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式发展问题与推进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181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式发展问题与推进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式发展问题与推进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式发展问题与推进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式发展问题与推进策略周雨婷姚石(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摒弃以往的外源性发展模式,走特色化的内生式发展道路。内生式发展对于激活中西部高校自主性、彰显办学特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有重要作用。中西部高校具备内生式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要素、认同要素和参与要素,同时也需面对关键要素薄弱、办学理念滞后、区域认同度不高等问题。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式发展可以从 4 个方面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转化能力;识别自身优势,增强发展自信;多方参与协同,形成内部合力;改进评估制度,引导特色发展。关键词:高等教育;中西部

2、地区;内生式发展;高校发展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23)03-0086-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但中西部高等教育较之于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理念、人力资源配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且自身发展也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为此作出了全面的政策统筹,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部省共建中西部高校、人才西进对口支援计划等。中西部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宜继续走依靠政策帮扶、政府强干预的“外铄型”发展

3、道路。2020 年 9 月 1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审议 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 时就强调,要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教育部在近三年的工作要点中都强调,要培育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从“外推”走向“自强”是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工作,也是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战略破局点。应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需转变工作思路,探索具有中西部特色的内生式发展道路。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

4、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3 2023收稿日期:2023-01-10作者简介:周雨婷(1999 ),女,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姚石(1978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86一、关于内生式发展模式二战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大都市经济建设进程加速,传统乡村及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城乡间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贫富差距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为了应对这种问题,出现了以西方现代化与工业化主流范式为特征的外源性发展模式1,即通过企业带动、政府牵头等外力助推的形式促进农村地区

5、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源性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这种发展方式忽略了农村地区建设中的非经济因素,造成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破坏,也使农村地区发展失去独立性与接续动力。亨利明茨伯格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多半是通过内生式发展实现的,然而却尽力避免发展中国家走向内生式发展道路2,自由贸易、经济全球化的借口“抑或是外部剥削的另一种形式”3。基于对外源式发展实践的反思,与之相对应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应运而生。1975年,瑞典哈马绍(Dag Hammarskjld)财团在联合国特别经济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内生式发展”的概念,认为“发展只能通过社会内部进行推动”4。这种观点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共鸣,

6、掀起了反经济至上主义、探索立足国情的内生式发展的浪潮。根据前人的相关论述,内生式发展模式具有 4 个主要特点。一是自主性,它是以自我导向的“向心式”发展,以本土资源为基础,立足当地特色。当然,强调发展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封闭排外,而是要求创造性地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内部的增值增收5。二是自发性,它的发展动力源于区域内的发展需求,而非外部强加的经济性指标。三是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与组织在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对本土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四是综合性,它是人文、生态、经济等多方面的立体有机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中西部的高校建设成绩斐然。教育部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深入开展共

7、建高校活动,新增共建中西部高校 39 所,中西部的省部共建高校经费也有大幅增长6。中西部高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办学能力不断提升,在整体上实现了“填平补齐”。依靠外部支援的“输血”式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短板,但难以保证其发展的本土性与可持续性。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中西部振兴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与人才培养规格受制于经济结构的变革与政策调整。推动中西部高校内生式发展,是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大保护、高质量、可持续”7新格局构建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对中西部高校内生式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以下 3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深化战略认识。深化对中西部高等教

8、育振兴战略的认识与理解是激发高校内生动力的前提,也是促进各高校走内生式发展道路的思想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以意识的“高站位”才能谋发展的“大格局”。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往往需要经历“教育中心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的演变8,经济振兴需要教育先行。中西部高校要将自身发展与地区振兴、民族富强紧密结合,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转变“趁波逐浪”的发展态度,进而走向自立、自律与自强。第二,转变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关于中西部高校发展的理性认知,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9。长期的政策扶持与定点支援,一方面为中西部高校创设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弥补了硬件设施的欠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高校发展

