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学习目标:1掌握7个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爱、从、及、固、若、遗、贻)2掌握5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之、于、其、乎)3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二重要知识解说【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 )(4)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5)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今义: )(7)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师
2、道也 (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 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4) 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传道受业解惑也愚益愚是故圣益圣三解决并积累实词问题。写出下列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爱本课例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爱而不见,搔首踯躅6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从本课例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3、,终不解矣。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3弟走从军阿姨死 4樊哙从良坐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6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及本课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4及其所之既倦5怀王悔,追张仪,不及6事如此,此必及我7农人告余以春及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固本课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蔺相如固止之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6斯固百世之遇也若本课例句:彼与彼年相若也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2若知我不降明,欲令
4、两国相攻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5令初下,群臣进谏,6门庭若市遗本课例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夜不闭户,路不拾遗2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3是时曹操遗权书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贻本课例句:作师说以贻之1贻笑大方2尝遗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四解决并积累虚词问题。写出下列虚词在句中的含义。而本课例句: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则群聚而笑之5如是而已其他典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
5、)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之本课例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人非生而知之者5作师说以贻之6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其他典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作师说以贻之。(
6、8)夫晋,何厌之有?其本课例句: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其他典例:(1)秦王恐其破璧。(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3)其若是,孰能御之?(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则或咎其欲出者。(8)吾其还也。(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0)其孰能讥之乎?(11)其皆出于此乎?(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于本课例句: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而耻学于师3于其身也4皆出于此乎5不拘于时其他典例:(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7、(2)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4)业精于勤荒于嬉。(5)不拘于时。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乎本课例句: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其皆出于此乎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他典例:(1)壮士!能复饮乎?(2)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五在本课中找出含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子。判断句(1)(2)(3)省略句(1)(2)(3)
8、(4)状语后置(1)(2)(3)宾语前置:被动句:巩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n) 六艺经传(chun) 贻(y) B句读(du) 苌弘(chng) 聃(dn)C阿谀(y) 授之书(shu) 蟠(pn) D或否焉(fu) 谄媚(chn) 嗟乎(ji)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
9、师”字的意思。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吾从而师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犹且从师而问焉( )5、下列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10、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E、功如丘山,名传名世8、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徒属皆曰:“敬受命。”C、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D、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受上赏9、下列各组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圣人无常师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故无贵无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师道之不传也久奂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0、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B、不拘于时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蚓无爪
11、牙之利,筋骨之强11、选出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12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3.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不同B与的“惑”相同,与的“所以”亦相同C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也不同D与的“惑”不相同,与的“所以”相同1
12、4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如土石何?【课外探究】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5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啖粥而读 音: 义:辄以水沃面 音: 义:食不给 音: 义: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音: 义:16“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17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7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