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赵太侔与国剧论_徐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7788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太侔与国剧论_徐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赵太侔与国剧论_徐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赵太侔与国剧论_徐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1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3)02-0101-07赵太侔与国剧论徐 珺(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文学系,上海 200040)摘要:国剧运动是 20 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事件,赵太侔的国剧一文是国剧整体观研究的核心,他认为建设国剧要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方面入手,并高度评价了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艺术价值。赵太侔的国剧观影响深远,此后叶崇智、顾颉刚等人结合其观点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但这些内容以往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总体而言,以赵太侔为首的这批学者的文章指明了建设国剧的方向,即应从探究民间稗

2、史、民族审美、民族语言等方面着手,深入内地、深入民众,从而发展和建设民族戏剧。他们共同为民族戏剧发声,为提升西方对中国戏曲美学价值和艺术手法的认知水平、促进东西方戏剧的共融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关键词:国剧运动;国剧;爱尔兰国剧;民间文化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国剧运动是 20 世纪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事件。对“什么才是国剧”以及“他们为什么要开展国剧运动”这两个问题,研究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1935 年,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的导言中引用了余上沅国剧中的一段文字,并在注释中明确表示引文来自国剧的译文。“余上沅此文原为英文,发表于中国文化论文集,篇名只有Drama一词,此处收录

3、的是该文的译稿,译者林传鼎删去了文章的上半段关于戏曲史的见解。译文载1935 年 4 月 17 日上海晨报。”177林传鼎将“Dra-ma”翻译成“国剧”是不准确的,应译为“戏剧”,一般而言,国剧的英文应为“National Theatre”。余上沅的国剧一文完成于他出任北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秘书时期,那时晨报副刊剧刊已停刊。由于导言的影响力,过去学界对“国剧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多是受到余上沅国剧一文的影响。余上沅的国剧一文提到“关于建设国剧,各方面的意见,不一而足,有的人想要移植西洋的戏剧到中国的领土来,有的人相信将来的国剧,要从现存的旧剧出发,但是我们觉得戏剧这种艺术,不论东西各国都是

4、从舞蹈和诗歌发展而来的,这是已经根深蒂固的”177,其中“关于建设国剧,各方面的意见,不一而足”,以及“有的人相信将来的国剧,要从现存的旧剧出发”等观点更有可能是指国剧论争以及以齐如山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国剧观,并不可能是指余上沅、赵太侔等人的国剧论。因此,导言中的“他们这个国 作者简介:徐珺(1979),女,汉,上海人,戏剧戏曲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戏剧教育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戏剧,话剧史论。徐珺 赵太侔与国剧论HUNDRED SCHOOLS IN ARTS102 剧,是希望建筑在旧剧上面的”276,以及“在写意的和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种新的戏剧”277等观点

5、其实都是基于余上沅用英文写的国剧一文,该文经过翻译,不十分精确,容易引起歧义。事实上,剧刊收录的是赵太侔的国剧一文,该文用中文写就,不容易产生误解。后来,赵太侔的国剧又被余上沅收录在国剧运动 一书中。因此,笔者认为,赵太侔的国剧一文才是国剧运动整体观的核心。一、为民族造像:赵太侔国剧的启示1923 年,闻一多、梁实秋、罗隆基等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成立了大江学会,他们的初衷是提倡爱国主义。对此,闻一多曾说:“五四以后不久,我出洋,还是关心国事,提倡 Nationalism,不过那是感情上的,我并不懂得政治。”35361925 年 4 月,大江学会创办大江季刊,闻一多在第 1 期大江季刊上发表

6、了长城下之哀歌我是中国人爱国的心洗衣曲等作品。我们再放眼世界,1923 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 世纪 90 年代初期,叶芝和他同时代的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共同播下的种子已经使爱尔兰“成长为自由之邦”494。爱尔兰国家戏剧协会先后更名为“爱尔兰国家剧院、艾比剧院和国家剧院协会,继而,爱尔兰国剧 享誉世界”。宋春舫曾在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一文中提到爱尔兰国剧运动,之后他又说:“在卡内基工业学校,里面现在有一个实验戏院,专门是为研究戏剧用的。”5631926 年 6 月 10 日,徐志摩在诗刊放假一文中写道:“诗刊以本期为止改印剧刊。”621-22张嘉铸、余上沅等人以诗刊为基础,开辟剧刊

