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基于3级103项数据的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756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基于3级103项数据的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基于3级103项数据的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基于3级103项数据的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咸宁市国家、省、市 3 级 103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使用 Arc GIS10.3 空间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类型结构较齐全,空间分布差异化明显等特征,其中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挖掘保护较充分。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一个主核心区和一个次核心区,形成了以通山县与咸安区为核心的 2 个高密度核心圈,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差异显著。最后,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政府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因素。关键词: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空间分布中图分

2、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Xianning 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103 items of data in Grade 3LI Suo(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 Industrie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A

3、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103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t the national,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vels in Xianning City,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Xianning City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Arc GIS10.3 spatial analysis a

4、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Xiann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te type structure and obvi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tion,among which the intangible items of traditional arts,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usic are fully excav

5、ated and protected.Xianning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concentrated in a main core area and a sub-core area,forming two high-density core circles with Tongshan County and Xian an District as the 收稿日期:2022-12-19基金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创新应用示范”(2019008)。core.The number of intangible c

6、ultural heritage in different area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Finally,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anning City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human history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Key words:Xianning City;Intangible cu

7、ltural heritage;Structural features;Spatial distribution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丰富多样、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民间的沃土之中。2022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保护发展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咸宁市处湖北省东南部,位于幕阜山北麓,为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它是湖北的南大门,素有“桂花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等美誉1。地形地貌、

8、气候、人文环境共同造就了咸宁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咸宁市非遗文化生态进一步弱化,文化空间被不断压缩。目前,国外主要集中于非遗理论体系构建、旅游开发2、旅游者文化认同3等层面研究。国内则侧重于以社会学、民间文学、艺术学与民俗学等学科进行定性分析。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以及非遗数字可视化4、非遗结构空间分布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在非遗数字化方面,薛可等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对策5。在非遗空间分布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省域和地理大区域进行分析。陈慕琳等针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空间分布的处理,并

9、提出了非遗空间分布受到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影响6。而通过文献的检索,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偏重于定性研究,基于区域的定量研究不多。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咸宁市各县市区各个级别非遗的最新数据,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空间分析法以及 ArcGIS 软件,旨在清晰直观地呈现咸宁市非遗结构布局和空间分布特征,探索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一)研究数据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咸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咸宁市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公布的非遗正式名录和拓展项目名录,笔者收集到 5 批国家级、6 批省级和 7 批市级共 1

10、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止 2021 年 12 月)。以及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网、咸宁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和咸宁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获取咸宁市各区域的常住人口数量和面积。(二)研究方法1.数理统计首先,利用区位熵对咸宁市非遗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得到咸宁非遗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数量,同时可得到不同区县、类型的非遗集散程度;其次,利用 ArcGIS 导出咸宁非遗的空间分布图,观察其特征。2.丰度系数分析丰度系数7为在一定区域空间内某事物占总体的比重情况。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度受区域大小、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计算方法为:先算人口规模与区县面积相乘的平方根,

11、再用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数一除,即可算得咸宁市非遗的丰度系数。具体公式如下:M=QAB式中,M 为咸宁市非遗的丰度系数,Q 代表咸宁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A 表示咸宁市的各地区的区域面积,B 表示咸宁市各地区的人口数量。3.核密度分析使用 ArcGIS 中的核密度估计8功能来分析咸宁市非遗空间结构的集聚特征。公式为:f(x)=1nhni=1k(x-xih)式中,f(x)为核密度估计值;x 为坐标;h(h0)为带宽;n 为非遗数量;k(x-xih)为核函数。f(x)值越大,即非遗集聚越密。二、咸宁市非遗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一)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结构特征8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

