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480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全部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我们奋力向前,克服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必须立足实践,与时代特征相吻合,对时代发展有助益;其次,必须保持创新意识,在理论、制度、平台等传播全过程,系统化创新,保证民族精神紧跟时代发展;第三,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的现实土壤当中,实践性与创新性相融合,进而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路径由理论论述走向现实存在。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实践;创新;生活土壤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其全部历史的凝结和升华,它贯穿此民族的全部生命,是其得以生存的灵魂力量,因而也决定了此民族的前进动力和方向。2 0 1 8 年

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为内涵的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坚持四个自信的底气来源,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今天,我们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的驱动下,坚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脚踏实地立足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

3、用。中华民族精神源于历史实践,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实践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世致用”始终是士大夫知识分子治学的终极目标,古今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在实践斗争与挫折中成长。早在2 0世纪30 年代的革命战火中,毛泽东就写下了著名的实践论,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又再次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中华民族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从“三元里抗英”到“十四年抗战”,再到“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无不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实践中的伟大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在斗争中的不断觉醒。因此我们说,实践在今天仍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路径之一

4、。(一)在实践中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首先,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以文化为直接表现形态,在当代中国即指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是民族文收稿日期 2 0 2 3-0 4-0 4【基金项目】江西省全省社院系统立项课题“地方先贤官德人品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实现路径研究(KT2022010)作者简介】徐伟鹏(1 9 9 3-),男,河北邢台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俞好爱(1 9 7 3-),女,江西上饶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统战理论与中华文化研究。172023年第2 期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化的内在核心,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表达载体,抛开

5、文化谈精神只能是一个难以言表的“理论奇点”,抛开精神谈文化亦只能得到一个肤浅的“技术外壳”,难以触及“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 的深层情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发展形态,又是现今国情世态的集中反映,能够代表当今中华民族对精神力量的呼唤。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中一体共存,不可分割,既是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3 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固有属性,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实践中必须紧跟时代脚步,完成自身发展蜕变。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文化和时代要求三者并非天然同步,

6、相对错位的情况亦不鲜见,这是阻碍民族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晚清政府虽曾数次试图革新以救危亡,但却始终没有将改革深人到民族精神领域。这也是为何晚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已建成海军规模亚洲第一的情况下,仍然输掉甲午海战,最终致使李鸿章的“海防战略”失败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我们今天在弘扬民族精神时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才能保证紧跟时代,不断发展第三,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实践中必须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当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三届全国人大

7、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4 1 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历史源头和发展根基,因而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二)在实践中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来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中

8、华民族精神的现实体现和实践成果,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精神正与这一重大的时代使命相互契合。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深度契合。应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中的“精神文明”就是建立在中华文明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相结合的结果。而这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将其表述为“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物质层面的“仓实、衣食足”而兼及精神层面的“知礼节、知荣辱”,可知在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中对物质和精

9、神层面皆有所求,物质的富足最终要达到精神的强健,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民族精神当中对“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其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向相对,目标一致。无论是追求“仓实而知礼节”的古典理想,还是“内圣外王”的民族精神,其目的都是天下大同,人民幸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同者在于是由物质追求渐次而达精神领域,还是由精神文化的弘扬发展作为社会整体文明的先导。因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物质与精神“并行并进”的推进方式,无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梦想大有助益。第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现实基础。纵观中外历史,强健的民族精神无不是在较好的社会环

10、境中培育和形成的,而当社会秩序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时,其民族精神往往也会随之衰弱。例如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汉至唐这段典型的马鞍形发展曲线,汉唐在曲线两18政治社会徐伟鹏,俞好爱新时代弘扬中为基本路径研究端,不仅社会高度发展,民族精神也更加强盛,而处于曲线低谷处的两晋南北朝则天下大乱,精神文化也渐“由儒入玄”,乾纲不振。因此全面推进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推动意义。(三)在实践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发展的轨迹并非一马平川,往往高峰紧接着低谷,山川并连着河流,中国在百年近