9、中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等问题,政策优势一旦消减便会使其丧失发展动力。因此中西部高校实现内生式发展,需转变以往被动消极的发展理念,主动扔掉“落后”“欠发达”的标签,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内部资源与潜在优势,彰显办学特点与区位特征,从外部推动转向独立探索与自我驱动。第三,树立主人翁意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需要扭转以往由政府主导的局面,充分发挥高校办学的自主性,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打造高质量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同时,需增强师生的使命感与认 87同感,促进人才回流。二、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式发展的内部要素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达到了普及化的标准,完成了初、中级阶段的任务10。然而,要实现普及化的高级阶

10、段,不仅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飞跃。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式发展,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大而不强、振而不兴的现状,需厘清内生式发展所必需的内部要素。一是资源要素。教育资源是维持高等教育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是指在学校发展与教学活动中可支配的人、财、物等资源。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政策倾斜、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等向中西部倾斜,为中西部高校带来了经费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回流,稳定了人才队伍。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

11、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中西部地区的占到 50%以上;中西部高等教育经费大幅增长,总计超过 500 亿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共建,带动中西部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90 亿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中西部“一省一校”高校的博士学历教师占比逐年增长,平均从2012 年的 21.95增长到了 2018 年的 41.6611,远超全国高校博士占比平均水平。此外,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的激励下,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动性增强,高校教师调入比从 2012的 2.79%增至 2018年的 4%,教师队伍逐步得到加强。二是认同要素。认同是内生发展的精神基础,是社会成员平均所具

12、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12,亦是实践主体在社会活动的参与中对自身产生的准许与认可。师生群体作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实践中的内部核心,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与对场域的归属感会对建设工作产生强大的信念引领,也会为高校内生发展注入精神活力。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认同问题,主要包括 3 个基本方面。第一,身份认同。高校师生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是唤起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的前提。高校作为公益性的学术组织13,其学术性、服务性的特征决定了高校教师的身份属性,也决定着教师在中西部振兴中的职责所在;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成长发展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成长发展的质量。师生只有对自我身份进行正

13、确识别,产生认同感与信念感,明确自身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将外部的动力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自觉投身于高校发展建设工作。第二,价值认同。无论是高校内部师生,还是中西部区域内社会成员,都首先需要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决策进行深入学习与理解。高等教育机构是高水平人才的发源地,是中西部振兴的“智库”。高校师生等主体作为区域内生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共享发展理念、凝聚价值共识,从而形成促进内生发展的自主性,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合力。第三,文化认同。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区域位置和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生态,各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各具特点的制度、精神、物质文化的积淀与创造。基于文化而形成的地方文化认同

14、,有利于促成共同的心理纽带14,同时通过与区域的协同发展,能促进高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打造特色化教育品牌与发展模式。三是参与要素。内生式发展是一个多主体、多方面参与的过程。高校师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高校建设的内生力量。引导师生深度参与实践是对他们主体性的确认,也是确保决策过程民主性、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有丰富的课程理论积淀与教学经验储备,能够把握教育发展动态与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参与决策能更好地利用专业团体的智慧储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确保其教育性与民主性导向。另一方面,随着“以生 88为本”教育教学观逐渐成为共识,学生的主体性与

15、自主发展性进一步得到确认,在日常活动的组织、校园事项的参与等方面,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高校的发展方向始终不能偏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线,增强学生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参与度,广泛吸纳受教育者的真实教育诉求与发展需要,可以对决策进行及时调整与不断完善。三、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式发展面临的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部分高校依然面临建设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此外,在对口帮扶为主的外源性发展理念影响下,中西部高校在办学思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方面习惯跟随“东部思维”,因而还存在自主性缺乏和地域性、独特性难以得到彰显等问题。内生式发展是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面,从内生式发展

