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历史常考点人教版高中历史常考点 单选题 1、公元前 6 世纪,雅典贵族试图刺杀僭主后,“刺杀僭主”叙事出现。至公元前 5 世纪,叙事的刺杀对象不断变化,包括帮助雅典推翻僭主制的斯巴达、最广义上的民主之敌。这说明雅典 A城邦政局动荡不安 B民主政治的传承与发展 C公民教育水平发达 D民主沦为政治斗争工具 答案:B 解析:“刺杀僭主”叙事涉及的刺杀对象虽然不同,但是刺杀僭主本身是为了民主制度,随着叙事刺杀对象的泛化,意味着民主的大众化,这是民主政治传承与发展的表现,B 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城邦动荡,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与公民教育水平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内
2、容虽然是政治斗争,但是看不出民主被利用,排除 D 项。故选B 项。2、1896 年的某天,苏州的一家日本工厂内机器轰鸣这种场景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开放苏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选 C;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排除 A;北京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排除 B;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排除 D。2 小提示:3、“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
3、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B CD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主要宣传民主、科学,D 项正确;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 A 项;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B 项;民报主要宣传的革命主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小提示:4、有学者认为,20 世纪上半期的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党中有党”、“国中有国”、“一国两制”的曲折发展历程。3 其中的“国中有国”是指当时除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之外,还有 A工农苏维埃政府 B东北伪“满洲国”C陕甘宁边区政府 D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答案:A
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苏维埃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形成“国中有国”的现象,A 项正确;东北伪“满洲国”、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属于日本的傀儡政权,排除 BD 项;陕甘宁边区政府属于“一国两制”,排除 C 项。故选 A 项。小提示:5、下面所列是 20 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 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正式建交 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 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 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的
5、正常;1972 年,中日建交,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C 项正确;ABD 项均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 C 项。小提示:6、“这次会议决定把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故 B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56 年中共八大确立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
6、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1982 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排除 C 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 D 项。故选 B 项。小提示:材料分析题 7、材料一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记事本末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
7、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有什么目的?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5 省有何不同?(2)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答案:(1)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负责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主要职能:跪受笔录,上呈下达 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结合所学可知为秦朝三公九卿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及中央集权;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的职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元代
8、中书省负责最高行政。(2)一问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最初为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二问根据材料三“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进行概括即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清代既继
9、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积极作用。6 答案:(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
10、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概括。依次可归纳出:优待与赏赐匈奴降众政策尊重制度扶植农业推动文化交流的内容特点:根据材料“形成以因俗面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玫策.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可得因俗而治;设置行政机构管辖。(2)作用:材料扶植和发展边摄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可得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由材料“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可得密切了各民族关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由材料“随着沙俄对中国边疆的凯舰清政府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可得维护了边福稳定;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占代对于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11、的巩周与发展。所以答案是:(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2)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古代边疆治理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时期,城市成为了国家的统治中心,辐射统治周边乡村;经济上城乡还处于一体化的自然状态之下,村民和城郭居民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到中唐后,政府为增加收入,开始实行“以贫富为差”“凡百役
12、之费,一钱敛之”的制度,并将户口分为“乡村户,”(以从事农业的乡村居民为主)乖“坊郭户”(以从事工商业的城市居民为主),规定“坊郭户配现钱须多”。这反映出中国由传统的“四民(士、农、工、商)分业”向“城乡分业”的转化。同时,由于新的选拔制度将越来越多的乡村优秀分子吸引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变成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乡村变成政治上的边缘和经济上的皇粮供应地。城乡关系由以往的“城乡一体”走向了“城乡分离”,城乡的贫富差距也迅速加大。7 据戴顺祥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演变历程示意图 据年猛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融合障碍与支持政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
13、到唐朝中期“城乡分离”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示意图中和的相关内容。(3)综上,谈谈你对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认识。答案:(1)原因:城市是国家统治的中心;政府调整赋税和户籍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分工日趋明显;科举制度的实行。(2):新中国成立、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威胁;苏联经验影响。: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二元体制突破。(3)认识:国家制度和政策措施、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促使城乡关源的发展变化;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当前,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
14、兴。解析:(1)原因:根据“秦汉时期,城市成为了国家的统治中心,辐射统治周边乡村”得出城市是国家统治的中心;根据“并将户口分为“乡村户,”(以从事农业的乡村居民为主)乖“坊郭户”得出政府调整赋税和户籍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分工日趋明显;根据“同时,由于新的选拔制度将越来越多的乡村优秀分子吸引到城市”可得出科举制度的实行。(2)根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的背景主要有新中国成立、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威胁;苏联经验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十六大以来,城乡关系主要包括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8 乡二元体制突破等。(3)认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对
15、城乡关系的变化的认识主要可从其变化的原因,发展历程,特点,影响等方面概括。如国家制度和政策措施、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促使城乡关源的发展变化;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当前,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以答案是:(1)原因:城市是国家统治的中心;政府调整赋税和户籍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分工日趋明显;科举制度的实行。(2):新中国成立、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威胁;苏联经验影响。: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二元体制突破。(3)认识:国家制度和政策措施、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促使城乡关源的发展变化;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当前,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小提示】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问结合秦汉到唐朝中期“城乡分离”的主要原因作答;第二问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演变历程分析;第三问结合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认识总结。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