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梁、涵洞说明 一、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及施工图专家组意见执行情况本施工图设计严格按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浙发改设计(2011) 129号)关于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函及“关于泰顺县58省道(西山岗)至筱村公路工程施工图审查专家组意见”执行。1初步设计批复意见(1)同意本项目桥梁上部结构均采用T粱方案,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桩基础,桥台采用桩基础或U型桥台、扩大基础。下阶段结合地质详勘进一步优化桩径和桩长,对易受冲刷的基础,要做好防冲刷设计。(2)同意桥面铺装采用10厘米厚钢筋砼+10厘米厚沥青砼。2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本施工图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严格执行
2、,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结合详勘详测的资料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水力情况,进一步优化调整了桥梁墩、台的位置,优化了桥跨布置,确保安全经济合理。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批复意见,在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对部分桥梁的配跨、桥型方案作了合理的调整。在保证结构完成预定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非部颁现行标准图设计的桥涵构造物都进行结构验算,确保结构安全。 (2)根据施工图详勘的地质钻孔、地质纵断面、对于部分地质特殊的桥梁,还考虑横向地质变化结合桥梁不同横向偏距的地质纵断面以及桥址处的勘探成果进行施工图设计,确保结构安全并经济合理。 (3)根据施工图设计阶段详测的资料,进行了局部合理优化。结合山
3、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地质勘探结果、优化墩台基础形式以及尺寸;根据桥墩台处的横断面,逐墩合理优化桥墩系梁标高以及基础高程。对高桥墩进行了结构验算,确保结构安全、经济、合理。 (4)根据批复意见,桥面铺装采用10厘米厚钢筋砼+10厘米厚沥青砼。3施工图专家组意见(1)山区桥梁基础冲刷较严重,建议完善桥梁基础防冲刷设计。(2)对盖梁的配筋设计作进一步复核计算。(3)通过验算对桥梁下部结构设计作进一步优化,合理确定桩径及桩底标高,适当归并桩柱种类。(4)玉溪3号桥1号桥台设在现有堤坝上,需调整设计。(5)建议结合具体地形、汇水量大小等情况,进一步调整涵洞设置位置及形式。4施工图专家组意见执行情况
4、本施工图设计根据施工图专家组意见严格执行,结合详勘详测的资料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水力情况,进一步优化调整了桥梁下部结构的设计,优化了涵洞设置位置及进出口形式,确保安全经济合理。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专家组意见,考虑地质纵断面以及桥址处的勘探成果,对桥梁墩台的冲刷深度均进行了细致的计算,对墩台基础的标高进行了优化。(2)根据专家组意见,对墩台盖梁进行了复核计算,优化配筋设计。(3)根据专家组意见,对桥梁下部结构进行了复核计算,进一步优化桩径和桩底标高。 (4)根据专家组意见,对玉溪3号桥进行了跨径调整,由原先的120m简支T梁变更为125m简支T梁。(5)根据专家组意见,结合具体地形,在万分
5、之一地形图上认真进行汇流区域、流量的计算,进一步优化调整了涵洞设置位置及进出口形式。二、桥梁涵洞工程概况本合同段桥梁3座/510m,均为大桥。本合同段涵洞共计674.2m/21道,其中盖板涵l2道,圆管涵9道。本工程桥梁具体见下表:桥梁工程一览表序号中心桩号桥名右偏交角()孔数X跨径(m)结构类型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墩桥台1K2+270西溪大桥907X30连续T梁柱式墩U型桥台,柱式台2K3+679陈家山大桥904X30连续T梁柱式墩柱式台3K4+163下村垟大桥906X30连续T梁柱式墩柱式台 桥梁变更情况说明:(1)西溪大桥:初设为630mT梁方案,施设为730mT梁方案。由于线路纵坡的调整
