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及展望_李祚山.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513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及展望_李祚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及展望_李祚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及展望_李祚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12-01作者简介:李祚山(1969),男,四川大竹人,心理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格与心理健康研究。王雪燕(1998),女,山西运城人,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肖子林(1999),女,重庆万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重庆市 2022 年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研究”(22JGZ03)。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 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及展望李 祚 山1,2 王 雪 燕1 肖 子 林1(1.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

2、学重点实验室;2.重庆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厘清。本研究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取向、研究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研究主要涉及病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两种取向,尤以病理学取向为主,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测量工具、评价指标、影响因素都有待挖掘和完善。因此,需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研究取向,丰富测量工具,完善评价指标,探究深层机制。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取向;幸福感中图分类号:B844

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23)02-0074-11 doi:10.19742/ki.50-1164/C.230206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中国,也就没有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后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但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变革,青少年群体在学习、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心理障碍患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寻其发生的机制,对于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制定

4、相应的发展策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现实实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取向、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成因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为后续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依据。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取向当前学界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取向,分别是病理学取向及积极心理健康取向。在早期的心理健康研究中,病理学取向占据着主导位置,着眼于心理发展的消极方面2。病理学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消除就意味着心理健康3。持有这种观念的研究者侧重于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异常、治疗心理疾病;在研究中,则将重点放在对心理疾病的判定、分类、诊治47以及“心理健康标准”的厘清上,忽视了对人类积极秉性

5、和自我潜能的关注,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受限;在实践中,以病理学取向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确实可以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而言存在一定局限,育人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2。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多关注积极心理品质、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这也导致心理健康领域开始由关注心理疾病转为关注人类自身潜能的发展。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心理在本体条件以及环境的许可内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4。要达到一种最佳的功能状态,必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积极心理健康取向的研究者 Jahoda 最先认为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人格和环境良好互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

6、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589-95。Keyes 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幸福感,包括情感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个方面6。这是一种发展的心理健康观,主要强调拥有高水平的幸福感,并能不断地适应社会,追求自身发展。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取向所强调的不仅仅是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包括个体的持续性发展。随着目标的转换,积极心理取向的研究者开始对影响人性积极心理品质的诸多因素进行探究,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激发个体向上发展的潜能,从而使其幸福地面对生活。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干预,

7、将重点放在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上,主张发挥自我治愈的能力,开发个性中的积极品质,完善自身人格,促进个体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这也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一致。如果采用积极的心理健康取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应是指学生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应对日常生活压力、有成就地学习、实现自身潜能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在自我认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方面。自我认识方面包括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评价;学习生活方面包括珍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集体,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人际关系方面包括与同学、师长、老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情绪情感方面包括心情开朗,

8、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症状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并且多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常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三个量表等。(一)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但工具不统一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都是以检出率作为判断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张微等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出现轻度心理卫生问题者占总数的 38.7%7;王少君等使用 Kessler10 量表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8;张亚利等对2

9、0102020 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结果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其中焦虑和自杀企图尤为明显9。可以看出,检出率指标作为判断心理健康水平主要采取的一种病理学取向,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逐年升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不容乐观,但研究者们之间的数据并不一致,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工具不统一、判定标准不一致有关。(二)症状类型逐渐增多根据检出率指标,检出的症状类型逐年增多。除了以往常见的焦虑、抑郁、睡眠状态和自我伤害以外,攻击行为、躯体化、自杀企图等其他诸多症状也被检出。57黄潇潇等通过对20102020 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结果发现,小学

10、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抑郁、焦虑;除此之外,检出的症状还包括了攻击行为、退缩、违纪行为、躯体化等10。于晓琪等明确了近 10 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状况,其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焦虑、睡眠问题、自我伤害,除此之外,自杀意念、躯体化、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等心理问题也均被检出11。可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抑郁和焦虑,其症状类型变得更为多样,在后续研究中,要关注那些还未被发现的与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有关的不良症状。(三)测量工具以病理取向为主,积极取向的测量工具缺乏近几年学界测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1、)、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三个量表。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结合心理健康知识问卷青少年睡眠质量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抑郁筛查量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由周步成等人基于日本的不安倾向量表修订。该量表由 8 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以及 1 个效度量表共计 100 道题组成121,该量表尽管在研究中广泛使用,但测量仍然是以学生中存在焦虑水平为主;王极盛编制的用于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共 60 个条目,包括学习压力、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

