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分析及对策——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47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分析及对策——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分析及对策——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分析及对策——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分析及对策——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0 2 3年第1 7卷第1期(总1 2 0期)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J OUR NA L O F B E I J I N G VO C A T I ONA L C O L L E G E O F L A B OUR AN D S O C I A L S E C UR I T YV o l.1 7,2 0 2 3N o.1G e n e r a l N o.1 2 0教学与管理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分析及对策*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刘金丽(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 0 1 1 4 9)摘要:网游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现实社会为参照,为个体搭建了类现实的虚

2、拟平台,成为大学生在网游中构建虚拟自我认同的一种真实存在和情境。大学生“沉浸”在游戏角色中,体验多重虚拟自我带来的快感,也带来多样化、碎片化、异质化的自我危机。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发现:大学生网络虚拟自我的建构正是本我在虚拟世界的狂欢,自我被粉饰、超我则缺位,部分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间无法流畅切换,引发自我认同问题。可通过培养其自我主体性、发挥主流价值观在网络场域的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对策,引导其在精神追求中获得自我归属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认同。关键词:网络游戏;虚拟认同;自我认同中图分类号:G 6 4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 0 0 2 5(2 0

3、2 3)0 1 4 7 0 5收稿日期:2 0 2 2 1 1 0 7作者简介:刘金丽(1 9 8 4-),女,河南人,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网络消费影响下的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研究”(项目编号:S M 2 0 2 0 1 0 0 3 7 0 0 3)。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v e L o g i c A n a l y s i s a n d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V i r t u a l S

4、e l f-i d e n t i t y i n O n l i n e G a m e s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F r e u d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T h e o r yL I U J i n l i(S c h o o l o f M a r x i s m a t B e i j i n g W u z i U n i v e r s i t y,B e i j i n g 1 0 1 1 4 9)A b s t r a c t:D r i v e n b y

5、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o n l i n e g a m e s b u i l d a v i r t u a l p l a t f o r m s i m i l a r t o r e a l i t y f o r 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 r e f e r e n c e t o t h e r e a l s o c i e t y,a n d b e c o m e a r e a l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s i t u a t i o n f o r

6、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t o b u i l d v i r t u a l s e l f-i d e n t i t y i n o n l i n e g a m e s.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i mm e r s e”i n g a m e r o l e s,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p l e a s u r e b r o u g h t b y m u l t i p l e v i r t u a l s e l v e s,a n d a l s o b r i n g

7、d i v e r s i f i e d,f r a g m e n t e d a n d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s e l f-c r i s i s.B a s e d o n F r e u d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t h e o r y,i t i s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o n l i n e v i r t u a l s e l f i s

8、e x a c t l y t h e c a r n i v a l o f t h e s e l f i n t h e v i r t u a l w o r l d.T h e s e l f i s w h i t e w a s h e d a n d t h e s u-p e r e g o i s a b s e n t.S o m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c a n t s w i t c h b e t w e e n v i r t u a l i t y a n d r e a l i t y s m o o t h l y,

9、c a u s i n g s e l f-i-d e n t i t y p r o b l e m s.W e c a n g u i d e t h e m t o g a i n a s e n s e o f b e l o n g i n g i n t h e i r s p i r i t u a l p u r s u i t,a c h i e v e s e l f-d e-v e l o p m e n t a n d s e l f-i d e n t i t y b y c u l t i v a t i n g t h e i r s u b j e c t i

10、v i t y,g i v i n g f u l l p l a y t o t h e l e a d i n g r o l e o f m a i n-4 8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3年第1 7卷第1期s t r e a m v a l u e s i n t h e n e t w o r k f i e l d,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d e a l s a n d b e l i e f s.K e y w

11、 o r d s:o n l i n e g a m e;v i r t u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s e l f-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现代性转型打破了时空边界,人类进入陌生人社会和多元主义时代,造成深重的认同危机,而网络游戏则为大学生构建自我认同提供了路径和平台。关于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英文缩写为MMO R P G)对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有学者认为MMO R P G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也有不少学者持相反观点。本研究不否认MMO R P G在大学生自我认同建构过程中存在正向作用,然而大量事

12、实的存在也无法忽视或否认MMO R P G给大学生自我认同造成的困扰。如大量网瘾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阻碍其社会化进程,“社会适应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就可能会在现实社会环境中遇到挫折,他们面对挫折的一种手段就是通过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来寻求情感和精神慰藉,以及获得积极的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归属感等心理需求。”1按照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MMO R P G带给大学生的是本我的极大满足,“网游可以理解成本人的实现过程,它追求的是快乐,满足于所产生的冲动欲望。”2在快乐原则的驱使下,个体选择沉浸在“我”的封闭世界中,逃避现实压力和责任,从而带来个体自我认同危机。一

