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以子夏、曾子爲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778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以子夏、曾子爲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以子夏、曾子爲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以子夏、曾子爲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 以子夏、曾子爲例陳成吒 内容提要 春秋晚期,儒道原本交融。孔子弟子也是老子的再傳弟子,他們對老學思想皆有研習與發展。子夏之學駁雜,受業於孔子的同時,也高尊老子,並用獨特的思想體系融通了儒道:以易理爲依據接受和轉化老子道論,以詩教爲途徑,形成由禮樂而詩,由詩而明志見心,進而知德悟道的道德歸返體系,最終以此爲核心踐行禮樂修身治國論。曾子也吸收了老學的“天道”觀,繼承了其“修齊治平”的修德架構,且尤重視吸收其喪禮思想,將之作爲自己思想的基石。他們對老學的研習也直接影響了此後儒道兩家老學的發展。春秋晚期,儒道原處於交融狀態,没有分裂,更無對抗。老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先秦老

2、學史”(項目編號:18FZW062)、上海財經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傳道於孔子,孔子傳道其弟子。某種意義上,孔子弟子也是老子再傳弟子,有的曾隨孔子親見老子,有的耳聞老子事跡與思想。雖然對老子思想的理解因人而異 甚至可以説老子有老子之學,孔子學之,已自成系統,孔子弟子等只是學孔子老學,又自成系統,相關老學思想與老子本人之學相距甚遠,但他們在精神最深處往往儒道融通。本文以子夏、曾子爲例,論其對老學的研習轉化。一一、子子夏夏以以“易易”理理爲爲核核心心的的儒儒道道融融通通子夏曾明確告知魯哀公“仲尼學乎老聃”,並指孔子、老子等爲聖人,“(但若)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能著乎天下,名號

3、不能傳乎後世”(韓詩外傳卷五)。他對老子如此尊崇,是其師言傳身教的結果。他曾問“易”生萬物之道,孔子告之“吾昔聞諸老聃亦如汝之言”(孔子家語執轡)。問喪禮之事,孔子答“吾聞諸老聃”云云(禮記曾子問)。可知老子傳易學、禮樂於孔子,孔子傳子夏。此後,子夏則以易理爲依據接受693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關於孔子師從老子且對老學有所研習轉化一事,雖也有部分學者認爲這是莊子之徒虚構的寓言,但實際上包括儒家在内,先秦各家文獻對此傳載甚詳,此事難以否定。具體辨析請參見拙文,陳成吒:儒道融通視角下的孔子思想 以孔子對老子思想的吸收轉化爲中心,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3 期。許維遹:韓詩外傳

4、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第 195196 頁。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據商務印書館 1940 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7 年,第 167168 頁。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第549 頁。和轉化老子道論,並以此爲核心踐行禮樂修身治國論。相關内容直接體現在執轡及其所傳的易傳中。(一一)易易理理下下的的道道論論。在老子處,本名爲大的混沌即太一,亦即太易,其成熟後爲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子夏則以易統和相關思想,指其爲宇宙之根,依次演化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而生有萬物。子夏對於易能生萬物的原因並無追問,但詳論了一能生多的機理

5、及其具體過程。在老子處,大道無親,無私而至公。道内有陰陽,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爲和,天地即由上下相交而成。孔子曾告子夏三無私之理,指出“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禮記孔子閒居)。子夏易道對此有所轉化,强調易無私愛,均施萬物。彖傳注泰卦即指卦象内陽外陰,寓意天地交,上下合,萬物通。同時,也解釋了易無私生物而各不同的原因:易是混沌完全者,萬物只是取其部分而已,所得陰陽二氣的比例不同,所成有異。與二氣孕化相配合的還有天地人三才的交通及其生養作用。“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三才交互的進一步分化,形成了更多品類。且同類也會因滋養不同而産生一定差異,人類在大地上就因山川各異、水土

6、不同、飲食不類,産生了迥異的秉性,其他事物概莫能外(參見執轡)。雖然萬物品性不同,但在生成後的世界中皆遵從易理。相793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第1277 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163164 頁。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據商務印書館 1940 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7 年,第 167168 頁。關思想也往往體現出對老學的創造性轉化以及儒道融通。如老子從易理中轉出,認爲天道均平、重歸返,益之而損,損之而益,故天命自損 損有餘而補不足。孔子曾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歎,告子夏損益

