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_张琦.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818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_张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_张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_张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5 月 20 日投稿网址: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结合时代的发展与乡村教师的个人特点,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包括专业意识与公共服务意识兼备、理想信念与乡土情怀共育、专业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相融以及专业性能力与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统一。推进乡村教师的高质量发展须在乡村教师专业意识形成中凸显公共服务意识、在乡村教师专业活动中重视情感信念培育、在乡村教师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合地方性知识、在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中彰显乡村文化建设能力。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 教育现代化 乡村振兴

2、 教育公平张琦.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15):61-65.摘要关 键 词引用格式乡村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在国家大力振兴乡村的时代,其质量也成为了国家与社会关注的焦点。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关乎乡村的教育质量,更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缘此,本文尝试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以及新时代国家对教师质量的要求,阐明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明晰其关键特征,探究其实现路径。一、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源于现实对乡村教师的需要。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城乡教育公平具有深

3、远意义。1.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人的发展是教育存在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还是为保障乡村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对乡村学生而言,乡村教师在其成长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首先,乡村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乡村学校可以说是乡村学生的另一个“家”,乡村教师是乡村学生所亲近和信任的人,因而乡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性格、个性的形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乡村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其次,乡村教师对乡村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下,虚无的精神价值追求与城市化导向的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冲击常常造成乡村儿

4、童在精神层面的贫困1。乡村教师作为学生认知各种文化的窗口,他们能够用城市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作为乡村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也能为乡村学生解读本乡本土的文化,使学生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在面对多重文化影响的过程中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在乡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2.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现代化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所显示出的一种理性增长的趋势2。这一概念在教育的外显性条件上表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社会的需求;在教育的内隐性条件上则表现为教育事业能够体现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精神。乡村教师是教育外显性条件与内隐性条件的创造者与实施

5、者,他们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与关键枢纽。由于人是现代化的核心3,以人为本是教育事业的追求,更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4,乡村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工作就是在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以及乡村中人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从这一层面来讲,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影响着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与水平,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教师这一职业具有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乡村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匠,他们除了具有专业性角色,还具有公共性角色,他们不仅承担着乡村学校的教育任务,还担负着国家使命与公共服务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张 琦(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杭州,31

6、1121)61的职责5。无论是通过教育事业促进乡村振兴还是发挥乡村教师公共性角色的职能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教师的质量都是关键。因此,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必要保障。4.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教育效果决定的6,教师与教育效果具有最为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师的眼界决定了学生的眼界,教师看待问题的视角决定了学生的视角,教师解决问题的行为决定了学生的行为。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公平更意味着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上的共享7。教师是教育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教师的质量决定了教育事业的质量。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事业得以有效发展的支柱,乡村

7、教师的高质量发展就决定了乡村教育的质量。从这一层面上看,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将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二、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无论何种发展,其目的都应体现于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发挥着方向上的指导作用。探索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征,须站在乡村教师个人的发展以及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服务对象上来加以思考。1.专业意识与公共服务意识兼备乡村教师扮演着多重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其职业体现出一种专业性;作为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其作用则体现出一种公共性。任何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这就注定了个体的发展不能只以自我为中心,还应将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为其应

8、尽的义务。因而,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注重培养乡村教师的专业意识与公共服务意识。专业意识是教师自我在与其工作环境互动时的一种心理反映,是教师对专业活动内部条件关系的一种认识与把握,包括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对象的体认与专业学科的认知等8。对乡村教师而言,其专业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他们能否以更深邃的眼光看待乡村学生的未来,能否以更敏锐的视角觉察专业创新的契机以及能否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专业行为。从长远来看,乡村教师的专业意识不仅会影响到乡村教育的质量,更会关涉乡村发展的未来,所以培养乡村教师的专业意识具有必要性。培养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意识则源于乡村教师自身角色的公共属性。作为

9、乡村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他们这种身份的获得不仅取决于其在“知识”这一层面上的作用,更取决于其在“分子”这一层面上的意识。“知识”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立足的理据,而“分子”这种公共意识才是知识分子立足的精神支柱。作为乡村中的一分子,乡村教师对乡村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正如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学校时的理念:除了要培养教师农夫的身手和科学的头脑,还以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其教师的培养目标。如今,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依旧需要关注教师的公共性,培养其公共服务意识。2.理想信念与乡土情怀共育教育是需要理想的,正是因为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教育才能不断完善和进步9。教育也是需要情怀和信念的,恰是因为人们有一定的教育

