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市开展已有两年了,其重要性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为一名实验教师,从认识教育改革到现在成为课改的一员,能主动顺应课改新要求,勇于探索,注重提高课改实效性,并作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尝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改中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肤浅体会。 随着识字量的日益增加,学生在识字方面对教师的依赖也越来越小,当学到二年级下学期时,我就要求学生能做到基本独立识字。而独立识字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从基本知识来看,独立识字需要:1、掌握相当数量的汉字;2、对汉字造字的规律有所感悟,这种感悟不是答题能表现出来的,而是能针对具体的汉字说明字形和字义的相互联系
2、。 从基本技能来看,独立识字是指:1、要能够自己找到生字。所谓“生字”并不是课本上“生字表”中统计的,而是学生“自己”的,这包括“同形字、异形字、回生字”等;2、知道独立识字应该“做什么”。所谓“做什么”也不是按照课本上讲过的去生搬硬套,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3、知道应该“怎么做”。所谓“怎么做”,不是老师说怎么做,而是形成熟练的技能。当然,也不是说,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可以完全独立识字,之所以说基本独立识字,是因为还有许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掌握。字典是学习的好帮手,我要求学生做到“字典随人”,以此来帮助我更好地教学和学生更好地学习识字,对于识字,我归纳了四点:
3、 一、会认:学生学过多种认字方法,并且是按照他们的难易程度学的,与人们实际上的认字的心理过程不大一致,而且比较繁杂,教材简化为“猜一猜,问一问,查一查”。“猜一猜”包括看图猜,看上下文猜,看声旁猜(读半边),“问一问”包括问周围的人(看拼音实质上也是“问”),请别人读。“查一查”指查字典。这三件事体现了认字的“过程”:“猜”最简便,先做;“问”也方便,但是受条件限制;“查”最可靠,而且可以认那些自己完全生疏的字。我为了和学生更好地交流,用了我们的“共同语”,师:“查一查”,生:“字典一来”,用特殊的语调,使大家都爱说,说了就做,逐步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 二、会想:这里有三个问题。问“这个字是
4、怎么组成的”,是要弄清字的结构;问“有能表示字音的部分吗?”是要弄明白字形与字音的关系;问“有能表示字义的部分吗?”是要弄明白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综合起来就是,弄明白字形是否表示字音和字义,怎么表示的,熟练以后,只要问一问“我怎么记住这个字”就可以了。例如:学到龙眼与山里红时,里面有一个生字“信”。我先给学生讲:“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意是言语真实,墨子曰:“言不信者,行不果”。引申为对人真诚,不虚伪,守信,实践诺言。“信用”的“信”指的是后一种意思。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把“信”列为“四教”(文、行、忠、信)之一,并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守信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德。有些国家
5、,只要有一次言而无信的行为,终身受其累。讲到这里,我就问:“如果有一个人骗了你,对你没有守信,以后还相信他吗?”学生们就非常快地明白了这个字的音、形、义了。 三、会写:在“想”的基础上,就可以写了。识字到这个阶段,“认”、“写”合流就不成问题了。只是由于实际使用的学生个体的差异,我就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字典的帮助让学生提高识字量和巩固字音。例如:对部分生字,我会在难点处做点拔,生字表中的“父”,是一个部首,由它带出的合体字有“爸、爷、斧(作声旁)”等;“即”是单耳旁。 四、会用:学生有了认、想、写的基础,不用便都将失去意义。为此,我通过大量的组词,搭配词语和造句来训练学生“会用”的技能。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如何记住某个字,或者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也可以训练学生说话。如学习“林”字,同学说:“因为树多为林,所以林就是双木组成”;又如学习“江、河、湖、海”,让学生找规律,学生会说:“江、河、湖、海”都可以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等。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通过以上学习,我发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有一个好学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基础,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掌握了一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