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料库与人际修辞研究——以“说”的人际修辞用法为例_陈新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9324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料库与人际修辞研究——以“说”的人际修辞用法为例_陈新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料库与人际修辞研究——以“说”的人际修辞用法为例_陈新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料库与人际修辞研究——以“说”的人际修辞用法为例_陈新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代修辞学 2023 年第 2 期(总 236 期)语料库与人际修辞研究*以“说”的人际修辞用法为例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33)提要传统路径下人际修辞研究往往聚焦人际互动中的特定话语,从礼貌原则、面子理论等角度解读说话人特定语言表达背后的礼貌策略,而话语路径下的人际修辞研究则更多基于当下交际者的人际评价进行分析。前者容易轻率地在特定语言形式或话语内容与人际意义之间画等号,后者容易过于强调交际者的个体经验,忽略了特定语言表达的常规用法。开展基于语料库的人际修辞研究可以弥补上述局限,为进一步理论解读提供充分性描写。作为个案,本文基于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系统考察“说

2、”的人际修辞用法及其与常规用法的差别,并从礼貌理论角度阐释其人际修辞理据。关键词人际修辞传统路径话语路径语料库方法“说”一、引言作为语用修辞(陈新仁 2008;蒋庆胜、陈新仁 2019)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人际修辞研究发端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利奇(Leech 1983)关于礼貌原则的探究,在 21世纪初经历了概念层面与方法论层面的“话语转向”,即从聚焦分析单个话语背后说话人一方的人际意图表达转向考察交际双方互动中人际意义的传达与磋商,关注交际者尤其是互动对象在动态语境下的人际判断与识解。与传统路径不同,话语路径下的人际修辞研究克服了传统研究路径的一些不足,如在语言形式或话语

3、内容与人际意义之间画等号、过于注重研究者理论分析而非交际者自身体验,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过于依赖特定语境下交际者的个体判断而弱化了关于人际意义表达与理解常规性与确定性的认识。本文结合个案研究,旨在呈现语料库方法的引入,可以丰富现有人际修辞研究的方法,弥补传统路径与话语路径的不足,增强人际修辞解读的可信度与说服力,揭示汉语特定词汇、程式的人际修辞用法的生成机制。34*本文曾在 2022 年 12 月 3 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与复旦大学 当代修辞学 编辑部举办的“语料库运用与修辞研究发展前沿理论工作坊”上宣读。DOI:10.16027/31-2043/h.2023.02.014二、人

4、际修辞研究杰弗里利奇在其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语用学原则)(1983:58)中区分了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与语篇修辞(textual rhetoric)这对概念。人际修辞主要由一些对会话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的一些语用原则所构成,如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兴趣原则、反语原则、乐观原则等,构成对话语产出的输入制约。语篇修辞则包括明晰、经济、表达力、可处理性等原则,构成对话语产出的输出制约,如图 1 所示:图 1人际修辞与语篇修辞(改自于 Leach 1983:58)言语行为的实施往往涉及人际问题(Schneider 2017:254

5、),因此,说话人在实施特定言语行为(如请求、拒绝)时,往往需要考虑相关话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修辞就是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关注话语在听话人一端产生的人际效果(Leech 1983:15)及其对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如相关话语受话人那里是否引起了被尊重、被重视等的感觉,从而考察是否对说话人产生好感等。人际修辞本质上是对应于语言人际功能的语言交际策略,说话人通过特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包括非言语因素的配合),以达到避免或降低对抗、不一致程度,提升或强化交际双方(甚至包括第三方)的和谐,增加实现当前交际目的的成功机会等目的。作为输入制约的考量,人际修辞可以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话语策略(如无人称化

6、、自谦或抬他式称呼、礼貌标记、模糊限制、附加疑问、信息过量、元语用、语气词或表情符号使用等),在言语行为实施的话语输出方面主要表现为表达的间接程度、委婉程度、试探程度、夸张程度、低调程度、努力程度等。人际修辞最初在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的传统语用学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分析者基于说话人使用的特定语言形式或话语内容,考察交际者对合作原则尤其是礼貌原则下的各条准则(如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期准则)等的遵循情况,解读说话人的人际意图、话语选择与人际效果。然而,这种分析者视角下的传统研究往往聚焦分析单个话语背后说话人一方的人际意图表达,容易在语言形式与人际意义之间画等号,过