6、(坡度由1%调整为1.5%,桥面设计高程平均抬高了约2m),结合桥位、地形地质、水文水力,上部结构方案调整为730mT梁 (2)山茶坪大桥:初设为4X30mT梁方案,施设取消了桥梁方案,改为路基方案(结合弃土功能),增设一道44.5m盖板涵。通过综合考虑,在施设中,将此处的桥梁取消,变更为填方路基,既满足了弃土功能的要求,又减少了造价。(3)下村垟大桥:初设为830mT梁方案,施设为630mT梁方案,另增设一道64.5m通道涵。由于线路纵坡的调整,桥面设计高程平均降低了3.2m,考虑到原第二跨挖太大,第一跨高度的降低,故将第二跨取消,第一跨变更为通道涵,保留后面的6跨,大大减少了造价。 三、主
7、要材料及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情况1桥梁主要材料1)水泥:应采用高品质的硅酸盐水泥,同一座桥的预制梁应采用同一品种水泥。2)集料:配置混凝土的集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01)和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的一般技术要求。必要时,集料应予清洗和过滤,以除去有害物质。3)混凝土 上部结构:预应力砼T梁主梁及横隔梁、湿接缝、封锚端、墩顶现浇连续段混凝土均采用C50砼。桥面铺装均采用l0cm厚现浇C50砼+l0cm厚沥青砼铺装;伸缩缝预留槽采用C50钢纤维砼;护栏采用C30砼。下部结构:墩台盖梁、耳背墙、墩台挡块、墩柱、柱系梁均采用C30砼;墩台桩基、地
8、系梁均采用C25砼,U型桥台台身、侧墙、扩大基础均采用C25片石砼。4)预应力钢束均采用中15.2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标准抗拉强度fpk=1860Mpa,弹性模量EP=1. 95l05MPa。5)普通钢筋采用HRB335钢筋和HPB235钢筋(JTG D62-2004)。6)钢板采用Q235、Q345钢板(GB714-2000)。7)预应力锚具采用YM15、BM15系列锚具及其配件,张拉时采用配套千斤顶,锚具要求成套购买,锚下螺旋钢筋应采用配合相应锚具的标准螺旋钢筋;预应力管道采用预埋波纹管成孔。8)伸缩缝采用JT/T 327-2004行业标准的GQF-40型、GQF-80型异型钢伸缩缝,伸缩
9、缝预留槽钢纤维砼建议采用铣削型钢纤维,掺量为50Kg/m3。9)支座采用GPZ (2009)系列盆式橡胶支座,其材料和力学性能均应符合现行国家和交通部颁标准的规定。10)设计图中采用的各型号伸缩缝、支座、锚具等并非指定使用产品,施工时可采用其他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等代替换,但要求采用产品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知名厂家的产品。2涵洞主要材料圆管涵:涵身采用C30砼,管基采用C20砼和砂砾垫层。圆管涵的钢筋均采用HRB335钢筋和HPR235钢筋(JTG D62-2004),片(块)石强度等级不得小于MU30。 3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情况 本工程综合考虑后,主要采用了在我国现阶段应用广泛、技术先进、结
10、构成熟、施工简便的简支变连续预应力砼T梁。 四、桥梁结构分析计算及计算参数的选取情况 1桥涵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执行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1)桥涵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及强制性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的: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等。2
11、)设计荷载:公路II级3)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l100,小桥及涵洞1/ 50。4)桥面行车道宽:本工程路基宽度lOm,桥梁比路基宽50cm。桥面净宽2净4.75m,桥梁总宽10. 5m,桥面横坡2%。5)桥面铺装:10厘米沥青混凝土+10厘米c50水泥混凝土,桥面均设置桥面防水层。 2桥梁结构分析计算1)上部结构T梁均按全预应力构件设计。2)设计计算采用平面杆系结构计算软件计算,横向分配系数按刚接梁法计算,并采用空间结构计算软件复核。3)设计参数:1)混凝土:重力密度 =26. 0kN/m3,弹性模量Ec=3. 45104 MPa。2)沥青混凝土:重力密度=24.OkN /m3。3)预应力钢
