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优秀农耕文化的乡村学校德育价值及其实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712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农耕文化的乡村学校德育价值及其实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秀农耕文化的乡村学校德育价值及其实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秀农耕文化的乡村学校德育价值及其实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乡村教育优秀农耕文化的乡村学校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褚红宇摘要:脱离乡村儿童的乡村生活经验是导致乡村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症结。优秀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贴近乡村儿童乡村生活文化背景的优势。研究认为,通过构建学校、班级伦理共同体,聚焦乡村儿童的身体实践、实现价值内化的身心融合,以及加强乡村学校一社区互动的实践路径,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所内蕴的守望相助传统,将礼让和睦的行为规范和勤俭坚韧、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德育实践,使孝亲爱老、尊重感恩的道德认知成为德育资源,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乡村儿童心中活起来。以优秀农耕

2、文化赋德育,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融入乡村学校德育实践之中,会助推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的形成。关键词:伦理共同体;乡村学校一社区互动;优秀农耕文化;德育作者简介:褚红宇(1 9 9 4-),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乡村德育。农耕文化,是华夏人民在长期自然实践中所创造的改造自我与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至今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2 。2 0 1 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3、深人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3 优秀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乡土性,是贴近乡村学校德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4,“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仍然存在较多数量乡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精神生活呈现出无趣化、狭隘化、虚空化等多重精神贫困危机。其重要原因,“悬浮”于乡村生活之上的乡村学校德育,使乡村

4、儿童的乡村生活经验得不到有效滋养,难以有效引领乡村儿童的精神成长。乡村学校不应成为文化上的孤岛,应将乡村生活的伦理经验化为能够成为助益儿童道德成长的教育资源 6 。如何利用优秀农耕文化为乡村学校德育提质赋能,助推乡村儿童的道德成长,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55-CMYK乡村教育一、优秀农耕文化之于乡村学校德育改进的重要价值有论者指出,中国近代以前的文化实质都是农耕文化,至少是在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农耕文化是整个农业社会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概括而言:“农耕文化是乡土文化之根。”7 同文化概念本身一样,学界对农耕文化的界定也见仁见智,有广

5、义和狭义之分野。首先,就广义而言,有论者将农耕文化分为农耕物质文化、农耕制度文化和农耕精神文化8 。也有论者将其分为农耕物态文化、农耕制度文化、农耕行为文化、农耕心态文化 9 。其次,有论者则从狭义上把握农耕文化的根本要义,即从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及价值层面界定农耕文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 0 彭金山认为,农耕文化的内涵概

6、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其主要精神体现在“天人合一”“自强不息 以及“和谐 理念 。无论是广义抑或狭义定义,对农耕文化内涵的界定都离不开其最内核的精神及价值层面。学界及政策文件等则多从规范、积极意义上界定我国农耕文化所内蕴的优良价值传统。如2 0 1 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论述道“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深人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此看,农耕文化与加上限定词的优秀农耕文化并没有严格区分,不过后者更加鲜明地亮出我国农耕文化内在的积极精神意蕴和教化价值,本文也正是在以上意义上使用优秀农耕文化。若认可文化的核心是价值

7、观,那么农耕文化的最本质内涵应是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行为规范等道德价值观念。我国优秀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许多-56-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做人、做事的道理、观念、价值追求,对改善乡村儿童精神世界的荒漠化、改进乡村学校德育成效具有重要价值意义。从逻辑上论证优秀农耕文化之于乡村学校德育改进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明晰乡村学校德育为何需要优秀农耕文化,也即优秀农耕文化之于乡村学校德育改进的迫切性。第二,从学理上明晰文化与德育、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学校德育的内在联系,优秀农耕文化何以能够育德?第三,从便利性上,优秀农耕文化何以方便发挥其德育价值?(一)优秀农耕文化之于乡村学校德育改

