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优秀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第二课堂教学状况的问卷调查_王皓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62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第二课堂教学状况的问卷调查_王皓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秀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第二课堂教学状况的问卷调查_王皓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秀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第二课堂教学状况的问卷调查_王皓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3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18 期)2023 年 6 月Vol.23 NO.3Jun.202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优秀地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 教学的实现路径分析基于潮汕文化融入粤东地区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状况的问卷调查*王皓玥 徐文昕 罗诗钿(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 要:潮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在粤东地区拥有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与补充,其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能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样本问卷调查显示,粤东高校大

2、学生整体上对优秀潮汕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是喜闻乐见的。但其融入的形式、范围、路径、效果等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如大学生认可度高但活动参与度较低、学校对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融合重视不足、粤东地区高校相关地域性教学合作平台缺位等。因此,持续探索优秀潮汕文化融入粤东地区高校第二课堂的合理机制,通过培育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增加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相关活动、搭建系统“潮汕文化+第二课堂”合作育人平台等有效措施,对粤东地区高校开展特色育人项目、提高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扩大潮汕文化影响力、协同促进潮汕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等都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地域文化;第二课堂;潮汕文化;高等教育中图

3、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85(2023)03-0093-07*基金项目:2022 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基金项目(“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潮汕文化融入粤东高校第二课堂现实路径分析”(项目编号:pdjh2022b0196)。收稿日期:2023-02-10作者简介:王皓玥,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徐文昕,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罗诗钿,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价值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

4、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优秀地域传统文化是高校育人过程中可利用的重要资源,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的特色实践载体,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和实践能力提高都有重要作用。一、优秀潮汕文化融入粤东地区高校第二课堂的理论依据(一)地域文化的育人特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气候、地理、文化等差异较大,各地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轨迹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2,作为人类与各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18 期)Vol.23 NO.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4地地理环境相互

5、作用的产物,地域文化与各地劳动人民的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成为人地相互作用中的关键性链接因素”。3不同的地域文化滋养、培育、引导着不同地区人民的价值立场、生活方式与对世界的认识,各地人民长期以来的实践活动与劳动成果也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与表征。潮汕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方面,“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包含着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4另一方面,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规范蕴含了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内容,因而潮汕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宝贵教育

6、资源。粤东地区高校不仅具备传承优秀潮汕传统文化的优越地域文化条件,更肩负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粤东地区是潮汕文化覆盖与辐射的核心区域,在粤东地区高校在读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口,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潮汕文化积极融入到粤东地区高校的第二课堂中,不仅可以扩大潮汕文化在当地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也能够加强本地高素质人口与地域传统文化之间的链接,有利于打破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实现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创新。(二)地域文化与第二课堂融合育人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7、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5第一课堂主要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限定的教学时间与空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 6,而第二课堂则是指“除在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知识性的、学术性的、文艺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等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7现阶段高校都已经基本拥有了丰富的第二课堂开展经验,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是第二课堂的突出优势之一。在各地区高校的课程实践中,第二课堂更多地与社会实践内容相融合。第二课堂是高

8、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探索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有效路径是必要且重要的,其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优越性,学生可以在灵活的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入的了解与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课堂能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塑造和熏染,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辅助”。8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有利于加深高校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提升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也能增加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实现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与助力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的双赢。在第二课堂已不再新鲜的今天,很多高校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上陷入

9、了瓶颈期,而传统文化在不断得到创新发展,新国潮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兴亚文化及其相关衍生产品得到了“Z 世代”(通常指 1995 年后出生、深受互联网影响的年轻群体)群体的认可与好评,“年轻人愿意为文化和审美而消费,并愿 意用消费表达态度、收获社群认同和归属感”9。高校大学生作为“Z 世代”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普遍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较为有吸引力的新事物,这也有利于打破当前部分高校第二课堂吸引力下降、课程内容单一的僵局。地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教学为地方高校探索个性化第二课堂特色课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在传承