11、代史后觉醒,由而再次实现民族复兴亦是历史必然。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时顺应浩荡的历史洪流,不仅使其在实践中具有了高度的时代价值,也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特征。从横向来看,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往往在长久的积累过程中已使其内涵十分丰富庞杂;纵向来看,其丰富庞杂的精神内涵无法全部同时显现,而常在不同历史时期凸显出不同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将大有益于其与时代融合,与实践融合,与生活融合,成为另一重要时代特征。其次,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的前进方向。当代中国发展方向总体是昂扬向上的,但前

12、进道路上的挫折困难仍然很多。因此在对中华民族精神多个面向进行有选择地弘扬时应该注意,此时的民族精神必须在克服阻碍的过程中以昂扬的面貌,起积极的作用,成为我们可以信赖的力量源泉,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开展实践。中华文明的元典性著作易传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 而这种君子爱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种种困境时所必须的不屈的精神力量。第三,必须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为目标。民族精神作为民族前进的底层动力,应与其时代目标相一致,若互相抵悟,则必然导致混乱。如东晋南朝的君臣,虽然时时有开展北伐,光复故土的梦想,但这一时代的民族精神已由尚功务实转向了虚

13、谈好隐,并在门阀士族的把持下愈发严重,官僚阶层信道服药蔚然成风,朝廷内外乱成一团,结果不仅无法实现梦想,还被刘宋所取代。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保持创新意识不松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慕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6 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属性,易传记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根据中国实际的伟大创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停止创新,历史也已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自我蜕变,自我成长的最佳方式,因此时刻保持创新意识不松懈是

14、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另一必要路径。(一)理论创新是基础首先,理论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已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 7 因此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是其自身存在的最好证明。我们在看到丰富绚烂的民族精神文化横向存在并持续产生现实意义时,也要注意到它不是从天而降,一而就的,而是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持续变化的。因此要在现有精神文化层面上创新必先对它有透彻

15、的理解,要有透彻的理解就不可不纵览其发展变化的历史,去粗取精,先吸收再创新。其次,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历史继承基础上向前拓展的关键是选择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已在历史博奔中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正确192023年第2 期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性。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又一次证明了它的科学内核和理论张力。具体来说,在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筹指导,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现阶段中国发展状况的集中反映,对我们现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

16、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三,理论创新必须以当代中国实践为依据和旨归,在确定前进方向的同时更要注意与当下国情相吻合,即一方面广泛吸收过往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适用性。以当前数字化社会环境为理论创新的依据,以在“0 0 后”、“1 0 后”等新世代群体中取得较好传播效果为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之一。(二)制度创新是桥梁制度是保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从理论到实践之间的坚定桥梁,也是保证这项事业持久开展,科学进行的关键因素,因而进行制度建设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首先,要勇于在政策层面进行创新建设。2 0 1 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中央

17、政治局第35 次集体学习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 5 周年大会等多个场合提出“文化自信”问题,并逐步将之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而为“四个自信”。在2 0 1 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2 0 2 0 年纪念抗战胜利7 5 周年座谈会、2 0 2 2 年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又反复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契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成为学术界、党政智库、媒体的研究和宣传热点,弘扬民族精神的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应当继续利用党和政府的强大号召力,以文件、讲话、项目等多种形式为弘扬民族精神创设有利的外部条件。其次,要勇于在组织管理层面进行创新

18、建设。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社会性整体工程,往往需要多部门联合协作,以收全效。但在目前条线管理制度下的协作中,部门系统性、制度化的协作途径不多,部门间计划制定与实施的配合程度不高,影响了实际工作的高效展开。第二,弘扬民族精神虽然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但其紧迫性不明显,造成许多部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明确分工,不设专人专岗,造成了长期互相推脱,无人具体负责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应在组织管理层面理顺关系,明晰权责,为弘扬民族精神创建有利的组织制度条件。第三,要勇于在媒介管理层面进行创新建设。媒介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施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我们的媒介管理制度仍然较为传统

19、,与新时期的媒介管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差距首先体现在管理制度的系统性方面,广电部门对媒介的主要管理方式仍是一系列单独文件,主要引导方式仍是一系列倡议运动,而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管理和引导制度。第二,在管理制度的灵活性方面,对于精神文化类产品来说弹性空间至关重要,因其自身具有很强的可阐释性,过多的刚性约束将妨害甚至消灭精神文化产品的“灵性”。尤其在传播媒介越发多样化,个人得以借助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实现自我传播的现代社会,我们只有借助全面系统的制度,实行灵活可控的管理,加大引导力度,才能实现科学正确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三)平台创新是关键弘扬问题实质上是传播和在传播中发展的问题,因此传