7、之道,“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虚,與時消息”,“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子夏聞而知之,並終身誦之(孔子家語六本)。又如老子由天道盈虚推演出處下、守弱之理,孔子歸爲謙道,曾告子夏損益之道後,又直接言及謙道(説苑敬慎)。子夏也深習之,如彖傳注謙卦即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也是以易通道,强調其必然性。在明確道生萬物,萬物各不同的情況下,老子稱王(至德人君)爲與道、天、地並尊的域中四大之一,此後其弟子孔子、文子皆確立了人爲貴理念。子夏亦然,指“倮蟲三百有六十,

8、而人爲之長”,且人中尊者“唯達道德者”聖王、聖人,他們知易道原本,也能自覺地“動必以道,静必順理,以奉天地之性,而不害其所主”(執轡)。893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據商務印書館 1940 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7 年,第 99 頁。向宗魯:説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第 242 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194195 頁。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據商務印書館 1940 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7 年,第 167168 頁。(二二)易易理理下下的的修修德德踐踐行行體體系系。在現有的文獻中,未見子夏對修德體系有

9、過直接而系統的論述,但從其易理出發,對散落於各處的文辭進行鉤沉,可梳理出基本的樣貌。簡而言之,即交通儒道,認爲大道至公,天地日月無私覆、私載、私照,人能法之,則衷心至誠,達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即使無絲竹之聲,人人群樂;無手足之事,人人合禮;無喪服之具,人人哀慟。上下皆如此,則將實現真正由道德而來的禮樂要義以及無爲而治的理想。1.修道始於修心,進而修身。自孔子脱離老子的混一身觀後,儒家弟子皆以心内身外爲基本理念,子夏亦如是,故其修道的第一位是修心。這在易傳中獲得了諸多反映。繫辭下指易爲乾坤,簡知易行,是“能説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的存在。此處便以能説諸心爲

10、第一起點。又彖傳注復卦曰“復亨。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注咸卦曰“咸,感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外,象傳注重心更是常見,如注謙卦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注中孚卦曰“其子和之,中心願也”。相類看法,俯仰可見。至於修心的基本要求,老子認爲人應“絶聖棄智”、“絶學無憂”,顔回的心齋、坐忘與此暗合。但子夏的修心有其特點,他993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679680 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260262 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313314 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

11、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193196 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515518 頁。認爲人貴在有心智,不能“刳心去智”(列子黄帝),故與顔回廢心不同,强調心不可虚無,當有依託。也因此更加注重“先王之義”以及博學近思的作用。如其每言詩書之中有聖人之道,知之可以發明本心、自我教化,並對老學“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有了進一步認知。他在學習損益之道時針對自損而益、自益而損之理,問“學者不可以益乎”,孔子答“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滿博也”(孔子家語六本)。子夏也是由此領悟爲學損益之道,堅守以虚受教,才能多識多方,日

12、益精進。實踐方面,便是以仁愛充心,明心定氣以充身,轉化了老子“自勝之謂强”理念。他曾有“先王之義”與“富貴之樂”交戰於心,因未知勝負而臞,後仁義勝而肥。韓非子並以老子“自勝”之理贊之(韓非子喻老)。在强調自勝之下,自然更重視内求,故也繼承了老子的自虚、好静、守弱處下、勇於不敢等修身理念。子夏曾獨處,離群索居多年,某種角度而言也是對此的踐行。同時也曾在衛靈公前與勇士孫悁論勇,以三勇卻後者之凌,指真正的勇者不敢傲乎匹夫而能上攝萬乘,不敢專横而能内禁殘害,不敢自矜功伐而能卻敵於無形,總是有所爲,有所不爲(韓詩外傳卷六)。004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第

13、 6566 頁。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據商務印書館 1940 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7 年,第 99 頁。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第 170 頁。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第 224 頁。2.入仕與治國理念。從子夏的修身原則看,他强調他者不知則樂於獨處,故不强求任仕。子夏曾貧瘠乃至衣若縣鶉,人問爲何不仕,答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爲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荀子大略)。也正因此,其一生雖見重於魏文侯,但主要還是居西河之地傳易理、詩教、禮樂。但從其理想觀念來看,修身有成之時應兼濟天下,即所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在