12、筋:弹性模量Ep=l. 95l05 MPa,松驰率p=0. 035,松驰系数=0.3。4)锚具:锚具变形、钢筋回缩按6mm(一端)计算;金属波纹管摩阻系数=0. 25,偏差系数k=0. 0015。5)支座不均匀沉降:=5mm6)竖向梯度温度效应: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规定取值。参照关于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设计质量的若干意见(浙交2009 100号)要求,钢筋砼结构的裂缝控制为0. 15 mm。2)桥梁结构分析计算主要采用:西安方舟计算机公司编制研发的“桥梁通”、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研发的“桥梁博士”以及“AUTOCAD”等计算绘图软件。五
1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桥涵部分)执行情况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中的第1.0.6、1.0.9、4.1.2、4.1.6、4.3.1、4.3.2和4.3.5强制性条文,每条均已按照规范执行。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中的第3 .1.3、3.1.4、3.2.2、3.2.3、5.1.5、6. 3.1、9 1.1、9.1.12、9.4.1和9.8.2强制性条文,每条均已按照规范执行。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中的第3.2.1、3.3.1、3.3.2、3.3.3、3.3.4、4 .0.3、4.0.4和5.3
14、.4强制性条文,每条均已按照规范执行。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中的第4.1.1-2、4.1.1-5、4.1. 1-6、4.4.3和5.2.2-1强制性条文,每条均己按照规范执行;本次施工图设计未涉及第7.1 2、7. 2.1、7.2.4条内容。六、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设计质量的若干意见(浙交【2009】100号)(桥涵部分)执行情况1桥梁跨径大于20m,净空高度能满足的情况下,使用T梁,净高受限时采用小箱梁 (小箱梁跨径不大于30m);桥梁跨径20m净高不受限时采用小箱梁,受限时采用空心板;跨径小于20m均采用空心板结构。空心板采用大铰缝形式,
15、铰缝高度大于三分之二梁高,强调铰缝凿毛、铰缝混凝土浇筑、振捣、勾缝等施工工艺方面的要求。执行情况:本工程均采用T梁结构。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设计控制标准提高到0.15mm。对于地基承载力较差的路段,强化通道、小桥涵的基础设计,并尽量少采用超静定结构。执行情况:执行情况:本次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计算均以0.15mm作为控制标准。3全线多孔桥梁,均优先采用先简支后连续结构形式。互通匝道中部分桥难以采用先简支后连续结构的,采用全简支结构形式。拼宽桥梁结构形式与老桥相同。执行情况:本次设计除部分桥梁位于小半径曲线内,难以采用先简后连结构外,余均采用先简后连结构形式。4桥梁伸缩缝伸缩量不大于80mm时,
16、采用异型钢伸缩装置。伸缩量大于80mm时,根据伸缩量、桥梁结构特点等,选用合理、经济、性能可靠的伸缩装置。执行情况:对于桥梁伸缩缝伸缩量不大于80mm的,均采用了异型钢伸缩缝。七、桥梁耐久性设计、养护维修设施的设计情况1桥梁抗震设计情况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8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本项目所处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对应于地震基本烈度值为度区),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桥梁抗震设计按度设防。2桥梁耐久性设计及措施1)根据本工程的环境条件,严格执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
