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学校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并计划为同学们开设礼仪课。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二、整体感知(一)疏通课文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2、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明确: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发言提出一些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并总结一些解决字词的
2、方法和途径等,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法等。1、多媒体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1)与友期行:约定。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3)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4)尊君在不:通“否”,读“fu”5)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6)下车引之:拉。7)入门不顾:回头看。8)去后乃至:才。之:下车引之(代词,代指元方。)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4、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明确:5、集体朗读课文(二)分析课文1、思考问题:(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明确: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
3、的表现。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不信”,二为“不礼”。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古文说说对“信” “礼”的认识,可联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等。这样将文章中的“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这里所说的“礼”“信”,是儒家思想的体现。)(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明确:懂礼识义,聪明机灵的小孩。)2、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明确: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指
4、导背诵课文。明确: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三、质疑探究。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明确:老师适当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如: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明确:学生可以自由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一要求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以便掌握情况;二老师要能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学生对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应引导他们积极的争辩,尤其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对问题争辩到一定程度,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后,老师引导过渡到下一步:大家对人物有不同的认识是很正常的,但论语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四、学习体会。1、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明确: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老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