12、 43 卷非遗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 5 个级别9。由于咸宁市只有一项世界级非遗(赤壁市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加之有的县市区还没有及时更新县级非遗项目,则主要针对咸宁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研究。为了使文章更具严谨性和科学性,笔者依据不同标准对咸宁市非遗项目进行了一定的校正。如崇阳提琴戏同时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分地域、类型统计时则算一项,分级别统计时则算为三项。同时一个非遗项目由两个不同区县联合申报,例如嘉鱼县、崇阳县联合申报木雕这一非遗项目,则在分区域统计时会拆分统计。在分级别进行统计时,最终得到咸宁市非遗项目 103 项,其中国家级非遗 4 项,省

13、级非遗 23 项,市级非遗 76 项(见表 1)。其非遗级别结构呈“金字塔”形,数量与级别呈负相关关系。这也说明咸宁市申报更高级别的非遗项目有着较大潜力。表 1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结构级别项数(个)比例(%)国家级名录43.88省级名录2322.33市级名录7673.79合计103100.00 (二)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特征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可将非遗分为十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对咸宁市各类别非遗数量统计,结果如表 2 所示。表 2 咸宁市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

14、产数量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总计(项)国家级00010011104省级431300263123市级711280492011476总计(项)1114312041227155103比例(%)10.6813.592.5311.8503.9811.6526.2114.564.95100 由图 1 可知,咸宁市不同类型非遗项目结构具有较大差异。数据显示,传统技艺类非遗最多,共27 项占比为 26.21%;其次传统医药(15 个)、传统音乐(14 个)、传统戏剧(12 个)、传统美术(12 个)、民间文学(11 个)非遗项目数量较 多,分 别

15、占14.56%、13.79%、11.65%、11.65%、10.68%;民俗(5 个)、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4 个)、传统舞蹈(3个)分布较少,分别占 4.95%、3.98%、2.53%,而曲艺类非遗项目仍是空缺状态。图 1 咸宁市非遗类型结构图咸宁市非遗类型结构特征表现为:第一,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最多,传统手工技艺与民众的衣食住行联系紧密,它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通城麦市干子制作技艺、通山杨芳酱油酿造技艺、嘉鱼簰洲鱼圆子制作技艺等非遗,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二,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音乐等代表性非物质文

16、化遗产较多。咸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相对比较闭塞,农耕文明在此演进并不断传承与发展。如嘉鱼呜嘟、咸宁长篇叙事山歌等非遗,它们植根于民间传统,反映了乡土风情和社会历史发展状况,具有艺术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第三,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非遗项目数量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对非遗价值认识、挖掘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是由部分非遗传承难度大、技术要求较高以及非遗传承人老去等原因所致。最后,曲艺类非遗项目需要加快挖掘,保护层次、水平仍待提升。(三)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92023 年第 4 期 黎 锁: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基于 3 级 103 项数据的分析

17、在 Arc GIS10.3 软件中利用 Quantities 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咸宁市 6 个县市区非遗资源分布状况(见图 2)。颜色的深浅表示非遗数量的多少。从咸宁市非遗空间数量分布图可以看出咸宁市各区域分布较为不均。其中通山县国家、省、市三级非遗共有30 项,咸安区紧随其后,有 23 项,而嘉鱼县的各级非遗数量较少。图 2 咸宁市非遗空间分布图总体而言,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丰富多样的,但需要加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咸宁为荆楚故地,古属三苗国地,多民族聚居于此,加之自然山川阻隔,因此非遗资源积淀深厚,种类多样。独特的三省交界地理位置与渊源流长的人文历史,使得大部分文化

18、遗产得以保留遗存。如咸宁县志记载的崇阳提琴戏“凡事必演戏”这一民俗至今流行于鄂南农村11。1.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丰度分析根据整理结果得到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度系数表(见表 3)。其中通山县、咸安区为富足区,赤壁市、崇阳县、通城县、嘉鱼县为一般区。表 3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度系数表非遗数量(项)各地区常住人口(万人)各地区面积(万平方公里)丰度系数咸安2365.80.150 27.316 105嘉鱼1028.60.101 75.863 494通城1442.60.112 96.383 756崇阳1242.70.196 84.139 566通山3039.10.268 09.267 562