7、于注重研究者理论分析而非交际者自身体验,主观性强,有时不能反映人际交往的真实情况。随着礼貌研究在 20 世纪初在概念层面与方法论层面经历的“话语转向”(Eelen 2001:255;Culpeper Haugh 2014:228),人际修辞研究更加重视交际者自身的人际元语用意识及元语用评价,如使用“你太客气了”“说实话”“不是我说你”(Chen Jin 2022;Liu 2022:100),特别考察交际双方互动中人际意44图传达与人际意义磋商,关注交际者尤其是互动对象在动态语境下的人际判断与识解,对虚假礼貌、虚假不礼貌(如 Chen 2019;Haugh Bousfield 2012)等复杂人

8、际互动现象提出了很好的解读。话语研究路径下的人际修辞研究虽然克服了传统研究路径的一些不足,但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过于重视受话人的话语反应,淡化了发话人的人际修辞意图;过于依赖特定语境下交际者的个体判断,弱化了关于人际意义表达理解常规性与确定性的认识等。本文认为,人际修辞研究的传统路径和话语路径各有优势与劣势,二者应为互补关系,而非取代关系。不仅如此,二者由于聚焦单个话语或单个互动,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呈现特定人际修辞策略、手段及形式的运行。基于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引入语料库方法,丰富现有人际修辞研究的方法,弥补传统路径与话语路径的不足,增强人际修辞解读的可信度与说服力,揭示汉语特定词汇、程式人

9、际修辞用法的语用理据。借鉴顾曰国(2013)年采用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阐释日常生活里一系列修辞现象,以及陈昌来、雍茜(2011)基于网络语料库,对网络热词“给力”的词义、句法功能以及形成动因进行分析,我们下面尝试以汉语中的言说动词“说”为个案,剖析其评价用法的人际修辞机制。三、个案:基于语料库的“说”的人际修辞分析根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1232),言说动词“说”作动词使用时主要表达“用话来表达意思”,如例(1);但也经常用来表达“责备、批评”等意义,如例(2)所示:(1)医生对病人说?:“你赶紧住院吧”。(2)爸爸说?了他几句,他就不高兴了。这里,我们关心的是,“说”具有消极评价色

10、彩的“批评、责备”意义的语用理据。为此,本文将基于语料库,探讨“说”在实际使用中的评价用法,解读其主观评价用法的人际修辞价值。31语料收集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融合语料库语用学倡导的横向阅读(horizontal reading)与纵向阅读(vertical reading)的综合分析法(integrated reading)(Aijmer hlemann 2015:3-12),基于大量的自然语料和频次等信息,考察复现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继而进行概括和解释。在具体操作层面,本文主要是基于语言形式考察其用法及功能。基于我们的语言常识,考虑到本文重点探究的交际互动中“说”的评价性使用往往出现在“

11、说你”的搭配中(也体现在“不是我说你”的程式语中),因此在检索词的选取方面,本文选择“说你”作为检索项,并将搜索范围限制于北大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键入“说你”搜索后,我们一共得到 346 条有效语料。“说”(你)可以是转述用法(如“北京一位姓耿的先生,祝贺你北京演唱会的成功,他也去现场看了,说?你还是那么有活力,作为你的同龄人非常地羡慕你”),也可以是评价用法(如前面的例(2),又如“好了,好了,是我不该说?你,是我不对。”),具体属于哪一种用法,不是由它本身决定的,关键取决于出现的语境,视“说”的主语和宾语而定。若主语为说话人以外的其他人,且搭配一定的宾语,则一般为转述用法;若主语为

12、说话人,“说”的内容缺失,则往往是评价用法。5432“说”的评价用法语料显示,“说”除了表示“用言语表示意思”外,还可用作评价性动词,读者或听话人可结合上下文语境,将“说”解读为“批评、责备”等消极、负面的态度意义。“说”的消极态度意义一方面可从交际对方的话语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从说话人本身的话语中推知,如下例所示:(3)张献忠截断自成的话,问:“自成,自成,凭良心说,这几个月来你们是不是常骂我老张脊梁骨软?说我张献忠是真投降了?”“不管别的人如何说你?,我自己心中有数。”例(3)的对话涉及张献忠和李自成两位交际者,张献忠在陈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使用了具体的态度意义词汇“骂”,但李自成在

13、回应话语中选取了“说”,而非张献忠的“骂”,从而将消极评价模糊化处理。因此,“说”的消极评价意义可参考交际对方的“骂”。语料库检索显示,句子结构上,“说”后面表达说话内容的宾语经常可省略,改用说话对象(有时是第三方)做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说你”。当然省略的话语内容可结合上下文和语境知识进行语用充实后补全,如下例:(4)父亲说:你们厂离机关这么近,没那个必要。再说头脚吃了,人家工人背后就会说?你,咱们能这样做?上例中“说”的话语内容缺失,将转述用法的“说”某人某事转变为“说”某人,因此这里的“说”不再用来转述他人的话语,而是评论某人。结合上下文和中国文化背景,作为机关干部的父亲如果在视察某单位时

