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0-2020年)华蓥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二月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编制说明一、规划编制过程华蓥市政府于2009年9月正式委托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进行规划编制。在华蓥市政府,以及发改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对华蓥市的初步调研和资料收集,规划编制组于2009年9月底形成规划初稿。初稿经广泛征求华蓥市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后,于11月形成了第二稿。在第二稿的基础上,课题编制组与华蓥市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各部门进行了深入座谈。在充分采纳各个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三稿。其后,又与华蓥市市委、市政府以及各部门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华蓥市市委主要领
2、导的意见,对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并与华蓥市已经出台的有关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几易其稿后,于2010年3月形成了规划送审稿,并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报送了国家发改委。2010年8月根据国家发改委反馈意见,又对文本进行修改。在2011年初依据华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文本再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稿。同时,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了最后评审。二、规划的编制依据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东北办20092173号)、华蓥市国民经济和社
3、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20102020年)、华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四川省华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四川省华蓥市“十一五”中后期工业发展规划(20072011)、华蓥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华蓥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总体规划、华蓥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华蓥市工业发展布局概念规划、华蓥未来五年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2009-2013)。三、规划的主要内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规划共分为九章。分析了华蓥市在转型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城市转型的战略、定位与目标,对发展接续产业、解决重大社会
4、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等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相应提出了有关保障能力建设、政策措施、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转型的背景和条件:对华蓥市转型中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转型面临的四大挑战和四大机遇,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概况做出了评价。转型的总体构想:规划提出了转型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提出城市转型需要完成四大任务:发展接续产业、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支撑保障能力。围绕这四大任务,需要重点实施四大战略:产业转型战略、民生为本战略、森林华蓥战略、开放合作战略。通过完成重大任务和实施重大战略,华蓥市要建设成为四川川东区块经济重要增长区、四川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区、
5、成渝经济区广渝合作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到2015年和2020年,GDP分别达到158亿元和290亿元。区域空间布局和优化:规划提出华蓥市要依托现有路网结构、城镇布局、产业分工,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向相关区域集聚,形成“一核、一轴、一山、一带”的城市布局。以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为原则,形成工业产业转型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服务业积聚区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接续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建筑业:延伸新型建材产业链,加快壮大机电产业,提升轻纺产业,做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强建筑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和其他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稳定
6、发展粮油、大力发展速生林竹、加快发展特色果蔬、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牧业。重大社会问题解决:规划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再就业扶持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加快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改造棚户区和农村危房。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规划提出要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工业污染、整治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强化治污减排;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加快交通、水利、城乡和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全面修复资源运输导致
7、的交通基础设施破损,加强以高等级公路网和铁路为骨架的区际通道建设。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抓好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工程、防洪设施、高标准农田设施等四大重点。在城乡基础设施方面,努力建设中心城区,配套完善城镇功能,加快新农村及村庄建设。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工业、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支撑能力建设: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快速推进广播电视发展;调整人才结构布局,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科技进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合作,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地方融资平台。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
8、:规划在国家、省、市相关扶持政策以及组织实施保障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四、关于规划的征求意见说明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征求了国家和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省级有关部门、广安市市委、市政府,华蓥市市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发改局、经信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社保局、旅游局、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编制组在综合考虑规划篇幅、体例以及建设重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基本吸收了所有意见和建议。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0-2020年)华蓥市地处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区。襄渝铁路沿华蓥山脚纵贯南北,将全市自然分为大致相等的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低丘广布,地势偏低,多为丘陵,又以低
9、丘为主,深丘较少,其间散布着一些平坝、台地。东部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华蓥是一个建置新区。1978年建置华蓥工农示范区,1985年撤区设市,2007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市。华蓥是一个行政小区。幅员面积470平方公里,辖9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万。华蓥是一个革命老区。曾是川东游击队主要活动区域,创造了名播四方的“双枪老太婆”传奇。华蓥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矿城市,上个世纪60年代,因为丰富的煤炭储量,被国家列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但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和“三线”军工企业全部搬迁,目前华蓥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急需加快城市转型。2009年3月,根据国家发