12、郁、焦虑、自我强迫、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 10 个维度13,该量表虽然充分考虑了中学阶段青少年心理的特殊性,并且题量适中,但仍忽视了测量症状的问题。Derogatis 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 90 个条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9 个维度14。该量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主要适用对象为成年人。当前测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依然主要采取有无症状的病理学取向测量工具,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测量工具未能得到广泛运用。病理学取向在判断有无心理症状及其程度上具有其合理性;但以症状或者检出

13、率来代表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合理,没有症状不一定就是健康,未来的研究应考虑编制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测量工具。(四)研究方法单一,综合取向少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中,常用的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现有研究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法主要在于了解学生心理症状或者心理健康的描述性的基本情况,但对于其内部形成机制和作用的探索较少,主要是报告一些检出率水平和症状的具体表现,如卫萍、许成武、刘燕用周步成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5,就是对其检出率和症状进行报告。将访谈法和问卷法相结合,通过与被试进行交谈,可以进一步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使研究数据更

14、为完整丰富,也可以对问卷法中既定的认知问题查漏补缺。如万增奎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考察江苏省中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的结论16。实验法可以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使研究更加精确化,并且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更为客观真实,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实验研究中更多使用的是准实验法,尤其是采用干预实验,检验干预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如有研究者采用纵向 fMRI 技术,对 100 对同卵双生子和 78 对异卵双生子的情绪环路和内化症状进行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方式通过影响个体腹外侧前额叶-杏仁核通路来影响青少年情绪问题17。67目前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虽然问卷

15、法可以较好地测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仅仅用这种描述性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全面,不能探讨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未来研究可以将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相结合,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相关影响机制,不仅探讨社会变量和心理变量对其的影响,还应进一步探讨影响心理健康的脑机制。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众多,主要从家庭、学校和其他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开始的地方,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这个微系统中,家庭角色与个体互动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对个体认知、人格、心理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三胎

16、”政策的推行,同胞关系日渐成为当前相关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除此之外,“双减政策”的落地以及“丧偶式育儿”现象的出现都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有关研究者也对其带来的影响或是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在家庭因素中,我们选择了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父母教育卷入和父亲共同养育行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1.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亲子关系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不安全的亲子关系能够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儿童早期与父母形成的依恋关系与情绪健康之间有着相当稳定的关系18。良好的亲子关系

17、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19。当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转变为亦亲亦友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更高20。同时,胡义秋等也提出消极、不安全的亲子关系会导致青少年的挫败感加重,使其产生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21;并且亲子间较低的亲密度也会直接造成儿童的焦虑水平升高22。也就是说,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消极、不安全的亲子关系则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不利。2.积极的同胞关系能够提升同胞亲密度,并最终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开放,同胞关系作为一种新型家庭成员关系而备受关注。同胞关系既包含爱和亲密,也包括冲突和竞争,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较为复杂。积极的同胞关系能够正

18、向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同胞关系能够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的同胞关系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23;这点与赵玉晶等研究一致,积极的同胞关系能够提升同胞亲密度,并最终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24。相反,消极的同胞关系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遭受过同胞欺凌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感和抑郁感25。所以,不同类型的同胞关系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积极温暖的同胞关系有利于个体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使其积极地面对外部世界,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而消极敌对的同胞关系会使个体对自己有消极的看法,产生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3.父母教育卷入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

19、理健康水平父母教育卷入是指父母自身对孩子教育理念与发展的期望,在家庭和学校中,为促使孩子取得更好学业成就和心理发展所做出的多种教育参与行为的统合26。父母教育卷入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高程度、高质量的父母教育卷入会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程度、低质量的父母教育卷入会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研究提到,父母教育卷入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26,当父母的教育卷入度较低时,会造成青少年心理素质变差27。也有研究者认为,低水平的77父母教育卷入与低水平的心理健康和自杀意念有关28,而高水平的父母教育卷入有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提升29,并且父母积极参与子女学业可以有效地降

20、低子女的消极情绪30。究其原因可能是教育卷入水平较高的父母,重视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关爱,提高了亲子关系,从而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4.父亲共同养育行为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父亲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核心成员,他所选择的共同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亲积极共同养育行为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消极共同养育行为可以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发现,父亲消极共同养育的行为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增加、缺乏自我价值感31。陈楚芳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父亲在共同养育过程中的消极表现,如与母亲冲突多,贬低和破坏母亲的教养行

