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红狼教你怎样调节景深.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63892 上传时间:2024-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狼教你怎样调节景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红狼教你怎样调节景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狼教你怎样调节景深——不看必后悔! 最近看了些摄影方面的学习教材,得出了些结论性的东西,写下来当读书笔记。 初学摄影的朋友应该先练习的是A档,为什么呢?因为调节光圈可以很好地控制景深。先解决几个名词: 什么是景深:焦点相当清晰的从前到后的这段距离。 景深的用处:浅景深可以使被摄体从环境中凸显,大景深可以给人以震撼。因此,富有才智地控制景深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的手段。 景深距离:焦平面前面和后面的一段距离,清晰度可以接受的一个区域(只要有可能,就要尽可能的准确的聚焦)。对任意孔径的镜头,其焦点后面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面的2倍。 那么好,下面来介绍下怎么样控制景深: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点越近,景深越小;焦点越远,景深越大。 3、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知道了上面三点,我们就能很好的调节景深,也就知道了广角镜头的好处——能够提供较大的景深和为什么我们在选择相机的时候要选择光圈可变的虹膜式光圈而不选猫眼光圈。 最后说一点关于“超焦距”的话题,怎样设置超焦距——就是把你眼前的事物和无穷远的事物都能很清晰地表现出来方法。 根据上面三点,你只需分三步:焦距调最小,光圈调最小,设置景深标尺到无穷远。 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光圈最小,那么镜头进光量就会减少,那么如何才能拍摄出曝光正常的片子呢?如何正确地选择曝光时间呢?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 拍摄技巧篇-有关景深控制的讨论 控制景深的能力可以把抓拍者与高级摄影师区别开来 对广大数码相机玩家来说,曝光的控制已经不是大问题了,因为数码相机利用其在数字信号处理上的强大优势已经可以对曝光控制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各位玩家不致在这个问题上犯大错误。但是在景深控制上就不同了,目前还没有数码相机能够智能到接管景深控制的地步,虽然某些相机提供了场景模式来辅助实现这些目的,但这些目的是否能够很好地实现,还与摄影者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考虑到数码相机普遍存在景深过大的问题,为了更好实现景深的控制,大家仍须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和技巧。 景深控制的两个例子 这里给出两个景深控制的例子。 第一张是拍摄建筑时使用的大景深效果,从图中可以见到,近处的草地和远处的楼房都是清晰的;要想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显现,则需要尽可能大的景深,景深越大,被摄景物的清晰度也就越高。 第二张是拍摄花卉时使用的浅景深效果,除了花卉主体,背景得到了很好的虚化从而有效地突出了花卉主体。在一幅照片上,小景深效果能使环境虚糊、主体清楚,这是突出主体的有效方法之一。景深越小,这种环境虚糊也就越强烈,主体也就更突出。但应当保证主体的清晰成像。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拍摄场合,对于景深控制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你在给女孩子拍照片的时候能够把背景拍得跟“化不开的奶油”似的,一定会大受MM称赞的。考虑到女孩子的肖像权神圣不可侵犯,这里就不贴人像拍摄中的景深控制实例了。 景深控制的相关概念 好了,闲话少述,这就进入正题(上面那些算是闲话吗?好像不算耶)。 先介绍几个概念,希望诸位有耐心看下去,因为这些都是景深控制的基础,在此之后就会给出对景深控制的技巧性的指导。这里考虑一个极度简化的镜头体系,即单凸透镜系统。 1、焦点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叫做焦点。从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称为镜头的焦距。 2、弥散圆 在焦点前后,光线不能汇聚到一个点,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扩大的圆形光斑,这个光斑的外圈就叫做弥散圆。当弥散圆的尺寸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眼将认为其是模糊的,换言之,影像对应的物体落在景深范围以外。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30cm。在数码相机的CCD系统中,一般使用对角线的1/1500为容许弥散圆的大小。 3、景深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这就是说,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景深的计算 景深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 前景深:DL1=FdL2/(f2+FdL) 后景深:DL1=FdL2/(f2-FdL) 景深=前景深+后景深 式中F为光圈数值,f为镜头焦距,L为拍摄距离,d为容许弥散圆直径。 我们回过头去计算一下开篇的两幅照片的景深大小。 使用的数码相机型号为Olympus C700UZ,其CCD的大小约为6*4.5mm,对角线长度为7.5mm,允许弥散圆直径为d=7.5/1500=0.005mm=5*10-6m。 对于第一张照片,有F=5.6,f=5.9mm,L=80m 前景深:DL1=FdL2/(f2+FdL)=78.8m 后景深:DL1=FdL2/(f2-FdL)=¥ 即是说,这张照片可以保证从相机前方1.2米以外的景物是清楚的。 对于第二张照片,有F=3.5,f=45mm,L=1m 前景深:DL1=FdL2/(f2+FdL)= 0.008568m 后景深:DL1=FdL2/(f2-FdL)= 0.008717m 即是说,这张照片可以保证花卉附近约2厘米内的景物是清楚的。此时必须注意准确对焦,以保证主体清晰。 影响景深的几个拍摄参数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景深控制的几点技巧 1、获取大景深的方法 A换用焦距更短的镜头,使用广角端拍摄。由于一般消费级数码相机广角端焦距很小,在使用广角端时很容易获得大景深的效果; B缩小光圈,尽可能使用相机上的最小光圈,额外说一句,光圈的数值愈大,光圈愈小,如8.0的光圈小于3.5的光圈; C增大摄距,远离拍摄主体。 2、获取浅景深的方法 A换用焦距更长的镜头,使用长焦端拍摄; B使用最大光圈; C缩短摄距,靠近拍摄主体; 获取浅景深对数码相机用户来说可能是最令人烦恼的问题,这里就多说几句。一般情况下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对于早期生产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来说,使用相机本体来实现小景深是很困难的,原因在于那时的相机镜头焦距较短。即便如此,在多数的微距拍摄中还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浅景深效果,这是与摄距较小密切相关的。但是在人像摄影中,尤其是全身入镜的情况下,由于摄距过大,仍然难以得到特别好的浅景深效果。此时具备长焦镜头的高变焦相机就比较适合使用。 如果你购买了3倍变焦的机型,也不用太过烦恼,因为如果你有足够强烈摄影欲望的话,总能省下钱去购买增距镜或干脆换一款相机了。呵呵,这个主意不错吧! 焦距、光圈和景深的关系之浅解 2011-03-07 09:20:19来源:作者:懒人看雨 看到很多初学者对焦距、光圈和景深的关系搞不懂,以本人的初步认识简单介绍一下: 焦点的概念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先说一下弥散圆: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 看到很多初学者对焦距、光圈和景深的关系搞不懂,以本人的初步认识简单介绍一下: 焦点的概念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先说一下弥散圆: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景深: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也就是镜片的直径越小,景深越大,和镜头的通光量无关。 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定焦镜头上都有景深表,不同的光圈和拍摄距离,可以直观的读出大概的景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 先来看看50mm/F1.8标准镜头的景深关系: 从表中可看出,光圈越大(光圈值小),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 如:光圈2.8,拍摄距离1米,0.974—1.03米都会清楚,也就是焦点前0.026米和焦点后0.03米,景深约5.6厘米。 光圈22,同样的距离, 0.828—1.28米都会清楚,也就是焦点前0.172米和焦点后0.28米,景深约45.2厘米。 拍摄距离远,景深会大大的增加,反之会大大的减小。 那不同焦距的镜头呢? 比50mm镜头长的,如85mm、100mm、200mm景深会更短。 比50mm镜头短的,如35mm、24mm、14mm景深会更长。(这里为什么我顺序倒过来写?)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