14、治國理念方面,易大有卦强調衆陽當尊六五之陰,不可離之,若逞强爲之,大災將至。老子從該易理中發展出“魚不可脱於淵”之理,指君王爲魚,百姓爲水,並傳之孔子。孔子問子夏“汝知君之爲君乎?”答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爲水也。”(尸子)體現了他對相關民本主張的繼承。在治國的過程中,子夏强調君王遵從自損之道,不與民争利。如彖傳注益卦曰:“益,損上益下,民説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同時,繼承了老學的善善之道與病病之法,强調以小爲大,以少成多,“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荀子大略),“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數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以至矣”(韓非子外儲説右上)。104先秦儒家

15、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第 513 頁。清劉寶楠:論語正義,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第 744 頁。戰國尸佼:尸子,黄曙輝點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第 60 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382 頁。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第 513 頁。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第 314 頁。聖人君子總是積善成德,亡國毀家者皆積惡成怨主,故不可不知小大多少、善始善成之理。二二、曾曾子子儒儒道

16、道融融通通下下的的天天道道觀觀及及其其修修齊齊治治平平論論曾子遺作衆多,除從禮記抽出的大學之外,内容較全面的有曾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載“曾子,十八篇”。唐宋以後則皆爲“十篇”本,如唐樊宗師本曾子(即南宋晁公武所見“紹述本”)便爲十篇。且該本與大戴禮記所存曾子十篇相較,只是題名稍異。應該説曾子原十八篇,大戴禮記原來收録之,此後殘損爲十篇。後因曾子不受重視,其他單行本多亡佚。唐宋以來的曾子十篇,則是時人又取大戴禮記中的十篇與其他殘存和軼文校訂而成。也有人懷疑曾子是後人僞作。朱熹書劉子澄所編曾子後曰“其言語氣象,視論孟檀弓等篇所載相去遠甚”。黄震黄氏日抄曾子亦指其爲後人仿作,内容雜衍,有不少“世俗委曲

17、之語”,且“良賈深藏如虚,又近於老子之學,殊不類曾宏毅氣象”,“特以天圓地方之説爲非”。明代方孝孺讀曾子也以“其説間有不純”,推論“意者出於門人弟子所傳聞而成於漢儒之手者也”。204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宋朱熹:晦庵集,見四庫全書本八十一卷第 45 頁。宋黄震:黄氏日抄,見四庫全書本五十五卷第 12 頁。明方孝孺:遜志齋集,見四庫全書本卷四第 27 頁。但他們所謂的“不純”、不類曾子語等,都是出於所謂“純儒”陳見而對曾子思想進行人爲割裂後所形成的誤判。先秦時代本無所謂“純儒”,“純儒”是後人在司馬談權且分類基礎上所作的細化,乃至異化後的違背歷史真實的簡單臆想。且曾子與老子之間的聯繫是固然的,

18、有“近於老子之學”的地方,不足爲怪。這些正是曾子思想深受老學影響的表現。(一一)熟熟知知老老子子其其人人及及其其思思想想。在傳世文獻中,記載曾子與老子本人存在直接聯繫的文字有數例。其中,莊子佚文曰:“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爲誰?對曰:子路勇且多力。其次子貢爲智,曾子爲孝,顔回爲仁,子張爲武。老子歎曰:吾聞南方有鳥,名爲鳳,所居積石千里,河水出下。鳳鳥居止,天爲生食。其樹名瓊,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爲實。天又爲生離珠,一人三頭,遞起以飼琅玕。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太平御覽卷九一五引)相關内容的可靠性值得推敲。在其他典籍中,皆稱孔子隨從弟子四人,此處指五人,且唯曾參稱“曾子”,其

19、他弟子皆稱字。“曾子”稱謂獨别,且不合古禮,可見有關他的内容是後人妄加。雖然此處所記不能全然採信,但孔子晚年曾多次見老子,曾子在當時也已二十左右,不能完全排除他曾跟隨孔子一起入沛而親見老子的可能。除此之外,禮記曾子問載孔子常向曾子傳授老子禮儀之説:1.曾子問“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回答了相關304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據宋刻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第 40564057 頁。禮樂,最後以“老聃云”結束,表明相關知識來自老子的傳授;2.曾子問“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答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並詳述了

20、當時老子的應變及其對相關禮儀的解釋;3.曾子問“下殤土周葬於園,遂輿機而往,塗邇故也。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孔子再次以“吾聞諸老聃曰”的形式加以回答。曾子問三載孔子傳曾子以老子喪禮之學,相關記載皆確實無誤,直接體現出了曾子對孔子老學的研習。同時,黄震指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中的天圓地方之説爲僞,但這是不清楚老子思想及其與孔子之間的關係而做出的誤判。老子本爲周朝史官,天文曆法知識是其必備的知識。他也正是從原始的蓋天説曆法知識中,發展了太一、道的理念。老子將蓋天説宇宙觀和陰陽理論傳於孔子,孔子傳曾子。曾子對相關學説有所發展。在曾子天圓中,曾子是經單居離詢問而對天圓地方進行闡述。他指出單居離對相關學説