8、进的迫切性作为乡村社会重要的文化组织机构,乡村学校德育承担着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然而,当前乡村学校的德育实践、乡村儿童的精神成长正面临重重挑战。首先,从宏观的时空向度上看,“目前,我国乡村在社会形态上呈现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和现代社会三大历史性变迁的层叠社会形态”1 2 。工业、农业、现代等历时态元素同时汇集于乡村场域中,这将乡村儿童置于“时空压缩”的生存境遇之中,其生存场域中同时交织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等多元道德价值观念。其次,从中观层面看,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的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文字上移”1 3 运动,催生了乡镇寄宿制学校。“在教育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日益脱离农村儿童

9、经验、本地自然生态和社区文化实际,切断了学校课堂与农村社区的联系”1 4,乡村学校成为“悬浮”于乡村社会的孤岛,与乡村社会隔离,“乡村”与“学校德育”互相疏离,使“空间脱域”“文化脱域”“生活脱域”的乡村学校德育陷人了空壳化、外在化、知识化、机械化等困境。同时,受各种因素制约,乡村学校、社区、家庭的协同育人效果也较嬴弱。最后从微观层面看,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较多数量乡村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呈现出无趣化、狭隘化、虚空化等多重精神生活的贫困危机,如精神生活的价值空虚和精神生活的文化冲击 1 5 。综上所述,当前乡村学校的德育实践正面临着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多元道德价值冲击,脱离乡村

10、儿童生活等困境。需要明确的是,以第一产业、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生活世界和以第二、三产业、工业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生活世界有着本质区别。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场域,是一个由农耕文化、农耕生活等编织起来的,以乡村习俗道德为主导的生活世界。因而,优秀农耕文化不仅贴近乡村儿童的农耕生活经验,也可以成为“连结”乡村儿童家庭、社区与学校道德生活的重要“桥梁”。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德育,能够使乡村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并滋养乡村儿童的乡村伦理生活经验,进而加强对乡村儿童的精神引领,使乡村儿童在心中播下团结互助、礼让和谐、勤奋自强、尊重感恩、绿色生态的道德价值观念种子,从而增强乡村儿童的道德文化自信,切实提

11、升乡村学校德育实效性。总之,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的农耕生活有天然的亲缘性联系,因而具有独特的育德优势。(二)优秀农耕文化何以“能够”育德文化与道德关系密切。正如戚万学教授所言:“正是人、文化、道德教育这种相互之间的紧密勾连,决定了道德教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错、共生共进。”1 6 也有论者指出:“德育是文化化的德育,文化是包含德育的文化,文化与德育本性一致,功能上相互承载,它们不可避免地是一种辩证的互动或交互中介关系。”1 7 文化既规定着德育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内容、载体与途径。学校德育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动。乡村学校德育就是用文化来影响和教育人,通过以文化人,使学生自觉遵循正确合宜的思想与

12、价值观念。优秀农耕文化的精神旨趣与乡村学校德育的价值旨归具有内在耦合性。首先,学校德育旨在教会学生合乎伦理地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优秀农耕文化主要汇集的也是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智慧。其次,优秀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道德理念、人文精神,体现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乡村教育相同性、一致性,价值内涵的普适性使其具有较强的精神引领效用。总而言之,我国优秀农耕文化从起源之初便蕴含着教化育人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历久弥新。此外,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乡村学校德育的价值

13、旨归存在较高的契合性。二者都有育人的价值旨趣,都有价值引领、塑造个体精神世界及以文化人的优势。总之,优秀农耕文化不仅能够育德,而且对提升乡村学校立德树人实践成效具有独特的内在优势。(三)优秀农耕文化何以“方便”育德中华文明发轿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建基于我国的千百年以来的乡土社会之上。农耕文化仍是当前农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和主要精神资源 1 8 。乡村场域及其主导的文化背景,规定着乡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叶澜先生指出,乡村是乡村儿童成长的“生境”,也是乡村儿童道德成长的原生场域 1 9 。乡村儿童是乡村场域中的儿童,乡村学校德育是乡村场域中的德育。首先,从空间上看,当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场域仍然是从事