7、以填补空缺。他们联络了一批热衷戏剧、充满戏剧梦想的学者、创作者,征集有关戏剧的论述,开始了关于国剧的讨论,并结集出版,这就是国剧运动一书。笔者梳理后发现,这一时期与国剧关系密切的组织或平台至少包含以下六个:一、美国纽约的中华戏剧改进社;二、留美学生创办的两种杂志雕虫河图;三、北京艺专戏剧系;四、晨报剧刊;五、中国戏剧社;六、新月书店。748-49这六个组织或平台的活动体现了一种相对纯粹的文艺倾向和专业意识,它们互相渗透、彼此关联,共同展现了“五四”后一代知识分子交游活动的场景。知识分子们主要沿着“教育背景 就职学校 出版机构 教育基金会 刊物 剧团组织”的线索交际往来。在这些活动中,有三位一以

8、贯之的人物,即余上沅、赵太侔和熊佛西,本文主要以赵太侔为研究对象。(一)赵太侔的国剧观赵太侔,山东人,191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19 年以优异的成绩公费留学美国。留美期间,他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后进入该校研究院攻读西洋戏剧。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艺专戏剧系、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出任专职或兼职教授,还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在此之前,山东大学校长为杨振声)。在美期间,赵太侔既是杨贵妃的主创人员,又是最早提出国剧口号的四位先驱之一。他精于舞台设计,是戏剧专才,积累甚厚,基础扎实。国剧最早见于1926 年剧刊的第 1、2 期,剧刊还刊发了赵太侔的布景:舞台技术(一、二)和戈登克雷。国剧

9、是剧刊中唯一被定义为“国剧”的文章,它是赵太侔的代表作及国剧运动的总起,后被收入国剧运动一书。国剧一文开宗明义地指出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别,继而阐明中西戏剧的本质差异在于西方艺术偏重写实,东方艺术注重形意。并且,赵太侔从多方面辩证论述了中国戏剧更超脱、自然与偏重艺术性。他指明了东西方戏剧的优劣处,特别肯定了中国戏曲的诸多佳作,并以批判的态度提出中国戏曲中需要剔除与改良的部分。同时,文中还提到西方戏剧家戈登克雷的实验性戏剧探索。赵太侔的国剧一文中隐含着国剧派学者的一个共识,这在他们之后的戏剧理论与实践中得以体现,即 20 世纪的中国戏剧,应既有特殊的民族性又有被普遍了解与鉴赏的世界性。因此,一

10、方面,他们注重民间文化与传统,高度肯定了戏曲的艺术价值,强调戏剧的传承与延续性;另一方面,他们注重引进西方实验戏剧成果,强调通过戏剧反映民族的自然精神,促进东西方戏剧的共融。赵太侔的国剧是研究“国剧是什么”的基础和核心,他认为国剧应兼具民族性和能够被普遍鉴赏的世界性。这里有两层意义:其一,具有特殊的民族性。受叶芝领导的爱尔兰国剧运动(National Theatre of 103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Irish)的影响,赵太侔认为,建设国剧需从民族语言和民族审美入手。赵太侔的国剧一文明确指出中国戏曲写意的美学特征,特

11、别强调“程式化”是中国戏曲艺术性的重要体现。赵太侔在国剧一文中首提“程式化”一词,并用英文“Conventionalization“注解,这包含程式化、象征化手法等含义。赵太侔认为,较西方戏剧而言,中国戏曲的艺术价值更高。其二,体现被普遍了解与鉴赏的世界性。在国剧运动的发起者中,闻一多擅长美术,张嘉铸专攻美术批评,赵太侔精于舞台美术。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正如现代美术哲学派所认为的那样,“艺术最重要的目的乃唤起审美的回响(aesthetic response),审美的形,以 C.Bell(1981)的 用 语 来 说,乃 重 要 的 形(significant form)。重要的形是美学的现有本体

