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9115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沈蓉,袁爱红,解鸿宇,朱少全,童宏梅,袁飞,刘友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摘要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例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强制负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头针治疗结合强制负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倾斜量表(,)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平衡量表(,)评分、健侧腓肠肌内侧头平均肌电值(,)、改良 指数(,)。结果治疗周后,两组 评分、平衡

2、仪压力中心轴数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犘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犘 );两组 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健侧腓肠肌内侧头、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 )。结论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键词 头针疗法;强制负重训练;倾斜综合征;表面肌电图;平衡 中图分类号 倾斜综合征是指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平衡控制障碍,表现为在任何体位下躯体均向患侧倾斜,并抵抗将身体重心向中线或向健侧方向矫正的力量,少部分向后倾倒。倾斜综合征是由 在 年首先描述并提出。国外报道局部地区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发病率为 ,国内局部地区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

3、发病率高达。刘世文等研究表明,倾斜综合征中左侧瘫占 ,右侧瘫占 。倾斜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由于患者不能自觉维持躯干垂直中立位,平衡控制能力差,使患者的坐位、站位、步行功能无法完成,增加跌倒风险及治疗难度,延迟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躯干的倾斜状态使得患者活动安全性下降、跌倒风险及心理紧张程度增高,患者的康复效率降低。有研究表明,倾斜综合征患者恢复至非倾斜综合征患者相同功能水平需要多增加周的训练时间。因此,一般认为倾斜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康复训练中的难点,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效果较差。头针对脑卒中的疗效确切,但对于倾斜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头针结合强制负重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

4、综合征患者倾斜症状、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基金项目: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号)作者简介:沈蓉(),女,主管康复治疗师通信作者:袁爱红(),女,博士,主任医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参照 年版中华医学会 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 中脑卒中相关标准,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首发脑卒中,病程为个月以内;确诊为倾斜综合征且 倾斜量表(,)评分分;视力正常,无偏盲;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 分,无明显认知障碍,可理解并配合治疗;可在辅助下保持站立位或端坐位。排除标准病程中出现新病灶或病情恶化者;颅骨缺如、晕针等其他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头针治疗者;不能耐

5、受康复训练或依从性差导致训练完成不充分者;严重骨关节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进行康复训练者。一般资料选取 年月至 年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 例,入组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例。对照组男 例,女例;脑出血例,脑梗死 例;左侧偏瘫 例,右侧偏瘫例;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治疗前平均 评分()分,平均 评分()分。观察组男 例,女例;脑出血例,脑梗死 例;左侧偏瘫 例,右侧偏瘫例;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治疗前平均 评分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期 年月 ()分,平均 评分()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6、义(性别:,犘 ;年龄:狋 ,犘 ;脑卒中类型:,犘 ;偏瘫侧别:,犘 ;病程:狋 ,犘 ;治疗前 评分:狋 ,犘 ;评分:狋 ,犘 ),具有可比性。方法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上下肢蹬车训练、气压治疗。每次偏瘫肢体综合训练 ,每周次,共训练周;神经肌肉电刺激、上下肢蹬车、气压治疗根据各器械设定时间进行,每周次,共训练周。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强制负重训练治疗;观察组加用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治疗。强制负重训练方法健侧坐位负重。患者取健侧肘撑侧坐位,治疗师坐在患者对面,一手辅助健侧肘关节支撑,一手抵住患者患侧肩部,向健侧施力,保证

7、患者健侧负重并提醒患者保持头部及躯干伸直,可根据患者倾斜情况,逐渐减少辅助,直至患者独立完成。此负重体位保持 。然后要求患者做侧坐正坐位转移训练,转移过程宜有序平稳,频率为每次,完成 次循环转移。以上训练过程进行组,坐位负重总时长 。健侧立位负重。患者取健侧靠墙站立位(可应用支具或治疗师辅助下站立),保持身体纵轴与墙面成角 ,保持头部中立位。治疗师站于患者对面,一手辅助健侧骨盆以维持伸髋立位,一手抵住患者患侧肩部,向健侧施力,保证患者健侧负重,根据患者倾斜情况,逐渐减少辅助,直至患者独立完成。此负重体位保持 。然后要求患者做靠墙直立转移训练,转移过程宜有序平稳,频率为每次,完成 次循环转移。以

8、上训练过程进行组,立位负重总时长 。负重训练每日次,每周次,持续周。头针治疗方法依照中国针灸学会制定的 头皮针的标准线,取双侧枕下旁线、顶中线、偏瘫肢体对侧的顶颞前斜线上及顶旁线。局部皮肤无菌操作后,用华佗牌 号 寸不锈钢针,与皮肤呈 角快速进针 ,并行捻转法,频率为 ,持续 ,留针 。每日次,每周次,持续周。观察指标及方法 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在仰卧翻身、坐位、转移、站立、步行种体位下的倾斜程度进行评估,完成 评分。总分 分,评分分即认为存在倾斜行为,评分越高,表示倾斜越严重。其中分为无倾斜综合征,分为轻度,分为中度,分为重度。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治疗前后使用 平衡仪,采用静止

