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课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综合组培训材料 简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科学探究应充分利用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等课程资源,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探究领域。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其参与探究活动的动力肯定要强劲得多。参加实践是发展能力的根本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实践活动。以校本资源为起步是有效的实现方式。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评价是个新事物,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2、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使小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将来成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奠定扎实的基础。科学探究应充分利用家庭、社区以及大自然等课程资源,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探究领域。 一、让学生自行决定学习目标 教育学研究表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假如学生不能发现学习动机,就不可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有在确定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选择科学的方法,安排科学的程序。学生为自己确定的
3、目标而努力,其参与探究活动的动力肯定要比别人为他们确定学习目标而学习的动力强劲得多。如教学蚯蚓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山地问学生:“看到这些蚯蚓,你们想研究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纷纷提出:“峨蚓生活在什么地方?”“蚯蚓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帮助?”“蚯蚓的外形是怎么样的?”“蚯蚓是怎样运动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自学观察实验最终了解这些问题。实践证明,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探索能力。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索意义的经历”。科学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包括观察
4、、实验、动手、思维、想像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加实践是发展能力的根本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一)、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实验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观察和实验是搜集科学的事实,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科学课是研究客观存在的物质和它们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这些物质和运动形式,大多数可以直接观察或通过模拟实验间接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加强观察和实验。小学生年龄,基本上处于形象
5、思维阶段,并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他们认识大量的事物和现象,应当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科学概念。如学生在研究昼夜现象时,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日、月、星辰的长期观察发现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而这种现象是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形成。但地球的自转是不是能感觉到日、月、星辰在运动呢?我让学生通过自身(把自己当作地球)的转动看太阳、月亮、星星,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平常生活中的一些亲身体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即当你在运动时,你会感觉到周围的物体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来引导学生想象当地球在自转时,我们会感觉到日月星辰在运动。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观察实验外,还
6、需根据教学的需要,带领学生到田野、河滩、断崖、河流沿岸、公园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这样既能锻炼人的自主性,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操。(二)、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感知了学习材料、并不等于就形成了概念和理论。怎样由不知转化为知,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科学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认识事物的过程,列宁作了如下的概述:“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只有感性认识,即对学习材料的感知,而没有抽象的思维,仍然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为了获得概念和规律等理性认识,或者认识某种科学
7、方法的特点,必须把感知的材料,作一番比较和对照,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也就是经过思维,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区分为主要和次要,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从中抽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比如讲怎样认识水时,教师可准备一杯清水、一杯豆浆或牛奶、一杯烧酒、一个铁块、一些石块和木头、筷子、玻璃杯、玻璃瓶、碗等。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铁块、木头、石块,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把水与其他东西的区别说出来(水能流动)。教师再把水倒入杯子里,学生看到水的形状就是杯子的形状;把水倒在桌子上,它就会流下来。归纳上述感知的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水是一种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具有这种特性
8、的物体称为液体。除水之外,烧酒、豆浆、牛奶都是液体。教师把水倒入玻璃杯里,问学生:“水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往往回答:“水是白色的。”教师可以拿出一杯牛奶或豆浆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通过比较水与牛奶、豆浆的不同之处,而获得“水不是白色而是无色”的概念。接着在盛牛奶(或豆浆)的杯里和装水的杯里各放一根筷子,问学生:“你能看清筷子吗?”学生经观察后,分析比较得出:“水是无色透明的,而牛奶或豆浆是白色不透明的。”教师再拿一只装满烧酒的玻璃杯,要求学生将它和一杯水区分开来。这两杯液体虽然都是无色透明的,但学生可以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或尝一尝它们的味道,用味觉和嗅觉感知水和烧酒的不同特点,然后经过比较分析和归
9、纳,正确得出“水”是“无臭、无味的液体”的结论。显然,只有感知材料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的。学生只有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才认识了水的特性,获得了正确的理性知识。想象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也就是培养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三)、获取社会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扩大眼界,养成关心信息的良好习惯,了解更多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搜集各种信息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指导他们每人建立信息
10、摘记。从各类报刊、杂志、媒体中抄录、剪辑、粘贴。这些信息摘录如同“采蜜本”,带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科学教学和信息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用发生在身边的科技信息充实教学内客,使知识深化,另一方面,从获取信息中使知识得到应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为了广收博采,我们组织学生召开信息发布会,让学生逐个发布新闻;召开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回答信息提问。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主动地探求知识,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增强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三、以校本资源为起步1、培养兴趣,自主实验。要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
11、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由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了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搜范围。 在探究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有些疑问连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和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火星上有哪些物质?”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书上是没办法解决的,于是我上这课时,在课前布置学生从图书馆借来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书刊,以便上课
12、查询,同时还开放因特网,通过代号为“宇宙探索行动”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并把收集到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然后集体交流总结,通过这样的自主收集信息,扩大了学生探究的范围,激发了学生探究宇宙科学的兴趣。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1、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学习怎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以求上进。它是发展学习自觉性、独立性的先决条件。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合作的情感体验做一下评价,以此来渗透要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目前有些大学采用了教授挂牌授课制,学生有权自主选择自己认为课上得
13、好的老师。所有的教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生的反馈为教学的评价。小学生也可当堂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评价,如教师可课末提出:“以前你们是不是向我这样上课呀?今天我给你们上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这样上课你们有什么想法?给我来个评价怎么样?”老师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是会受到学生的好评的。学生也通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到学习的方法。且进一步增强对教师的热爱,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使两者心理相融。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评价这是个新事物,值得大家共同商榷。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好宏观调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的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