10、优秀的地域文化的同时,也拓展了地方高校新的研究方向,扩大了地方高校的影响力。地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独特的地域色彩与风土人情蕴涵了大量的文化教育资源,在当前高等教育同质化趋势明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力发展地域文化相关特色课程无疑为地方高校突破发展瓶颈增添办学特色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地方高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承担了传承社会文明、开展科学研究等职能。因此,地方高校往往也是某一地区的教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18 期)Vol.23 NO.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5育研究中心,在获取地域文化相关文献资料与历史文化资源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

11、。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培育和创建属于本校的办学特色,把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作为本校教学研究的创新点。“大学的特殊功能在于把研究和教育相结合”10,地方高校培育良好的地域文化研究和教学的学术环境,不仅有利于本校教学特色的开发,对加强优秀地域文化的利用和保护也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第二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形式优越性与地域文化育人功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二、潮汕文化融入粤东地区高校第二课堂的现实可行性(一)特色活动开展初见成效粤东地区高校近些年不断提升对潮汕文化的重视,加强潮汕文化有关活动的开展。就汕头大学而言,2020 年 10

12、 月,知行书院开展“追寻领路人足迹,领略总书记情怀”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汕头视察之路研学活动;2020 年 11 月,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活动暨首届潮汕历史文化高端学术论坛在汕头大学举行;2021 年秋季学期,汕头大学思源书院开设了品识潮汕文化:翻译与传播实践课程;2022 年 7 月,汕头大学与澳门旅游学院合作开展潮汕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项目活动。不仅如此。思源书院开设的品识潮汕文化:翻译与传播实践课程属于第二课堂范畴,该课程在校内办公网站上公开招募学员,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是汕头大学将优秀潮汕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有益探索。除此之外,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也在 2022

13、 年 10 月 11 日组织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深入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和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其它粤东高校也相应开展了类似活动,立足潮汕文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二)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已参与活动满意度较高针对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关于潮汕文化进粤东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动参与意愿、参与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组厘定了“粤东高校大学生关于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认同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研究对象的基本背景、对潮汕文化以及相关活动的认知态度、对第二课堂以及相关活动的认知态度、以及对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的态度等 23 题。问卷主要发放给受到潮汕文化影响辐射

14、的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等八所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收到有效问卷共 4041 份。问卷大多数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被记为 5、4、3、2、1。通过问卷调查可知,研究对象对于潮汕文化和第二课堂相关活动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于参与过的潮汕文化有关活动的满意程度很高,均值高达 4.084(满意度总值为 5,下同),对于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满意度均值为 3.931,均属于较高水平。而且参与过相关活动的研究对象与没有参与过活动的研究对象相

15、比,对潮汕文化与第二课堂有更高的评价。一方面,是否参与过潮汕文化相关活动,对于研究对象对潮汕文化的看法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由表 1 可知,其中,参与过潮汕文化相关活动的研究对象,对潮汕文化有最高评价的占比为41.57%,明显要比未参加过的研究对象评价要高。相对应的,对潮汕文化有消极评价的占比分别为 1.88%、2.3%,均要比未参加过的研究对象占比更低。因此,是否参与潮汕文化相关活动,不仅影响了研究对象对于潮汕文化的性质看法,而且影响了参与潮汕文化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和认可度。由图 1 可知,参与过潮汕文化活动的研究对象,在对潮汕文化的了解度、传播氛围、深入了解意愿和参加活动意愿等方面都比未参加过潮

16、汕文化活动的研究对象有更积极的态度。总体而言,参与潮汕文化相关活动对于提高潮汕文化在研究对象中的评价,提高研究对象对于潮汕文化的了解,以及改善研究对象对于潮汕文化的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提升。另一方面,针对第二课堂而言,是否参与过第二课堂相关活动对于研究对象的看法也有着显著性的影响。由表 2 可知,参与过有关活动的研究对象对第二课堂的最高评价占比22.29%,明显高于未参加过相关活动的研究对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18 期)Vol.23 NO.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6象占比 17.66%的评价。同时还可以发现,参加过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研究对象,对于第二课表 1 参加潮汕文化相关活动与研