14、顺便吃饭,单位的工人可能会给予负面评价,因此该例的“说”可解读为“骂”,进而补全评价话语为:“人家工人背后就会骂你作风不正,腐败,吃群众。”此外,语料库检索显示,“说”用于消极评价时,后面有时可以接疑问代词“什么”,如下例:(5)吕建国也做过工作,说你刚刚当了书记就闹离婚就不怕别人说?你什么嘛?(6)又来了。尹白分辨:“我又没说?你什么。”例(5)中,这里的“什么”为非疑问用法,不要求对方予以针对性的回应,也即不期待对方回复别人可能的评价(邵敬敏、赵秀凤 1989)。对于刚升职的已婚男性提出离婚,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会被视为抛弃糟糠之妻,乃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说你刚刚当了书记就闹离婚就不怕

15、别人说你什么嘛?”可改为陈述句:“你刚刚当了书记就闹离婚别人会说你什么的。”与陈述句相比,反问句语气更为深刻,蕴含了如下会话含义: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听话者需要有所考虑。例(6)的“说你什么”则是陈述语气,可解读为:我并没有批评你。其次,语料库检索显示,评价用法中动作的发出者有时为确指,有时并不确定,如例(6)中的“我”,而例(3)、例(4)、例(5)中则分别是“别的人”“人家工人”“别人”,为不确指。这些不定指或许可以替换为某一/些具体的对象,因为交际者心中应该清楚具体所指,但交际者却模糊化处理,究其原因,可归结于说话者的模糊化目的考虑(具体见讨论部分)。再次,语料库检索显示,“说”

16、表示的“批评、责备”等消极、负面的态度意义也体现出不同的轻重程度,可通过搭配的表程度的约数体现出来,如下两例:(7)正当同治出天花的时候,皇后与慈禧拌了两句嘴,回宫向同治学舌,大意是说慈禧太霸道了。同治劝她说:皇爸爸说?你两句就说两句,你还不知道皇爸爸的脾64气?(8)膝一屈跪下:“凤姐,你放心,以后就是有人一刀刀剐我,我也不会说?你半个字,我”(9)巴金家 二:“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不听。真是江山易改,。”例(7)中“说”搭配“两句”,为汉语中的约数,可能是两句、三句或多句,意指责骂的程度较轻。同样上文的“拌了两句嘴”也可作类似解读,也即争吵了几句,而非大吵大闹。基于交际参与

17、者的权势关系,慈禧位高权重,把持朝政,即使是同治皇帝也听命于她,何况是同治的皇后,更应该忍辱负重,因此同治的“说你两句就说两句”暗含你就认命的无奈含意。与“两句”相比,例(8)中的“半个字”表现的责骂程度自然更轻。相反,例(9)中“说”被“屡次”修饰,有反复、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体现了批评的次数多,程度更为强烈。可见,“说”的评价性用法透露出说话人的消极情感和态度,借用“说”这一模糊性或中性用法,避免直接表明自己对提及事件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留下“自我”的印记,这就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参见 Finegan 1995:1)。另一方面,交际者不使用具体的态度意义

18、词汇“批评、责备”,代之以中性词“说”,体现了说话人的模糊化策略和人际修辞考虑,同时批评主体(如“有人”)和批评内容(如“什么”)的模糊化也可以提供部分证据(具体分析见讨论部分)。我们可以从语义韵视角分析“说”的上述不同用法。语义韵是指一个词相对于其搭配词、周围出现的词语以及实施的言语行为环境,所具有的语义或情感色彩,反映了特定词汇对其搭配词、周围词汇和言语行为的感情色彩的选择倾向(陈新仁 2012)。下面列出了在 CCL 语料库中“说你”评价式用法的前 20 条:1)我说哪那么回事儿呀!我说我没说你什么的哈,他就2)攻击你,我是拿证据来,不是说我情绪上说你,不是那样。3)突然厉声说道:“你现