10、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东北2009588号),华蓥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为加快城市转型,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东北办20092173号),结合华蓥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性质为省级专项规划。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15年,展望至2020年。一、转型的背景与条件 华蓥市煤炭资源一度十分丰富,全市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27188.3万吨,以煤炭为主的矿业总产值历年来均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是华蓥主要支柱产业。由于长期偏重煤炭
11、采掘粗放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广安火电厂、成都金堂火电厂、重庆双槐火电厂等电煤需求急增,煤炭企业长期饱和生产,20052009年煤炭年均采出量达550万吨,剩余煤炭资源可采年限锐减。截止2009年,全市煤矿开采动用储量22740.6万吨,占探明储量的83.6%;保有储量4447.7万吨,其中可采储量3157.5万吨,占探明储量的11.6%,预计尚可开采5.7年。华蓥市是国家“三线”建设基地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华蓥市被国家列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先后从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内迁8大军工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20世纪90年代,随着
12、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八大军工企业相继外迁,搬走了华蓥市经济的半壁河山,严重削弱了全市的工业基础,使得华蓥市经济发展面临二次创业。(一)转型的优势与劣势 “十一五”以来,华蓥市克服各种不利影响,经济保持了较为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9年实现GDP60.7亿元,增长1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4.9亿元;旅游总收入11.1亿元;外贸出口6110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8:61:27.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3、76.8、19.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6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4元。转
13、型的优势: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华蓥市位居伟人邓小平同志的故乡,紧邻重庆直辖市,享有“川东门户”的美称,距重庆与成都两个西部经济中心城市分别约1小时和3小时车程,处于成渝经济区和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之内。交通条件快捷便利。境内襄渝铁路纵贯南北,广渝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兰渝铁路即将接入华蓥市高兴镇。随着广渝快捷通道、川陕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物资进出将更加便捷,为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成渝经济区提供较好的条件。劳动力资源较丰富。有各类劳动力20多万人,每年有8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三线”建设为华蓥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为发展接续产业提供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同时本地的职业学校每年培养1000多名中职
14、专业学生,为产业发展储备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接续产业发展条件好。旅游发展潜力大,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华蓥山游击队遗址、全国佛教圣地宝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安丙族属墓群、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新型建材产业已初具规模,机电产业逐步形成与重庆及其他地区的产业配套。轻纺、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专栏1华蓥市交通区位图转型的劣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全省和59个扩权县市的0.4%、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全省和59个扩权县市的0.1%、1.1%,居于扩权县市38位。总体讲,在全省及扩权强县试点县中,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高耗能、
15、高污染、高投入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较高,产值比重达70以上。大部分产业都是资源加工型,对资源依赖程度高。城市带动能力较差。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2009年全市城镇化水平39.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6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够完善,承载服务业发展的能力较弱,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城乡合理布局、互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财政收入少,2009年人均财政收入为400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0%。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资源加工型产业对财政贡献率也逐渐降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大部分企业较为缺乏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原八大军工企业外迁,以及国有企业
16、破产改制造成下岗失业人数急增,目前全市已有下岗失业人员2.3万人,占总人口的6.4%。另外,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分离任务艰巨,存在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二)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华蓥市转型面临的重大挑战: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困境。近年来煤炭资源萎缩加快,煤炭工业正逐步失去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华蓥市面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挑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长期承载煤炭运输而受损的公路无法得到及时修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水管网、电力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三是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下岗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伤残补助等资金缺口很大。矿区居民居住
17、环境恶劣、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严重。四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采煤导致采空区植被破坏、地下水疏干、石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等问题不断发生。华蓥市转型的重大机遇: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国家将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华蓥市将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和机会。二是成渝经济区加速发展。随着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出台,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将不断加速,会对华蓥市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东部产业转移进程加快。目前东部地区正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向内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有利于华蓥市引进新的接续产业。四是政策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华蓥市被列为国家第二
18、批资源枯竭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将得到国家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同时,华蓥市亦是四川省第一批扩权试点县,省政府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方面,建设用地指标较为紧张。截至2009年,全市46351.57公顷土地中,国有土地为4255.17公顷,集体土地为42096.4公顷。其中,耕地14665.48公顷,园地1111.42公顷,林地20670.58公顷,草地277.27公顷。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11695.1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38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1040公顷,园地面积1283.08公顷,林地面积24976.28
19、公顷,补充耕地1913.94公顷。上述指标中,建设用地总体规模2010年比2005年净增面积366公顷,2020年比2005年净增面积1040公顷。水资源方面,华蓥市降水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2毫米,最高峰可达1800毫米。“1江4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240亿立方米,隐河、溶洞、地下水等储量达1.2亿立方米,水资源较为丰富。预计2015年为2亿立方米,2020年总用水量为3.43亿立方米。水资源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在环境容量方面,2009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4058.55吨、化学需氧量3308.43吨、氨氮345吨,排放强度为二氧化硫6.69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5.