10、信念,教育之理想才能变为现实,乡村教育需要的正是有教育信念并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教育信念作为教师所持有的某种价值观念对教师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支配作用10,影响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和决策。信念通常指个体对事物的一种坚定不移的心态和看法11,教师的教育信念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于教育相关事物的认识、看法、情感和态度等。坚定的教育信念对乡村教师来说是其在找寻工作意义与自身意义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支柱。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乡村教师才能够将时间和精力着眼于乡村教育的建设中;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乡村教师才愿意努力找寻乡村教育未来的出路,而非只为个人逃离乡村寻找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信念是将乡村教师个人意义与乡

11、村社会发展这一社会意义相联结的纽带。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建立乡村教育信念的根本动力,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是指乡村教师对乡村社会发展、学生成长、农民民生等的关注与担忧,最终表现为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12。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才能够主动将乡村生活的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将教学活动的价值真正纳入乡村学生的生活,才能够使教育更好地展现其对乡村社会发展的意义。3.专业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相融乡村教师不再纯粹指地域概念上的、在乡村中任教的教师,更应该是文化意义上的在乡村中生活着的、创造着的教师。对乡村教师而言,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地方性知识。专业知识赋予了乡村教师立足于乡村的

12、资本。张琦: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62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其实践是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依据的13,教育场域是乡村教师在乡村中的栖居之所,源于知识的专业性就是乡村教师在乡村中的存在之根14,因而乡村教师的高质量发展也要立足于乡村教师的专业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凝结了当地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与脑力创造出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15,是乡村教师了解乡村、融入乡村的窗口。通过学习地方性知识,乡村教师不仅能够在知识层面拓宽自己的视野,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来阐释与丰富专业性知识,还能够在实践层面真正拉近乡村学生与现代知识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认识其他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所拥有的

13、地方性知识的价值。所以,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之一便是凸显乡村教师的“乡村”属性,在乡村教师的学习内容上兼顾专业性知识的掌握与地方性知识的学习。4.专业性能力与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统一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造就的,是人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依据16。从人的本质上来看,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乡村教师是在乡村社会中进行劳动创造的教学群体,自然,他们要立足于乡间,除了要具备与个人进步、发展息息相关的能力,还要具备促进其所存在的场域即乡村社会繁荣发展的能力。专业性能力从其指称上来看是指对个体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专业性能力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与关键17,对乡村教师而言,专业性

14、能力不仅是满足他们物质需求的基本条件,更是他们发现教育工作奥秘、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通过培养乡村教师的专业性能力,乡村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专业活动、体察自己的专业素养、磨砺自己的专业精神,进而在专业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乡村教师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应体现出对乡村教师专业性能力培养的重视。乡村文化是乡村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亦是一个乡村的灵魂。对乡村自身的振兴而言,乡村文化是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18,是乡村人民谋求发展的精神支柱;对乡村学校而言,乡村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与校本课程设置的文化基础;对乡村教师而言,乡村文化

15、则是连接教师个人与乡村社会的纽带和桥梁,是乡村精神浸润到乡村教师个人生活的途径,亦是乡村教师促进乡村发展的途径和内容。“学校是乡村的文化标志,教育是文化的传播手段”19,教师、学校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从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乡村文化独特的价值、作用上来说,乡村教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培养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建设能力。三、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理想中的学校应被视为是民主的公共领域,学校应成为履行社会重要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机构与实践方式,要培养具有批判能力与道德勇气的公民,进而使这些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在民主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20。乡村学校作为培养乡村社会人才的场所,对乡村社会

16、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乡村教师也承载着建设乡村的重要使命,在实现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中须注重乡村教师专业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学习,培养乡村教师的专业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帮助乡村教师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和奉献乡土的情怀,培育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乡村文化建设能力。1.在专业意识形成中凸显公共服务意识乡村教师的身份本身就兼具专业性与公共性,任何一种身份都不能偏废。当下,教师发展已经开始关注教师专业之外的发展,但教师专业发展仍是其发展的中心。因此,要培养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意识还须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在乡村课堂教学与乡村学校管理中培养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要培育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意识,