17、究对象看法的影响名称你是否参与过与潮汕文化有关的活动(频数与占比)总计2p否是频数占比频数占比潮汕文化凝聚了潮汕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86233.09%59741.57%145932.6150.00潮汕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总体精华多于糟粕,需要在创新中继承和发扬158060.65%77954.25%2359潮汕文化大多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652.50%271.88%92潮汕文化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为此感到郁闷和遗憾983.76%332.30%131合计260514364041注:2为卡方值,表示观察值与理论

18、值之间的偏离程度;P 为显著性水平,P 越小,显著性关系越强,下同。表 2 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对研究对象看法的影响名称你之前是否参与过第二课堂的 活动(频数与占比)总计2p否是频数占比频数占比第二课堂对于的学生培养是重于第一课堂的存在,发挥了比第一课堂更多的作用41917.66%37222.30%79147.9900.00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学习体系,是对第一课堂必要的补充157766.48%114668.66%2723第二课堂有可取之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但不应该得到如此高的重视29512.44%1277.60%422第二课堂是多余的存在,是大学生繁重学业生活

19、中的沉重负担813.42%241.44%105合计237216694041堂的负面评价明显低于没有参与过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研究对象。而且参与过相关活动的研究对象,对于再次参与相关活动的意向均值为4.02,比未参与过的研究对象意向均值 3.931 要高。由图 2 可直观看出,学校开展过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研究对象对学校弘扬潮汕文化力度的满意度、对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以及成绩单的支持度等都有着显著的提高。总之,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研究对象对第二课堂的了解度和满意度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参与过相关活动的研究对象更愿意推动潮汕文化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经过调查发现,虽然研究对象对参与的潮

20、汕文化和第二课堂相关活动都有较高的满意度,但是参与第二课堂开展的潮汕文化相关活动的满意度均值 3.99 远低于第一课堂进行的课堂学图 1 参加潮汕文化相关活动对于研究对象态度的影响均值折线图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18 期)Vol.23 NO.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7习中了解的潮汕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均值 4.5,说明在现阶段开展的第二课堂平台下的潮汕文化活动依旧存在问题和不足。三、潮汕文化融入粤东地区高校第二课堂的现实困境(一)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认可度高但活动参与度较低经过调查发现,超过 90%的受访者对潮汕文化有正向的评价,而且大多数研究对象更偏向于认为潮汕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1、,在创新中继承和发扬。同样,有接近 90%的研究对象对第二课堂的开展持肯定态度,有67.38%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学习体系,是对第一课堂必要的补充。据统计,研究对象对于第二课堂中关于宣传和弘扬潮汕文化相关活动的态度均值为 3.753,充分表明研究对象对于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较为支持。虽然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于潮汕文化和第二课堂有较高的认可度,但是相关活动参与度却比较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 4041 名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参与过潮汕文化相关活动的学生占比仅为 35.54%;参与过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研究对象也只占比41.30%。这说明

22、现阶段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于潮汕文化相关活动和第二课堂开展活动的参与度普遍较低。而且在这 1436 名参与过潮汕文化相关活动的学生中,也只有 21.31%的学生是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课外活动参与其中的,其所占比例不到总调查人数的十分之一。由此可图 2 学校开展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活动对于研究对象的影响均值折线图知,不仅潮汕文化、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较低,二者结合的相关活动参与度甚至更低,这与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较少、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二)学校对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融合重视不足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和传统文化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活动开展较少,一定

23、程度是因为高校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和第二课堂二者结合的重视度不足。现阶段很多高校只聚焦于课本知识教育,忽略了传统文化素质涵养和社会实践服务能力。尽管已经有一些高校率先开展了重视文化素质涵养的传统文化教育与重视实践体验能力的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路径的探索,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现实的瓶颈和困难。对特色地域性文化的认识不足、重知识内涵学习而轻实践探索等问题频频出现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研究表明,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于弘扬潮汕文化进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支持度相对较低、仅为 3.45,说明大学生群体不希望单纯以学习成果作为评分标准,而更希望拥有良好的活动体验过程。高校要培育的学生是德智体美

