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训练一、解释下面的词语1格物 2致知 3袖手旁观 4不知所措 5彷徨二、阅读613段,回答问题1给这几段划分层次 (11) (12) (13)2段起什么作用?它和前几段有什么关系?_3(11) (12)两段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不同?_4今天看来,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_ (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致知: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袖手旁观: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不知所措:_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_3根据课文内
2、容填空。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寻求新知识,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_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_(三)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
3、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
4、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
5、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_7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_8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_9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_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_11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
6、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12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_(四)课外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烧开一壶水 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授说的一番话。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墓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
7、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俗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
8、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博三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
9、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
10、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 13读完全文,请说一下题目“烧开一壶水”的含义。_14什么是“核心优势”?如何建立“核心优势”?_15围绕“核心优势”,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什么意思?_16题目是“烧开一壶水”,作者为什么还要分析烧开之后的问题呢?_
11、17文章画线部分具体指的是哪四种人?_18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_19按照作者的说法,你认为自己适合烧哪一壶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烧开呢?_(五)【原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丁肇中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
12、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
13、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问题】 19段中加点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 】(3分) 20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证明什么?(4分) 答:错误是【 】;证明【 】 21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4分) 答: 2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么?(3分)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答:(六)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
14、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
15、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为什么说
16、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七)最苦与最乐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
17、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这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
18、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
19、,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
20、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答:_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2)“解除”责任是 (10字以内)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答:_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答:_。(八)、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问题。(11分)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
21、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
22、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9、 上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2分)10、 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持什么态度?(3分)1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2分)12、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13、作者认
23、为,“格物致知”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略)二、1/(11)(12)/(13)2段小结前几段,引出下面的举例论证。3(11)(12)举例论证,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观点。4(略)参考答案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2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3但是 因为 不是 而是 4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5示例: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
24、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对我们今天的不良影响”略。 (三)6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7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8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9第一层是第句,第二层是句,第三层是句,第四层是第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
25、望。10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11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1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四)13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业,并最终取得成功。14“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最有优势的是什么。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正确定位,看
26、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有什么潜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坚持奋斗,直到最后成功。15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自己的事业值不值得去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确立优势之后如何实现这一优势;实现优势之后如何保持这一优势。16烧开水之后,如果不保持的话,水还会变凉,变凉之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而要保持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烧开水还要难。17分别是:无所事事,缺乏事业心的人;用心不够专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18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如:用烧开水比喻事业成功;举围棋大师吴清源的条幅证明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核心优势。19此为开放题。只要答出“自己最适合做的事
27、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五)【参考答案】 194分;怀疑求真的态度(2分),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2分)。 204分;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2分);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分)(答成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给1分)。 214分;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分);探索的过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2分)。 223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1分),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1分),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1分)。 (六)、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28、,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4.例证法,道理论证。5.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七)1.知足 安分 达观(“难免”不得分)没有尽应尽的责任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3.(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解除掉责任”不得分,“解决责任”得1分)4.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就“最苦”或“最乐”某一方来表述,不得分)5.本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6.(1)每一个人都有责任;(2)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3)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人痛苦。(八)参考答案:9、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10、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1、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12、例证法,道理论13、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