19、在越来越不像话,说你一句你有十句在那儿等着4)他有情麽,说你两句;他一翻脸5)明儿你大成哥结了婚,你也要说你大成哥不好啦。6)巴金 家 二:“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不听。真是江山易改,。”7)李文芳说:“你说话别那么难听呀,我又没说你们。”8)再说头脚吃了,人家工人背后就会说你,咱们能这样做?9)丈夫拦你,父母来信说你,但你却说10)同治劝她说:皇爸爸说你两句就说两句,你还不知道11)书记说:“小卢呀小卢,不是我说你,你这么吵也没有用”12)以后就是有人一刀刀剐我,我也不会说你半个字”13)我说经理咱们的事就算了,我也不对外说你,你也不要再缠着我7414)说你刚刚当了书记就闹离婚就

20、不怕别人说你什么嘛?15)你瞒着我,偷偷地去。你怕我说你,你不告诉我。16)“看到你,我又觉得你也是很可怜的。想说你吧,真有些于心不忍啊!”17)脸提到大街上,脸脏了,人家就要说你,不洗干净不行呀!”18)只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说你几句,可你听吗?19)我早就想警告你要安分从来不说你”20)他盯着我看了一会,然后问:“我就那么说你一句,你就找人出气”上面“说”的 20 条评价式用法中,“说你”周围的词汇以及言语行为包括“不像话、翻脸、不好、不爱收拾、难听、拦、劝、怕、可怜、脏、忍无可忍、警告”,这些都是带有消极意义的词汇或言语行为。这样的结构可部分归结于“说”的消极语义韵,也即它周围的词汇

21、以及出现的言语行为一般都是消极的。33讨论:“说”主观评价义的语用理据“说”的转述用法呈客观描写义,而评价用法则体现出交际者的人际态度意义。“说”的主观评价义可能归因于说话人意欲实现一定的人际修辞目的,即通过“说”的评价用法缓和语气,产生积极的人际效果。语言使用者选用“说”表达评价意义可视为修辞话语,可以从人际修辞角度加以阐释。在交际互动中,交际者有时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策略缓和消极言语行为,实现积极的人际效果,“说”的评价用法就是这样的一种策略。首先,“说”以中性的方式表达了他者或言者对听话方的人际态度,听上去非常客观,可以避免直接使用“批评”“责备”等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词汇,因而可以帮助交

22、际者维护其面子或形象。以例(3)为例,张献忠在转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使用了直接态度意义词汇“骂”,相反,李自成在回应话语中选取了“说”这一间接态度意义词汇。说话人正是意识到态度意义词“骂”可能直接威胁到对方的名誉和尊严,而借用“说”将批评或指责模糊化。其次,说话人用中性的“说”将自己的消极人际态度模糊化为相应的话语证据,表现在交际者经常同时模糊化处理批评主体和批评内容。批评主体的模糊化包括上面提及的不定指施事者,如“有人”。与之类似,当“说”后接“什么”时,如例(5),说话人一方面可以直接表明“什么”的所指,也可以将“说”换成态度意义词“责备、批评”,并明示批评主体,这样一来,整句话可替换为

23、“某人批评你人品有问题”。说话人选择的这个修辞话语(不怕别人说你什么)符合使用间接或模糊表达的消极礼貌策略(Brown Levinson 1987:129-210),以期收到良好的人际效果。说话人使用“说”的模糊化策略实现缓和这一人际修辞目的的其他证据还表现在该动词的周围往往还伴随使用其他类别的缓和语,包括附加的语气词、称呼语、话语结构、修正话语、作者的旁白,等等。例如:(10)他妹妹这时在一旁放了枝冷箭:“唉!不是我说?你,你总是这样不小心”(11)雪瑛看着她委屈的样子,松了口气,道:“好了好了,我也没说?你什么,我只是84想提醒你。下去歇着吧。”(12)她就好像熟朋友一样地批评起道静来:“

24、林道静,不要嫌我说?你,你的斗争勇气还不错,性格也直爽可爱,可就是策略太差了。”例(10)中的“说”出现在消极言语行为之中,话语以语气词“唉”开头,表示叹息,其后的“不是我说你”可视为批评的缓和语(Liu 2022:121)。前面例(8)说话人在话语开头先使用称呼语“凤姐”帮助拉近交际者的人际距离,为后文做铺垫。例(11)中,“我只是想提醒你”可视为修正话语,旨在修正前文的“说”,也即批评义,表示我并没有批评你,只是提醒而已,且“好了好了”透露出说话人想结束对话的态度和愿望。我们可从例(12)作者的旁白中得出,说话人实施了批评言语行为,因此“不要嫌我说你”可解读为“不要嫌我批评你”,而且说话人