24、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不应该采用“唯绩点论”“唯学术 论”的评判标准,而是要建立多元有效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与专业知识评判相结合,在重视学业水平成绩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三)粤东地区高校相关地域性教学合作平台缺位目前,已有粤东地区高校将优秀潮汕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实践,但是当前尚未形成在区域上整合各高校资源、在高校内部优化利用各院系资源的成熟课程体系。基于横向的视角来看,虽然粤东地区各高校基本上开展过与优秀潮汕文化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或其他实践活动,但是各高校之间缺乏相关课程的交流与合作,高校内部各学院之间也缺少对相关课程的资源整合。首先,高校内部各院系之间缺乏交流。从各高校及各院

25、系网站检索到的信息可以看出,大多潮汕文化相关的活动都由各自的院系独立承办,第二课堂也基本上由单一专业或者单一学院开设。其次,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不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18 期)Vol.23 NO.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8够。高校内部的合作尚且不足,校际合作更是难以实现。各自为战使得在当前课程开设经验及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互通有无成为难题,无法做到互相之间汲取经验教训,因此也未能实现整合课程资源助推地域文化协同育人的目标。基于纵向的视角来看,各高校内部没有做到在利用各院系资源的基础上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育人内容相结合,从而无法实现第二课堂模块向纵深发展。当前粤东地区各高校开展的潮汕文化融入

26、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大多与专业所学知识联系并不密切,这种现状虽然保证了第二课堂的相对独立性,但是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第二课堂是否具有长远发展的潜力。第二课堂作为一种课堂形式是手段而非目的,与专业教育体系相对立的第二课堂显然无法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这本身就违背了开设第二课堂的初衷。四、潮汕文化融入粤东地区高校第二课堂的现实措施(一)培育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高校应该坚持专业知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涵养并重。大学阶段是人生汲取知识的重要阶段,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在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立足传统文化根基的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教育是高校教学任务的

27、重要组成部分,要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首要任务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并使其具象化,避免优秀传统文化进第二课堂活动流于形式。调查显示,目前粤东地区高校大学生对潮汕文化了解不深,很大程度是因为高校在发挥本土优势、深挖当地优秀潮汕文化的相关科研工作不足。因此,学校在实践中一定要明确传统文化应“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创新中实现传承”的发展理念,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现代性、地域性以及市场性等要素与价值的挖掘。11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首要的便是利用高校师资优势,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外延,为大学生搭建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通过筹建传统文化研究所等

28、研究机构和资助师生发表相关论文、专著和课题申报等方式,鼓励师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研究氛围,为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增加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相关活动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对于潮汕文化活动有着较高的参与意愿和较低的参与率,偏差主要归因于活动开设不足,存在参与活动意愿高但参与途径缺乏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研究中主要体现为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不足。因此,高校要加大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力度,用心策划第二课堂活动,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通过大学社团、志愿活动和研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力求探索对当代大学生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第二课

29、堂+优秀地域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同时,高校要善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可以有效地提升活动参与度。根据先后出台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 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在第二课堂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客观记录、有效认证、科学评价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使“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高校人才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高校巧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可以激励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活动的兴趣。将第二课堂的智慧化与地域传统文化传承目标深度融合,

30、通过网络平台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从不同层面精准地诊断评价,帮助地域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更有效、更合理的配置和优化。12但也要警惕“第二课堂成绩单”片面沦为唯分数论,通过学分或者合格分数强制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引发学生反感。在此次调查中,大学生对潮汕文化进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支持度则相对较低、仅在 3.45左右,可见高校合理利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重要性,避免通过强制措施使得看似参与意愿较高的活动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三)搭建系统“潮汕文化+第二课堂”合作育人平台此前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汕头市政府、汕头大学和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韩山师范学院”前身)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

31、汕头大学举行,13并成立“汕头大学潮汕文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18 期)Vol.23 NO.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9化研究中心”。汕头大学潮汕文化历史研究中心作为粤东地区研究潮汕文化的合作平台与研究中心,曾多次圆满举办了潮汕文化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出版了多本学术专著,为潮汕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学术研究而非开展教学活动,粤东地区仍然缺乏针对第二课堂教学与教研开展的深度合作平台。潮汕文化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路径构建,需要二者的深入结合,而不能满足于特色活动的偶尔开展。只有立足于长期性、系统性活动的开展,或者通过学期制

