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594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4 卷 S1 期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PACKAGING ENGINEERING 621 收稿日期:202212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工程“课程专业学科”思政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022JGA199);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2023B156);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2022ZJY2090);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2ASZ084)作者简介:郝文佳(1982),

2、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孙云龙(1992),男,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郝文佳,李海翔,孙云龙(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摘要:目的目的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提高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态道德习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方法 艺术类大学生为例,将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分析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阐述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必要性,探讨“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生态

3、文明素养存在的问题。结果结果 提出了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构建路径。结论结论 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努力营造高校良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氛围、组建一支高素质生态文明观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学生生态文明观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关键词:生态文明;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S1-0621-04 DOI:10.19554/ki.1001-3563.2023.S1.09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4、即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处于尤其关键的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推动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及新部署。推动绿色发展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深情寄语:“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在青年群体中,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创新创造能力,其思想具有引领意义。明确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肯定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贡献,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延续具有重大意义。1

5、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 1.1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 大学生的品格、知识、才能和作风均有较高水平,在交际过程中容易引起他人共鸣,具有较高的信服力。通过充分发挥利用这个优势,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能够号召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宣传和网络舆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直接。大学生身处新媒体信息接收的前沿,对新闻信息的接收认知能力普遍高于其他群体。同时,大学生在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务,对信息真实性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在通过网络进行生态文明观念宣传工作时,可以更好的进行舆论引导。其更为年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让生态文明观念宣传工作的受众群体更多,让生态

6、文明的理念更易理解。大学生的社会特征使其成为当下生态文明观念的最佳传播者,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以身作则的言行引导,还是在网络媒体宣传中的舆论引导、观念传播都有着重大意义。1.2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行为的示范者 首先,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需明确自身定位做好行为示范,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具有特殊社会感召力,需要接受其他社会群体的考量,在学习和传播知识理念的同时自身行为表现也需要社会群体的认可,只有自身得到了社会群体的认可才能得到社会人群的信任,才能扩622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大自己的号召力。其次,生态文明观念对于部分人群是一个抽象概念,大学生可以通过

7、自身理解将生态文明观念具体到生活中,用自身行为示范将生态文明观具体化,从而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应用。1.3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行动实践上,高校在此方面具有场地优势,其生态文明观念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环保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得到落实应用。其次,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环境在开展环保活动时可以做到更高效、更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民众自发参与投入其中,将生态文明的观念融入生活,积极践行环保生活理念,能真正做到自发参与才可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远景的规划需要。大样本调查数据提示,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参与热情,其参与的主体部分是志愿服务者,在进行活动时顾

8、虑较少,能积极发扬志愿服务他人的精神,可以自发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其实践意义更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大学生群体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同时也是在对其进行探索,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主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直接参与者,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可以切身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更强的行动力,更大的号召影响力。1.4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引领者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拥有大量的、多层次和多学科的人才,在生态文明学习、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一支支高素质专业化生态文明建设团队,他们能够为生态文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并起到关键性引领作用。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

9、体,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可以以更高的历史维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贴合社会发展所需,引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2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必要性 2.1 是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不是一个无限提供体,由于人类的过度贪婪,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社会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统一全体公民意识,共创“美丽中国”。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生态意识,学习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以此指导实践,在社会范围内积极

10、宣传和示范引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构建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也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2.2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速的同时,全球生态危机也快速暴露出来,诸多生态问题愈演愈烈,由此导致地球生态环境面临愈发严峻的威胁。人类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气候变暖、频发的洪涝灾害、生物物种灭绝等都是待以解决的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和谐和发展是 21 世纪中国发展的核心命题,这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次,无论是继承弘扬人类先进文明或引领社会进步,当代大学生都将担负起重要的时代使命,因此作为主力军的当代大学

11、生应培养尊重爱护自然的意识,做到自我监督,树立平等观念,遵循生态规律,提倡绿色消费,提高自身的生态素养和生态实践能力。2.3 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 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要求我们将文化教育置于更重要位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这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任务。首先,高校德育教育获得有力延展,利于培养塑造大学生的道德观,其次强调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并且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教育也就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逻辑关联作出清楚明了的梳理,两者间是互促互进而非彼此排斥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能够培养当代优秀的大学生。在新时代,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必

12、须的,要在持续丰富充实思政领域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把握教育契机,不断改善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2.4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精英大都处于高校,先进思想和文化同样发端于此。将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担当时代重任,必须具备优秀综合素养,全面发展自身。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做到自我监督,树立平等观念。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正确地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尊重自然界的万物。所以,将生态文明观糅合于思政教育,利于大学生培养生态意识和健全人格品德,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因此也可以认