13、、虚拟在场:网络游戏中虚拟自我认同建构何以可能自我认同的形成不仅有赖于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个体自身因素的规定性,还与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同他人的互动有关。虚拟网络在技术的推动下创造了类现实平台和场景,为个体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了路径和平台。(一)角色扮演:“自我”的网络狂欢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也是现代网络社会的主体,更是网络游戏的使用主体。网络游戏为个体打造了类现实的虚拟空间,在网络游戏中个体通过角色扮演实现“我”的在场,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成为个体意志、情感、认知在网络空间的承载者,个体对角色的创建本身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这个虚拟自我既包含了对理想自我的期待也包含了本我的释放还有现实自

14、我的情感、认知,同时,与其他游戏个体的互动也影响着个体对虚拟自我的建构。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个体的真实身份、职业、地位、年龄、相貌等暂时被隐匿,在网络空间中,身体、身份的缺场,个体凭借自己的想象可以任意创造I D代码作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身份,这样,个体在网络中扮演的虚拟角色就可能不同于其现实角色,甚至与现实角色身份产生冲突,同时,在网络中,个体还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网络空间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虚拟社会空间,它是一个虚拟的存在,然而,人们在其中却可以展开真实的互动、交流。在其中,人们可以任意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可以同时扮演多种角色,在这里,人的想象力有多丰富,可扮演的角色就有多丰富,借助于

15、想象,人们可以扮演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角色,可以扮演自己理想中的角色,实现理想自我的呈现。角色扮演给个体在网络中的角色身份提供了可选择性,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隐匿自身现实身份中存在缺憾的个体属性,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其实质是个体塑造虚拟自我认同的过程,虚拟的自我认同给个体带来了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虚拟自我的塑造遵循的是非理性原则,完全是根据个人偏好、意愿、审美观等主观想象的产物。网络空间是以“我”为中心的虚拟空间,在网络游戏中,个体被主角光环所环绕,“我”就是上帝,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控制一切,如“王者荣耀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技能、获得不同的成就

16、,并且所有的角色、技能和成就都是围绕着玩家的个人意识而存在的。”3因此个体在网络中所塑造的虚拟自我身份更有利于个体真实情感的表达,使个体被压抑的本我得以呈现。没有现实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快乐原则的驱使下,实现或者达成现实社会无法实现的理想自我,释放本我,实现自我的网络狂欢。从其产生的过程来说,虚拟身份本身是流动、多变的,流动多变的虚拟身份在带给个体虚拟的满足和幸福之余,必将影响个体现实自我认同的理想建构。(二)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建构的路径1.虚拟自我的呈现。网络游戏为玩家提供了个性化的平台,每个个体都是虚拟自我的主宰者,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角色,通过代码以电子文本化的虚拟

17、形象来展示“自我”身份。个体在选择游戏角色之后,对角色形象进行装扮,通过化妆、皮肤、服装、道具等来装扮“自我”,打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教学与管理 刘金丽: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分析及对策 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 4 9 释放理想的自我形象,实现对虚拟自我的印象管理,吸引其他游戏者的关注,感受不同的角色体验。2.符号价值的获取。个体在网络游戏中的角色选择,体现了个体的价值选择,游戏角色是承载着个体价值选择的形象符号。游戏角色本身代表着特定的历史故事或文化,展现个体的历史文化记忆,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个体对游戏角色的装扮,服装、道具等虚拟商品的选择,既展现了个体对独特性的追求

18、,也反映了个体对虚拟自我所归属群体的认同,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个体对虚拟自我的建构本身就是不断将自我价值与选择投射到游戏角色中的一个过程,通过游戏角色展现自我的部分属性,赋予游戏角色特定的符号意义和价值。3.玩家互动中的认同建构。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的互动不仅包括聊天,还可以组队、交流经验、买卖道具等,在互动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社交圈,获得群体归属感,在虚拟社交中确定自我的定位,“玩家在游戏中通过互动来投射 理想我,通过互动得到自我满足、肯定和认可,以此完成自我认同以及群体认同的建构,从而完善身份认同构建。”4二、趋乐避苦: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原则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

19、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奉行快乐原则,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个体最真实的心理实在,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欲望,是人类活动的内在驱力。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发展的部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一方面要克制本我的欲望和冲动,另一方面服从超我的道德监督。超我是后天形成的,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是社会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卫道士,主要功能就是监视自我。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人格具有多重性,即每个人都具有多重人格。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健全的人格其本我、自我、超我均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有序发展,而在具有匿名性特征的