32、活动或长期社团等形式开展连续性活动,才能加强二者结合的广度和深度。除此之外,粤东地区高校还要利用自身优势搭建“潮汕文化+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并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倡导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有效路径的构建。一方面,构建潮汕文化特色育人平台。粤东地区应当成立以弘扬优秀潮汕文化为目标的高校教学联盟,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网络、消除信息壁垒。从而做到优化利用各高校优势资源,借助地域文化优势建设特色课程,实现在基本覆盖粤东地区高校的基础上向全省高校推广,进一步扩大优秀潮汕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构建课程融合发展育人平台。各高校内部应当整合不同学科内容,形成专门的课程团队与教研组,建立固定且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模块

33、并开放选课。根据学院、专业的不同制订教学方案,做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相结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实现第二课堂素质育人与第一课堂专业教育体系育人相融合,也使潮汕文化在第二课堂的育人模式和实践中焕发新的活力、实现继承性发展。五、结论研究显示,优秀地域传统文化进高校校园不仅有其必要性,也具备现实可行性。但仅依靠传统课堂讲授传统文化的方式很难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第二课堂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促进了地域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播,粤东地区高校开展的潮汕文化进第二课堂相关活动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积累了初步的成功经验,但也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与完善。高校作为教育与文化传

34、播的载体,应做到教学和科研两手抓,在深挖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促使大学生了解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优秀地域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交出更加亮眼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1).2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3-66.3 孔翔,陆韬.传统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初探以徽州文化为例 J.人文地理,2010,25(3):153-1

35、56.4 杜 经 国.潮 汕 文 化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J.文 史 知 识,1997(9):10-16.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12-07)2022-05-06.http:/ 张炎.把握医科大学生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正确导向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82(26):87-88.7 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88 李琳.地域文化融入地域高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湘西北三所地域高校为例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75-78.9 孙嘉.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一种双向互进的新国潮 J.美术观察

36、,2021(11):30-31.10 德里克 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11 王瑜,陈晓琪.“文化自信”观照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文化内涵及路径 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1):12-18.12 庞静.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高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路径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 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0):74-76.13 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98-199,202.责任编辑 张红霞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18 期)Vol.23 NO.3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12Analysis

37、 of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ncorporating Excellent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A Questionnaire Study Based on the Incorporation of Chaoshan Culture into the Second Classroom at Eastern Guangdong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ANG Hao-yue&XU Wen-xin&LUO Sh

38、i-tian(School of Marxism,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515063)Abstract:Chaoshan culture,which has a strong regional flavor and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s superb traditional culture,has a significant cultural impact o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Guangdong.The second classrooms extensive and var

39、ied curriculum serves as a supplement to the first one and can better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University students in eastern Guangdong are usually please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exceptional Chaoshan culture into the universitys second classroom,according to a significant sample of questionn

40、aires.The form,scope,pathway,and effects of integration,however,continue to present a number of practical challenges,including high recognition by university students but inactive participation,inadequate focus o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schools,and a dearth of pe

41、rtinent regional teaching cooperation platforms in eastern Guangdong universities.Therefore,it is crucial to keep searching into practical ways to incorporate outstanding Chaoshan culture into second classrooms at universities in eastern Guangdong.This can be done by creating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42、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stepping up efforts to incorporate Chaoshan culture into second classrooms,and developing a well-organized Chaoshan culture+second classroom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Additionally,its important to support the cultural growth of the Chaoshan region an

43、d increase the influence of Chaoshan culture.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second classroom;Chaoshan culture;higher educationA Comparison of Whiteheads and Huang Yan-peis Idea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licationsWANG Xin-ping(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230039)Abstra

44、ct:Whitehead and Huang Yanpei were two famous contemporaries whose educational thinking was rich in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ccording to Whitehead,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trinity of work,life and play;the cont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blend of humanities,technol

45、ogy and science;and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three-stage spiral of romance,precision and application.Huang Yanpei took seek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ty as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believed that the cont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46、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hat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the use of hands and brains and the unity of learning and doing.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hiteheads and Huang Yanpeis views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re

47、e dimensions:the concept of education,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The implication is that the current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its attractiveness;enhance the practic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and strengthen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Key words:Whitehead;Huang Yan-pei;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implic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