20、45千克/万元、氨氮0.57千克/万元。预计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4043吨、化学需氧量2544.7吨、氨氮232吨,排放强度为二氧化硫2.56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1.61千克/万元、氨氮0.15千克/万元。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二氧化硫4523.5吨、化学需氧量2631.8吨、氨氮118.98吨,排放强度为二氧化硫1.56千克/万元、化学需氧量0.91千克/万元、氨氮0.04千克/万元。据测算,在规划的工业区域内(38 km2),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情况下,大气环境容量为SO24673.7 t/a,渠江华蓥河段水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20
21、375吨/年、氨氮1184吨/年,远大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足够支撑本规划发展至规划规模。(四)国土空间评价概况 华蓥市地处华蓥山脉西侧,位于成渝经济区腹地。成渝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作为川渝往来的重要门户,华蓥市应成为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区域。从华蓥市境内国土空间布局看,重点发展区域主要包括双河街道、华龙街道、古桥街道构成的中心城区以及高兴镇、观音溪镇、溪口镇、庆华镇等镇构成的副中心,面积253.07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53.85%,聚集了全市85%的大中型工矿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华蓥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农业区主要包括禄市镇、永兴镇、明月镇
22、、阳和镇等镇的部分丘陵区域,面积144.6平方公里,占华蓥市幅员面积30.8%;生态恢复区域主要包括天池镇、溪口镇、观音溪镇、红岩乡等乡镇,面积160.3平方公里,占华蓥市幅员面积34.1%;旅游区主要包括华蓥山风景区,其面积为74.4平方公里。二、转型的总体构想(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科学转型”两条主线,把握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成渝经济区启动建设、东部产业转移、国家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机遇,以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兴市为依托,以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发展接续产业,解决重大社会民生问题
23、,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增强教育、文化、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实现资源城市全面转型,促进华蓥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 培育产业,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按照“传统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做实”的总体思路,培育后势发展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转型步伐。优化结构,绿色发展。坚持以升级改造传统产业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促进技术创新,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引导产业合理分布,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把握转型中的轻重缓急,及时解决较为急迫的问题和矛
24、盾。同时通过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从根本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优势,构筑平台。充分发挥交通区位、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交通、水利、城市和产业园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平台,吸引外来投资,为城市转型提供支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所有制经济。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周边及发达地区的力量,推进城市转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城市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大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
25、义,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主要任务与发展战略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城市转型需要完成四大任务:发展接续产业、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支撑保障能力。围绕这四大任务,将重点实施四大战略:产业转型战略。延伸建材产业链,提升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工业;做精特色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发挥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商贸、餐饮、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民生为本战略。着力解决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创业,改善贫困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加大贫困救助,健全社保体系,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繁荣稳定。森林华蓥战略。加强采煤沉陷区
26、、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综合整治,治理改造水资源环境,着力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林业产业、林业保护“四大工程”,让城市融入森林、让城市富裕城乡,全力培育宜居华蓥和绿色经济增长点。开放合作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毗邻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经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的重大项目,力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落户华蓥。(四)发展定位 华蓥市要充分利用处于成渝经济区腹地,紧邻重庆,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位优势,国家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重庆经济圈,按照国家对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总体发展定位为:四川川东区块经济重要增长区。四川省
27、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区。作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发展的试点城市,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思路,为四川省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发挥示范作用。成渝经济区广渝合作核心区。抓住成渝经济区加快建设的机遇,深化与区域内经济中心的分工协作,特别是加强与重庆的产业对接,发挥配套作用,成为成渝经济合作的先导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抓住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及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大力承接成渝及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合作区的产业转移示范区。(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城市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民生问题基本解决,
28、人民生活全面提升,社会繁荣稳定,呈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到2020年基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二五”规划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58亿元,人均GDP达到429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6:65.8:27.6,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70%以上。“十三五”规划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290亿元,人均GDP达到78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6:68:27.4
29、,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80%以上。2、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城镇规模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8%。3、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提高居民就业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到2015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率分别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30、2600元。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0元。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得到完善。4、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生态保护力度,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规定指标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矿山土地复垦率达8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8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优的时间不少于100天。城市地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规定指标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城镇人均公
31、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专栏2华蓥市城市转型主要发展目标年份指标 单位2010年预计值2015年规划值2020年规划值地区生产总值亿元72.315829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14004290078000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0%70%8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251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万人0.40.50.5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808590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8595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386271004500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1511260022000贫困人口比例%8.43全部脱贫人均平均保障性住房面积平方米3840城镇化率%42.35358耕地保有量万公顷1.