17、G D62-2004)中关于耐久性的基本要求以及钢筋最小混凝土保护层的要求。2)对主要结构尽量用真空压浆新技术,确保管道灌浆饱满、密实。3)为避免预应力构件锚头钢束锈蚀,宜采用环氧砂浆封堵。4)加强桥面排水设计,在梁体顶面设置防水层,防水材料应确保防水的有效性以及保证沥青和混凝土的粘结:沿桥梁纵向设置泄水管,使防水层内的水及时排掉。5)适当延长伸缩缝的长度使伸缩缝橡胶条伸出护栏5cm,使伸缩缝处的水及时排出。6)异型钢伸缩缝施工时,把型钢和预埋筋焊接,确保伸缩缝的耐久性3桥梁的养护维修设施设计情况桥梁均为预应力砼桥梁,其日常养护内容为:清除表面污垢;修补砼空洞、破损、剥落、表面风化以及裂缝;清
18、除暴露钢筋的锈渍、恢复保护层;处理各种横、纵向构件的开裂、开焊和锈蚀。1)桥面系的养护:桥面应经常清扫,保持桥面平整、清洁;沥青混合料桥面出现泛油、拥包、裂缝、波浪、车辙等病害时,应及时处理。2)桥面的泄水管如有堵塞,应及时疏通,并经常保持畅通。3)伸缩缝装置应经常清除缝内积土、垃圾等杂物,使其发挥正常作用,若有损坏或功能失效应及时修理或更换。4)定期检查支座工作状态,发现脱空和损坏要及时更换。八、施工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施工前应通读整个设计文件,对相关设计标高、桩位坐标、桩位地面线及梁扳平面布置资料等进一步校对。在施工中如发现地面线与设计图纸有较大出入(如取土、冲刷等引起)或施工钻挖孔中发现地
19、质构造与地质纵、横断面或地质柱状图出入较大,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合理处理。(一)桥梁上部构造设计、施工要点:T梁1主梁预制1)浇筑主梁混凝土前应严格检查伸缩缝、护栏、泄水管、支座等附属设施的预埋件是否齐全,确定无误后方能浇筑。施工时,应保证预应力管道及钢筋位置准确。梁端2m范围内及锚下混凝土局部应力大、钢筋密,特别是锚下混凝土,应充分振捣密实,严格控制其质量。2)为了防止预制梁上拱过大,预制梁与桥面现浇层由于龄期差别而产生过大收缩差,存梁期不超过90d,若累计上拱值超过计算值l0mm,应采取控制措施。预制梁应设置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反拱。预制T梁在钢束张拉完成后、各存梁期跨中上拱度计算值及二期恒载所
20、产生的下挠值(如下表所示),施工单位可根据工地的具体情况(如存梁期、砼配合比、材料特性及地区气候等)以及经验设置反拱。反拱值的设计原则是使梁体在二期恒载施加前上拱度不超过20mm,桥梁施工完成后桥梁不出现下挠。施工设置反拱时,预应力管道也同时反拱。向下反拱度设置一览表跨径(m)202530反拱值(cm)T梁/2.32.5为防止同跨及相邻跨预制梁间高差过大,同一跨桥不同位置的预制梁的存梁时间应基本一致,相邻跨的预制梁的存梁时间亦应相近。3)主梁预制时,除注意按本册设计图纸预埋钢筋和预埋件外,桥面系、伸缩缝、护栏及其它相关附属构造,均应参照有关图纸施工,护栏预埋钢筋必须预埋在预制梁内。2预应力工艺
21、1)预应力管道的位置必须严格按坐标定位并用定位钢筋固定,定位钢筋与T梁腹板箍筋点焊连接,严防错位和管道下垂,如果管道与钢筋发生碰撞,应保证管道位置不变而只是适当挪动钢筋位置。浇筑前应检查波纹管是否密封,防止浇筑混凝土时阻塞管道。2)T梁预制T梁预应力钢束必须待混凝土立方体强度达到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的90%后,且混凝土龄期不小于l0d,方可张拉。预制梁内正弯矩钢束及墩顶连续段处的负弯矩钢束均采用两端同时张拉,控制应力为0. 75fpk=1395Mpa。3)施加预应力应采用张拉力与引伸量双控。当预应力钢束张拉达到设计张拉力时,实际引伸量值与理论引伸量值的误差应控制在6%以内。实际引伸量值应扣除钢束
22、的非弹性变形影响。4)主梁预应力钢束张拉必须采取措施以防梁体发生侧弯,先简后连T梁建议张拉顺序为:50%N2100%N3100%N2100%N1,简支T梁建议张拉顺序为:100%N150%N2100%N3100%N2。5)孔道压浆采用C50水泥浆,要求压浆饱满。3主梁安装1)简支变连续T梁结构连续一联上构施工顺序:主梁预制一架梁,浇注墩顶现浇连续段及翼缘板、横隔板湿接缝,张拉中墩顶T梁负弯矩钢束一形成连续体系一浇筑桥面现浇层混凝土一安装护栏,浇筑沥青混凝土铺装、安装附属设施一成桥。2)简支T梁桥面连续一联上部结构施工顺序:主梁预制一架梁一浇筑横隔板一翼缘板湿接缝一浇筑桥面现浇层一安装护栏,浇筑
23、沥青混凝土铺装、安装附属设施一成桥。3)预制梁采用设吊孔穿束兜梁底的吊装方法。预制梁运输、起吊安装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梁体的横向稳定,架设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横向临时支撑,连接现浇连续段连接钢筋和翼缘板、横隔板接缝钢筋等,以增加梁体的稳定性和整体性。4)桥梁架设若采用架桥机吊装。只有主梁间横隔板的连接和翼板湿接缝混凝土浇筑后,且达到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的85%并采取压力扩散措施后,方可在其上运梁。架桥机在桥上行驶时必须使架桥机重量落在梁肋上,施工单位应按所采用的架桥机型号对主梁进行施工荷载验算,验算通过后方可施工。5)简支变连续T梁待墩顶现浇段混凝土立方体强度达到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的90%后,张拉