14、农业生产、耕种劳作的实践空间。乡民的主要生产活动大多是围绕小农户家庭农耕生产展开,农业、农村、农民仍然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农耕文化仍然渗透于乡村生活方方面面。因而,位于乡村之中的乡村学校,具有利用优秀农耕文化开展立德树人实践、实现以文化人的天然优势。其次,从乡村儿童道德学习经验上看,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在乡村社会空间的乡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较多农耕文化的感性认识。孕育、诞生并发展于农耕劳动实践、农耕生活方式之上的优秀农耕文化,更贴近乡村儿童的乡村生活。因此,将优秀农耕文化融人乡村学校德育更容易获得乡村儿童的情感共鸣、道德体认。再者,从家庭、社区、学校协同育人

15、角度看,乡村儿童的父辈或祖辈及生活圈中的乡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劳动为生,这使得乡村儿童在家庭、社区生活中潜移默化所获得的道德影响也多与农耕文化的价值规范、精神旨趣、道德规则相一致,-57-CMYK乡村教育如不少农村家长总是叮瞩自已的孩子在学校要多团结同学、少一些计较、刻苦学习等。因而,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德育,有助于弥合乡村儿童在家庭、社区与学校所获价值观念之间的“鸿沟”,有益于接续乡村儿童已有的道德生活经验。最后,优秀农耕文化作为距离乡村最近的“地方文化”,贴近乡村儿童在乡村生活中所孕育的自然感性认识及个人亲在性经验,其近在熙尺的“里子”可以带给乡村儿童熟悉感和亲切感,有助于提升乡村儿童

16、的乡土道德文化自信。二、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德育的内容向度“精神资源是农村教育的根本资源。”2 0 1 当前,乡村社会正处于转型过渡期,多元道德价值取向“侵人”曾经封闭化的乡村场域,使乡村儿童去了来自乡村初级群体日常、生活化的农耕道德文化价值的熏陶。“学校作为一种净化、简化之后的组织机构或赋有进步意义的文化场域,它对整个乡村社会的社会风貌、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直接推动”2 1 ,引领新时代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陶冶价值迷范、心灵失根的乡村儿童,都急需优秀农耕文化精神。在乡村学校德育中融入优秀农耕文化,是提升学校化育功能的必然选择,乡村学校可以将目前乡村儿童急需的优秀农耕文化

17、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人文精神、道德认知等融人其德育实践之中。(一)将守望相助、礼让和睦融入乡村儿童的行为规范教育中,以助推淳朴民风我国优秀农耕文化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农耕生活方式耦合之产物,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让、守望互助。守望相助、礼让和谐不仅是对自我道德的要求,更体现出人的一种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如人人心中有他人,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等等。它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最为朴素、质朴的相依关系。“人的本性使人生来就具有一种使人与其同伴相处的天然联系;甚至在人与他-58-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人相冲突时,人的自然的本能的冲动会促使人去考虑他人的需要。2 2 然而,有

18、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霸凌水平高达3 1.5%,言语威胁、肢体冲突及人际排斥等校园霸凌现象在住校生中都更为常见 2 3 。以“德”与“情”为价值内核的优秀农耕文化,能够缓解以竞争、实用、理性、规则为主导的工具理性价值的推崇,这会纠正工具理性给乡村儿童人际关系的异化。正如孟子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乡村中的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同伴之间关怀的气氛可以有效促发学生的安全感、价值感和关怀冲动 2 4 。更重要的是,同辈之间的守望相助、礼让和睦,有助于在乡村儿童之间形成一种淳朴友善和谐的班级生活共同体、有情有义的学校生活共同体,进而形成温暖、信任、互助、淳朴的学习生活命运共同体,这会从根

19、源处减少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同伴关系是影响乡村儿童人格健全成长的重要力量,因而乡村学校承载乡村儿童对乡村生活的重要记忆。乡村儿童在交往关系中获得人际信任和群体归属感,影响着乡村儿童的学校生活质量。同辈之间的互帮互助、礼让和睦等道德行为,充满友爱包容、团结互助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都能够帮助乡村儿童形成对家乡生活的美好记忆,是书写乡村儿童美好的乡村生活记忆的丰富资源。乡村儿童在乡村学校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人际之间的伦理安全感,不仅能够助力乡村儿童人格的健全成长,更有助于乡村儿童将家乡建构为一个“可靠的居留地”。美好的乡村伦理生活记忆,能够使乡村儿童成为“记得住乡愁”的一代,并使他们从情感上心系乡村发

