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宁波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30483 上传时间:2024-11-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宁波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宁波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宁波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宁波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宁波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宁 波 市 水 利 局二O O六年五月前 言“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不断深入,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发展和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水利发展“十五”目标完成良好,为“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六大联动”、“平安宁波”两大战略和建设生态市等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利既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又要克服资源、资金、体制、生态等制约因素,从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科学调度运行,为全社会提供防

2、洪、供水和水环境安全保障,全面提升水利支撑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遵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根据部、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和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在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专题研究、广泛听取各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宁波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今后五年全市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发展布局、主要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编制各类水利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依据,也是履行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目

3、录第一章 水利发展现状与形势11.1 “十五”成就11.2 面临的形势7第二章 总体思路132.1 指导思想132.2 基本原则132.3 总体思路14第三章 发展目标183.1 防洪减灾183.2 供水安全193.3 节约用水193.4 水环境和生态治理193.5 水文及水利信息化203.6 滩涂围垦203.7 水利改革与管理213.8 2020年展望22第四章 重点建设项目244.1 水源调蓄工程244.2 洪(潮)涝治理工程264.3 千里河道整治工程274.4 农村水利建设工程284.5 水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建设工程294.6 滩涂围垦工程294.7 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294.8

4、专项工程30第五章 水利管理315.1 水利的社会管理315.2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315.3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325.4 水利基础工作32第六章 投资规模和资金平衡336.1 投资需求336.2 项目计划安排336.3 资金平衡预测34第七章 保障措施367.1 加强组织领导367.2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367.3 保障资金投入367.4 强化依法行政377.5 扩大社会参与程度37附 表附 图第一章 水利发展现状与形势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365km2,人口556.7万,辖6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

5、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4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户籍)44000元。到2010年,宁波要力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宁波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左右,其中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5亿m3,目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350m3,为全国、全省平均数的60%。宁波市境内河流众多,平原河网密布,山溪源短流急,境内水系由甬江流域和象山港三门湾区独流入海水系组成,其中甬江流域面积4518km2,是我市人口集聚、经济最为

6、发达的区域;全市海岸线总长1500余公里,由于海岸和河口处东海强潮区,受气象、地理影响经常遭受风暴潮和旱、涝危害,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长期以来,宁波水利发展得到国家、省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水利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1997年以来,水利发展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相继实施了“标准海塘”、“城市防洪”、“水资源调蓄工程”、“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百库保安”等工程建设,全市水利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1.1 “十五”成就1.1.1 “十五”水利计划执行情况按照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我市加大了水利投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2001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5亿元,

7、是“九五”水利投入的2.5倍,实际完成投资是“十五”拟定投资计划的138%。主要建设成就:防洪治涝。沿海标准海塘建设扫尾全面完成,累计建成标准海塘444公里,抗台御潮能力全面提升;城市防洪工程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累计建成标准堤防130公里,城市堤防焕然一新,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四明湖、十字路、三溪浦、横溪等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相继完成,对700多座小型水库、山塘进行了维修加固,水库安全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慈溪西部排涝工程等区域治理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鄞东南平原重要排涝项目甬新河工程全面开工,剡江堤防加固和蟹浦闸外移、淡水泓闸外移、徐家浦闸外移等流域治理后续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沿海重要地段海

8、塘已具备50年一遇以上防台(潮)能力;宁波城区防洪(潮)标准总体达到100年一遇,县级城镇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水平。水资源调蓄。建成了象山隔溪张水库和宁海白溪水库,新增供水能力2亿m3;周公宅水库和宁海西溪、象山上张、鄞州溪下、余姚双溪口水库以及宁海力洋水库加固扩容工程等相继开工,其中鄞州溪下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白溪水库至宁波、白溪水库至象山、上虞汤浦水库至慈溪等引调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开工建设,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和钦寸水库及引水工程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全面组织实施,已解困和改善70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困难问题。通过开展一大批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全市

9、水利工程的年供水能力达到21亿多m3,有效缓解了城乡用水快速增长带来的区域性缺水矛盾。农田水利。通过农田灌排设施建设与改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完成重要小流域治理20多条;四明湖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全市建成喷滴灌工程超百个,受益面积超万亩;农田亩均灌溉水量已由2000年的380 m3减少到2005年的262 m3。水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至2005年底,“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实施三年累计建设清水河道670公里,一批整治后的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 全市城乡河道普遍推行了保洁制度,一、二类河道和穿镇过村三类河道的保洁率达到85%以上;白溪、皎口、横山、亭下等城市集中供水

10、水源地的水源保护项目有序实施,水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得到了明显加强。滩涂资源开发。慈溪四灶浦两侧、淡水泓、镇海泥螺山、北仑洋沙山、余姚治江围涂一期等围涂工程相继建成,围成面积达13万亩;慈溪徐家浦两侧、象山大目涂二期、宁海蛇蟠涂等围涂工程进展顺利,在围面积达14万亩,可有效缓解我市土地紧张矛盾;奉化红胜海塘续建(围涂)、镇海新泓口、宁海下洋涂、北仑峙南峙北、梅山七姓涂、余姚治江围涂二期等围涂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奠定了“十一五”建设基础。水利信息化。积极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水利,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应用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建成了市、县水利(防汛)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和用于远程会商的防汛会