24、连续束。4其他1)横隔板钢筋骨架的位置,施工时应准确放样,以期给搭接钢筋的顺利焊接及绑扎创造条件。2)预制梁顶、预制粱端面与连续结构的端横隔板侧面混凝土表面应进行严格的凿毛处理,最好在浇注T梁后及时进行。3)处于曲线段上的桥,可通过改变预制梁长来适应。梁长变化段应设置在靠梁端的第一个中横隔粱与腹板变宽点间,但预制梁内预应力钢束变化段应设置在跨中直线段内;横桥向可通过调整边梁外翼板长来适应曲线变化。4)浇注桥面现浇层混凝土前应将梁顶浮浆、油污清除干净,以保证新、老混凝土良好结合,注意预埋泄水管及交通工程的通讯管线预埋件。5)简支变连续T梁预制梁安装时,应设置临时支座,待桥面现浇层混凝土施工完成后
25、才能拆除。6)斜交桥梁预制时应注意桥梁斜交方向。7)砼桥面铺装厚度设计为lOcm,要求梁板顶砼铺装厚度不得小于lOcm,施工时应考虑梁板上拱的影响,可适当降低墩台顶标高12cm,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保证跨中梁板顶铺装厚度,砼表面应按照水泥砼路面要求进行刻槽。(二)桥梁下部构造设计、施工要点:1施工前应仔细复核墩台标高和各基桩坐标,并严格按墩台桩位坐标放样。2由于曲线桥梁相邻桥跨的板、梁呈折线形,桥墩挡块内侧也应按折线形设置,以免板、梁无法搁置。3斜交桥梁墩台锐角构造处应设置33厘米倒角或圆角。4帽梁钢筋骨架及主筋之间均应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焊接。5桥梁桩、柱主筋应严格按照规范焊接牢固;桥梁基桩
26、按摩擦桩设计时,桩底沉淀土厚度要求不大于20cm,按嵌岩桩设计时,桩底沉淀土厚度要求不大于5cm。6桥梁墩台基础施工时,对于构造带发育以及基岩起伏较大的桥址区,嵌岩的有效深度应考虑纵横向岩面倾斜的不利影响,嵌岩的有效深度为桩外侧3d处的低点至桩底长度。如果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宜视实际情况进行调整。7桥台背墙按纵坡做成倾斜,以保证伸缩缝的安装尺寸及伸缩缝的预留尺寸满足设计要求。8桥台施工时,台后填料自台前向台后分层填筑压实,并严格控制填筑速度,以保证台后填料的密实性和稳定性。在填筑的同时,应对桥台进行位移观测。对承台较高的桥台,对承台以下路基先进行填土预压,待沉降稳定后再进行承台施工。当台前锥坡位
27、于坡度大于5%的山坡上时,应先将山坡挖成向内倾斜4%的台阶后,再自台前向台后分层填筑。9桥址处钻孔数有限,施工中如发现地质与设计不符,应及时反馈以进行变更。基础施工时应加强地质监控,及时反馈岩性的变化,进行动态设计。10本项目部分桥台位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山坡上,若设计图中的纵横地面标高与实际不符,导致基础悬空或基坑开挖量过大,请及时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联系,以便调整设计。11对于桥墩较高者,施工时务必采取措施保证质量。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以减少工作缝;如工作缝不可避免,应在施工前凿净工作面上的浮浆,洗净表面后方可浇筑。12水上部分桩,按接桩方法施工,在凿除桩头松散混凝土至密实的界面上,界面
28、要水平且侧面无台阶。1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化热,并加强养护,避免出现温度裂缝或收缩裂缝。14墩台标高计算时,除应考虑桥面铺装厚度、梁板厚及其垫石高度外,还应考虑纵横坡及超高影响。15处于曲线路段的桥梁,桥台的耳墙、侧墙应符合平纵面线形的变化。16全桥地面线以上部分构造物的砼颜色应尽量保持一致或相近,以利美观。(三)涵洞设计、施工要点: 1圆管涵设计要点1)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旋转成型的工艺,工厂集中预制或向水泥制管厂预制。2)管基混凝土可分为两次浇筑。先浇筑管底以下部分,此时应注意预留管壁厚度及安放管节坐浆混凝土23cm,待安放管节后再浇筑管底以上部分,并应保证新旧混撮土的