16、要素角度分析中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一)关键要素薄弱,办学物质保障欠缺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实验室和校舍等基础设施都是影响高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党和政府针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政策及物质层面给予了有力的帮扶,但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和经济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人力物力及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 2021 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教育数据统计,从经费调拨、教师数量、基础设施建设 3 个维度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中西部地区在数据面版上仍处于劣势地位(见表 1)。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较薄弱,

17、且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在生均预算经费上,中部地区最显乏力;西部地区虽受国家政策扶持,但仍与东部存在明显差距。在师资力量方面,东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量占全国总量的 48%,博士学历教师占比(35%)领先于其他区域(中部为26%,西部为 22%)。在固定资产方面,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校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 56%;在教室数量上,中西部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 59%;在教学科研设备投资与计算机数量上,中西部地区的占比分别为 45%和 52%。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等教育数据和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记录的有关统计数据,在2016 2020 年这 5 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但地区间

18、的差距仍然较大。比如这些年的高等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东部地区始终较高;西部地区有较大的增幅,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但仍然低于东部地区(见图 1)。(二)区域内认同度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内生式发展既需要对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更需要内部精神力量的注入。区域的内部认同是内生式发展的精神内核,其作用在于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内生动力。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基础弱、底子薄,许多高校是在政策扶持下建立的,办校时间短、业界“资历”浅,缺少历史传承与积淀。因此,在区域内高校之间和高校内部师生之间不容易形成情感上的维系与文化上的认同,这在现实中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第一,人才流失严重。受区位经济发展水平

19、、地理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始终存在人才流失率高的现象,“一省一校”工程中占据区位优势与有利资源的重点建设高校也存在内部人才流失问题。在教师流动比上,全国高校教师的调入比和调离比基本保持平衡,而东部地区的教师调入比始终高于调离比,在中西部地区则正好相反。2018年,中西部 89表 1 2020 年东部和中西部高等教育相关统计数据地区东部中部西部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安徽江西内蒙古广西湖北湖南吉林山西黑龙江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一般公共预算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元27 4338 8396 2076 52316 3258 64210 026

20、8 5245 44010 74018 0946 1998 1879 1907 4697 1134 4727 8367 5437 1006 6315 9127 0775 67430 7877 6888 67722 28713 0769 9377 078生均教育经费/元65 37420 26917 96615 70539 71421 68424 75619 56417 50936 89432 84315 22418 96222 06614 13018 26915 83217 63917 58418 20515 01718 20819 56216 57091 26317 67517 33239 74

21、929 04725 89915 638专任教师教师总量/个74 13834 23985 42964 04547 668126 01370 44552 001124 215122 35011 93765 57665 30028 02553 43888 75079 59841 44743 64248 85813 36795 43939 41843 3962 71273 43631 0304 8839 12923 88449 174博士学历教师/个50 51613 14914 84419 26627 84148 55026 30914 37532 98736 3022 55713 85711 077

22、5 0058 62128 09318 29012 6378 96713 43721 38320 9856 4807 09341025 3356 2298801 7723 23112 634固定资产教室/间21 14212 98234 93628 90718 12356 53729 94519 46152 94732 1504 93430 19929 53314 31921 66637 54136 50314 23520 19923 46054 34936 88923 97224 2351 02528 62714 4012 0225 37014 14920 766校舍总面积/m243 093 0

23、8117 565 40439 963 50533 779 21023 651 34764 471 02138 536 24524 754 87062 450 18748 578 7655 577 96536 419 03834 143 64314 669 70727 641 88749 313 94538 893 90818 209 36019 417 19128 290 42063 227 39741 853 66423 140 45819 571 6571 503 87645 803 85517 619 9672 678 6073 978 67315 245 84025 211 822教学

24、科研设备资产/万元7 414 4891 807 4431 969 3252 343 1914 002 2015 329 6983 217 6272 007 7053 553 6254706611336 1552 227 5581 470 7371 071 0211 606 9683 223 6461 945 2001 722 4561 091 4031 919 6343 071 8202 701 087866 572970 515102 3682 716 003845 340195 512330 806594 2201 287 970教学用计算机/台472 267205 780369 9503