21、的理解是較日常,且粗淺的,“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如果只是簡單的天圓地方,那麽天的圓就無法完全覆蓋地方的四角,也就存在天外之地了。繼而他對相關學説進行了自己的解讀,指天圓地方的真正内涵是道的幽明施化:道有天道、地道。天道爲陽,爲圓、爲404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第 524 頁。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第545546 頁。清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第 547 頁。明、爲神、爲火日,其氣在吐施。地道爲陰,爲方、爲幽、爲靈、爲金

22、水,其氣在含化。陽陰二氣,施化而生萬物。曾子與子夏一樣,也認爲陰陽之氣所受分數不同,於是萬物有别。在天,則有風、雷、電、霧、雨、露、霜雪、雹、霰。在物,則有毛蟲、羽蟲、介蟲、鱗蟲、裸蟲。其中裸蟲 人,爲陰陽之精,故爲貴。尤其是人中拔萃的聖人更是“爲天地主,爲山川主,爲鬼神主,爲宗廟主”,以此生養、役使生靈。在天道與人道的聯繫以及人道建構方面,曾子也從老子處吸收了諸多營養。老子提出道、天、地、王四大理念,其弟子孔子、文子等發展爲道、天、地、人四大,指在天地之間、萬物之中,人爲貴。使得在最本原的道之下,存在了天道、地道、人道。曾子對此加以繼承,認爲人道就是道、天、地及其相關規律之下人的自然本性和社

23、會性本質,也是人對這些特質的認知能力與踐行能力,以及依從相關規律與自身特點所建立的客觀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最終遵從這些,使道的次序在人間呈現。在相關方面,曾子首先繼承老學所强調的道在於生育,並以此推論人也是如此。人之本在於生養之道,於是以孝爲根本,因此傳有孝經。在此基礎上,曾子遵從老子道有規律性的觀念,指日月有數、星辰有行、四時有序,不可變革。反映在人世,就産生曆法。同時,萬物有節,管有十二節,因此物有八音之律,這些表明禮樂自在。於是人順之而設五禮,以此成禮樂社會秩504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9899 頁。序(見曾子天

24、圓)。所謂人道的行德,就是自覺、協和該秩序。具體而言是以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二)對對老老學學修修齊齊治治平平道道德德體體系系的的繼繼承承與與發發展展。老子以人能知道、用道,形成了其思想體系的落腳點 德。德是落實到人身上知道、用道的自覺之行,是認知,又是踐行,是即認知即踐行。老子曰:“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明確概述以自虚、無名、處下、守辱的原則,以負陰抱陽,陰極則陽之、陽極則陰之的陰陽沖和之法,修德於身、家、鄉、邦、天下的修齊

25、治平體系。且希望以此使百姓、公侯、君王,各自保全其身家,實現全面的上下交合,天下平和。老子的修齊治平修德體系傳其弟子 孔子、關尹子、文子等。其中,孔子一脈經過曾子、子思的再發展後,成爲顯學,以致後人認爲該體系始出於孔子,乃儒家的創造。實則本是老子的發明。從傳世文獻來看,曾子是目前所知最早明確全面系統化地繼承修齊治平體系的孔子弟子,並對其做了進一步發展,大學即云:“(明明德者)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604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9899 頁。宋朱熹

26、:大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4 頁。1.天知與修心。曾子繼承老學的人爲貴思想,認爲人之所以爲貴,是因其爲道所生,且是陰陽之精,是陰陽的完全結合體,不偏不倚,於是能對道進行完全的體認。相對於孔子其他弟子而言,他在心形分離的道路走得更明確,更具標誌性。如果説顔回在心形分離之下,以心爲主導,但所作的卻是要廢心從而黜形,曾子所要做的就是用心而御形。大學開篇即論明德。明德即陽德,是對外認知的能力。即所謂人本有天心,“心之靈莫不有知”。既然人的心靈本自知,就要發揮它。“明明德”就是要發揮本心,發揮知,具體做法在於格物。關於格物,後世解讀衆多,但其義本直白,即格除物蔽,亦即“知止而後有