21、为,会损害青少年坚毅性格的发展,从而导致更多的抑郁问题32;而当父亲参与教养越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也会越少33,亲社会能力也会显著提高34。这可能是由于父亲在长期养育压力的影响下,会产生一定的养育倦怠35。这种消极心理会导致父亲出现消极养育行为,使其更加消极地解读孩子的行为,也进一步增加了母亲的养育压力,导致养育环境恶化,最终对子女的成长与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的轨道中,学校对于个体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学校,学生会对团体生活产生一种集体情感态度,这种态度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教师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提供的情感支持尤为重要

22、。对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受父母期望的影响,会更加在意自己的学业成就,加之各种因素的作用,学生极易出现学业倦怠的现象。因此在学校因素中,我们选择了学校归属感、教师情感支持、学业成就和学业倦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1.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校的团体生活中始终充盈着种种集体性质的情感,这对青少年的学业发展和健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学校归属感就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集体情感态度,它可以显著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归属感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学校归属感低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显示,学校归属感主要与交往能力(乐群)

23、、情绪调节(乐观)和协作能力(合作)等 15 项社会与情感能力呈显著正相关36。这表明有归属感的学生可能对学校、老师和同伴有更积极的态度,可能更投入、更开放地参与互动,可能更有安全感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更有把握。张颖和罗松涛认为学生强烈的班级归属感会进一步帮助个体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青少年抑郁和敌对心理37。相反,如果个体缺乏归属感,将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而引发抑郁、焦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总结以往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实证方法证明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对学校归属感如何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机制研究不多。2.教师情感支持越多,学生的幸福

24、感越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支持能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又与自身的心理健康辅车相依。在学生所能得到的社会支持中,来自学校教师的支持具有重大的影响。学生高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低感知教师情感支持会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者特别强调了教师支持的重要性,认为学生高感知教师情感支持可以抵消学业压力,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8。例如,学生的课堂焦虑水平也能通过教师的情感支持得到降低39;反之,学生低感知的教师情感支持则会导致他们产生高倦怠水平,而这种焦虑倦怠又会反作用于教师情感支持的感知度,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困87扰40。总的来说,学生能否有效应对消极的学校生活事件取决于他们

25、能否感知到教师的情感支持,感知的情感支持越多,幸福感越强。3.学业成就水平的高低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在当前的大环境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才会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正是这种社会期望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更在意自己在学业中的成就获取、自我评价,导致学习压力增大、心理压力增加。Sorberg 等人研究发现,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41;有研究证实学生糟糕的学习成绩可以预测自杀意念的存在42;而学习成绩较好的中小学生,则总体幸福感更高43;Julia 和 Tina 也同样认为学生较高的学业成绩会对其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44;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

26、抑郁症状45。可见,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高低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高水平的学业成就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低水平的学业成就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呈负相关。4.学业倦怠与心理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国内研究者在对学业倦怠的定义中均认为学业倦怠的学生会表现出如生理疲乏和心理消极的状态。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发现,学业倦怠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朱政光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倦怠不仅带来更低的学业成绩,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一旦学生出现学业倦怠现象,就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伴随一系列不良行为的产生46。因此有研究者对1300 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学业倦怠对心理

27、健康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之后又采用交叉滞后分析再次证明了心理症状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7。(三)社会文化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与同伴发生交往,从而产生同伴依恋,而同伴依恋又会对个体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对青少年的诱惑与日俱增,致使手机依赖现象频出,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话题。因此,在其他因素中,我们选择了手机依赖和同伴依恋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1.手机依赖会引发青少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手机依赖是指过度的手机使用行为,该行为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其带来不利影响。由于低龄群体缺乏自控力,导

28、致中小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频出。何安明等在研究中表明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47;手机依赖还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青少年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低48。因此,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手机依赖行为会引发青少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2.同伴依恋可缓解青少年表现出外化问题行为在青春期,同伴是青少年儿童满足社会需要、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也是其社会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这强调了同伴依恋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重要影响作用。根据依恋理论,个体要与他人建立安全的依

29、恋关系,心理才会健康发展,才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在青少年与同伴进行良性交互的过程中,人际需要、社交需要、自尊与尊重需要等都能得到满足,有益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进而对满足其需要的同伴出现依恋现象。同伴依恋是指青少年与同伴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关系。在连帅磊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49;王江洋、李昂扬和聂家昕的研究同样表明,同伴依恋可以正向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50;除此之外,同伴依恋还可缓解青少年表现出外化问题行为,比如攻击性行97为、成瘾行为和违规行为等51。因此,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