20、展,并愿意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留住乡愁和童年记忆总是同步建构,儿童、青少年时期在校园生活中的伦理安全体验是人们成年后热爱、着恋故乡的宝贵资源。”2 5 此外,在“后喻文化 影响下,乡村儿童之间的守望相助、礼让和睦有助于乡村淳朴民风的形成。(二)将勤俭坚韧、自强不息融入乡村儿童的人文精神熏陶中,以助力文明乡风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急需培养“懂技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术、有文化、能管理、善经营、具有开拓精神,敢想敢干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 6 。这要求乡村儿童具备勤奋坚韧和自强不息的道德素养。当前,乡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不少乡村儿童的自我奋斗意识却在减弱

21、。一些乡村儿童因受互联网媒介信息影响,产生“想做网红”“想不劳而获”等不当动机:不少乡村留守儿童被网络媒介“反向训化”,将大量闲暇时间花在看电视、刷短视频、玩网络游戏上;一些乡村儿童在“相对剥夺感”的影响下陷人了习得性无助、得过且过的生存状态;也有一些贫困乡村儿童陷入了“等、要、靠”及自暴自弃的享乐和悲观态度之中。这些现实都说明,乡村儿童急需勤奋坚韧与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由于农业生产劳动受天气、地势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诸多不利条件斗争的过程中,磨砺出勤俭坚韧、自强不息的农耕人文精神。也正是这种勤俭坚韧、自强不息的农耕人文精神,使得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农村建设中锤炼出红旗渠精神

22、、北大荒精神以及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将优秀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融人乡村学校德育实践之中,有助于乡村儿童树立起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引领他们形成对自我人生目标的掌控感、获得感,获得自信、自立、自强,也会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和助推文明乡风的形成,使乡村儿童成为堪当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将孝亲爱老、尊重感恩融入乡村儿童的道德认知中,以助推良好家风孝顺父母、尊敬老人、懂得感恩,不仅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所内蕴的道德风尚,也是作为人最基本的人伦道德素养,决定着个体的幸福和美好生活。贺雪峰等指出,

23、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而形成了当前乡村社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家计模式一一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中老年父母留村务乡村教育农2 7 。这种通过父母外出务工、祖辈在家抚养孩子的半工半耕拆分式的家庭结构,使得传统乡村家庭的双系结构被破坏,也使不少乡村儿童处于隔代抚养的生存境遇之中。有论者指出,目前“半工半耕”农户较为普遍地存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化、个人道德诉求功利化以及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等问题2 8 。转型期的不少乡村家庭正处于阵痛之中,如亲子关系淡漠、子女不敬不孝、老人不受尊敬、晚辈缺乏对长辈的感恩与敬畏之情,等等。乡村家庭是培养乡村儿童孝

24、亲爱老、尊重感恩的主阵地。但是,当前乡村儿童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互动模式的特殊性,要求乡村学校德育发挥系统性、专门性优势,将优秀农耕文化中孝亲敬老、尊敬感恩的道德风尚融人学校德育实践之中。乡村学校可以将我国优秀农耕文化中“耕读传家”所蕴含的道德风尚,以各种方式融人其德育实践之中,培养乡村儿童孝亲尊长、感恩尊重的道德品质,帮助乡村儿童学会做一名好的家庭成员,为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形成筑牢稳固基础。(四)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融入乡村儿童的生态伦理教育中,以建设美丽生态乡村乡村儿童是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潜在人力资源和形象代言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主张2 9 “生态宜居

25、”要求乡村民众与乡村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这要求乡村学校德育关注乡村儿童的生态伦理素养。受撤点并校政策影响,寄宿制学校逐渐成为乡村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乡村学校反而阻断了乡村儿童与乡村村落、社区的联系,使他们渐渐远离了乡村中的小溪水、树林、绿地、土地等;同时,数字化的生存境遇也使多数乡村儿童深陷虚拟世界之中。我国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着不违农时、节俭循环的农时观、发展观。例如,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节律,都充分反映了乡民顺应自然、敬畏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绿色生产意识。同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59-CMYK乡村教育法自然”等优秀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天、地、人