12、,至高无上,亦无需解释,成为世界通用的文本(text)论述”824。在戏曲受批判的年代,赵太侔强调“程式化”的美学价值,这一点殊为不易。1935 年初,梅兰芳访苏,并且“拜访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等戏剧大师”9373,当时布莱希特也在莫斯科,“他看见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不由分说,当然深深地着了迷”1011。受梅兰芳在打渔杀家中“身段”与“桨”的启发,布莱希特写出了论中国戏曲与间离效果,促进了东西方戏剧的共融。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戏曲的审美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特别是高度评价了中国戏曲“程式化”的美学价值,是赵太侔国剧观的重要贡献,这对后世的中国戏曲研究影响深远。受赵太侔的影响,美学家邓以蛰在第

13、9 期剧刊上发表了戏剧与雕刻一文,他特别将“美”提升为“真”与“善”的统领,指出它们之间不是并行或递进的关系。强调美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强调审美判断的普适性、超功利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蔡元培在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时所强调的观点,蔡元培以康德的审美精神为基础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表达了“五四”前后中国文化艺术界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赵太侔作为蔡元培的坚定拥护者,同样以西方精神重新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二)从民间出发:国剧观的内涵与外延在国剧运动一书中,叶崇智、顾颉刚等几位学者将赵太侔国剧观的内涵与外延作了进一步拓展。一方面,他们强调历史性地、继承性地看待民族文化遗产;

14、另一方面,他们从爱尔兰国剧运动中汲取养分,特别强调“到内地去”,与农民生活在一起,从而发现和创造“自然的民族精神”。1911 年叶芝向波士顿戏剧联盟的一位观众阐明理想:“按照挪威人的方式,通过传说了解农民,通过农民弄懂传说。如果你将这条准则牢记于心,那么你就会明白,我们的民间艺术剧并不是文学团体的粗制滥造,而是对爱尔兰现状的一种表达”。72861926 年第 3 期剧刊刊发了叶崇智的辛额,他在文中专门分析了爱尔兰戏剧的历史与小剧院的意义。他提到,19 世纪末,爱尔兰除了叶芝之外,还有擅长历史研究的格雷戈里夫人和擅长语言学的海德博士。这些人认为应使人民知道自己民族的稗史,并尊重先民的信仰,从而产

15、生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觉悟。海德和格雷戈里夫人因此着手研究盖尔语,重写爱尔兰的先民稗史与日常生活。同时,叶芝又找了几个人来办一个小戏院,这个戏院就是艾比戏院的前身。接着,叶崇智把爱尔兰的文艺题材分为三类:一是先民稗史,二是现在农民的简单生活,三是神秘与讽刺的剧本。这些类别的爱尔兰国剧是赵太侔、余上沅等人建设国剧的摹本。以赵太侔的国剧为研究核心,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动态发展的国剧观。民国时期的学者大家们,纷纷以自己的文章响应赵太侔的国剧观,并且以成功的爱尔兰国剧为摹本,一起为国剧建设出力,最终形成建设国剧的方向,即应从探究民间稗史(民间文化)、民族审美、民族语言等方面着手,深入内地、深入民众(特别是农民

16、),发展和建设民族戏剧。1926 年第 6 期剧刊 刊发了史学家顾颉刚的九十年前的北京戏剧。在这篇文章中,顾颉刚介绍了值得深究的民间稗史,他提到选取的研究起点是乾隆,原因是“乾隆后,各地的民众的戏剧像春笋一般的怒发,在都会中一个一个的露脸,把文人学士占据的地盘推倒了。这在表面上看固然是大雅衰微,但骨子里却是接近自然”1113。京尘杂录是顾颉刚选择的研究对象,他介绍京尘杂录的作者是杨懋建,该书为四卷,分别是长安看花记辛壬癸甲录丁年玉笋志和梦华琐簿,前三卷记录了 1831 年至 1837 年间的伶人,最后一卷是关于当时戏剧界的杂记。第 13 期刊发的恒诗峰的明清以来戏剧的变迁说略延续了顾颉刚对京尘