25、99 860329 734889 853493 605292 938624 032732 87067 600390 109328 743177 290316 081490 109395 568256 130192 136259 857656 295438 988194 922200 11415 966403 669140 24927 41152 711106 999272 534说明: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发布的“2020 年教育统计数据”,在表中只保留整数。图 1 东部和中西部高等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比较 90高校和其中的“一省一校”高校的教师调离比都高于调入比。中西部高校教师的流失,既与学校的福利待

26、遇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教师的身份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度有密切关系。从毕业生的去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流向外地的比例也较高15。第二,地方高校特色难以彰显。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特殊性,以往的外源式发展过程中又往往难以注意这种地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难以对区域自身的优势特征进行识别与发扬。在发展模式上模仿或照搬东部地区高校的成功经验,办学定位与路径、教学模式与内部组织结构等要素趋同,造成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同质化。一味追赶东部地区高校的办学与发展指标,会使中西部高校失去发展的个性与活力。第三,区域高等教育内部协同性不强。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

27、府、企业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而这些主体内部的关系复杂,可以协同合作,同时也存在多方竞争。如果没有促进中西部振兴的共同目标,没有以区域认同为纽带的共享发展理念,则难以形成共生合力与良性竞争,甚至还可能因为要争取更多的资源而造成发展路途中的拥堵和内耗。(三)办学理念滞后,内生发展主动性不强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很难创建一流大学16。长期实行以政策帮扶与物质援助的外源式发展模式,难免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从而弱化内生发展动力与劲头,造成自主发展性差、竞争意识不强、办学理念滞后等问题。部分高校存在“你给我接”的发展态度,照搬其他高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校的发展理念,因而存在发展理念适切性差的问题

28、。如当前在创新发展驱动战略下呼唤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17,这对于东部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基础建设扎实的高校来说是较为可行的,而对于中西部地区部分基础设施欠缺、科研投入难以落实的高校来说,就不一定是可行的。部分高校已习惯于被动接受政府的指令要求,缺乏自主发展意识,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发展过程中也就很难发挥办学理念的聚合与导向作用。四、中西部高校内生式发展的推进策略国家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力的帮扶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内生要素方面仍有不足。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中西部地区

29、高等教育应当进一步增强自信,走特色化的内生式发展道路。(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转化能力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内生式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行内生式发展并不排斥外部力量帮扶,但更强调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各方力量的有效参与,以实现“上下联动、内外共生”18。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中西部的补给帮扶要从“粗放型”转向“精准型”,进一步对接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帮扶措施与高校内生发展的适切度,提升帮扶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经费支持方面,要努力拓宽中西部高等教育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充分调动当地社会力量,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频的筹资渠道,增加对中西部高校的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方面既要“扬长”也要“补短”,在推

30、进重点建设高校发展的同时,对相对弱势的学院给予重点关照,构建中西部高校发展共同体,促进校际间的物力、人力资源共享。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强现代化教学资源投入,进一步完善智慧教室配备,努力消除学校在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实训课堂等方面基础设施设备与国家规定数量的差距。此外,还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来设置专项科研项目、搭建科技实验平台,调动和 91发挥高校的科研服务意识与能力,促进教育成果向社会效益转化。另一方面,实现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离不开内生转化力的培养。中西部高校在乘政策之“东风”的同时,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独特资源,积极进行内生能力培育。要能精准把握自身发展中的

31、优势与短板,提高自身对外部资源的转化能力,在“物有所用”的基础上实现“物尽其用”。(二)识别自身优势,增强发展自信认识与发挥自身优势,是促进理念更新、增强发展自信、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前提。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有着较大差距,但也有其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区域资源。实现中西部高校特色化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改变对东部高校办学路径进行模仿嵌套的做法,调整发展定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回应当地特色产业、品牌文化等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因时因地制宜办学,加强对当地特色资源及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形成特色化的“中西部发展模式”。十余年的对口帮

