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十单元 统计
第十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复式统计表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单元 P105例1练一练及练习二十第3—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 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理解学习统计方法。
【活动方案】
活动一:填一填。
1.看图填写统计表。
把4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下面这张统计表里,应该怎样填?
2.小组内校对所填的表格,说说“表头”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性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组别”代表的是哪几个栏目?表中所填的数据都是哪个数量? “总计”指什么?与“合计”有什么区别?
3.全班交流:这张统计表和前面的四张统计表比,有什么不同?
活动二:练一练。
1.完成课本106页的“练一练”。
2.在组内互相展示自己的作业,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 “总计数”怎样算出来的?还有不同算法吗?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3.全班交流以上问题。
【检测反馈】
1.完成课本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题。
(1)
固定电话一般是指比如我们国家电信或者网通铁通的电话,靠电话线连接,信息的传输依靠电信号(就是电流的强弱来对应不同的信息),如住宅电话。
移动电话则是依靠电磁波传递信息的,不同的频率电磁波的强弱代表不同的信息,如手机。
(2)提醒: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调整:调查全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时,课本表格中只提供了4个组别,我们要根据本班小组数量将表格重新调整并画在自己的随练本上,先在组长的组织下在组内调查,而后组内分工分别调查其他组的情况。
2.完成课本108页练习二十第2题。
活动一:填一填。
出示教科书第101页例1的场景图。
提问:同学们,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揭示课题:求商的近似值
出示活动一,学生完成并交流后教师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男、女生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很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该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活动二: 练一练。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分别说说金牌合计数、银牌合计数、铜牌合计数以及总计数吗?“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还有不同算法吗?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检测】
(1) 简单介绍“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
(2) 提出填表的要求,并提醒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合计数”和“总计数”。
(3) 讨论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别解答。
(4) 指导学生分小组调查小组里同学家中拥有的电话数量。
(5)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第二课时:复式统计表练习课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单元 P108—109练习二十第3—5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生熟练的认真填写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 感受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填写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根据需要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身边的统计。
1.在组长的带领下,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项,进行课前调查。
(1)调查本校各年级男生、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各组人数;
(3)选择自己所在学校的三个班,调查学校最近一次田径运动会或其他比赛各班的得分情况。
2.整理调查到的有用数据,填写到下面相应的表格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调整表格),小组推选1人完成在小黑板上。
3.展示调查活动统计表,在小组内说说调查、整理数据时要注意些什么?从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检测反馈】
1.根据以下单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
数学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
人数
22
14
8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15
7
8
年 月 日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17
13
4
美术小组
性别
合计
男生
女生
人数
24
12
12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初级中学2008年下半年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2009年1月
人数 性别
年级
总计
男生
女生
合计
600
七年级
320
185
八年级
300
九年级
250
180
(1)这所初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有( )人,女生有( )人;
(2)( )年级男生人数最多,( )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3)人数最多的是( )年级;
(4)( )年级男生、女生人数相差最多,相差( )人。
(5)平均每个年级有学生( )人。
活动一: 身边的统计。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复式统计表,今天这节课我们上复式统计表的练习课。(板书课题)进入活动一,在组长的带领下,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项,进行课前调查。。
提醒学生进一步核实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写上填表日期。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检测】
组织交流,指导学生记录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从表里你知道些什么?
我们班得分情况怎样?对我们班的体育老师和体育委员你有什么建议?
分析哪些项目有优势,哪些项目比较弱,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第三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单元 P110—111例2、练一练及练习二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 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利用图中的数据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分析,提出合适的问题加以解决。
2.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并能用数据来说明、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方案】
活动一: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1.观察下面的统计图,思考:你从统计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这幅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以上问题,说说浅色直条和深色直条分别表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全班交流以上问题,说说“图例”及“两个城市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
活动二: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1. 根据上面的图填写下面的表格,填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2.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做判断的?
(1)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桂林市呢?
(3)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3.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回答上面的问题,是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
活动三:照样子画一画。
1.看课本第111页“试一试”,思考:(1)统计表中提供了哪些信息?(2)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并完成统计图。
2. 对照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直条上方标出数据,并在小组内交换核对。
3.根据所查情况向全班同学说说在练习中要注意些什么?
【检测反馈】
先完成课本第111页“练一练”,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每日各个城市的污染指数是多少?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什么?
国际上通常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l)来评价空气质量,它是将一系列的空气质量数据,按统一规定的计量方法处理后,变成一种简洁而易被民众理解和掌握的表达形式。
我国将空气质量划分为五级:
(1)API值在0—50范围内时,空气质量为一级,空气质量优;
(2)API值为51—100范围时,空气质量为二级,空气质量良;
(3)API值为101—200范围时,空气质量为三级,属轻度污染;
(4)API值为201—300范围时,空气质量为四级,属中度污染;
(5)API值大于300时,空气质量为五级,属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属轻度污染时,病患者有感觉;空气质量属中度污染时,对敏感体质人群有明显的影响,一般人群中可能出现不适,发生气喘、咳嗽、多痰等症状;空气质量属重度污染时,健康人群也会出现明显症状,运动耐受力降低,并可能导致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活动一: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教材例2的复式条形统计图(2003年北京市、桂林市各季度的气温情况)
问:通过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信息。
师:淡蓝色直条表示北京市的气温,那么深蓝色的直条表示什么呢?
问:你还知道些什么?(北京市第一季度的平均气温是1摄氏度……)
活动二: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小组内填写交流,指名回答填写的结果。
问: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还有哪些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你知道复式统计表有哪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活动三:照样子画一画。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到什么?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有那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检测】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到什么?
第四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单元 P113练习二十一的第2、3题。。
教学目标:
1、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能独立完成统计图的填写和比较。
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完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独立完成统计图的填写和比较。
2.进一步练习,看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分析判断,夯实基础。
1.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2.在小组里交流题目中的问题。
活动二:对比练习,体会不同。
1. 完成课本第11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2.同桌互相校对统计图,组内共同交流题目中的问题。
3.结合组内同学存在的问题,各组指派1名代表说说画图时的注意点、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的异同。
活动三:结合实际,调查统计。
1. 根据本班体育达标项目的实际情况思考:该如何调整课本第112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中的统计表。
2. 根据调整好的统计表思考该如何收集相关数据,在小组内交流。
3. 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调查,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 组长任选一组与本组交换核查。
【检测反馈】
1. 观察统计图,完成下面各题。
北京市和深圳市的气温统计图
2005年2月
① 白色直条表示( ),黑色直条表示( )。
② 每个单位长度直条表示( )。
③第( )季度北京市和深圳市温差最大,相差( )度。
④看了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还知道些什么?
2.枫叶服装厂2009年第一季度生产服装套数如下:
一月份计划生产6000套 ,实际生产6300套;
二月份计划生产5000套 ,实际生产7000套;
三月份计划生产7500套 ,实际生产8000套。
(1)根据上面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枫叶服装厂2009年第一季度生产服装套数统计图
计划
实际
年 月
三月份
( )
)
)
一月份
二月份
单位:套
0
( )
( )
( )
( )
(2)看图回答问题:
①纵轴每个单位长度表示 套。
② 月份计划和实际生产的套数相差的最多。
③这个季度平均每月实际生产 套。
④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活动一:分析判断,夯实基础。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汇报。
活动二:对比练习,体会不同。
指导学生适当重新整理数据,问:如果不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应怎样整理数据?统计图应该怎样画?(按图书种类把相应的借阅本数相加)
活动三:结合实际,调查统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堂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