9、稳定性评估模式。检测两组患者静态坐位下压力中心轴数值,数值表明在坐位情况下患者的重心在躯干水平轴上的偏差程度,数值越小,表明患者坐位下压力中心的偏移程度越小,则平衡功能越好。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前后采用 分别对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分,满分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平衡功能越好。评分 分预示有跌倒风险。平 均 肌 电 值(,)使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 软件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健侧腓肠肌内侧头的。操作中保持室内环境安静适宜,皮肤表面局部常规无菌操作,将两片电极按照腓肠肌内侧头肌肉走向贴好,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将患者从向患侧倾斜 推向中立坐位,同时记 录。越 小,表 明 倾 斜 症 状 越轻。改良

10、指数(,)治疗前后采用 分别对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总分 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统计学方法采用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珚狓狊)表示。组内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狋检验,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犘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健侧腓肠肌内侧头、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犘 )。治疗周后,两组 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犘 ),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犘 );两组 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健侧腓肠肌内侧头、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 )。观察组各指

11、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见表。: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期 年月 表两组治疗前后 评分、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评分、比较(珚狓狊,狀)组别狀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差值压力中心轴数值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对照 观察 组别狀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差值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对照 观察 注:与治疗前比较,犘 ;与对照组比较,犘 讨论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的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控制身体垂直功能的脑部区 域受损有关。有研 究 结 果 表 明,额、顶、颞及枕叶等参与身体垂直的皮质区受累以及分布在岛叶后部、顶下小叶、颞上回的视觉前庭系统等部位受损会导致倾斜综合征的发生。患者无法感

12、知自身躯干的位置,运动觉等本体感觉缺乏、视觉及前庭觉功能的异常均导致患者各种体位下平衡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其运动功能,增加了康复难度。患者恢复进程延长,患者及家属的康复积极性下降,这些都体现了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康复训练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的健侧强制负重训练,有利于患者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的恢复。通过患者坐位及立位下健侧的负重,使健侧上下肢各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增加。姿势的维持提高了患者的核心肌群肌力,增强了躯干的整体控制能力。头部的控制训练,有利于引出患者翻正反应,促进前庭功能的恢复,增强了头颈部直立控制能力,进而改善倾斜症状。向中立位的转移训练使得躯干与四肢、健侧与患侧之间的协调配合度增加,改善患

13、者主观姿势垂直,促进中枢系统整合,同时转移训练增强了患侧肢体及躯干核心肌群的肌力,有利于患者平衡及四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健侧强制负重训练,训练过程安全,患者依从性高,有利于缓解患者对于训练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对于康复训练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倾斜综合征可归为中医学“骨摇”“掉摇”“筋病”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本病病位在脑,病因病机为脑卒中后脏腑功能及阴阳失调,元气亏虚,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而致经脉痹阻,筋失濡养,经筋为病,故而关节肢体无所约束,摇摆不定。“头为诸阳之会”,头针可调通全身阳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动五脏六腑之精气,从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质功能定

14、位于头皮的投影区及头针的刺激区,对该区域进行头针治疗可引起骨膜、头皮神经效应,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脑卒中病变部位如发生在右侧额、顶、颞叶等皮质,或在与视觉通路及前庭系统有关区域,常可引起倾斜综合征。本研究应用头针治疗,针刺枕下旁线、顶中线、偏瘫对侧的顶颞前斜线上及顶旁线,这些部位是其病灶在头皮的解剖投影区,可增强局部大脑皮质的兴奋度,提高神经功能的顺应性;同时可改善病灶部位脑组织细胞及神经细胞代谢,促进大脑侧支循环及神经传导通路建立与形成,从而提高病灶部位神经细胞功能结构的代偿和重组,以改善患者自身重心感知能力,促进其平衡功能的恢复,提高疗效。是临床常用的倾斜量表,对疾病的恢

15、复具有较高灵敏度,具有较高信度及效度;是一段时间内瞬间肌电图振幅的平均值,是反映肌电信号振幅变化的特征性指标。健侧腓肠肌内侧头 反映向健侧被动矫正时患者的抵抗程度,是倾斜综合征的客观评价指标。评分及健侧腓肠肌内侧头 反映患者倾斜症状的严重程度,两者联合应用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倾斜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周后观察组 评分、均小于对照组(犘 ),表明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倾斜症状,其治疗机制可能是头部针刺病灶相应投影区有利于患者自身垂直感知能力的恢复。强制负重训练帮助患者理解直立的状态以及如何恢复并保持身体直立。两种方法相结合产生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评分是评估平衡功

16、能的常用评定工具,两者联合应用更增加了本研究中平衡评定结果的可靠性。治疗周后,观察组平衡仪压力中心轴数值、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犘 ),表明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提升了患者的平衡功能。这可能与头针促进患者大脑皮质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期 年月 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平衡和协调功能有关;同时强制负重训练有利于患者本体感觉、前庭觉的恢复,从而提高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及躯干控制能力。是临床常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治 疗 后 观 察 组 显 著 大 于 对 照 组(犘 ),表明头针与强制负重训练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综上所述,头针结合强制负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倾