19、赤壁1447.00.172 34.919 676 从非遗类型空间分布来看,咸宁各地区分布也存在着差异性。咸宁共有四项国家级非遗(含拓展名录):崇阳提琴戏、通山木雕、赤壁黑茶制作技艺、咸安中医诊疗法。因样本太少,非遗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在省级非遗中,主要分布在咸宁市南三县,且以民间文学和传统技艺为主。如崇阳民间长诗 钟九闹漕、双合莲、通山李闯王传说、通城牮纸制作技艺。在市级非遗名录中,各个区域分布较为均衡。通山县非遗数量一骑绝尘达到 21 项之多,占市级非遗数量近四分之一,主要涉及传统美术、民间音乐、传统医药等类型,例如木雕、刺绣、神歌、旗黄膏制作技艺等非遗。而咸安区市级非遗数量也达 15

20、项之多,且非遗类型比较齐全,主要有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如徐氏结石病祖传疗法、余氏头痛病祖传疗法、高桥民俗锣鼓、中秋民俗 大屋雷祭月等非遗。通城、崇阳、赤壁、嘉鱼市级非遗数量则较为均衡,在十项左右。种类也丰富多样,除曲艺类非遗均有所涉及。2.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分析核密度估算法是指空间任意位置可发生地理事件,但不同地点发生的概率不一。核密度估算值越大,点状要素密集区域地理事件发生概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本文使用 Arc GIS10.3 软件,选择 Spatial Analyst Tools,通过核密度分析对咸宁市各区域非遗空间分布进行核密度估算。最终得到咸宁市非遗核密度分布图(见

21、图 3)。图 3 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密度分布示意图结果显示,咸宁市非遗分布形成了 1 个主核心区,以通山县为高密度核心圈;1 个次核心区,以咸安区为次密度核心圈以及外围三级分布圈。总体上呈现出东北 西南走向,东多西少的非遗空间布局。三、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空间分布会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影响一方面,地形地貌关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经济01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 43 卷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咸宁位于湖北东南部,地貌大致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北部是江汉平原,中部为大幕山山地丘陵,南部则是幕阜山褶皱断层山地

22、。复杂多样的地形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地形地貌对咸宁市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原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丘陵的保护作用:平原地形一马平川,往往交通便利、贸易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也易于传播,且经过历史的积淀不断传承创新。如咸安镇氏风湿病马钱子疗法,它原为参与戊戌变法者宫廷太医寇世民所带来,后经镇氏家族传承人结合中医疗法,以及借鉴现代医学临床效果,对风湿马钱子疗法不断推陈出新,最终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地、丘陵地形往往地形闭塞,会阻碍民众的文化交流,不利于非遗传承,但这也在某种程度维持了非遗的原生态性,造成其只在特定的地域才有分布。同时这也影响了非遗传播范围,致使其集中化,辐

23、射范围小。如通城拍打舞,它是汉瑶两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舞蹈。顾名思义,拍打舞就是一种拍打胸脯、手、肩膀以及其它部位的舞蹈。它集中分布于通城县大坪乡药姑山,而药姑山系幕阜余脉。山脉连绵不绝使得通城拍打舞独具地域特色,但传播范围受限,文化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亲水性。咸宁市河网密布,水库、泉眼星罗棋布,水系发达。长江穿过境内,里程达 126 千米,有着陆水、金水、富水、隽水等长江支流。河流水文通过影响人类的活动方式和范围,逐而对非遗空间布局造成影响。首先,人类通常依水而栖,很多民众居住点、部落往往临水而建。因此,根植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非遗也显现与水密切相