20、网络空间中,本我、自我、超我不再受现实约束,在快乐原则的驱使下,个体沉浸在网络狂欢之中,本我得到释放、理想自我得到实现,个体沉溺于虚拟自我认同带来的快感之中无法自拔。(一)本我的浮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人们所呈现出来的只是符合社会角色身份要求的人格部分,即自我。个体因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法律制度等的约束,其本我则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无处释放。而在MMO R P G中,大学生的现实身份被数字符号所替代,MMO R P G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去身份化”的角色扮演的舞台,在这个虚拟社区中,大学生避免了现实社会规范带来的压力和束缚,可以尽情地扮演多种角色,展现其人格中被压抑的部分。

21、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总会产生各种各样让常人无法理解的冲动和欲望。然而,受到社会规范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冲动和欲望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而MMO R P G则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欲望冲动的大舞台。通过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大学生既实现了对自身能力、身份的确证,又在其中展示了多元自我,展现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本我,可以自由、真实地表达自我的欲望和冲动,释放和发泄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自我的非理性的一面。例如以异性的身份示人,如果在现实中去实现个人的这些情结、欲望等,必定会遭到他人异样的眼光,甚至会给个体的现实生活世界带来混乱;然而在游戏中

22、,以娱乐的形式帮助个体实现这种个体的本能欲望,既缓解了个人的压抑感,也为个体真实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发泄的渠道。大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带来的本我欲望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之中,更加肯定其在网络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同时也提高了其对游戏升级的身心投入,游戏角色在升级的过程中带来虚拟成就感的同时更加强化了大学生对虚拟身份的认同。MMO R P G对个体本我欲望的满足也是导致许多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理想自我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最高理想便是自我实现,其本质是使人性

23、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展现。马斯洛认为,一个人通常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来说,其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满足均由父母和家庭实现,对于他们而言,其最大的需求就是自尊和自我实现,大学生大都要求独立、自主,他们期望得到成人世界的承5 0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3年第1 7卷第1期认,希望社会和父母家庭能够给他们一个自我实现的舞台和空间。然而由于大学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再加上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规范、习俗、道德规范的限制和束缚,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充分发挥自我才能的舞台,达到理想自我的实现。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为大学

24、生实现理想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在网络游戏中,大学生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角色身份。例如扮演异性,体验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新鲜感。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自我是个体按照自我的理想加以塑造的结果,其人格特征和属性均是理想化的,虚拟自我的年龄、身份、性别等个人资料和信息均是对个体理想自我的塑造。网络中个体对虚拟自我的理想塑造大都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压制或自身的缺憾而导致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自我的一面,因此可以说,虚拟自我是自我想象和期待的产物。在网络游戏中,大学生通常会选取符合理想自我形象的角色进行扮演,之后就会进入到游戏中去。在游戏中,玩家需要分析游戏的复杂规则机制,了解游戏中的虚拟社

25、会系统以及其内部工作方式,玩家通过不断地探索规律,破解迷局,解决困难,使其塑造的角色成为游戏内在系统的组织成员,从而形成个体的虚拟身份认同。借助于网游,大学生可以自主创造自己的故事,可以结交朋友,炫耀自己的才能和技术,满足心理上的自我支配感。在个体虚拟身份认同形成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解决各种困难、解构游戏规则,实现升级或通关。在游戏中,个体有时面临的困难要比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严重很多,但个体的全身心投入,最终使个体解开迷局、冲破关卡,实现问题的解决、个体虚拟地位的提高、经验值的升高等,在游戏中体验到虚拟的成就感,享受着主宰世界的感觉,实现了其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自我实现的快感和体验。(三)自我的

26、重新塑造在MMO R P G中,由于身体的缺场、角色扮演的匿名性,个体可以扮演想象中的角色。在对角色的塑造中,个体可以避免现实自我的弱点,或以弱点的反面塑造虚拟自我。例如,在网络中,经常会出现扮演异性的现象发生,还有一些人在现实中腼腆、内向而在网络中却表现出外向、幽默的一面。网络游戏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玩家在虚拟世界中的替身,它承载着玩家的情感需求。玩家在游戏中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角色,对角色的性别、年龄等属性和特征均可以自我设定。玩家在塑造自我的同时,也控制着其他玩家对自己身份的印象。在网络游戏中,人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肉身,通过操纵数字、符号,重新塑造另一个自我。这一自我既没有了现实自我