17、杂录的援引,又研究了啸亭杂录藤阴杂记,分析了自明清以来戏剧从贵族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徐珺 赵太侔与国剧论HUNDRED SCHOOLS IN ARTS104 1926 年第 10、11 期剧刊刊发了俞宗杰的旧剧之图画的鉴赏。这篇文章更为深入地探讨了赵太侔国剧观中的民族戏剧审美观以及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区别:“西洋人爱色调美,中国人爱线条美旧剧的编制属于线条美,因为它如浪花的起伏,声波的疏密,变化如丘陵,屈曲如枝杈,遇主题即重描,遇枝节用轻写。它在观众的心灵上好像来复震动的脉搏,一时令人紧张,一时让人疏懈,全部的知觉全被它指挥了。”1211文中还列举了打渔杀家坐楼杀惜霓虹观凤仪亭等剧,并分析其艺术

18、价值。杨振声从语言学的角度拓展了国剧观。他在第5 期剧刊上发表了中国语言与中国戏剧一文,提出一切艺术都要通过媒介(Medium)来表现其内容,因媒介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艺术。他强调戏剧讲究媒介,在一切艺术中为最甚,并进一步提出语言与戏剧的关系,最主要的是语言的个性。因此,他认为中国的语言多为单音字,有利于唱,但不利于说,这与西方话剧、诗剧、歌剧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同。邓以蛰进一步分析了国剧建设的方向,提出应注重戏剧对社会道德进化的作用。第 4、5 期剧刊上刊发了他的戏剧与道德的进化一文。邓以蛰从古希腊悲剧中神的性格、英雄人格角度谈论戏剧中人物的道德演进,以及分辨善恶的作用。他提出:“艺术的促进人生在

19、于陶镕薰化,不在鞭策教训;在真的表现,不在委屈地引诱。”135他认为戏剧的道德价值以“除邪”和“涅槃”二者为旨归,并进一步指出:“涅槃笼罩的是人生全部,包含的是人生本体;所以人对之如葵之向日,石针之朝南一般。”135国剧运动出版后,他们还成立了北平剧专戏剧系、北平小剧院,建设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南京剧专,进行了“乐剧”实验、定县农村戏剧实验等,这些戏剧活动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即以建设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国家戏剧为目标,从整理自己民族的稗史起步,以创作、演剧等行动为自己的民族造像,自觉观察体味民生并试图唤醒国民。二、国剧论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变奏如果说赵太侔、余上沅等人在纽约

20、成立中华戏剧改进社进行戏剧实验具有理想主义色彩,那么,归国后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以及被卷入各种斗争的旋涡,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而这些论争都与他们提倡的国剧密切相关。(一)国剧论争始末对“国剧”一词,余上沅在国剧运动一书中解释道:“中国人对于戏剧,根本上就要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这样的戏剧,我们名之曰国剧。”141之后,余上沅敏锐洞察彼时东西方戏剧之发展趋势:“容易看到的是同时中国剧场在由象征的变而为写实的,西方剧场在由写实的变而为象征的。”15201受国剧运动的影响,20 世纪 20 年代,戏剧界一度将戏剧改革的尝试称为“国剧”。1928 年 11 月 8日、11 月 11 日

21、,田汉在梨园公报上发表新国剧运动第一声,文中指出:“我们应该使我们唱的歌剧,音乐的价值更高,思想的内容更富。尤其应该使他成为民众全体的东西,不应该成为专供某一阶级的消闲品。这就是我们开始新国剧的动机。”16田汉是戏剧民族化的代表性人物。1927 年,田汉邀请京剧演员周信芳、高百岁等参加南国社的鱼龙会,其间欧阳予倩创作并主演的潘金莲获得成功。实际上,这次演出是“采京剧形式加以近代剧之分幕”17215,演出的成功让田汉萌生了戏剧改革的想法,他继而提出了新国剧的口号。1931 年 12 月,齐如山、胡伯平等人以梅兰芳、余叔岩为首,发起组织北平国剧学会,创办国剧画刊,创立国剧传习所,编撰国剧辞典。“国

22、剧”一词出现在 20 世纪初并非特殊现象,那一时期以“国”字为名的还有“国学”“国画”“国乐”等。以“国”字冠名,源于“国学”,最早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批学者因反对将儒学、佛学作为当时日本国家的指导思想,便给古典文献冠以“国学”之名。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留日人数的增加,“国学”一词开始被国人使用,其正面作用是使传统学术通过价值重估重新得到尊重并获得新的发展,但负面意义是其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围绕着国剧之争,国人对“需不需要有国剧”“何为国剧”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其结果是各家以各自专业为准绳,体现了专业的领域性意义而非民族的整体性意义。因此,焦菊隐在晨报副刊上撰文反思说:“我们要重新创造戏剧,