25、的批评体现出一定的策略性,体现了为了缓和批评语力,说话人先使用称呼语“林道静”引出批评缓和语“不要嫌我说你”,再表明自己的评价话语。而且该评价话语采用欲抑先扬的迂回策略,先称赞其斗争勇气和性格,最后表明自己对对方的负面评价“策略太差了”,可谓具有较高的人际语用修辞能力。虽然称呼语、批评缓和语、表扬话语在信息增补方面完全是多余的,但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却是必要的,因为这是说话人意识到后续话语可能威胁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人际修辞努力。四、结语本文在扼要回顾人际修辞研究的传统路径和话语路径基础上指出两种路径各自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可以采用语料库方法,通过提升描写的充分性,为进一步理论解读提供支持

26、,从而弥补二者的不足。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分析者判断的主观性,忽略交际者自身体验,避免在特定语言形式或话语内容与人际意义之间轻率地画等号,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过于依赖交际者的个体判断,忽略特定语言表达的常规人际用法。为验证上述观点,本文选择“说”的评价用法为个案,基于 CCL 语料,系统考察了“说”的人际修辞用法及其与常规用法的差别,并从礼貌理论角度阐释其人际修辞理据。本文认为,“说”的主观评价用法可以归因于说话人意欲实现一定的人际修辞目的,即通过“说”达到一定的缓和目的,产生积极的人际效果。“说”的选用受到礼貌原则的驱动,在动态语境中,说话人会调用各类语言资源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说明的

27、是,本文只选择了一个“个案”来阐述,未来可以发掘更多有说服力的例证。该个案呈现了基于共时语料中“说”评价用法的人际修辞价值,并没有考察历时语料,缺乏相关的历时线索,未来研究可历时考证“说”的评价用法成因。注释 为了区分于文内分析的例子,这里的 20 条以“说你”为中心排列,单独排序。参考文献陈新仁2008“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外语学刊 第 2 期。陈新仁2012词汇的语义韵及其翻译 基于 truly exceptional 汉译的个案研究,当代外语研究 第 6 期。94陈昌来、雍茜2011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当代修辞学 第 3 期。顾曰国2013论言思情貌整一原则与鲜活话语研究

28、 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当代修辞学 第 6 期。蒋庆胜、陈新仁2019语用修辞学:学科定位与分析框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第 4 期。邵敬敏、赵秀凤1989“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Aijmer,Karin hlemann,Christoph(Eds)2015 Corpus Pragmatics:A Handbook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Brown,Penelope Levinson,Stephen 1987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29、: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hen,Xinren 2019“You re a Nuisance!”:“Patch-up”jocular abuse in Chinese fic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139,52-63Chen,Xinren Jin,Yinzhe 2022“Shuoshihua,”:Chinese celebritiesmetapragmatic management of rapportand impression in an interview setting Journal of Politeness esearc

30、h,18(2),257-279Culpeper,Jonathan Haugh,Michael 2014 Pragma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Eelen,Gino 2001 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outledgeFinegan,Edward 1995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 In Stein,D Wright,S(Eds)Subjectivit

31、y and Subjectivis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eech,Geoffrey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LongmanLiu,Xiaohong 2022“Bushi wo shuo ni”(lit“I m not criticizing you”):a mitigator in interpersonal encountersIn:Chen,X(Ed),Metapragmatics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Newcastle upon Tyne:Cam

32、bridge ScholarsPublishingHaugh,Michael Bousfield,Derek 2012 Mock impoliteness,jocular mockery and jocular abuse in Australian andBritish English Journal of Pragmatics,44(9),1099-1114Schneider,Klaus P 2017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 variation In:Giora,Haugh,M(Eds),Doing Pragmatics Intercultur

33、ally New York and Berlin:Mouton de GruyterCorpus and Interpersonal hetoric:A Case Study on“Shuo”Chen XinrenAbstract: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interpersonal rhetoric tends to focus on specific utterances in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interpreting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deployed in speakersuse of

34、specific linguisticexpre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face theory In contrast,the discursive approach tointerpersonal rhetoric analyses them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ersonal evaluations of the interlocutors in the ongoinginteraction While the former tends to make a hasty

35、match between a particular linguistic form or utterance and itsinterpersonal meaning,the latter tends to overemphasize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cator and ignorethe conventional interpersonal usage of a particular linguistic expression Conducting corpus-based interpersonalrhetoric rese

36、arch can remedy these limitations and provide adequate descriptions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As a case study,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personal rhetorical use of“shuo”and its distinction from itsconventional usage by drawing on the data from the CCL corpus,and further explains its interpersonal rhetoricalrationa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eness theoryKeywords:interpersonal rhetoric,traditional approach,discursive approach,corpus,shuo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