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实测剖面说明书D08B.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5974107 上传时间:2024-11-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测剖面说明书D08B.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测剖面说明书D08B.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测地层剖面说明书 1、剖面名称:安徽省巢湖市平顶山——133高地地层剖面测量。 2、实测剖面的目的和要求: (1)实测剖面的目的: 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查明地层的岩石组合、层序、厚度、沉积特征(或喷出岩、变质岩等的有关特点)、含矿性、接触关系及时代,在此基础上划分地层和确定填图单位。 一般应选择层序完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布置。尽量避开侵入体和受其破坏影响的地段。 (2)实测剖面的要求: 1、实测剖面线方向应基本上垂直于地层或主要构造线走向,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夹角不宜小于60度。 2、剖面线经过的具体位置要尽于可能选择基岩露头连续性良好地段。因此,要充分利用沟谷,自然和人工采掘的坑穴,壕堑和铁路、公路旁侧崖壁等作为剖面线的位置。 当露头不连续,而又找不到更合适的剖面位置时,可布置一些短剖面加以拼接,但须注意拼接的准确性,防止遗漏和重复。必要还可以考虑作探槽、井探或剥土等工程予以揭露。 3、实测剖面的比例尺应根据规范要求及施测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以能充分反映其最小地层单位或岩石单位为原则。即剖面上能标定为1mm的单位,均可在实地按相应比例尺所代表的厚度划分出来。常用比例尺分1/500~1/5000。在剖面图上小于1mm的,但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单层(如化石层、标志层、矿层、岩脉等),可适当放大画在图上。但在记录中应注明实际厚度。 4、实测剖面的数量,一般每个地层单位及不同相带至少应有1-2条代表性实测剖面控制,主要根据区内岩相建造复杂程度,厚度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前人研究程度等因素来考虑确定。 5、实测剖面时,必须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集岩石标本、光片、薄片、岩石光谱样品等。对沉积岩或付变质岩系应认真逐层寻找和采集化石(或微体古生物)标本。此外,根据调查任务的需要可采集化学分析,人工重砂样、单矿物样等。必要时还可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和古地磁样品等。 3、完成任务情况及工作量 实测剖面整整进行了两天才完成,从2010年11月27号到2010年11月28号完工,测量采用的是导线法分段测量,最后累积总的地层;剖面的方向尽量垂直地层的走向,平顶山向斜西翼大致在260度左右,西翼在0-90度之间。每段观测点之间的距离都小于50m,一般20m左右,距离适中,误差量小,总共有拉了34段导线(其中包括平移导线),在此期间,我们共采集了七块样品, 4、人员分工情况 我们是8-B组,共有组员四名,分别为范子良、曾肖婷、曾全、曹掌盈。考虑到测量的身高和每个人的优势,我们的人员分工情况如下: 前测手:范子良,负责读导线前进方位角和坡度角以及探路。 后测手:曹掌盈,负责读导线前进方位角和坡度角以及记录实测剖面表格。 分层:曾肖婷,负责描述岩性的变化,颜色的变化,粒度的变化以及采集标本。 记录及测量产状:曾全,负责记录分层人员描述的内容和测量产状 。 5、剖面位置和自然地理情况,剖面所在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地形和交通及露头情况等。 所测剖面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市,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实测区西南部的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实习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以巢湖市为中心,有干线连结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以及邻县庐江、无为、含山等地,乡村都有支线相通。水运以巢湖为中心,水轮、木帆船沿水运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该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一般在1000—1158mm之间。季节分布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占38—44%,秋季(九—十一月)占18—19%,冬季(十二—二月)占10—11%,一年内七月降水最多,十二月最少。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米/秒,春季最大为3.4—3.7米/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秒。 该地区工厂比较少,矿坑比较多,便于直接进行观察和研究,岩层的露头比较丰富,主要为二叠纪-三叠纪栖霞组-南陵湖组的地层, 为实测带来方便。 6、地层剖面文字描述。 (一)二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的二叠系分布在马家山及俞府大村一带由下统:栖霞组、孤峰组、银屏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组成。总厚288.41-487.84m。 下统: 1、栖霞组(P1g) 按巢湖市北部北平顶山剖面,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 下段: 厚61.60m。可分为两部分: 下部:为碎屑岩夹劣质煤,平顶山剖面碎屑岩风化为土黄色风化物。该部分岩性变化较大,在岠嶂一带为深灰色、灰黄色钙质透镜体泥岩,厚0.25m,向西到东风石矿为灰黑色页岩及黑色劣质煤层,厚0.75m,与下伏船山组呈凹凸不平之假整合面。 上部(臭灰岩层):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厚60.60m。含:米斯蜒Misellina sp.,喀劳得氏米斯蜒Micllina sp,南京蜒Nankinella sp.,原米氏珊瑚Protomichelinin sp.,泡沫米氏珊瑚:Cystomichelinia sp.,服尔草氏拟文采尔珊瑚Wentzellophyllum volz(yabe et. Hayasaka),多壁珊瑚Polythecalis sp.,线纹长身贝Linoproductuo sp.,直房贝Onfhofichia sp.等。 上段: 厚109.67m。可分为四部分。 下部(下硅质层):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灰岩,黑、灰黑色灰岩,夹黑色薄燧石层及生物碎屑粉砂质泥岩。厚8.74m。含早板珊瑚Hayasakaia sp.,泡沫米氏珊瑚Cystomichelinia sp.,亚曾珊瑚Yatsengia sp.,神螺Belleropyon sp .等。 中部(合燧石结核灰岩层):深灰、灰黑中薄到中层含燧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类岩,厚78.14m。含:南京蜒Nankinella sp.,栖霞希瓦格蜒Schwagerina chihsiaensis(Lee),球蜒Sphaerulina sp.,豆蜒Pisolina sp,早坂珊瑚Hayasakaia sp.,多壁珊瑚Polythecalis sp.,(多种)拟方管珊瑚Tefraporinus sp.,米森珊瑚Chusenophyllum sp.,马丁贝Martinia sp.,轮皱贝Plicatifera sp.及大量有孔虫化石。 上部(上硅质层):黑色中薄层硅质岩、深灰色含燧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7.66m。含:拟纺缍蜒Parafusulina sp.,希瓦格蜒Schwagerina sp.,米森珊瑚Chusenophyllum sp.,多壁珊瑚Polyfhecalis sp.等。 顶部(顶部灰岩层):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白云岩质灰岩。厚14.86m。含:拟纺缍蜒Parafusulina sp.,奇壁珊瑚Allotropiophyllum sp.等。 上述剖面自下段上部起至上段顶部各地发育都较稳定,但其厚度在巢南地区大于巢北地区。本区以拟纺缍蜒带或米森珊瑚带之顶界为栖霞组之顶界。 2、孤峰组(P1g) 孤峰组由薄层黑色硅质岩及薄层棕、褐、紫等色泥岩组成,巢北地区该组厚度一般在30m左右。平顶山西侧姚家山剖面可分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浅棕、褐色泥岩、页岩,含有磷结核(P2O5含量可达10.64%),厚2.52m。含:阿尔各菊石Alfudoceras sp.,拟腹菊石Paragasfrioceras sp.;新轮皱贝Neoplicafifera sp.,华夏贝Cafhaysia sp.,细戟贝Tonuichonetes sp.等; 中部:灰黑色、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及页岩互层,厚17.29m。含:斯塔菊石?Sfacheoceras? sp.;卵石蛤Edmoudia sp., 燕海扇Aviculopecten sp.;龙潭腹窗贝Crurithyris longtanica,马丁贝Martinia sp.。 上部: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岩夹少量放射虫硅质岩,厚8.47m。含:斯塔菊石、阿尔各菊虫、付色尔特菊石Paracelfites sp.;鸟兽希腾贝Urushtenia sp.等。 其底部与栖霞组界面凹凸不平,其上含有10-20cm的含砾泥质松散物,为假整合接触。近年来在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化石,说明孤峰组应为浅海盆地中较深水环境的硅质岩沉积。在巢南地区沉积较厚,可达50-60m厚。 3、银屏组(P1y) 本组系1981年省区测队所建。在巢湖南部银屏后董剖面,于当时的“龙潭组”下部页岩段(不含煤段或A煤组),采获不少菊石、腕足类、腹足类、瓣鳃类等海相化石。如其底部富含肌束蛤Myalina,并在层内找到早二迭世的典型化石如:孤峰菊石Kufengoceras,瓶形虫Celebetes等,可与苏南堰桥组、浙西丁家组的石煤段及福建童子岩组相对比,认为属同期异相产物,故从龙潭组中划出。本组与孤峰组整合接触。经揭露本组在巢北平顶山西侧也有发现,如平顶山西姚家山一带,厚20m左右。以灰、深灰色泥岩及页岩为主组成,含:肌束蛤Myalina sp;假螯蛤?Pseudomonotes? sp.;前壳叶蛤Promytilus sp.;栉羊齿Pecopteris sp.,石根Rodiates sp., 全脐螺科Euomphalidae,遗迹化石以及许多未能定名,甚至未能定出门类的生物化石,反映茅口晚期成为滨岸沿泽的陆屑沉积的特征。 上统: 1、龙潭组(P 2l) 本组以灰黄色、厚层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为底部,与下伏银屏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层,认为存在一沉积间断。