20、播媒介和平台的创新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全面系统的传媒平台建设,是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敢于创新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方式过去虽然一直利用新媒体平台弘扬民族精神,但效果差强人意,归根结底是还未适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现在情况已大为改观,央视、共青团中央等一大批主流媒体在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均有不俗的创作和传播表现。但我们还应进一步提高对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利用水平20政治社会徐伟鹏,俞好爱新时代弘扬中青神的基本路径研究这就一方面要求肩挑重任的主流媒体在以年轻

21、受众为主的媒介平台上放低身段,主动接近受众群体,接纳看似异类的新生表达方式和文化生态,并积极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如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中即有许多博主表现出主动与官媒互动的意愿,我们应把握机会,认真倾听,积极互动。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运营上可以采取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例如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政府宣传项目外包或以横向课题引人更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等方式。在这一点上,哗哩哔哩和微信表现较为突出,华中师大教授戴建业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的粉丝数已达百万之众,社会反响巨大;许多专家学者亦在微信上开设有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公众号、视频号,形成了对主流媒体的有力补充。其次,要积极创新对新技术平台的利用方式,

22、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技术平台上抢占先机。当今社会,数字化浪潮席天卷地,无人能够置之身外。目前日常生活中数字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智能手机,其凭借简洁的人机交互逻辑,使无论老者还是高僧大德均可成为中国网络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在不久的将来,新技术平台与人体的融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智能眼镜、VR、A R 等体感设备已呼之欲出,我们应把握先机,在终端内容体验上占据主动地位。第三,要坚持创新对传统平台的利用方式。新文化、新媒介虽然层出不穷,但书籍报刊、课堂教育等传统传播平台仍占有权威地位,不可忽视。我们应以创新精神把握传统平台,以摆脱长期积累的“接受疲劳”,具体来说,一方面应积极与新媒介平台,新技术平

23、台相融合,现在多数报刊都有电子版、手机版,但品质良不齐,呕待改善;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应注意保持其固有的权威特性,这是在数字时代传统平台得以立身的本质特征,但在内容表达上应创新视角,表现平民关怀以适应在信息充分传播中重归扁平化的社会特征。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须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土壤虽然我们的民族精神需要坚持创新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不断发展永葆生机,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实践必须深刻融人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因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是抽象的,而是存在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婚丧嫁娶,柴米油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源泉。世上绝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绝

24、不可能离开人民群众的生活土壤,事实上“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人民生活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范例,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设立“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提倡“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细致人微,深人人心的有效方式。因而坚持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土壤不动摇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一)充分利用网络意见领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从魏晋人物品评家、唐宋文学家到明清学派领袖,以至民国诸学者,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于人际关系当中,他们利用自身对正在传播中的信息提出评论意见进而产生社会影响。网络意见领袖处于信息源与受众之间,并由此提高了自身重要性。又因他们的评论多涉及生活实际,且随着自媒体的兴起

25、,网络意见领袖有泛滥之势,因此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不可不予以注意。首先,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意见领袖管理制度。网络自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表达平台,同时也使发言主体,尤其是意见领袖分散在全国各地,隐藏在网端之后,增加了管理难度,以至于在社交平台上网络暴力已成常态。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管理制度,强化对网络不当言论,尤其产生了严重不良后果的暴力、谣言的追责制度。具体来说,第一,可以通过确认网络意见领袖的媒体身份,将之纳人相关法律法规直接管理;第二,可以通过强化对网络社交平台的主体责任监管,实现对活跃于各平台的意见领袖的间接管理。其次,应加大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教育引导力度。因网络意

26、见领袖散布在各行各业,多不是专业212023年第2 期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媒体人,所以我们除了刚性管理之外,还要给予更多柔性的教育引导,以逐步提高其政治文化素养,媒体自觉意识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性。首先,可以通过平台管理或属地管理的方式定期组织集中学习,集体宣讲,以实现教育引导的目的;其次,可由文化宣传部门单独出台或与平台联合的奖惩措施引导网络意见领袖自主学习,提高其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也可以通过开展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相关比赛的方式,在充分利用其影响力的同时实现了教育引导目的。第三,应主动培养高素质网络意见领袖。除了对现有的网络意见领袖进行管理和引导之外,还可以自主培养一批具有较