32、扶建设也已经为中西部地区积累了一定的后发优势,倾斜性的优惠政策为中西部内生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还体现在可以对发达地区高校的办学经验、研究成果、机制创新等进行借鉴与吸收19,结合自身发展的特征优势进行融合创新。(三)多方参与协同,形成内部合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内生式发展,需要当地高校、政府、区域产业等各方合作参与,凝聚发展合力。首先需要政府牵头,搭建合作平台,完善产教融合指导办法,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大学城等实体建设,为中西部高校共同体的构建开拓空间。各高校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内生式发展内涵。构建中西部高等教育共同体,高校之间不做“分蛋糕”式的竞争博弈,而是要形成资

33、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共识,树立集群思维,逐步淡化地缘的、体制的边界,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更加开放的氛围。以老牌名校为轴心,搭建“向心式”高校集群。一方面形成“一对多”的结对子帮扶,通过观摩学习、专家座谈、优质课程共享等方式,在校际间实现互通有无;另一方面以高校品牌效应为抓手,发挥品牌院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增加周边院校的关注度与知名度,扩大集群品牌宣传力,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还要注意发挥民族院校、师范院校的特色引领作用,打造特色教育集群,与区域特色文化产业互为推力,促进知识经济与当地实体经济深度耦合。产业主体需要树立中西部共创共生的大局观,针对中西部高校集群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中西部高校

34、、科研院所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验实训基地,构建产学研创立体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各高校积极回应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针对新兴产业和技术重点发展领域,合作开发先进技术课程,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依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四)改进评估制度,引导特色发展中西部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现有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难以顾及区域高校的特殊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中西部高校的建设成果,而且易使各高校在发展中为满足统一的数据指标而趋向同质化。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注重规模的传统外源式发展模式不再是中西部高校的最佳选择,因此也有必要构建配套的评价体系。在高校发展评估方面,要充分考虑地域间的差异性

35、和中西部高校建设中的特殊性,联系中西部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基础,将发展质量、进步程度和人才培养、区域贡献度等因素统筹纳入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要引导各高校立足自身发展特色,着眼于本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探索“各美其美”的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 92不断培育内生力,实行内生式发展,中西部高校可以转变机械模仿、盲目追赶的办学思路,主动应对高等教育振兴中的现实挑战,以特色化的专业设置与多样化的学科发展,回应地区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参考文献:1 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61-68.2 邓万春.内生或内源性发展理论J.理论月刊,2011(

36、4):44-46.3 亨利明茨伯格.发展的反思J.廉晓红,译.IT 经理世界,2007(9):68-69.4 NERFIN M.Another Development: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M.Uppsala:Dag Hammarskjld Foundation,1977.5 宮本宪一.环境经济学M.朴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 教育部:“十三五”期间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经费超 500 亿元EB/OL.(2021-12-27).http:/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EB/OL(2020-05-17).http:

37、/ 李威,陈鹏.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真实的命题而非虚妄的猜忌J.重庆高教研究,2021(1):56-65.9 马焕灵,张小花.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转向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3):48-61.10 别敦荣.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动力、特征和发展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2021(1):1-12.11 卿素兰.中西部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考察与对策建议:基于中西部“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大学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93-100.12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42.13 李志峰,高慧,高春华.“编制”之困:高校教师的组

38、织身份属性与身份认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82-89.14 章志敏,张文明.农村内生发展研究的理论转向、命题与挑战J.江汉学术,2021(2):5-15.15 刘义兵,陈雪儿.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系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1):36-41.16 王世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9):3-6.17 陈廷柱,段斌斌.如何看待地方科学院与省属高校走向科教融合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22(2):19-27.18 张玉玲.中西部文化产业增速缘何“领跑”N.光明日报,2017-02-21(7).19 文军,刘雨航.迈向新内生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困境及其应对J.贵州社会科学,2022(5):142-149.(编辑:米盛)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