27、的缺憾,又被赋予了现实自我所不具有的优点。当个体塑造的新自我出现瑕疵时,个体又可以修改或重新塑造自我。个体还可以同时在多个游戏中穿行,同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这就意味着个体对自我的塑造具有多重性。自我的重新塑造在游戏中为个体带来了虚荣心的满足,弥补了其现实身份的缺憾,使个体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我满足,强化了个体对自己塑造的虚拟自我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不断渗透,也重塑了个体的现实身份认同。三、大学生网络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形成分析与对策(一)大学生网络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形成在网络游戏中,大学生所塑造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其在现实社会中因为社会因素制约或个体缺憾而无法实现的或无

28、法呈现出来的自我的某些部分。网络游戏为大学生被压抑的自我提供了展现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对游戏中虚拟身份的建构和认同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释放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实现本我欲望的释放、理想自我的体验、完美自我的重塑。然而,大学生沉浸在游戏中虚拟身份带来的虚拟成就和幸福之中,陷入游戏中角色的超现实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快感之中,如果不能实现虚拟向现实的身份转换,则为其现实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个体成为游戏的主角,站在上帝的视角,赋予“自我”无限能力,这种主角光环极易造成个体自我认知的错乱。在虚拟世界中所获得的成功和关注会使个体过度沉浸其中,减少或忽视现实生活的参与,现实自我被虚

29、拟自我所吞噬甚至替代,使个体更依赖或认同虚拟自我,降低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导致自我认同的虚拟化。心理学家米德曾指出,个体能否成功扮演各种角色关系决定着其是否能够获得自我同一性。在网络游戏中,个体被数字世界所吞噬,成为一个有多种角色、去中心化的主体,根据游戏内容不断重构自己的角色,在多重角色转换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角色冲突,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同一性,带来个体自我认同的碎片化。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教学与管理 刘金丽:网络游戏中大学生虚拟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分析及对策 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 5 1 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人的自我认同的建构必须以现实实践活动为基础。然而,在

30、虚拟网络游戏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愿自主建构自我、实现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理想、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这会诱惑人们去追寻那种最小限度弱点、最大限度愉悦的生活,从而让人们背离了面对自己的弱点却能够获得真实、有意义的回报的生活。”5虚拟网络带给大学生的自我满足感,使大学生更容易沉浸在网络世界中,远离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导致自我与现实社会脱节被边缘化,现实与虚拟发生错位,自我角色意识出现混乱,最终引发自我认同危机。(二)缓解大学生网络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对策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存在方式,大学时期又是个体构建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构建自我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任务,自我认同

31、的建立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底线和边界,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规划,自我认同的理性建构对个体、对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当围绕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的身份和肩负的责任,理性评价自我,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的自我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在坚定信仰中实现自我。第一,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培养其自我主体性。对自我角色的认知是构建自我认同的潜在前提条件。大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期望尚处在模糊甚至矛盾冲突的状态,社会和他人对大学生的评价低于大

32、学生自身的期望,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对现实自我的失望。同时,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和局限性,无法很好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由此产生对现实自我的怀疑,从而在虚拟网络中去追寻虚拟的理想自我。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校应当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肯定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给予他们自由表达自我的平台和渠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主体,引导他们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第二,发挥主流价值观在网络场域的引领作用,奠定大学生自我认同建构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

33、育和践行有利于消解大学生自我认同困境,为其自我认同的理性建构奠定价值基础,对其进行强有力的价值引领。高校可利用网络新技术传播迅速便捷、形式多样的特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形式,利用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大力加强网络空间的文化建设,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切实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导向作用,为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理性建构创建良性的网络文化环境。第三,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在精神追求中实现自我发展。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无意义感的产生,不知道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沉迷于消费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网络中实现的虚拟成功之中,引起了生活的无意义感,出现了

34、精神危机和对现实存在的焦虑感,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独特性。马克思的实践论为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即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理解,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在实践中应确立崇高的精神目标,树立对终极精神追求的信心,积极投身于精神需要的满足,追求自我个性的实现,追求更高的生存境界,将自我塑造成为具有真善美品质的全面发展的独立个体,不断批判、超越现实,形成新的价值追求,坚定理想信念,为自我的生存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在精神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归属感,实现自我认同。参考文献:1 姜永志,白晓丽等.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自我认同与心理和谐的链式中介作用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 0 1 7(3):5 5 2.2 罗叶双,杨忠等.网络游戏的文化心理特征与大学生人格成长的正负向思考 J.产业与科技论坛,2 0 2 0(9):1 1 0.3 吴翠薇,陈青文.手机网络游戏玩家的身份认同 以 王者荣耀 为例 J.东南传播,2 0 1 9(1 2):9 3.4 杨仕宇.网络游戏中的互动行为与身份认同 以“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为例 J.视听,2 0 1 9(9):1 6 1.5 休伯特L.德雷福斯著,喻向午,陈硕译.论因特网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1 6:1 3 4.(责任编辑:王江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