32、181.151.1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9095森林覆盖率%46.15053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达到省要求达到省要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达到省要求达到省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省要求达到省要求城区绿化率%36.44043年末总人口万人3636.837三、区域空间布局优化(一)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基础,依托现有路网结构、城镇布局、产业分工,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向相关区域集聚,形成“一核、一轴、一山、一带”的城市布局。培育一核。加快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淘汰城区内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工业,建设宜居
33、的城市环境,集聚人口,形成华蓥市城市化的核心区域。打造一轴。沿拟新建的川渝能源通道华蓥段(禄市-溪口),建设华蓥到重庆的快速通道,打造华蓥市的中心轴线。促进生产要素向沿轴线的城镇和产业园区集聚,形成华蓥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带。开发一山。充分利用华蓥山区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丰富的林木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加大旅游业、林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的开发,形成四川主要的旅游观光和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区。发展一带。充分利用渠江的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沿江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的水上农业,养殖优质特色水产品,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形成沿江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带。专栏3华蓥市城市空间布局图(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积极
34、承接重庆及其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各类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重点打造工业转型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产业园区的建设,推进产业逐步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工业转型园区。建设“一个核心区”、“三个专业园区”,即四川华蓥经济开发区、庆华溪口机加专业园、高兴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专业园和天池、禄市新型建材专业园,力争到2015年工业转型园区实现总产值200亿元,2020年达到500亿元以上。核心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轻工、农产品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力争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到2020年达到270亿元;庆华溪口机加专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件产业,力争
35、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到2020年达到100亿元;高兴农产品加工专业园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力争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到2020年达到50亿元;天池、禄市新型建材专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力争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到2020年达到80亿元。专栏4工业转型园区规划布局表区 域重点支持行业四川华蓥经济开发区大力精密机械制造、电子、轻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庆华溪口机加专业园大力发展机电制造及汽摩配件生产、新型干法水泥产业,积极开发碳酸钙、石膏矿及延伸产业。天池禄市建材工业园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家私制造、旅游商品等产业。高兴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大力发展果蔬加
36、工、粮油加工、饲料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在阳和镇和高兴镇共20个行政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1.25万亩,其中核心区3.9万亩。重点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特色水果、以巨桉和撑绿竹为主的工业原料林、以草食畜禽为主的高效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形成“一中心,两园区、二基地”的结构布局,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力争2015年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9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达6亿元,到2020年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13亿元,主导产业产值9亿元。专栏5 农业示范区规划布局表布局结构示范片布局功能板块建设规模“一中心”现代农业服务
37、中心农业科技中心3000工厂化育苗中心60亩农民技能培训中心1500农业信息服务站1500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1000“两园区”循环养殖园区生猪养殖小区6个家禽养殖小区10个水产养殖区1800亩良种示范园区良种示范展示区70亩“二基地”特色水果种植基地葡萄栽培基地10000亩梨栽培基地21000亩工业原料林种植基地竹子种植基地10000亩巨桉种植基地10000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山”、“水”、“城”一体化旅游区,形成以石林、宝鼎、仙鹤洞、玛硫岩和皛然山景区为主的生态、佛教和红色文化观光旅游区,以玛硫岩峡谷瀑布、天池湖和渠江旅游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南宋安丙墓、褒先寺、新华造纸厂遗址等
38、景点为主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华蓥山广场商业中心和杜家坪城市商业副中心为重点,加快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带动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建立完善的城乡流通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外贸出口,建设四川省轻工产品出口基地。加快在高兴镇建设物流园区,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把华蓥市建成成渝经济区现代物流网络连接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一)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建筑业 在整合现有煤炭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新型建材、机电、轻纺和农产品加工等接续替代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1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130家。到2020年,规模以
39、上工业总产值达6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180家。延伸新型建材产业链。科学勘探、开采、利用境内石灰石资源,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打造完善新型建材产业链,争取到2015年建材产业产值达80亿元,2020年达到150亿元。在保持现有产量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延伸水泥产业链,建立混凝土搅拌站,发展混凝土、干粉砂浆等下游产品。围绕超细重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活性钙、石膏制品、加气混凝土砌块及蒸压砖、高档陶瓷色釉料等项目,发展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积极发展钢构塔杆项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专栏6新型材料产业预期生产目标新型水泥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全市新型熟料水泥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