26、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可以帮助乡村儿童确立起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观念,使乡村儿童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审美观和环境发展观,引领社会文明向上的生态文明观。面对日益恶化的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乡村学校不能只关心乡村儿童的学习成绩,要帮助乡村儿童利用农耕文化的智慧进行思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改进乡村社会的生态问题,关心自己所栖身的乡村家园,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一已之力。正如有的论者所说,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乡村振兴的深层精神寓意,皆旨在追求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幸福3 0 。将优秀农耕文化融人乡村学校德育,最终是为了使乡村儿童获得来自优秀农耕文化的精神陶冶,让他们成为“一懂两爱的乡

27、村振兴人才。三、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德育的实践路径封闭化的乡村场域,曾经使乡村儿童自然地获得来自乡村社会初级群体文化价值观,本然地接受优秀农耕文化行为规范、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的完整熏陶。当前,处于多元道德价值冲击下的乡村儿童,仍然需要优秀农耕文化精神的陶冶,这有赖于乡村学校德育的专业化精心安排。有研究者就“你是否认同你所在地乡土文化传达的价值理念”进行访谈,发现有将近五成的乡村学生对自已生长之地的文化价值表示了怀疑。他们认为自已看见别人做的和听见别人说的根本就不是老师课堂上教导的那样,自己如果按照那些价值规范做事可能还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3 1 。因此,在将优秀农耕文化融人乡村学校德育实

28、践时,学校要关注乡村儿童对优秀农耕文化价值观念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同时注意德育的方式方法,使乡村儿童对优秀农耕文化的理解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的实质性关联。(一)构建班级、学校学习生活伦理共同体优秀农耕文化,是乡村民众在以农耕劳动实践为-60-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主、以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为主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文化智慧。将优秀农耕文化融人乡村学校德育,要求学校关注优秀乡村儿童的群体特征及优秀农耕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我国乡村民众在村落伦理共同体的生活之中,自然染了互助礼让和谐的为人处事行为规范。优秀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守望相助、礼让和谐的行为规范建基于伦理共同体的生活之上,

29、这是乡村的伦理共同体生活对乡民行为规范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优秀农耕文化中的守望相助、礼让和谐融人乡村学校德育实践,最适切的方式是构建乡村班级生活、学校生活伦理共同体。实际上,乡村儿童群体的生活背景,为构建乡村班级生活、学校生活伦理共同体提供了潜在优势。首先,乡村儿童现实的生活半径基本是在本乡本村,彼此之间的生活距离近;受乡村熟人社会特点以及较为开放的生活空间影响,乡村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建立起较为深厚的友谊和情感关系。其次,受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地理文化特征等影响,乡村生活滋养着乡村儿童基于感性和非理性的道德冲动;具有乡土本色的人情伦理也使乡村儿童感受人与人的温情和人情味。这些常

30、常是基于本能、冲动而非理性的反应,使得乡村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相对简单、彼此之间的感情较为淳朴。最后,乡村儿童共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家庭背景,使乡村儿童之间会形成大致相同的行为规范、交往准则、道德观念及共同的乡村道德生活记忆。这些都为乡村学校的班级生活伦理共同体、学校生活伦理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基于此,乡村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者要注意结合乡村儿童在乡村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情感关系,以延续乡村儿童在乡村生活中的道德记忆,构建班级生活、学校生活伦理共同体。伦理生活共同体作为一种隐性的德育力量,能够使乡村儿童在日常化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同伴之间友爱、互助、礼让的美好,使守望相助、礼让和睦的行为规范

31、浸润于乡村儿童的内心世界,也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乡村儿童的处世风格。CMYK当代教育科学22023年第7 期(二)聚焦乡村儿童的身体实践,实现价值内化的身心融合根据布迪厄的场域、资本和惯习等理论,优秀农耕文化可以说是乡村场域中重要的文化资本。农耕文化资本在乡村场域中的有效运行,形成了乡村民众的独特的惯习。乡村儿童对优秀农耕文化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离不开切身的情感体验。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乡村儿童对优秀农耕文化的观念、情感和行为的融通,需要以身体实践为中介。可以说,身体实践是乡村儿童价值观内化践行的桥梁3 2 。同时,乡村场域中活动着的身体是儿童经验的根本来源,儿童的学习过程产生于有着生命体验的身体