24、关的空间布局,例如崇阳赛龙舟、嘉鱼渡普龙舟,它们的产生来自于传统节俗,更离不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水运曾经作为一种主要的交通手段,它加强了沿岸的非遗传承与交流,也将文化繁荣局限于沿河一段,因此使得咸宁市多项非遗表现出亲水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气候是民众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因素,它是社会发展、文化维系的重要条件之一。咸宁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日照较为充足,因此咸宁在全国宜居城市也榜上有名。大体来说,咸宁的气候条件比较优渥,适宜人类聚居。通城尧家林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咸宁一带就有古人类从事原始农业的踪影12。而崇阳县王家咀与螺丝顶两处商周时期遗址的考古

25、发现,印证了咸宁南三县及附近区域应为长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的一个中心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前进,咸宁衍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文因素影响1.历史文化影响咸宁市作为湖北省的一部分,荆楚文化或多或少对咸宁市非遗的空间布局发生作用。湖北为荆楚文化生成、发展之地。广义而言,荆楚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神农炎帝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武当山道教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武汉文化以及现代革命文化 8 个子文化13。如荆州三国传说、关羽传说等非遗与三国文化密不可分。咸宁市的赤壁之战传说、赤壁脚盆鼓这些非遗亦与三国文化息息相关。道教文化在咸宁众多的非遗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

26、赤壁葛洪传说、崇阳字门矮桩拳、咸安大屋雷祭月等非遗都有着道教文化的烙印。而钟九闹漕、李闯王传说等非遗都带有民间农民起义的传奇色彩。此外,民间习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遗的分布。如通城赛锣赛亮,在正月十五元宵节,通城县石南镇一带的人们就会组队比谁的锣鼓敲得最响亮,此时火旺灯明的景象会在元宵节持续一整晚。咸安大屋雷祭月是一项传统中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打破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惯例,有着鲜明的民间信俗及道教仪式的特点,对研究中秋节俗流变具有重要价值。2.经济发展影响地域的生产总值(GDP)可以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联系率可以衡量地区常住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与非遗项目空间分布的

27、内在联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由沿海到内陆出现递减的现象,西部以及东北地区数量相对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正相关关系14。咸宁市 GDP 排名靠前的为赤壁市、咸安区,它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与人口规模、区域经济水平在空间上的吻合程度高,空间分布状况联系也更紧密。(三)政府保护管理政府合理适度的管理和有效的开发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不论是在发展较好的城区,还是偏远的乡村,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依赖于112023 年第 4 期 黎 锁: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基于 3 级 103 项数据的分析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法律保护。政府

28、主导评定非遗项目、评定传承人以及分级制度和完整的保护名录,突出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咸宁市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县文化馆(局)、县人民政府、非遗保护中心、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等政府单位来进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例如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提琴戏的传承单位。由此可见,政府在非遗的保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什么样的非遗?开发哪里的非遗?这些问题主导权由政府掌握。而非遗经费支持、场馆建设、发展计划、活动时间地点等非遗事项也离不开政府的策划,因此,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布局中产生了直接影响。四、结论与讨论(一)结论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保护传

29、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要文化自信,如何使非遗活态化传承,在开发利用中留住乡愁,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文中通过数理统计、核密度分析、丰度系数分析等方法对咸宁市国家、省、市 3 级共 103 项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咸宁市非遗东北密集西南稀少,空间布局形成凝聚状,集聚特征显著,即通山县为高密度核心区,咸安区为次核心区,其他县市分布较为分散。在非遗十大类型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占比重最大,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次之,曲艺类非遗项目仍是空缺状态。咸宁市非遗保护与开发仍有较大的潜

30、力。第二,从结构上看,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呈金字塔形分布,级别越低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从区域空间分布上看,通山县、咸安区非遗项目数量较多,嘉鱼县的非遗项目数量较少,其他县市空间分布较均衡。第三,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政府管理三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河流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对咸宁市非遗分布格局影响较大,此外,荆楚文化、政府政策对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容忽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越密集的区域,非遗项目空间分布越多。(二)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灵魂,也是其走向未来的力