17、首先要使乡村教师具备公共服务的可能,这就需要在乡村教师开展实践的环节中注重其公共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现代学校的使命就是要助力形成由共通知识和语言结成的公共领域,进而助力建设民主主义社会21。学校中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的场所,更是教师提升自身公共服务意识的场所,参与学校管理则是教师参与社会管理、扮演社会公共角色的重要前提22。所以,要提升乡村教师的公共服务能力、养成其公共服务意识,须借助课堂与学校本身的力量。一方面,要让乡村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并能够不断反思自己在有关学生民主意识与公共意识培养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公共服务意

18、识;另一方面,乡村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日常教学与行政等方面的管理,通过服务乡村学校这个微型的社会进而促进其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张琦: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63第二,要将培养教师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融入教师培训当中。农村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外在力量,由于农村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开展具有特殊性、个性化与在地化特征的培训模式23。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除了要考虑到乡村学校与教师个人的需求外,还要结合乡村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使乡村教师更深入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与乡村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乡村教师培训的能力目标方面,在关注乡村教师专业能力

19、培训的同时,还应注重其传播乡土文化的能力、乡村治理能力、乡村建设能力等“乡村性”能力的培养。乡村教师培训的培训师资方面,除了聘请教育专家外,还可以聘请与教育事业相关的乡村其他事业方面的杰出人物来培训乡村教师,进而为乡村教师服务乡村公共事务提供支持。2.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重视情感信念培育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信念起着人生精神支柱、职业奉守信条、文化核心要素、行为隐性指导与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24。教师情感则是教师将外在教育规律、职业规范等内化为自我经验的重要中介和主要动力。在工作中有较强情感认同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协调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并产生更强的自我发展意识25。因而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须关注乡

20、村教师教育信念与情感的培养。第一,通过乡村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来建立其教育信念。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家”,其进行的活动属于一种文化的、社会的实践,是教师以经验反思为基础提供给儿童有价值的经验的过程26。从其专业属性上来看,反思不仅仅是其专业属性的体现,更是促进教师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因而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建立要靠反思来推进。从乡村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出发,乡村教师应及时检视和更新原有的教育信念;对待新的教育信念,乡村教师则应秉持思考的态度,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审视,形成自己对新教育信念的独特见解。从整个乡村的教育信念出发,则需要乡村教师个人主动将自己的教育信念与乡村学生、乡村社会的教育信念相结

21、合,要求乡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技术层面的反思,同时对自己的教学动机、行为等进行参与式、主体式反思。第二,通过乡村教师的在地化培养来树立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在地化教育”即依托地方来开展学校教育,强调个体、地方与学校间的相互联系27。在实施乡村教师“在地化”培养的过程中,要在教师学习的课程方面体现出“在地化”,使课程紧密联系乡村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进而使乡村教师能够从宏观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学校以及自身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乡村教师的学习方式与培训方式也要突出“在地化”,尊重乡村教师原有的地方性经验,关注乡村教师本身的地方性和特殊性,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培训;乡村教师培训者与

22、引领者也要具有“在地化”的特质,能够在乡村教育与乡村产业发展、文明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结合上为乡村教师起到表率与引领的作用,进而带动乡村教师服务乡土的积极性。3.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合地方性知识通常,教师具备了符合一定标准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时,我们便认为其是适合作教师的,这样以统一的标准来培养教师尽管对我国教师数量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与地方的匹配性问题。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注重将地方性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其专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第一,在师范生学习理论课程时将地方性知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其所学的课程中,为师范生开设地方性知识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地方性知识有着公共、隐

23、私与秘密这三种领域,本着对知识与其创造者们的尊重,须将保护与发展地方人民来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一种伦理立场29。所以,师范院校在地方性知识相应课程的开设中可将该课程中相关公共领域方面的知识加以挖掘,以服务地方人民作为相关课程设置的价值引领,通过专业人士的课堂教学或师范生自学的方式来落实课程,进而增强师范生对地方性知识价值的认同感以及加强其传承地方性知识的使命感。第二,在师范生的实践锻炼中提供或创造与地方性知识相关的意义情境,帮助师范生理解地方性知识的教育学意蕴,并使地方性知识成为他们在教育实践活动当中的一种新视角。师范院校在安排师范生实习时要为师范生提供地方性知识教学的便利情境,进而将师范生培养成