32、活动之中3 3 。身体的“在场”是乡村儿童认知、认同优秀农耕文化的必要条件。将优秀农耕文化融人乡村学校德育,需要以乡村儿童的身体为中介,以乡村生活实践为载体。乡村儿童因而在身体与乡村生活环境的互动中,才能获得对优秀农耕文化人文精神、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等的理性认知、情感与价值认同。基于此,乡村教师应采取具身化的教学方法,带领乡村儿童走出课堂,走进乡村农耕生活场域,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已所置身其中的乡村生活场域中的优秀农耕文化资本。首先,乡村教师可以带领乡村儿童充分接触乡村随季节而变的农业生态,让他们感受来自乡村生态环境的陶冶。此过程可以激发乡村儿童关心乡村社区改造、乡村生态保护等,使乡村儿童形成敬畏

33、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信仰。其次,劳动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理论的经验系统和人文载体3 4。乡村学校要以乡村农耕劳动为中介,让乡村儿童走进乡村的劳动场域。儿童身体力行地参与乡村农耕劳动实践等,在深入参与乡村农事活动活动中,深化优秀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对身体认识,感受乡村朴素的人情伦理、邻里间礼让互助的人生与价值哲学,切身体会父辈、祖辈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三)加强乡村学校一社区互动乡村学校作为“村落中的国家”,是儿童与乡村社乡村教育区、村落完全异质的文化价值空间。有鉴于乡村儿童的乡村农耕生活文化背景,优秀农耕文化可以成为乡村学校德育衔接、接续乡村儿童在家庭和乡村社区中所获得的价值观念的主要纽带

34、,使乡村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无法分离。“学校一社区互动”模式,是农村学校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3 5。乡村社区是乡村儿童道德成长的“大课堂”,是乡村儿童独特的“生活圈”,乡村儿童在乡村生活中积累了独特的农耕生活经验。因此,乡村学校德育应珍视乡村社区本土的优势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农耕社会生活经验。以农耕生活实践为主导的乡村社区成员,所内化的思想意识、道德价值、行为意向等与优秀农耕文化的价值旨归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乡村社区是乡村儿童检验、实践乡村优秀农耕文化精神的重要场域,乡村社区中的一人一事都应该成为乡村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口。例如,乡村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农事特点,充分利用当地农耕文

35、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民俗文化馆和农耕文化遗址、观摩丰收庆典、祈年求雨等祭祀活动,使乡村儿童在参观中感悟农耕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乡民在面对农业脆弱性、不确定性时的共同协作、坚韧自强等,感知农耕文化的魅力。加强“乡村学校一社区”互动,能够使乡村儿童一贯性、共通性地感受、内化优秀农耕文化的价值意蕴,并感受熔铸在乡村生活中的“血液”生命活力。离开乡村农耕生活场域及乡民在农耕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优秀农耕文化,乡村学校德育的成效难以获得有效提升。为此,乡村学校德育实践需要加强“乡村学校一社区 的互动,以乡村儿童在乡村农耕生活场域所获得的道德体验为起点和中介,将优秀农耕文化的价值旨归融人乡村学校德育之中;同时

36、,再以乡村社区作为检验、实践的场域,深化乡村儿童的道德学习成效。总而言之,考虑到某些乡村学校德育的低效性以及乡村儿童的精神生活正面临荒漠化危机,优秀农耕文化急需成为引领新时代乡村儿童精神成长的正能量。将优秀农耕文化融人乡村学校德育实践,不仅能够助推乡村学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使优秀农耕文化在-61-CMYK乡村教育新一代的乡村儿童心中真正活起来,也能够引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建设邻里守望、礼让和睦、生态美丽的文明乡村。参考文献:1胡泽学,李琦珂.关于中华农耕文化现实价值的思考J.古今农业,2 0 1 5,1 0 4(0 2):9 8-1 0 8.211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

