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集锦.pdf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5996337 上传时间:2024-11-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4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集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集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集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集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集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集锦全国通用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知识集锦 选择题 1、2017年3月15日凌晨,太阳系的“大个子”木星与月亮近距离接触,人们欣赏到“木星合月”的美景。同年10月中秋之夜,地球发生一次小行星撞击我国云南香格里拉,爆炸量相当于540吨。据此,回答下面三题。(1)太阳系中同属于“大个子”的除了木星还有 A.地球 B.金星 C.土星 D.海王星(2)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的轨道位置应该在 A.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B.地球与火星轨道之间 C.土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D.火星与土星轨道之间 (3)以上材料中描述的天体系统层次最多有 A.1 个 B.2 个 C.

2、3 个 D.4 个 答案:C A B【提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考查太阳系中行星的特征。木星和土星体积较大,被称为是巨行星,故项正确;地球和金星属于类地行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2)根据太阳系中行星轨道的特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故项正确;、项错误。略 2、下图为 30N 沿线某地区某日天气晴朗状况下的太阳辐射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日所在的月份可能为()A.1 月 B.3 月 C.6 月 D.9 月(2)春分日时,该地标准旗杆高 16m,则其正午影长约为(tan300.58;tan601.732)()A.8m

3、B.9.2mC.16mD.27m 答案:A B【提示】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略 略【解答】略 略 3、谷神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位于小行星带的矮行星,下图示意太阳系中距太阳最近的五颗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谷神星位于图中()A.之间 B.之间 C.之间 D.之间(2)行星目前还不适宜人类居住,主要原因有()A.宇宙环境不安全 B.体积质量比太小 C.太阳光照不稳定 D.温度条件不适宜 答案:D D【提示】4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综合题 4、图甲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乙为地球表面各纬

4、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辐射总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2)简述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的成因。5 (3)简述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成因。答案:(1)西部多,东部少(自东南向西北增多);青藏地区最多,四川盆地最少 (2)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朗天气多,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 (3)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雨、雾,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解析:(1)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分布即可判断。根据图中等值线的数值规律可知,总体来看,是西部多,东部少(自东南向西北增多);其中图中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而该地区位于我国

5、青藏高原地区。图中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而该地区位于我国四川盆地。(2)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位于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过的路径短,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北削弱的少;晴天多,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被削弱的少,故年太阳辐射总量高。(3)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且盛行上升气流,空气中水汽多,湿度大,降水量多,云层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因此年太阳辐射少。【小提示】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

6、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5、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穴,并沿着洞穴深处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读地球内部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 A、B 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 ,依据图示分析 A、B 所在圈层厚度的特点。(2)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 ,由图示 (填字母)共同组成。6 (

7、3)图示 D 圈层名称是 ,是 的发源地,C+D+E 都是 (填圈层名称)的一部分。(4)图示 A、C 之间的不连续界面 F 是 ,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 (填“增加”或“减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 G 后直至地心穿过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态、态。答案:(1)地壳;地壳的厚度不均,A 是大陆地壳,B 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2)岩石圈;ABC(3)软流层;岩浆;地幔(4)莫霍面;增加;液;固 解析:(1)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 为软流层,C 为上地幔的顶部,AB 共同构成了地壳,图示显示的特征主要有:厚度不均,A 为大陆地壳,B 为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明显比大洋

8、地壳厚。(2)由上题分析可知,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岩石圈,由图示 ABC 共同组成。(3)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 为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读图可知,G 界面的深度是 2900 千米,为古登堡面,故 CDE 构成的圈层是地幔。(4)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图示深度判断可知,D 为软流层,C 为上地幔的顶部,AB 共同构成了地壳,故图示 AC 之间的不连续界面 F 是莫霍面,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横波和纵波波速明显增加;读图可知,G界面的深度是 2900 千米,为古登堡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 G 后直至地心依次穿过外核和内核,物质状态依次为液

9、态和固态。所以答案是:(1)地壳;地壳的厚度不均,A 是大陆地壳,B 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2)岩石圈;ABC;(3)软流层;岩浆;地幔;(4)莫霍面;增加;液;固。【小提示】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 33km,海洋地壳 6km。)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即软流层以上部分。震源一定在岩石圈中;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下 400km 左右);外核:呈液

10、态或熔融状态。判断依据是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7 6、下图是地球外部圈层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填写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圈层。圈,圈,圈,圈。(2)举例两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答案:(1)大气;生物;岩石;水(2)水圈通过蒸发向大气圈输送水汽和热量,大气圈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补给水圈 解析:(1)由图可知,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和降水,应为大气圈;产生氧气和有机物等,应为生物圈;提供矿物质和无机盐,应为岩石圈;产生水和水蒸气,应为水圈。(2)由上题可知,为大气圈、为水圈,大气圈通过降水向水圈输送水等物质;而水圈通过蒸发为大气圈提供水汽和热量等,产生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小提示】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 17km,大陆地壳 33km,海洋地壳 6km。)、地幔、地核。(以莫霍面、古登堡面为界)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地震的震源:地壳或岩石圈;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地带)。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