24、为能够敏锐察觉地方性知识的存在和价值,并懂得如何开发、研究地方性知识的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29。为此,师范院校要加强与乡村中小学校的交流,一方面要积极吸纳乡村学校中的优秀教师来为师范生授课,或以讲座的形式或以类似医学教学中临床指导的模式来加强师范生对乡村真实教学情境的理解;另一方面要鼓张琦: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64励师范生到乡村中小学顶岗实习,锻炼其将地方性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的能力。4.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彰显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第一,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从其思想层面以及主体性层面渗透乡村文化意识。在思想层面,乡村教师要能够正确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从而为其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的形成提

25、供价值导向的作用,为此,乡村学校要组织乡村教师定期学习优秀的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浸润于乡村教师的专业活动中,使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教师自主的、内发的价值选择;在主体性层面,乡村教师要能够主动接纳、内化与创新乡村文化,从而为其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的形成提供动力支持,为此,乡村学校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建设乡村文化学习平台,鼓励乡村教师自主学习、理解乡村文化,并将乡村文化的学习时长、成效纳入乡村教师的基本考核中,使乡村文化学习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部分。第二,扩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参与者范围。在同一活动系统中,不同的参与者会由于其劳动分工的不同以及其所作用的文化产品的不同而建构出存在差异的客体,自然,

26、来自不同的活动系统,其眼中的客体也各不相同3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扩大乡村教师发展活动的参与者范围,意味着引导乡村教师发展的人员不仅要涵盖教育理论专家与教育实践能手,还包含着对乡村教育工作有促进作用的乡村文化工作者。让乡村文化工作者参与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当中,一方面,他们能够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新的途径与视角,形成基于乡土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他们与乡村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从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文化的价值,进而为乡村文化发展贡献更多思路。为此,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通过外聘乡村文化工作者来引导乡村教师学习乡土文化,从而促进乡村教师文化建设能

27、力与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参考文献1 杜尚荣,刘芳.乡村教师引领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理论逻辑、责任担当与实现路径J.教育科学,2022,38(03):46-52.2 张静.关于现代化的概念J.社会学研究,1990(05):14-25.3 郝文武.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亟需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32-37.4 谭亲毅,么加利,陈荟,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笔谈)J.教育研究,2018,39(11):131-143.5 肖正德.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J.教育研究,2020,41(11):135-144.6 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

28、,2010,31(10):24-32.7 孙德超,李扬.试析乡村教育振兴:基于城乡教育资源共生的理论考察J.教育研究,2020,41(12):57-66.8 岳刚德.教师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之比较 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12):61-65.9 黄启兵.教育理想:必要的乌托邦与危险的乌托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5):5-8.10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2.11 郭晓娜.教师教学信念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92-96.12 马多秀.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

29、3):42-45.13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1):41-46+72.14 余洪亮.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向知行人生的角色重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0.15 安富海.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02):34-41.16 聂立清,郑永廷.人的本质及其现代发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J.现代哲学,2007(02):104-109.17 吴云鹏.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81-89+195.18 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

30、会科学,2018(01):4-10.19 王子君,王鉴.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振兴乡村教育J.学术探索,2022(06):140-146.20 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M.朱红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5.2126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0,239.22 王勇.当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困境与公共性的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3(07):20-22+56.23 朱旭东.论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系统的重建 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06):1-8.24 肖正德.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信念:意蕴阐释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201

31、3,34(06):86-92.25 曹茂甲,姜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体系探析J.教育科学,2021,37(03):89-96.27 王红,邬志辉.国外乡村教育生态转型的在地化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09):98-105.28 胡立耘.本土知识数字化的伦理考量及建设原则J.宁夏社会科学,2009(01):146-148.29 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21(08):13-18.30 陈向明.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08):1-7.作者:张琦(1997-),女,河北石家庄人,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硕士生。【责任编辑 杨 子】张琦: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特征与路径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