龙潭阶上界是以阿拉斯菊石科分布的上限为顶界,本区龙潭组中未发现过晚二迭早期菊石,以龙潭组富含腕足类的灰岩及砂岩为顶。 龙潭组为一套滨岸沼泽相的含煤沉积,厚约60m,可以为三部分。 下部:灰黄、青灰色中厚层细粒岩屑长石英砂岩及含砾砂岩,夹黑色薄层泥岩。含:单网羊齿Gigantonoclea sp.,焦羊齿Compsopteris sp.,栉羊齿Pecopteris sp.,羽杉Wolchia sp.等植物化石。 上部:青灰、灰黑、灰黄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煤线,产:焦羊齿Compsopteris sp.,楔羊齿Sphenopferis sp.,斜羽叶?Plagiozamites ? sp.,耳叶?Otofllium?? sp.等。 顶部:灰黑色中厚层泥晶白云质生物碎屑灰岩,含燧后团块及条带,产刺围脊贝Spinomarginifera sp.,疹石燕Punctospirifer sp.,古尼罗蛤?Palaeoneilo sp.等腕足类。 龙潭组在巢湖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俞府大村向斜核部炭井村一带及平顶山向斜平顶山四周,但掩盖较多,剖面不全,但三部分划分可以分得出来。区内顶部灰岩呈透镜状,与大隆组硅质岩沉积易于划分。 2、大隆组(P2d) 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及紫色泥岩、炭质页岩、硅质页岩为主,化石较丰富,厚约30m。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下部: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炭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炭质页岩,底部可有一薄层灰黄色细粒岩屑砂岩(火山岩屑),厚5.16m。产:阿拉斯菊石科Araxocerafidae,三面菊石Sanyongifes sp.,安德生菊石Anderssonoceras sp.,华南菊石Huanonoceras sp.,假腹菊石Pseudogastrioceras  sp.及华夏贝Cafhaysia sp.,似马丁贝Martiniopsis sp.等。 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厚15.63m。产:华菊石、三阳菊石、假腹菊石及腹窗贝Crurifhyris sp.,折边贝Paryphlla sp.等。 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炭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8-24m左右。产:假提罗菊石Pseudofirolites sp.,肋瘤菊石Pleuronodoceras sp.,假腹菊石Pseudogastrioceras sp.,大巴山菊石Toposhanfes sp.等以及腹窗贝、华夏贝、围脊贝等大量腕足类化石。 大隆组的沉积,反映自龙潭期后期至长兴期,本区处于一较深水低能环境的浅海盆地所沉积的一套远硅质建造。 近年来研究发现:大隆组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安佳生菊石科Anderssonoceratidae及阿拉斯菊石科Aroxoceratidae为主,上部以假提罗菊石科、肋瘤菊石科、大巴山菊石科为主,代表菊石不同演化阶段。因此本区龙潭组并不代表晚二迭世早期全部地层,而应包括大隆组下部地层在内。这是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一致的表现。 (二)三叠系 巢湖北部地区三叠系主要发育在平顶山向斜核部平顶山-马家山-阴都山一带。平顶山剖面为: 下统: 1、殷坑组(T1y) 本组厚83.76m,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浅灰绿、黄绿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泥岩中局部含钙质结核或似瘤状灰岩。底部为厚约1cm的黄色泥岩。厚22.76m。产:蛇菊石Ophiceras sp.,驰蛇菊石Lytophiceras sp.,克氏蛤Claraia sp.,海浪蛤Posidonia sp.以及牙形刺、近鄂刺Anchignathodus sp.等。近底部20cm的黄绿色钙质泥岩,为二迭三迭系过渡层。其中产:弛蛇菊石Lytophiceras sp.,微戟贝Chonetinella sp.,折边贝Paryphella sp.,次扭月形微戟贝Chonetinella substrophomenides Huang等。 中部:灰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含:齿叶菊石Prionolobus sp.第纳尔菊石Dieneroceras sp.,克氏蛤Claraia sp.,等。 上部:灰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39m。产:佛莱明菊石Flemingites sp.,齿叶菊石Prionolodus sp.,假胄菊石Pseudosagecertas sp., 米克菊石Meekoceras sp.,第纳尔菊石Dieneroceras sp.,克氏蛤Claraia sp.,及牙形刺、新欣德刺Neohindcodella sp.等。 从所含菊石,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带: Flemingites带;Prionolobus-Gyronites带;Ophiceras-Lytophiceros 带。可分别与前各带相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自下带至中带,出现二迭纪型腕足类:腹窗贝(Crurithyris sp)等化石,厚约15m,为下扬子区较厚的二迭-三迭系混生生物过渡层。 