27、定”的知止 知曉停止物欲妄念。人本有天知,只是被外物情欲妄念所蔽而不致知。故其又直言心有所忿懥、恐懼、好樂,皆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物格而知、知而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身修等即指物蔽革除後,天知自醒。如此則可知物事本末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道無私,至誠。人因此用意至誠,其心自公,於是七竅不見邪物,四肢端正,實現身正。2.戰戰兢兢以修身。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能行之”,强調踐行。且他從書詩的教義中轉出了諸多修身理念。如强調聖人“欲不欲”,無私利。且道、名具有辨證關係,在實踐中爲704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宋朱熹:大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

28、83 年,第 7 頁。宋朱熹:大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8 頁。宋朱熹:大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3 頁。道,不求名,但爲道後,名自來。老子本人主張即使爲道有名,也要加以自損,以無名爲歸。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患辱爲寶,如冬日涉川,戰戰兢兢,總是慎言慎行。此後各家老學對此皆有吸收轉化。孔子一派也是如此,曾子也强調知而必行,君子恥於博學而無行。具體所爲則繼承了老學的一些基本主張,但也有調和。如他指出修心之道從無欲開始,因此修身踐行也始於無欲,不爲利益所動(大戴禮記曾子疾病)。且君子不爲“好名而無體”之行。對於聲名,强調名實相符即可。“行無求數有名”(大戴禮記

29、曾子立事),所行或善或惡,後人知之,善名、惡名後人自有評説,不作强求。身名如聲響形影,“君子功先成而名隨之”(説苑雜言引)。無欲妄利虚名,便可以守住柔弱,去除剛强,君子不爲“誇而無恥,强而無憚,好勇而忍人”之事。繼而以患辱爲寶,戰戰兢兢,“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有道的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皆“臨事而栗”,日旦思其行,不敢失德,也因此能始終合道(大戴禮記曾子立事)。3.任仕之道與明王論。曾子也從孔子處繼承了老子進退以道的任仕思想。“天下有道,則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無道,804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30、1983 年,第 97 頁。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70 頁。向宗魯:説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第 424 頁。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7071 頁。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土;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君子總是以道爲準繩,以道交君,如人知之,則進能達,增益上之譽,損下之憂。如君王不聽,無人知我,則退而能静,不眷戀權勢名利,亦不自怨自艾。在治國方面,也繼承了老學明王論。孔子告知曾子曰:“參!女以明主爲勞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孔子家語王言解)曾子

31、基本上繼承此説,其云“良賈深藏若虚,君子有盛教如無”(大戴禮記曾子制言)、“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論語 泰伯),强調君王治國貴天道,内修明德,盛教無爲,令有司各司其職,垂拱而治。結結 語語子夏師從孔子,同時高尊老子,雖因其學駁雜而常被後世視作“不純”,乃至儒家異端,但在春秋晚期原不成問題。子夏之學影響甚大,弟子衆多,後人稱爲西河學派。其構成複雜,有公羊高、穀梁赤等經傳派,也有李克、吴起等刑名法家派。同時,段904先秦儒家對老子學的吸收與轉化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95 頁。

32、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據商務印書館 1940 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7 年,第 11 頁。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第 91 頁。清劉寶楠:論語正義,高流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第 292 頁。干木、田子方等也與之存在緊密關聯。實際上,吴起、段干木、田子方等亦儒道兼備(詳情參見拙文),這些皆與子夏思想體系的影響相關。而曾子也正是由於他熟知老子其人及其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天道觀,並系統轉化了修齊治平體系。相關思想則直接影響了子思學派對老學的接受與發展,子思以及郭店楚墓主人的相關老學研習便是典型案例(詳情參見拙文、)。總之,春秋晚期,儒

33、道原本交融,不可不知。作者簡介:陳成吒,1986 年生,浙江龍港人,文學博士。現爲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道家哲學、先秦諸子。014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四輯陳成吒:魏文侯庭下道學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 2 期。玄華(陳成吒):論郭店竹簡老子性質,江淮論壇2011 年第 1 期,第 6671 頁。玄華:從“太上”等章的差異論郭店竹簡老子性質,見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 6878 頁。玄華:從“章節異同”看郭店楚簡老子性質,江淮論壇2012 年第 6 期,第9196、126 頁。陳成吒: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江淮論壇2017 年第 2 期,第 134138 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