40、/年,水泥及其下游产品产值达到40亿元,到2020年达到60亿元。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全市超细重质碳酸钙、石膏等建筑装饰材料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年,产值达到20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80亿元。加快壮大机电产业。抓住重庆推进渝西加快工业发展的契机,争取与更多的汽摩和光学仪器企业形成配套关系,建成重庆经济圈内重要的配套加工基地,争取到2015年机电产业产值达80亿元,到2020年达到150亿元。重点发展汽车整车、矿山机械产业链、塔车、农业机械、汽摩关键零部件,以及与汽摩、机械产品配套的各类塑料模、金属压铸模、粉末冶金模、橡胶模、高性能模具。积极发展仪器仪表、高低频变压
41、器、手机配件、电脑配件、电线电缆线束等电子产品。专栏7机电产业预期生产目标矿山机械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煤矿机械、塔车等专用设备,争取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15亿元,2020年达到30亿元。汽摩配件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汽摩配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数达到20家以上,年产值达到40亿元,到2020年达到80亿元。电子产品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15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30亿元。提升轻纺工业。将轻纺工业作为华蓥新型产业发展重点来抓,通过招商引资,力争2015年轻纺工业产值达到50亿元,2020产值达到100亿元。大力发展实木套门装、实木家具、真皮沙发制造等相关产业,着力打造家俬制造产业
42、链。继续做大做强纺织产业,突出华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主动承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转移,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中高档装饰面料、中高档(化纤)服装面料、辅料、床上用品套件、毛毯、针织服装、制线、西服、衬衫、童装、针织服、休闲装、职业装、时装、内衣生产企业。专栏8轻纺化工产业预期生产目标家私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实木套装门达到50万套,家私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40亿元。纺织工业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产值达到30亿元,2020年产值达到50亿元。做大农产品加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华蓥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争取到2015年产值达50亿元,到2020年产
43、值达到100亿元。发展山地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具有四川独特风味的新型腊肉制品;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品牌白酒。利用华蓥山丰富的竹类林木、特色果蔬产品,逐步发展特色果蔬饮料,打造造纸及纸板、高档白纸板、涂布白纸板、高强瓦楞原纸板、软包装食品纸板、艺术卡纸、信息产业用纸等下游产品链。专栏9 农产品加工业预期生产目标山地产品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产值达20亿元,2020年达到50亿元。纸浆生产能力。争取到2015年纸浆生产达到15万吨,纸生产达到12万吨,到2020年产值达到40亿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积极引进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
44、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企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以上,到202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重点发展生物质能、高性能汽车电子信息产品、无公害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加快建设可生产生物活性饲料添加剂的农业微生物生态制品产业化基地,以及农业微生物生态制品科研信息开发中心。进一步做强建筑业。全市建筑企业在立足于房屋建筑、送变电、市政、交通等主业资质的基础上,逐步向水利水电、园林绿化、园林古建筑、钢结构及电梯安装、索道架设、建筑智能化、生态环保等行业和新兴产业延伸发展,大力拓展专业领域。依托现有的良好基础,加大建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建筑劳务整体输出水平,开展对外劳务
45、合作,创建建筑劳务品牌,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争取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11亿元以上,整体成建制输出劳务5.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亿以上,新增特级总承包企业1家,一级总承包企业达1家,二级总承包企业4家。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16亿元以上,实现劳务收入30亿以上。专栏10工业发展布局图(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适应城市转型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发展旅游、餐饮、商贸、物流等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争取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58亿元,到2020年达到104亿元。加快发展旅游业。围绕把华蓥市建成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积极培育
46、“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工业遗址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四大品牌,打造“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旅游线路、绿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工业遗产参观体验、佛教朝拜旅游观光”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华蓥山大旅游的基本格局。重点推进石林二期、宝鼎、仙鹤洞、天池、玛硫岩、褒先寺、皛然山等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廊道、红色旅游生态屏障、华蓥山红色旅游开发与保护及清溪口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建设,开发华蓥山温泉和城市温泉,形成“山、水、城”一体的旅游区。争取到2015年,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亿元。到2020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4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亿元。专栏11“山、水、
47、城”一体化旅游区“山”,主要以石林、宝鼎、仙鹤洞、玛硫岩和皛然山景区为主,进一步完善石林景区的基础设施,加快修建溪口到宝鼎的旅游公路,加快建设宝鼎、玛硫岩、仙鹤洞和皛然山景区,开发形成以山为主的生态、佛教和红色文化观光旅游区。“水”,主要以玛硫岩峡谷瀑布、天池湖和渠江旅游为主,加快玛硫岩和天池湖景区的开发,发展渠江旅游,形成以水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城”,主要以南宋安丙墓、褒先寺、新华造纸厂遗址等景点为主,加快启动建设南宋文化陈列馆、华蓥山温泉度假村,打造特色旅游街,形成以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为主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旅游区。专栏12旅游发展规划图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市场工程建设,新建农产品交易、机动车交易、工业生产资料交易等3家专业市场,新(改)建5个农贸市场。加快城镇服务体系建设,在溪口、庆华、高兴、阳和等乡镇试点建设商贸综合服务中心、中型连锁超市,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大件耐用品维修服务站点,在旅游景区和游客集散地建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4个。加快培育新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开展“农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