37、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 0 1 1,6 8(0 1):1 45-1 50.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22-01-21.http:/ 0 1 3-12-25(0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1 40.6张桂.乡村学校德育的伦理基础:基于半熟人社会的伦理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 0 2 2(0 9):8 7-9 4.7I18郝文武.现代农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意义和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2 1,41(0 4):1 8-2 4.8黄海云.新时代重构中国传统农

38、耕文化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2 2(0 2):2 1 5-2 1 9.9夏红莉.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新时代乡村振兴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 0 1 9,2 0(0 2):6 9-7 2.1030曹东勃,宋锐.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的伦理本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2 0(0 3):1 44-1 53.12周兴国.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183(04):1-6.13熊春文“文字上移”:2 0 世纪9 0 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究,2 0 0 9,2 4(0 5):1 1 0-1

39、 40+2 44-2 45.14邬志辉,张培.农村学校校长在地化教育领导力的逻辑旨归J.教育研究,2 0 2 0,41(1 1):1 2 6-1 3 4.15杜尚荣,刘芳.乡村教师引领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理论逻辑、责任担当与实现路径J.教育科学,2 0 2 2,3 8(0 3):46-52.16戚万学.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第7 期当代教育科学2010:31.17郭凤志.德育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8:1 1.19叶澜.深化儿童发展与学校改革的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 0 1 8,3 0 1(0 5):3.20薛晓阳.农村学校的道德

40、与教育:为乡村伦理奠定安身立命之所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 0 1 7,2 1(0 1):3-1 0.21孙杰远.论民族地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20,41(01):98-110.22尼布尔.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 0 0 7:2.23陆伟,宋映泉,梁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霸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7,2 6 3(0 5):5-1 7.24侯晶晶,朱小蔓.论基于关怀式道德教育的道德学习J.当代教育科学,2 0 0 5(0 4):1 5-1 9.25刘磊.“留住乡愁”的伦理意蕴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

41、科学版),2 0 2 2,44(0 1):3 8-44.26侯晶晶.用积极情感教育助推乡村振兴N.光明日报:2 0 2 2-07-09.27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 0 1 7,2 6 4(1 2):1 1 7-1 3 7+2 0 7-2 0 8.28梁东兴,齐欢欢.乡风文明视角下“半工半耕”农户的家庭美德培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2 4(0 2):3 9-50.29梁满艳,曾平.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20,110(06):88-93.31纪德奎.农村中学生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 0 1

42、 9,2 8 6(0 1):9 3-9 6.32杨茂庆,杨乐笛.回归身心一体: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具身性转向J.教育研究,2 0 2 2,43(0 8):6 7-7 6.33叶浩生.身体的意义:生成论与学习观的重建J.教育研究,2022,43(03):58-66.34韩红升.劳动:开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之门J.教育研究,2008,346(11):74-79.35李广“学校社区互动”促进农村学校改进研究J.教育研究,2 0 1 8,3 9(0 4):7 5-7 9.(责任编辑:刘君玲李文军)-62-CMYK当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7 期乡村教育Moral Education Value and R

43、ealization of Excellent Farming Culturein Rural SchoolsChu Hongyu(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ow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is thelack of rural life experience for rural children.Excellent agricultural culture is not only a componentof Chinas ex

44、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local culture,with the advantage of being close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rural childrens rural life.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building ethical communities in schools and classes can be achieved;Focusingon the physical pract

45、ice of rural children so as to achieve the value internalization of physical andmental integration;The practical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ural schools andcommunities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of rural schools by integrating thefllowing humanistic spir

46、it of helping each other,comity and harmony,diligence and perseverance,self-improvement,filial piety,loving the elderly,respect and gratitude,and the idea of Unity ofHeaven and humanity,which is inherent in the excellent farming culture,into the moral educationpractice of rural schools,so that the C

47、hinese excellent farming culture will live in the hearts of ruralchildren.By virtue of empowering rur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ith excellent agricultural culture,and integrating the idea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the idea that Tao follows nature into thepractice of rural moral education will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good family styles,simple folk cus-toms and civilized local styles.Key words:ethical community;the interaction of rural school-community;excellent agricul-tural culture;moral education-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