2、和龙山组(T1h) 马家山剖面本组厚约21.24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灰黄绿、棕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层,近上部质泥质灰岩厚9.34m。产:第纳尔菊石Dieneroceras sp.,海浪蛤Posidonia sp.,及牙形刺。 上部: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及泥岩。厚11.9m。产:似西伯利亚菊石Anasibirites sp.,米克菊石Meekoceras sp.,假胄菊石Pseudosageceras sp.等。 由于Anasibirites在本区仅在本组顶部采得,故其下部与殷坑组分界处有明显生物标志。 3、南陵湖组(T1n) 巢湖北部地区马家山剖面本组厚159.53m。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 为厚层灰岩段,厚48.61m。 下部:以瘤状灰岩为主,由灰绿、微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深灰色灰岩组成。厚12.95m。产:假胄菊石Pseudosageceras sp.,北方蛇菊石Nordophiceras sp.,提罗菊石Tirolifes sp.,狄那菊石Dinarifes sp. ,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sp.等,以及大量牙形刺化石。 上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夹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及钙质泥岩、同生砾状灰岩组成。厚35.66m。产: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sp.,希腊菊石?Hellenifes? sp.,光叶菊石Leiophyllifes sp.,海浪蛤Posidonia sp.,及牙形刺化石等。 中段: 为瘤状灰岩段,厚46.79m。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下部:以紫红色瘤状灰岩为主,由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泥灰岩夹中薄层灰岩组成,厚16.39m。产:哥伦布菊石?Columbifes ? sp.,亚哥伦布菊石Subcolumbifes sp.,拟厚褶菊石Propfychifoides sp.,光叶菊石Leiophyllifes sp.,类褶蛤?Heminajas? sp.及牙形刺化石。 中部:以厚层灰岩为主,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组成,厚17.94m。产:海浪蛤Posidonia sp.,及多种牙形刺化石。 上部:以灰绿色瘤状灰岩主为,由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12.46m。产:假色尔特菊石Pseudoceffifes sp.,克氏蛤Claraia sp.,海浪蛤Posidonia sp.,正海扇Eumorphofis sp.,及牙形刺化石。 上段: 为薄层黑色灰岩段,厚64.13m,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由深灰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厚26.03m。产:亚哥伦布菊石Subcolumbifes sp.,巢湖龙Chaohusaurus sp.,小巧马家山龙(新种) Maijeshansaurus faciles chen (gen.et.sp.nov);裂齿鱼目Perleidiformes fem.et gen indet等及王氏克氏蛤Claraia wang(Paffe),海浪蛤Posidonia sp.,正海扇Eumorphofis sp,与牙形刺化石。 上部:以黑色灰岩夹炭质页岩为主,由深灰、黑色薄层灰岩夹沥素质页岩、棕色钙质页岩组成,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38.10m。产:克氏蛤Claraia sp.,乐山克氏蛤C.ef.hsueiKu,拟克氏蛤Periclaraia sp.,网纹拟克氏蛤P.reticulata liet Ding等。 从上述菊石看,可建立下列二个菊石带(自上而下)即:Subcolumbifes带,Tirolifes-columbifes带。 本组上段中所产Claroio与典型的Claraia有区别,因此陈震楚等新定出拟克氏蛤Periclaraia sp.以示区别;鱼龙化石又与国外中三迭统化石相似。从岩石看,上段常见有特殊柔皱构造的灰黑色薄层蝙虫状灰岩与下伏地层有区别,因此有属中三迭纪的可能,尚待进一步工作。 经岩相分析,殷坑组、和龙山组可能属陆棚潮下较深低能环境,而南陵湖组属开阔台地潮下浅水低能环境。但巢北地区地层厚度比巢南地区要小。 7、存在问题 (1)前后测手不能最优选择拉测绳的方向,以及前后测手读数时多次出现读数相差太大的情况,进行了多次重新读数,导致测量工作进行的速度比较慢。 (2)对前几天踏勘是所学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完全理解,在分层人员进行分层时不能够迅速进行,影响了工作速度。 (3)由于地形的因素,有些地方前后测手拉导线过高,分层人员不能对每层的厚度进行准确读数,进行了估读,可能导致最后的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4)工作环境不太好,车来车往,噪声不断,尘土飞扬,导致同学们疲惫不堪。 (5)由于初次的配合工作,小组内各个组员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