29、结合及管基混凝土与管壁的结合。3)涵洞顶以上及涵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德填土须分层对称夯实,压实度要求96%。4)管节采用对头拼接,管节间的缝隙用浸过沥青的麻絮填塞,外面用1:3水泥砂浆抹带,然后涂满热沥青的油毛毡圈裹两道,对于倒虹吸管,则按具体设计图特殊处理。5)涵洞全长范围内46m设置一道沉降缝,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在端墙结构分段处必须设置沉降缝;高路堤下的涵洞,在路基边缘下的洞身及基础均应设沉降缝;土质变化及基础填挖交界处均应设沉降缝。6)涵洞地基处理详见地基处理的有关设计图表7)涵洞基础地基容许承载力要求详见有关设计图表。2盖板涵设计要点1)上部盖板应与台墙顶紧,涵洞涵身与基
30、础做成整体式,成为四铰刚构体系。台后填土应在上部盖板施工完毕后进行,并对称分层加强压实。2)预制板必须在砼达到设计强度80%后,才能脱底模、移运和堆放。堆放时应在块件端部用两点搁支,不得把上下面倒置。3)涵洞沉降缝每46m设一道,宽l2cm,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他具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4)盖板可采用钢丝绳捆绑起吊安装。5)盖板顶设混凝土防水三角垫层板端厚5cm,垂直板宽方向设1.5%双向坡。6)涵顶填土应在盖板混凝土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时方可进行,要求分层、两侧对称夯实,不得采用机械推土筑高一次压实。7)明盖板涵的横向坡度在台身上调整形成,涵顶铺装、台帽厚度不变。8)暗盖板涵要求板顶填土最
31、薄处不小于50cm,若不足,适当调整涵顶和涵底高程。9)盖板涵若是排水兼人通的功能,排水沟侧设置护栏,具体见盖板涵通用图。10)涵底砌筑应保证砂浆饱满,以承受冲刷的作用。涵洞基础地基容许承载力要求详见有关设计图表,11)涵顶填土高度少于1.25m的盖板涵注意预埋路侧护栏立柱底座所需安装预埋件。3施工要点1)洞口标高及进出口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边沟标高和进出口标高落差较大时应根据实际增设急流槽。2)对于天然地基容许承载力及经砂砾换填处理后的基础容许承载力,依据各涵洞设计图中说明办理。3)涵洞台后填透水性材料必须分层夯实,分层厚度不宜大于30cm,压实度不低于96%,压实范围见台背填筑设
32、计图。4)钢筋砼整体式基础涵洞,在浇筑墙身之前,对连接处混凝土先凿毛并冲洗干净后,进行墙身浇筑。5)涵洞翼墙底部的截水墙和铺砌施工后,再进行翼墙后的填土施工。6)对于位于填方段的涵洞,其填方压实度均应不小于96%。对于部分位于填方段的盖板涵,除对其填方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6%外,还应将涵洞基础以下及与之比邻的一段路基填方先行同步施工,待填方沉降稳定后方能进行基础的施工;而且为了防止水下渗,在涵底铺砌与基础之间铺设无纺土工布3层,在土工布以及底、表层之间涂热沥青4层,并在沉降缝处设置止水节。对于填土特别高的盖板涵,应进行地基特殊处理。7)涵洞与有关改沟、改渠应做好衔接。8)各种结构暗涵,必须在涵顶
33、填土高度50cm厚才能容许筑路机械通过。9)如地质、基础开挖标高和斜交角有变化时应及时反馈。凡地质情况发生变化,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及时反馈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设计。10)其余未尽事宜详见各涵洞设计图纸说明。九、其它事宜1对提供的设计图纸上的所有数据(特别是坐标和标高),施工前应逐一核对,如有异议,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把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生在实施之前。2本设计图中所注高程为1985年国家基准高程。3板、梁底与被交路面净空高度6m以下的,均应设置限高标志,并应按人、机、汽通和等级道路等性质分别设置。4U型桥台台身还应设置中10厘米PVC泄水孔,泄水孔向外倾斜10%,进水口周围50厘米范围采用具有反滤作用的粒料覆盖,泄水孔间距2米,上下交错梅花型布置,最低一排泄水口高出台后地面或常水位20-30厘米。其它未尽事宜,请按照本项目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范及交通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的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