23、是自然也是必须的。实则我们不必叫这种尚待创造的戏剧为国剧,那是太容易使人误解的名词,而且是画蛇添足的了。”181热潮很快退去了,归国后的赵太侔成为北京艺专戏剧系主任,余上沅、闻一多、熊佛西等人先后入职北京艺专戏剧系。艺专的校长原本是刘百昭,后来由于105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教育部的人事纷争,上级撤去刘百昭的校长职务,改派林风眠为校长。因为赵太侔、闻一多等人认为蔡元培更适合出任新校长,所以他们作为艺专代表到教育部质询艺专校长之事,后来艺专校长一职改为由选举决定。最终,蔡元培的选票数略逊于林风眠,这引起了以闻一多为代表

24、的一批人的极大不满。1926 年 3月,林风眠甫一上任,闻一多即刻请辞。余上沅在剧刊 终期(二)中感叹“人事亦是一般的憔悴”1913,又在国剧运动一书的序言中对“还有很多很复杂的原因”148隐而不言。这自然与当时艺专“五五剧社”的学生运动有关,而艺专复杂的人事中又蕴含着深层的社会原因。新文化运动之后,青年学生们的选择已经成为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新旧文化冲突逐渐形成对峙局面,这在戏剧上表现为话剧被称为“新剧”,而戏曲被称为“旧剧”。学生们对“新旧对立问题”的看法,与他们导师的观点存在很大差异。对之前几代学生来说,“新”是一种模糊的实体,是从旧文化中解放出来的希望;之后“新”发展成为确定的可能

25、性,他们不再考虑新文化能否实行,而是考虑“如何”实行和以什么为“代价”。国剧运动在经历了艺专校长风波之后,又遭遇了“五五剧社”学生们的正面冲击。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国剧运动是新旧交替以及多种力量斗争的结果,最终,国剧运动偃旗息鼓、分流改道。之后,学界对国剧论的评价开始逐渐偏离艺术的轨道,“逆流”“反动说”渐次形成,学界特别点名批评徐志摩和“放弃进步立场”的胡适。但是,徐志摩和胡适并不是国剧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适虽然为国剧运动一书题字,但并未发表文章呼应国剧运动,事实上,当时胡适的兴趣已经偏离了戏剧。相较之下,徐志摩的情况更为复杂。我们从徐志摩的文章可以看出,在倡导国剧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做太多的实

26、际工作。但是,以往的戏剧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新月社发动的国剧运动中,余上沅和徐志摩起了重要的作用。”201311923 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新月社”一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1926 年,晨报副刊创办了诗镌剧刊。事实上,国剧运动并非由新月社发起,早在纽约中华戏剧改进社时期,国剧运动就已开始。演出琵琶记和杨贵妃是改进社主要的戏剧活动,而新月社的主要戏剧活动是上演由张彭春导演、徐志摩主演的齐德拉。国剧运动的思想源泉是爱尔兰国剧,新月社戏剧活动的思想源泉是泰戈尔的诗剧。赵太侔、余上沅等人发起国剧运动也并非是受到齐

27、德拉演出的启发。闻一多在清华学校就已参与戏剧活动并获得戏剧竞赛的奖项,余上沅也曾担任清华学校戏剧社的顾问,这些学生演剧活动使他们形成了早期的戏剧观念。他们出国后经常观摩美国的经典戏剧演出,因此逐渐打开了视野。他们还创办了雕虫与河图这两种关注戏剧的刊物,投稿者包括鲁迅、郭沫若等人,刊物在留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往的一些学者往往将国剧运动的研究范畴局限于剧刊,因此才会产生国剧运动是由新月社发起的认识。但实际上,国剧运动是由纽约的中华戏剧改进社发起并邀请新月社加入的,目的是邀请同好共同筹办北平艺术剧院。1925 年 1 月28 日,余上沅致函胡适,邀请不久前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的诸先生加入中华戏