30、响是显著的。四、研究的局限与展望(一)研究的局限先前的研究已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暂未统一,这对心理健康研究结论的一致性产生影响。其二,研究工具不统一,研究者所用的量表各不相同,常见的量表中只有一部分是专门针对心理健康编制的;而且目前常用的量表多是测查有无心理症状,没有评估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未来的发展状态也没有涉及。其三,检出率结果不一致,不同的研究结论具有矛盾性,对检出症状的严重程度没有设定统一标准,因此很难进行群体间的比较。其四,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众多,但有关问题产生的影响机制尚有待深化。(二)未来研究

31、的取向1.心理健康水平的判定和测查方面可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进行统一,不仅要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还要重视心理的持续性发展,培养可塑性积极心理品质、养育健康人格、促进个人成长。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优化测量工具的使用,针对研究实际采取相应的工具,既可以采取判定有无心理症状及区分严重程度的病理学取向的测量工具,也可以使用判定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测量工具。但目前来看,关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测量工具较少,未来应考虑编制相应的测量工具,使相关研究更加全面具体。2.影响因素的探索方面(1)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强调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

32、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而家庭作为对个体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微系统,对青少年的发展与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52。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 theory)认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相互影响的53。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父母教育卷入、父亲共同养育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就目前而言,随着 2021 年我国“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学生的课外辅导课被叫停,个人可支配时间变多,亲子间的沟通、联络越来越紧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监督就显得更为重要。除此之外,在当前大环境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在父母期望的影

33、响下更加在意自己的学业成就,导致学习压力增大,心理压力增加。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一个家庭总是会为孩子的学业投入大量心血,因此父母教育卷入也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父母教育卷入与子女的学业成就显著相关,较高的父母教育卷入对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54。这个结果与 Gan 和 Bilige 的相一致,父母家庭教育的参与和儿童学业成绩显著相关,并且家长参与的程度和质量越高,儿童的学业成绩就越好55。该结果也在 Lv 等人的研究中得到重复验证,当父母参与教育越多,孩子的学业发展会得到显著提升56。然而,通过回顾文献发现,目前尚未有研究从学生学业成就的角度来探究父母教育

34、卷入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未来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可以验证:学生的学业成就很可能在父母教育卷入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中介作用。(2)Hirschi 的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认为,与他人存在强烈和稳定依恋的个体,选择违反社会准则的可能性更小;而当个体的依恋感很微弱时,其行为更容易偏离社会的期望与规范57386。因此,若是个体对家庭、朋友或社会公共机构(如学校、各机关单位、医院等)归属感较低,则很可能做出危害或破坏这种依恋感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社会内卷化程度的加深,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也逐年骤增,其中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业倦怠的情况;而这些学生常常将

35、疲于学习的原因归结于学校,08对学校生活产生不满,不愿接纳学校,学校归属感逐渐降低。当发现学生出现讨厌学校或老师同学、埋怨学校里的活动与教学时,往往会在学业行为中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的结果。所以我们推测,当学生缺乏对教师的依恋、与学校的联系也不紧密时,会导致其在学业上表现消极并最终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越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出勤率越高,越不容易产生学业倦怠的情况58。综上研究结果,学校归属感与学习倦怠也确实被证明存在相关关系,但目前尚未发现有研究者将学校归属感、学业倦怠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三者结合展开探讨。因此,为深入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机制,可以验证

36、:学生的学业倦怠很可能在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Hartup 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 relation theory)强调同伴之间平等又互惠的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更为广泛而深刻的作用59。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同伴之间的交互频率随着进入校园开始逐渐变多,儿童与同伴之间的情感日益深厚。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提出,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个体与重要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60。在学校中,儿童的依恋重心逐渐向同伴偏移61,同伴依恋水平的高低会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沟通方式的变革,青少年儿童与同伴发

37、生交互作用的方式除了面对面的沟通以外,手机媒介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而其中同伴依恋程度低的个体更愿意选择通过手机进行沟通。由于低龄群体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导致他们极易产生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顺利发展。已有研究发现,同伴依恋被视为影响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庄鸿娟、刘儒德和刘颖通过研究发现,同伴依恋水平越低的青少年,可能更加依赖手机62。此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者 Lepp 等人的研究相一致,青少年同伴依恋对问题性使用手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63,而良好的同伴依恋则可以缓解青少年的手机依赖行为64。综上所述,同伴依恋正向预测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手机依赖负向预测青少年儿童的心