17、斜综合征患者的倾斜症状及平衡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方法与目前常用的基于电脑系统 的康复训练相比,安全性更高,对于场地及高昂设备的需求低,便于基层医院、社区甚至家庭应用,早期肢体功能较低的患者亦适用。然而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尚未考虑到患者视觉因素的影响,未探讨加入除冠状面外的多轴训练效果,且研究的时间短、样本量小、未进行随访,无法确认治疗后期患者疗效,以上均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段好阳,闫兆红,刘福迁,等动态平衡训练仪中的视觉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詹海兰,汤清平,周权,等针刺结合意向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 综

18、合征的临床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苏九龙,潘翠环,邵会凯,等策略性靶向训练技术治疗脑卒中倾斜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刘世文,安晓芳,宋洪臣关于 现象的症状学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林杰,成逸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倾斜综合征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胡进,储浩然,王颖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临床观察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徐建扬强制倾斜纠正脑卒中倾斜综合征患者坐位平衡的 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胡川,杨晓,顾莹,等悬吊运动训练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 综合征疗效分析,康复学报,():黄林鹏,周开斌,梁天佳,等前庭康复治疗

19、对脑卒中 综合征患者躯干控制及平衡功能的影响广西医科大学学报,():蒋敏,罗伦,苏文渊,等系统脱敏疗法对脑卒中 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林定艺,赵娜,毛显禹耳针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中风后倾斜综合征临床研究新中医,():樊文朝,陈支援,崔晓,等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杨立丹,吴敬,王学军调神益髓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中医中药,():蔡希瑜,洪佩宝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 碍 的 疗 效 分 析 黑 龙 江 中 医 药,():杨明霞,李沛鸿,梁拴军 倾斜量表评价 综合征康

20、复的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许楠婕,何予工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张水亮,张宇飞,刘占兵基于 模式下 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效果观察中国疗养医学,():李贺,侯刘林交互式视觉反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 综合征患者静态平衡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刘四维,关敏,张静,等倾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华西医学,():(收稿日期:)犈 犳 犳 犲 犮 狋 狅 犳犛 犮 犪 犾 狆犃 犮 狌 狆 狌 狀 犮 狋 狌 狉 犲犆 狅 犿 犫 犻 狀 犲 犱狑 犻 狋 犺犉 狅 狉 犮 犲 犱犠 犲 犻 犵 犺 狋 犫 犲 犪 狉 犻 狀 犵犜 狉 犪 犻

21、狀 犻 狀 犵狅 狀犜 犻 犾 狋 犪 狀 犱犅 犪 犾 犪 狀 犮 犲犻 狀犘 犪 狋 犻 犲 狀 狋 狊狑 犻 狋 犺犘 狌 狊 犺 犲 狉犛 狔 狀 犱 狉 狅 犿 犲犃 犳 狋 犲 狉犛 狋 狉 狅 犽 犲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犗 犫 犼 犲 犮 狋 犻 狏 犲 犕 犲 狋 犺 狅 犱 狊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期 年月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推揉干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便秘疗效观察王金平,童春梅(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心内科,安徽 合肥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推揉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便秘的疗效。方法将 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22、组,每组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大黄、木香粉贴敷神阙、双侧天枢穴,同时给予大肠经逆向穴位推揉。干预后,观察两组患者 评分、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评分、首次排便时间、平均排便间隔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 、评分均显著降低(犘 );观察组患者 、评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犘 ),首次排便时间和排便间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犘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犘 )。结论神阙、天枢穴贴敷大黄、木香粉联合大肠经逆向穴位推揉,可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便秘症状。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便秘;穴位贴敷;穴位按摩 中图分类号 ;慢性心力衰

23、竭属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血管终末期事件,主要为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异常,导致心室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临床以乏力、呼吸困难、体循环或肺循环障碍为主症的一组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程迁延且需要长期服药,在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的同时导致医疗相关成本的骤然增加,给患者本人及社会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便秘作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 的 常 见 并 发 症,对 患 者 的 危 害 极 大。有 研究表明,用力排便时人体的心脏负荷是正常排便时的倍,极易诱发心血管意外事件,甚至造成心源性猝死。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保持大便通畅至关重要,在临床诊治时,积极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便秘症状对于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具

24、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推揉的方法作者简介:王金平(),女,副主任护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便秘症状,现将临床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按照文献 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或)伴有明显憋闷感;颈静脉怒张显著;肺部听诊体征阳性,可闻及肺底部音;心影扩大;并发急性肺水肿;第三心音奔马律;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符合以上诊断标准项及项以上者,或符合以上项诊断标准并发水肿、肝大、脾大、胸腔积液、心动过速等症状即可确诊。便秘诊断标准按照文献 诊断便秘。排便 时间间隔,或每周排便频率少于次;大便干结,排便费力或不畅,且伴有或不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个月。符合以上项或项以上诊断标准即可确诊。(),(),(),()犚 犲 狊 狌 犾 狋 狊 ,(犘 )(犘 ),(犘 )犆 狅 狀 犮 犾 狌 狊 犻 狅 狀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期 年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