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记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探微 综观近几年的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都涉及到对学生记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除了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外,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尤为必要。在多年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做好 以下三点。 一、熟练掌握文体常识 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语文试题几乎不直接考查文体常识、文体术语,但熟练掌握记叙类现代文文体常识,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语言、构思、主题乃至布局谋篇、选材立意等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记叙类现代文文体常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作品的类型。从大的方面分有散文
2、和小说;从小的方面分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包括游记类散文)、短篇小说、小小说(或微型小说);从内容的真实性分有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等。(2)作品的要素。记叙类散文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小说有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要素,其中“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3)作品的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等。(4)作品的描写类型。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5)作品的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有的以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有的以情感为线索,也有两条线索的,称为明线和暗线等。(6
3、)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7)作品的结构。包括照应、对比、过渡、并列、递进等。(8)作品的叙事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等。(9)作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10)作品的选材。有详写与略写之分。(11)作品的主要写作方法。散见于教材的写作方法有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以小见大、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映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初读“文本”时,有意识地将以上“常识性”知识“归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对于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 二、认真揣摩试题意图 记叙类现代文阅读题目的
4、设计,常见的类型有:填空、问答、简述、仿写、续写、补写、符号标注等。通常考查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语文积累能力及片段写作能力等。这些题型通常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概括性。即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概括答题。二是综合性。即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感悟理解、准确判断答题。三是应用性。试题的设计大多注意到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四是开放性。即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中,针对题目设计意图、题型特点、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慢慢提高,阅读能力就会慢慢增强。 三、准确把握文本解
5、读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对文本解读的差异性上。因此,准确地把握对文本的解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注重情感体验。即对文本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要能够理解作者赞扬的是什么,期待的是什么,崇尚的是什么 ,抒发的是什么,鞭挞的是什么;作品反映的是思乡的迫切,是亲情的博大,是友情的崇高,还是真情的感动?;作者描述的是社会的写真,是家庭的温馨,还是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讴歌?;是写如烟的往事,成长的困惑,还是未来的憧憬?等等,这些都要“心中有数”。二是要注重语文积累。对名篇佳什的诵读,对谚俗俚语的记忆,对风土人情的了解,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三是注重培养语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培养良好的语感,就是要反复地“读”,运用略读、精读、跳读、美读、演读等多种方式来“读”。日积月累,“语感”便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