27、高政治文化素养,媒体专业技能的网络意见领袖,以期实现在网络舆论空间中正本清源,纠正时弊的作用。在培养方式上,可采取专业培养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内容上,可将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与媒体技能相结合;在培养对象上,可以适当鼓励文化宣传部门、党校科研单位自主推出活跃的网络意见领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巩固党在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阵地。(二)积极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引导力广义的民族精神教育泛指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各种民族精神教育,借由不同途径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进而提高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程度,激发其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融人到为实现中华

28、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列当中来。首先,学校教育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处于集中受教育阶段,可塑性强;学校教育时间集中,专业化程度高,因此一般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为即将踏人社会的准公民打好基础。而这种民族精神教育应贯穿各课程学习的始终,使学生具备进人社会所需的自觉意识。在这一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作明确强调,我们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 不断完善民族精神教育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相关举措,夯实其教育效果。其次,大众传媒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途径。大众传媒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信息来源,因而也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途径。我们

29、一方面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播公民素养中所要求的信息和知识,改变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因信息传递不充分而造成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的身份意识错位;另一方面更要规范大众传媒管理,坚决遇制有意误导公众舆论的不良言论出现,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第三,社会活动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往往比单纯言辞教育效果更好,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近年发生的海外护侨、撤侨活动,展示其中的感人细节,这既是极佳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方式,同时巨大军事实力的展示也能够激发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到有益作用。我们还应积极组织“青少年红色夏令营”“地方消防及武警部队营地开放日”等常规社会活

30、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在社会教育阶段的一般举措。(三)着意营造文化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感染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凝结,民族文化对民族精神亦有塑造作用,且文化环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接触对象,因此要在生活的土壤中弘扬民族精神,决不能忽略对文化环境的营造。首先,继承发扬优良的民族习俗、民族美德。优良的民族习俗和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在民族习俗和美德的继承发扬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在各个发展时期都有相关代表理论和社会运用,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始终是党的重要工作之一。今天我们必

31、须借助这一良好势头,更上层楼,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其次,加快建设和使用文化场所、设施。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及各种纪念场馆是构成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人们通过在其中游览,体验,可以获22责任编辑:罗玮政治社会新时代弘扬中神的基本路径研究徐伟鹏,俞好爱得深切的文化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感染。目前各地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多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实际利用上尚不充分。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民众主动使用相关场馆设施的意识还不强,习惯还未养成;另一方面是因为场馆的宣传、运营、管理还不成熟,民众没有获得预期体验。因此文化场馆在建设和利用过程中一方面应积极组织相关交流研习,提高自身宣传和管理水平;另一方

32、面应自觉在运营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适应本场馆特点,具有本地特色的方式方法。第三,营造文化环境不能忽视自然环境。在中华文化语境中,自然环境是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语境下,自然环境是文化环境的存在基础,自然与文化互相生发,密不可分。首先,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处于有机统一之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 ,自然始终是人和文化的终极归宿,“天人合一”是人自我修养的终极目标,我们在营造文化环境过程中必须兼顾到自然因素;其次,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文化环境是中国古典“小康”理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第三,自然环境是文化环境的基础,主张天人合一、人与

33、境谐的中华民族精神尤其需要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华民族精神才能永葆生机,蓬勃发展。结语以“梦想、创造、奋斗、团结”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孕育出在一穷二白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自然灾害面前自强不息的“汶川精神”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载人航天精神”,面对危难不屈不挠的“抗疫精神”等等,充满了蓬勃生机和时代活力,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必须坚持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实践和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持续弘扬好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34、,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习近平.中共二十大报告 R.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 0 2 2.2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M/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 0 2 1 新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4习近平.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摘要)J.吉林人大,2 0 1 8(3):1.5刘大均林忠军译注.易传全译 M.四川:巴蜀书社,2 0 0 6.6习近平.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 0 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R.北京:新华网.2 0 1 3.7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R.北京:新华网.2 0 1 6.8老子.道德经 M.北京:中华书局,2 0 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