28、剧改进社,“一到时机成熟,便大募股本,建筑北平艺术剧院”21297。但由于新月派的盛名,长期以来不少人把戏剧当成隶属于文学的一种,国剧运动也被称作是由新月派发起的一场戏剧运动。此后,由赵太侔、余上沅等人提出的单纯的国剧论逐渐被政治话语淹没。学界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不乏肯定的意见,例如叶长海在论中国戏曲的总体性中指出:“这些理论家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东方、西方艺术文化的比较,来确认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征、价值、地位和前途。他们的论述对中国戏曲的歌舞性、写意性,作了中肯的分析和热情的肯定,同时对改良戏曲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22107但更多的是批评。洪深采取温和的态度批评国剧

29、,他在 1935 年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引用了赵太侔国剧中的一段文字,目的并非是阐释国剧的整体观,或以它为核心,而是更多关注余上沅在旧戏评价与国剧中提出的观点,他说:“余上沅所主张的国剧好像是一种超人生的艺术,他不以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为然的 他 们 这 个 国 剧,是 希 望 建 筑 在 旧 剧 上 面的。”274-76而陈白尘、董健在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一方面肯定国剧运动符合“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总方向”2058,对提高当时的演剧水平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笼统地反对功利主义、宣扬艺术的无思想性,对五四时期进步的社会徐珺 赵太侔与国剧论HUNDRED SCHO

30、OLS IN ARTS106 问题剧进行攻击,看不到五四新思潮冲击旧剧的进步意义。超社会、超人生的戏剧观和戏剧上的形式主义倾向余上沅所持的超人生、超现实的唯心主义艺术观以及体现这种艺术观的剧作,作为现代戏剧之一元,自有其价值与历史地位,但是不能融入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戏剧运动的主潮。”2058、134半个多世纪后,国剧纷争渐渐平息,人们对国剧的认识接近本真。梁实秋在悼念余上沅一文中谈论了他对国剧的认识:“所谓国剧,不是我们现在所指的京剧或皮簧戏,也不是当时一般的话剧,他们想不完全撇开中国传统的戏曲,但要采纳西洋戏剧艺术手段。不只理论上的探讨,他们还希望能有一个小剧院来做实验。”2312之后,顾毓琇

31、饱含深情又不失理性地评价国剧:“他们提倡国剧是创新的,创造的。”243近期,戏剧学学科建设的中国路径思考 从中国戏剧学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 一文这样评价国剧:“(他们)提出中国戏剧要从写实转向写意,主张通过总结传统戏曲的美学特征来建设新国剧。”2533(二)双重变奏下的国剧实验学者们从赵太侔的国剧一文出发,研究“他们为什么要开展国剧运动”这个问题,对国剧的认识从以往的“建筑在旧剧上面”转变为“民族性和世界性并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国剧运动是发展的、创新的,而不是因袭的、守旧的。领导爱尔兰国剧运动的叶芝发现,民间传统信仰“仍然存在,并且在话语中、在古迹中、在苦难中仍然鲜活 在这五百年内都没怎么变化过

32、的环境中”7215。叶崇智希望中国也能够有像辛额那样的作家去描写农民生活,去多注意方言和农民的各种信仰,与农民们一同生活,从而感受民族的自然精神。余上沅深受启发,他在文中表明:“要取摭艺术的材料 人生,向荒岛出发,向内地出发。”151以往学界对国剧运动的实践研究多停留在北京艺专戏剧系时期,忽略了纽约中华戏剧改进社时期、北平小剧院时期,更忽略了国剧运动代表性人物熊佛西早期的戏剧探索。熊佛西曾这样描述他的志愿:“甲子夏,幸遇余君上沅、赵君太侔于世界剧艺中心之纽约,得以互相切磋,彼此计划,均愿以毕生全力置诸剧艺,并抱建设中华国剧之宏愿。”271纽约中华戏剧改进社在当地留美学生中颇有影响力,成功演出了