13、为,培养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 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文明意识逐渐觉醒,但依旧薄弱 社会现实生态状况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折射反映即生态文明意识,后者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演变发展。生态文明意识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到生态第 44 卷 S1 期 郝文佳,等: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623 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当下的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较强,大部分同学能够自发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关注绿色环保,有一定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认为

14、生态文明观教育可有可无,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生态文明意识仅仅属于个人认知范畴,生态文明意识仍不充分。综合而言,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及政策熏陶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依旧薄弱。3.2 生态文明知识有所领悟,但浮于表面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生态文明问题也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之下高校开展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教育工作,在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认知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核心观念的认知依旧比较浅薄,尤其匮缺知识应用的能力。在高校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实践活动依旧较少,导致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所领悟,但浮于表面,作为生态文明发

15、展的引领者,缺乏核心知识的理解应用。3.3 生态文明行为逐步养成,但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观在实践层面的折射反映,具象化呈现了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就目前情况而言,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整体处于初步养成阶段,还未充分将环保理念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局限于对普通垃圾的分类认知,在没有特殊要求的场景下不会下意识的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对于特殊类别的垃圾,例如废旧电池,并不能做到正确的防污染处理。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长期性特征明显,是不断训练、逐步提高的结果,目前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未完全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需要高校加强实践培养。3.4 生态文明实践略有作为,但参与较少 建设

16、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大学生在不断丰富自身生态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生态活动中,做到知行统一。然而,当下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自身要求下降,生活作风散漫,部分同学对于生态文明保护持主观支持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使用外卖餐盒、一次性筷子,并没有做到自身约束。其次对于学校开展的保护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参与度少,社交范围狭窄,缺乏自觉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多以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和周围居民产生了一定影响成效。但是由于参与人员少,实践活动开展次数、影响范围有限。整体而言,当下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引导下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高校学生数量庞大,

17、大部分学生对于团体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且对于自身行为约束不够,个人保护生态文明实践落实不到位。4“大思政”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路径 4.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功能 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如果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内涵,都是空洞的、局限于形式的教育,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是其他教育形式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持久有效手段,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也必将起到广泛推进作用。在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功能,落实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通过课堂上的共同学习,积极探

18、讨生态文化与生态知识,授课内容穿插引入生态文明理念,使生态文明思想在春风化雨中融入思政教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不断培养提升。开设环保体验课程,环保贴近现实生活,形成对大自然的共情式理解。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融入适合学科,合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打破学科本位的定势思维,拓展思政教育范畴,推动必修、选修课程多元组合,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争取为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贡献力量,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深远影响,唯有如此,艺术类大学生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行稳致远。4.2 努力营造高校良好生态文明观教育的

19、氛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生态的校园往往能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创造更多的价值,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诸多好处,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构建生态的校园氛围起重要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学校做好表率作用,完善学校基础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校园标语,达到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爱惜生命、爱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其次更要营造高雅、和谐的生态文明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下,在周围师生朋友的行动影响下,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人人珍惜、爱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在思想上主动地向共建校园

20、美好生态文明行动靠拢,从发自内心自觉地爱惜和维护校园环境开始,逐渐扩大到社会、国家的环境,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4.3 组建一支高素质生态文明观教育师资队伍 要想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也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生态文明观教育师资队 伍,从思政教学上强化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主动把握好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要自我加压,积极做624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好生态文明教学育人工作,依托思政理论课程平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在思政教学中穿插引入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点,持续扩大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覆盖面与辐射影响,使之取得教育实效,为我国培养出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大学生而奋斗

21、,坚决落实好立德树人的培养任务。4.4 提升艺术类学生生态文明观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的时代责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生力量,艺术类大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实践转化能力,将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课堂上学到的生态保护、环保科普等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第二课堂平台,搭建生态文明实践的课外平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5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教育也随之成为高校德育的重点,但它同时存在着学科体系

22、及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迫切需要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生态文明教育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另外,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后备军,必须清楚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意义,找准角色定位,通过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技能 与综合素质,积极投身其中,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作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1 柯晨光.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N.人民日报,2022-10-17(006).2 胡皓月.“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106-108+115.3 杨

23、涛,吴雪会.重大疫情教训下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养成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1):68-70+84.4 刘尧飞,王新娟.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逻辑与方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28-33.5 梁泉.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探析J.青年与社会.2020(27):116-117.6 代建华,罗旭,张志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61-63.7 母猛猛.“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8 张静.“美丽校园”背景下高校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10-12.9 王晓娟,任凤琴.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5):69-73.10 范梦.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