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明确、具体,要求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机统一。那么,新课程历史到底该怎样教?如何实现这三维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历史教师的困惑。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在不懈探索着。根据近两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
2、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我采用“看、读、说、评”的教法。 如在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我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
3、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二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
4、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三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
5、命、德国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实例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这样就会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某种公式的图解,便于学生掌握。 在能力方面,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在教学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整理历史知识、编制历史图表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如在讲到选修I“雅典民主政治”中“陶片放逐法”这则材
6、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有何实质性特点?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其次,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如在讲选修I“商鞅变法”后进行小结,我给学生这样一道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这样使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的认知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切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
7、法”,“过程”是指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是指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来学习什么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这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
8、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标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使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
9、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如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有“学习建议”一栏,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认真落实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
10、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尊重,又会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这也是针对现行的教学只重结果,不问过程的“拨乱反正”。 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
11、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即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涉及到“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如在讲选修I的“梭伦改革”中“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这一节内容,梭伦改革由于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了出走,学生了解后,有的笑了,有的说“真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对此,我抓住机会,反问学生:同学们,你认为梭伦的选
12、择可取吗?应如何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应如何对待?有的大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挫折、就业的困惑而选择了轻生的做法,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困难与挫折,弱者选择逃避,强者选择面对,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是解决困难和战胜挫折,从而对学生进行健康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目标中的三大维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训练,也有都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与培养。在新的课程改革精神的推动下,我们历史教师要努力探索既能反映历史学科特点,又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法与学法,以全新的思路,丰富鲜活的知识,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平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