38、理健康水平,而同伴依恋又负向预测青少年儿童的手机依赖行为,并且通过对以往的文献进行梳理,尚未发现有研究者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因此,可以验证:手机依赖很可能在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研究方法方面应采取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即不限于量表的单纯使用,可结合访谈法、实验法,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尤其要强化对心理健康的脑机制进行研究,解释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局限于探讨社会和心理变量的影响。参 考 文 献1 盛玉雷.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N.人民日报,2022-10-20(6).2 宫黎明.从消极到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39、,2018(18).3 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4 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5 Ja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M.New York:Basic Books,1958.6 Keyes C L M,Lopez S J.Toward a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J.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9(2).7

40、张微,张宛筑,袁章奎.贵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8 王少君,张薇,德力格尔.内蒙古自治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4).9 张亚利,靳娟娟,俞国良.20102020 中国内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810 黄潇潇,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 中国内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1 于晓琪,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 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2 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

41、测试(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3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14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15 卫萍,许成武,刘燕,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16 万增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基于江苏省 9656 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3).17 Jiang N,Xu J,Li X,et al.Negative parenting affects

42、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symptoms through alterations in amygdala-prefrontal circuitry:a longitudinal twin studyJ.Biological Psychiatry,2021,89(6).18 郑沁怡,丁雪辰,刘影,等.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与抑郁感的关系: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与情绪调节能力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5).19 张兴旭,郭海英,林丹华.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4).20 王旭,刘衍玲,林杰,等.

43、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2).21 胡义秋,曾子豪,彭丽仪,等.亲子关系和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抑郁、自伤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挫败感和人生意义感的作用J.心理学报,2022,55(1).22 陈晓旭,赵文文,赵京伟,等.亲子亲密度与儿童焦虑:儿童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20(5).23 高玲,花苏晴,李沛沛,等.同胞关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和共情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9(2).24 赵玉晶,王申连,张宝菁,等.同胞冲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同胞亲密度的中

44、介作用与母子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5).25 刘小群,刘倩雯,吴芳,等.中学生同胞欺凌和同伴欺凌的共发性及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联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2).26 Fang X,Yang Q,Liu S,et al.,The effects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parental educational involvement on ado-lescent depression,self-injury,and suicidal ideation:The roles of defeat and m

45、eaning in life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23,55(1).27 程刚,张文,肖兴学,等.小学生心理素质在父母教育卷入与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9(10).28 Wang Q,Liu X.Peer victimization,depressive symptoms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behavior in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the roles of gender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J.Psychol

46、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2019(12).29 刘春雷,霍珍珍,梁鑫.父母教育卷入对小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感知母亲教育卷入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8,11(5).30 徐鑫锫,邓赐平,刘明.父母学业参与和高中生消极情绪的关系: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心理控制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20,43(6).31 苏英,郭菲,陈祉妍.父亲共同养育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母亲焦虑及心理控制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6).32 陈楚芳,郭菲,陈祉妍.父亲共同养育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母亲心理控制和青少年

47、坚毅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4).33 王旭,刘衍玲,林杰,等.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2).2834 张静竹,郭菲,陈祉妍.共同养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父亲教养投入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20(3).35 王玮,王胜男,程华斌,等.父亲养育倦怠在养育压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4).36 袁振国,黄忠敬,李婧娟,等.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37 张颖,罗松

48、涛.班级网络位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班级归属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2).38 Young-Jones A,Hart B,Yadon C A,et al.Validation of a Four Factor Measure:Scale of Perceived Instructor SupportJ.Psychological reports,2022,125(3).39 Naomi M P,De R,Majid E S,et al.Emotional Processes of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 Situated in Real-Ti

49、me Teacher SupportJ.Ecological Psychology,2019,31(2).40 Romano L,Tang X,Hietajrvi L,et al.Students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erceived teacher emotional support in preventing burnout:the moderating role of academic anxie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

50、,17(13).41 Sorberg W A,Zeebari Z,Lager A,et al.Suicide attempt predicted by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hildhood IQ:a cohort study of 26000 children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2018,137(4).42 Wang C,Yang Y,Jiang Z,et al.The Impact of Impulsiv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n Suicidal Ideation in Ado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