33、杨贵妃 和琵琶记,并创作了长城之神荆轲等剧本。北平小剧院成为在京知识分子举办文艺沙龙的阵地,上演过压迫 茶花女秦公使的身价最后五分钟一只马蜂软体动物等剧,剧院还成立了表演研究会,培养了白杨、顾曼侠等著名演员。他们研究东西方戏剧,以实验的精神创作国剧,他们挖掘民族精神内涵,从民间汲取养分,以国剧为民族造像,试图唤醒和改造国民。1925 年,熊佛西在纽约创作了根据孟姜女的民间传说改编的四幕剧 长城之神。归国后,熊佛西接替赵太侔成为北京艺专戏剧系主任,任北平小剧院副院长。三年间,北平小剧院汇集在京的精英知识分子,以协和礼堂为演出场所,成为北平高级知识分子举办文艺沙龙的阵地。1932 年,熊佛西深入有

34、着秧歌戏传统的河北定县进行农村戏剧实验,他开办戏剧学习班,成立农民剧团,创作了一批“农民剧本”,他说:“戏剧简直是农民的唯一教育。”26789为了发挥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熊佛西创建了露天农民剧场,摸索出一套新的适合农民的表导方法,给予农民新的思想文化教育。在 20 世纪初的英语世界里,中文和爱尔兰语一样,是彼时彼地的小语种。为了对抗西方语系的文化同化,创作者在戏剧创作和戏剧演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审美等途径获取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赵太侔、余上沅等人在美期间的文化心理与同时期创造现代民族戏剧的爱尔兰人的心理反而更为接近。闻一多也提出以“爱

35、国”代替“宗教”的观点。在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时期,在异国他乡,这个人数众多却松散的知识分子社团成为寻求完整独立的精神人格、追求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戏剧精神的命运共同体。这群优秀的中华学子以爱国主义为根脉,赓续民族传统,发扬民族精神,为了救亡与启蒙而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从赵太侔“民族性和世界性并举”的国剧论开始,到 1926 年,国剧运动的参与者们形成合力从史学、语音学、文学、美学等角度提出国剧建设的建议,这是一种创造性、创新性的开始,是戏剧民族化之源。国剧派学者们学养深厚、目光长远,他们高度肯定了当时受批判的戏曲的艺术价值,肯定了中国戏剧的艺术根脉与道德教育价值,更强调东西方戏剧的共

36、融与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发展的必然趋势。(责任编辑:陈娟娟)107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关于爱尔兰国剧与国剧运动的渊源,参见拙著余上沅与“国剧”发源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 477-483 页。“Conventionalization”见国剧(续)一文,载于剧刊第 2 期。受赵太侔的影响,余上沅的国剧也使用了“程式化”一词,但余上沅英文原文使用的是“Convention”,即“程式”。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哲学与科学美学的进化等文中阐释了康德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他介绍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并着重从“质

37、”上介绍审美判断的快感,分析其与感官上得到的适与不适、实用上的良与不良、道德上的善与不善的区别,强调审美判断的普适性、超功利性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北平小剧院在北平成立,院长为余上沅,副院长为熊佛西,剧务部主任为陈治策,副主任为杨步伟,出版部主任为陈衡粹,董事会主席为赵元任,副主席为陈衡哲,秘书为熊佛西,常务委员为许地山、余上沅,董事为胡适之。以上名单出自北平小剧院院刊第 6 期。北平小剧院开办了 3 年多,共出版北平小剧院院刊7 期,演出伪君子兵变软体动物挂号信等戏,成立了表演研究会。具体内容载于老实话,1934 年第 19 期。此为艺专的校长风波。参见闻黎明、侯菊坤编闻一多年谱长编,湖北人民

38、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01 页。这句话出自徐志摩的新月的态度一文,原文为“我们舍不得新月这名字,因为它虽则不是一个怎样强有力的象征,但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参见徐志摩新月的态度,载于中南区七所高等院校合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480 页。中华戏剧改进社成立于 1925 年 1 月,其主要成员包括闻一多、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等人。中华戏剧改进社成立后,大家“公决由刊行出版物入手”,计划刊行的出版物有雕虫河图两种。参见闻一多致梁实秋,载于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 23 期。闻一多在给他弟弟闻家驷的一封信(1925 年 8 月

39、11 日)中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徐志摩约胡适之、张彭春等在座,讨论合作办法。因为近得消息谓萧友梅(音乐家)与某法国人募得四十万资本,将在北京建筑剧园。参见闻黎明、侯菊坤编闻一多年谱长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284 页。信中确认新月社将援助中华戏剧改进社创办剧院。参考文献:1张余等.余上沅研究专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2洪深.导言A.赵家璧主编,洪深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3闻一多.五四历史座谈A.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 2 卷)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4 Norreys Jebpson O Conor.Ch