31、量源泉。布尔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理论,他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让文化资本借助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商品。因此,在区域发展进程中,要让非遗资源转化为地方文化资本,而如何利用咸宁市非遗空间分布特点,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振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对咸宁构建“一主四带”全域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加大民间非遗的挖掘和申报工作,提高非遗项目的利用转化效率。以非遗传承为纽带,打造一批以长江为场景的非遗精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咸宁 3 级103 项非遗的传承活力。同时推进非遗进校园,让非遗更好地活态化传承,打造非遗研学游路线、非遗快闪等特色项目,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讲好

32、新时代咸宁故事。其二,建立非遗生态保护区,各区域协同合作进行整体化保护,推进“非遗+旅游”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旅游是一种通过对社会和自然界的体验实现自我认识的方式,旅游的过程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个体出于对“自我”身份认同需求,通过旅游来寻找个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自我身份的建构。因此,个体在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个人的文化认同过程15。可以依托咸宁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串联通城黄袍山、崇阳金塘镇、通山大路乡等红色遗址,对接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重塑咸宁非遗文化内涵,开展跨区域合作,增强非遗旅游实践和提升民众文化认同感。其三,加强咸宁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着力构建“一核引领、

33、两翼腾飞、三区联动”的文旅新发展格局。利用咸宁非遗空间分布和集聚特点,不断增强非遗与文创产业之间的耦合度,整合非遗资源,直接与旅游景点对接,实现供需互补与平衡。同时要积极探索新时代非遗的智能传播路径,拓展多维文化空间,实现非遗立体化、活态化、场景化传承与保护。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现代建构时,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市场经济适应、与现代语境相符。(下转第 69 页)21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总第 43 卷相靠拢,尤其在青派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相信经过时代不断的发展,湛江城区粤方言会、广州话二者间的差异会不断减小,甚至完全与广州话相同。而这一现象不仅是湛江城区粤方言的发展方向,也

34、是全省各地区粤方言的整体走向。注释: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语文出版社,2001:200.张洪年21 世纪的香港粤语:一个新语音系统的形成,载第八届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9-152.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4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194.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语文出版社,2001:182.参考文献:1 陈佩瑜.粤方言与侗台语语音系统的比较C/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2 高华年.粤方言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C/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3 何科根,李健

35、.化州话及其声韵调特点C/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4 李荣,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5 李新魁.广东的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6 麦耘.广州话介音问题商榷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7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8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第 2 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9 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张洪年.21 世纪的香港粤方言:一个新语音系统的形成C/第八届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 湛江

36、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责任编辑:彭茜珍(上接第 12 页)参考文献:1 万齐元,杨飏.深挖咸宁“五乡”资源铸造鄂南生态品牌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7-10.2 KIM S,WHITFORD M,ARCODIA C.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 sustainable tourism re-source: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actitionersper-spectivesJ.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19,14(

37、5-6):422-435.3 HANNEWIJK B,VINELLA F L,KHAN V J,et al.Captu-ring the citys heritage on-the-go:Design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crowdsourced cultural heritage J.Sustain-ability,2020,12(6):2429.4 张文元,李晓旭,谈国新,孙传明.针灸铜人三维可视化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36(7):2054-2058+2064.5 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

38、1):140-146.6 陈慕琳,胡娟,邱小梅.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3(3):415-424.7 姜付高.我国滨海体育旅游带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薛明月,王成新,窦旺胜,等.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4):94-99.9 刘宇,何小芊.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其旅游开发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4):311-315.1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

39、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18):22-45.11 刘进清,赵峻,武鹏.从鄂南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探析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6):143-147+161.12 李龙章,彭明祺,向绪成,王然.湖北通城尧家林遗址的试掘J.江汉考古,1983(3):1-12+62-107.13 刘纪兴.荆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新特质简论J.政策,2007(2):41-43.14 吴清,李细归,张明.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经济地理,2015,35(6):175-183.15 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2):89-100.责任编辑:彭茜珍962023 年第 4 期 杜尚华:湛江城区粤方言韵母和声调共时差异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