北所著十家诗话能不失矩矱,不致诒误后生,胜于随园诗话矣。”相较于袁枚,赵翼的诗论更为全面公允,诗歌创作多理趣与别样风采。此外,性灵派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在题材选择上大多倾向于幽细、纤巧的事物,诗作不失清丽之姿,但有时也呈现纤细卑弱之态。针对此种弊病,赵翼着力

35、从内容上实现突破,他善于从宏大历史事件和古代典籍中寻求资源,意在拓宽性灵派诗歌原有的取材范围,进而提升诗歌的立意层次,所谓:“更重才 瓯北集,第1464页。瓯北集,第1475页。吕慧娟、刘波、卢达主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7页。严迪昌:清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41页。清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26页。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833页。52气,多硬语奇境,风格偏于豪放。”可见性灵诗学在赵翼的手上大放异彩。赵翼凭借深厚的史识和厚古不薄今的独特审美认知对性灵派的诗学取向进行适时修

36、正,又凭其丰赡的诗歌创作广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性灵诗学。赵翼的诗学观念对同时期或稍晚些的诗人与诗论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典型如洪亮吉和张问陶,他们赞赏与吸纳赵翼重视性情、讲究学识、自由创新的主张,并将其应用于自身的创作实践。舒位更是对赵翼推重有加,不仅高度肯定其诗歌的思想内涵,还格外欣赏其诗论的透辟深刻。事实上,赵翼的诗学思想对乾嘉之后的诗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性灵说在时代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已渐渐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它的一些重要思想仍具有启发意义,其中赵翼的经世实用思想和创新理论尤其受到诗学家们的重视和推崇,也随之得到了新的发展。纵观杜诗的接受史,经历两宋时期的兴盛之后,在元、明三

37、百余年间渐趋冷寂,发展至明末清初,改朝换代带来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断裂使得其价值被再度发现。清季是杜诗学研究的繁盛时期,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诗家,赵翼对杜诗特点的揭示是深刻而独到的,他以史学家眼光论杜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以往评介杜诗的角度。赵翼立足于诗歌作品,关注到了杜甫对诗格、句法、取材、题材方面的创新与开拓,从性灵角度观照杜甫的诗才,得出“杜诗未必穷而后工”的论断,展现其作为杜诗接受者独特的眼光和思考方式;同时他又能抗颜时俗、力矫时弊,客观看待和评价杜甫其人,冲淡以往诗圣偶像的惯性定位,更直言杜诗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观点大胆而富有创见。赵翼将史学家严谨客观的态度贯穿注杜始终,长于以史证诗,精于诗歌出

38、处考证,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阐发、弥补不足,为杜诗中存在的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史料和证据。相似的人生遭际,引发赵翼对杜甫的情感认同,创作了大量评杜与拟杜作品。赵翼对杜诗的师法不仅体现在选材构思、艺术手法等外在形式方面,更是他在理解和认识杜诗思想内核和个体生命意识基础上的独立书写。细读其作品,发觉不只是后代学者对前贤诗作的评骘和解读,而是两个伟大心灵跨越千年的深切对白。赵翼在学杜的同时加以提炼和升华,不仅促成其个性化诗歌创作风格的确立,也使得杜诗的经典魅力得到更多彰显。不仅如此,赵翼从创作论这一角度观照才学对杜诗的重要影响,对于拓宽杜诗的研究思路、加深学人的认识程度起到了推

39、动作用。总之,赵翼为杜诗的经典化和在清代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赵翼评杜与注杜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双向的。作为杜诗诠释者与接受者他能够置身杜甫所处的时代,深入剖析其作品,结合自己才学力图给予杜诗恰如其分的判断与评价,并且从多角度解读杜诗,以史家的眼光深入发掘其内在艺术价值,让杜诗在清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此同时,注杜这一反复与前贤对话的过程,不仅彰显了赵翼独特的发展的诗学观、提升了赵翼的内在气质和人格,也不断激发着他的创作心灵,促使其写成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53四、结语正如蒋寅所言:“文学史是否适宜用进化论来解释尚可斟酌,但退化论的观

40、点却是绝对不适宜的,尤其是在文学批评方面,文学批评的水准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赵翼的诗歌理论是系统而全面的,他始终坚持变化发展的诗学观念,并将之贯穿于自己诗歌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他极力推重杜甫的创新精神,以及敢于在当朝抒写别调的神力,充分肯定作家的天分和灵感对创作的激发作用,也同样重视学识与人生经历对作家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赵翼以史家的客观理性和文学家的感性细致两种视角观照杜诗,体现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艺术洞见。在其动态发展的诗歌观中,也能看出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推崇诗歌创新,却没有陷入创新观的窠臼和偏狭之中,在此之外还有着切近诗歌规律的更高追求,即自然化境,这种对诗歌创新的节制与纠偏

41、,并非是对诗歌创新的反叛,而是一种升华。尽管赵翼对杜甫及杜诗的认识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也并未达到其期许的高度,但他的诗歌批评理论具有创见,对清代杜诗的接受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理解和认识杜诗提供了新的参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探究赵翼对杜诗的接受及其意义,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赵翼研究之实绩,深层次展现杜诗的经典魅力,更能有效推动清代诗学的继承与创新研究。责任编辑高媛蒋寅:清代文学论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On Zhao Yi s Reception of Du Fu s Poemsand Its SignificanceCheng MengAbstract:Zha

42、o Yi,a hsingling critic and poet,experienced a tortuous course of changein his prizing Du Fu s poetry.The two poets,separated by a thousand years,showed awide gap in their creative mindset and personality traits,but shared nearly the same lifeexperiences,and thus were able to resonate across time an

43、d space,as reflected in ZhaoYi s poetic reflections and creative imitations of Du Fu s poems.It will not only promoteresearchonZhaoYianddemonstratetheclassiccharmofDuspoems,butalso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tudy of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former poetics of the Qingdynasty.Key words:Zhao Yi;Du Fu s poems;creative imitation;poetic philosophy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