40、anging Irelan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5宋春舫.小戏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A.宋春舫.宋春舫论剧(第一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0.6徐志摩.诗刊放假J.诗刊,1926,(11).7 徐珺.“国剧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8刘仲严.艺术教育学新论: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04.9陈衡粹.余上沅小传A.上海戏剧学院.戏文名师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0黄佐临.漫谈“戏剧观”A.杜清源.戏剧观争鸣集(一)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11顾颉刚.九十年前的北京戏剧

41、J.剧刊,1926,(6).12俞宗杰.旧剧之图画的鉴赏J.剧刊,1926,(10).13邓以蛰.戏剧与道德的进化J.剧刊,1926,(4).14余上沅.国剧运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15余上沅.中国戏剧的途径A.余上沅.余上沅戏剧论文集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16田汉.新国剧运动第一声N.梨园公报,1928-12-11.17丁罗男.论田汉对话剧民族化的贡献A.丁罗男.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C.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18焦菊隐.“职业化”的剧团A.焦菊隐文集编辑委员会.焦菊隐文集(第 1 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19余上沅.剧刊终期(二)J.剧刊

42、,1926,(15).20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21余上沅.余上沅致胡适(1 月 18 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9.22叶长海.论中国戏曲的总体性A.叶长海.曲学与戏剧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3梁实秋.悼念余上沅J.戏剧,1996,(3).24顾毓琇.顾毓琇全集(第 2 卷)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5戴淑君,孙大庆.戏剧学学科建设的中国路径思考 从中国戏剧学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J.大学与学科,2022,(3).26熊佛西.戏剧大众化之实验A.熊佛西戏剧

43、文集编委会.熊佛西戏剧文集(下)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下转第 123 页)123 艺术百家 2023 年 第 2 期 总第 191 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0英 特里伊格尔顿著,华明译.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法亨利列斐伏尔著,叶齐茂、倪晓晖译.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2荷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游戏的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3英斯图亚特霍尔著,付晓丽译.嬉皮士:一次美国的“运动”A.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4、,2011.14英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著,孟登迎译.再谈通过仪式抵抗A.英斯图亚特霍尔、托尼杰斐逊编,孟登迎、胡疆锋、王蕙译.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5英杰夫斯达尔著,王小晴、胡继华译.亚文化理论的趣味革新:为一种新的模式创造空间A.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Outline of Otaku Culture and Japanese AnimeNIE Xin-ru(School of Communi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Abs

45、tract:Otaku culture is a youth subculture unique to Japan,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anim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reas:sensory stimulation(sex,moe),structural orientation(another world,games)and characterization(sad marginalized people).Its theoretical structure mainly comes from Japanes

46、e scholars Otsuka Eijis“Anime-Man-ga-like Realism”and Azuma Hirokis“Games Realism”.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Otaku Anime began to appear,and in the 1990s saw the emergenc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Otaku Anime,Neon Genesis Evangelion,which has a very clear expression of the above three are

47、as.After 2000,the works of Hosoda Mamoru and Shinkai Ma-koto presented a new direction of Otaku Anime,in which the sadness of marginalized protagonists diminished and had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elements,thus also to some extent weakening the subculture character and enriching the expres-sion of Ota

48、ku Anime.Key Words:Animation;Japanese Anime;Otaku;Subculture(上接第 107 页)Zhao Taimou and the Arguments of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XU Jun(Department of Dramatic Literature,Shanghai Theatre Academy,Shanghai 200040)Abstract:The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 movement is an important theatre event in the hist

49、ory of Chinese theatre in the 20th century.Zhao Taimous article National Theatre is the core of the study of the holistic view of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The articles of Ye Chongzhi,Gu Jiegang and others,which were underestimated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 movement in the past,whic

50、h conveyed direction of building National Theatre:Starting the move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folk history,aesthetics and language of China,and going into the mainland and the people.Togeth-er,they advocate for national theatre of China,enhance the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the aesthetic values of Xiq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