11、商系统;建成了以市防指为中心,市辖8个县(市)区和5座大型水库为分中心的水情雨情遥测网络,测站总数达到206个;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初步建立了对大型水库、重要闸门和重要河段的实时监视监控;建立了水情查询显示系统、数据库系统和防灾减灾模型系统;初步建立了水利工程信息服务系统;市和县(市、区)水利(防汛)部门及大型水库建立了局域网。1.1.2 水利改革与管理进展情况规划工作得到加强。甬江流域综合规划已由省政府批准;宁波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宁波市市区河道整治规划、奉化江干流堤线规划已由市政府批转实施;与此同时,编制完成了宁波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宁波市水质监测规划、宁波市鄞东南排涝规划、浙江省千库保安工

12、程宁波市专项规划、宁波市滩涂围垦计划(20032007年)、宁波市姚江干流堤线规划和宁波市千里清水河道实施计划(20032007年)等专项规划。围绕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了宁波市向曹娥江引水专题研究、宁波市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鄞东南、鄞西、姚江水系互通方案研究以及大嵩地区水资源研究等专题研究。建设管理与质量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有关推行 “三制”、加强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全市水利建设普遍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度在各项工程建设中全面推开,建设监理工作走上了正轨,加强了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施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全面实施了取水

13、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社会用水活动;加强了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优化配置,对城市供水区供水水源实行统一调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十五”期间,市人大、市政府颁布了宁波市河道管理条例、宁波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宁波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水法规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以提高水政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持久地宣传水法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调处水事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改革。开展了水库标准化建设,强化了对水库、海塘等水利工程的巡查管理与安全考核;进行了水

14、利工程供水价格的调整。与此同时,通过盘活水利资产、土地增值投资、银行融资等方式,水利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筹资领域进一步拓宽。1.1.3 “十五”期末水利发展的主要统计指标到200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06座,其中大型水库5座、中型22座(包括溪下)、小型379座,总库容达15.92亿m3,修筑江堤、海塘1000多公里,建成各类水闸近千座,疏浚整治河道6000多公里,初步形成了防台(潮)和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框架,有效控制了台、潮、洪、涝等常遇灾害,减少了损失;全市现状水利工程已形成约21亿多m3 的年供水能力,2005年全市用(供)水总量达到20.1亿m3,其中生活及工业用水量9.7

15、亿m3,农林牧渔用水量9.5亿m3,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全市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9处,发展机电排灌动力17.5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2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81.7%,初步形成了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全市小水电装机容量近10万千瓦,累计围垦造田面积达到60多万亩;至今,已颁布了宁波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宁波市防洪条例、宁波市河道管理条例、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管理条例和宁波市城市供水与节约用水条例、宁波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及行政规章,初步形成了水法规框架与水管理体系;相继完成了甬江流域防洪规划、甬江流域综合规划、宁波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一批防洪、水资源及水环境整治等专业规划

16、,有效地指导全市水利建设,保障了水利建设有序进行。水利发展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11 “十五”期末水利发展主要统计指标项 目单位2000年底2005年备 注一、防洪除涝1、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达标率%3080按面积计2、城市防洪标准达标比例%30100按个数计3、堤防达标比例(三级以上堤防)%1555按长度计4、已建水库总库容亿m313.6715.925、除涝面积千公顷64.7566.553年一遇以上二、节约用水6、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1791727、节水灌溉面积千公顷1081118、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00

17、.559、农田实灌用水量m3/亩380262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3011、单位GDP用水量m315882三、水资源开发利用12、总供水能力亿m319.021.313、总供水量亿m318.520.114、城市居民饮用水达标率%959815、农村居民饮用水达标率%608516、解困改善农村饮水困难人口万人79.270四、水资源保护17、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098.218、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356019、水域面积千公顷15.2216.0220、河道综合治理长度千米670五、水土保持21、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千公顷516711六、其 他22、水利投资亿元/年11.73523、围垦面积(

18、“十五”期间累计)千公顷8.71.2 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水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全社会对水利的需求不断跃升,水利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又存在严竣的挑战。1.2.1 需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到2010年、2020年与水利发展相关的计划发展预期指标为:经济发展: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4200亿元(人均约8000美元),2020年达到10000亿元(人均约15000美元);市域常住人口:2010年为730万,城市化水平65%;2020年为81

19、0万,城市化水平70%以上;防洪:到2020年,中心城区三江片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镇海、北仑片防洪(潮)标准为100年一遇,县(市)城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重要城镇按20年一遇设防;排涝:中心城区为20年一遇24小时雨量当天排出不受淹,农业保留区为20年一遇三天雨量三天排出不受淹; 供水:到2010年,全市需水总量约26亿m3,其中中心城需水总量为254万吨/日;到2020年,全市需水总量约31亿m3,其中中心城需水总量为295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河网面积率控制:中心城达到56%,郊区及农村达到810%;社会与城市发展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国

20、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从“十一五”到2020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水利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饮水安全需求,不断提高城乡生活用水的供水保证率和供水水质标准,保障城乡饮水安全;二是防洪安全需求,解决好城市(镇)、沿海、主要江河及流域、重要经济区的防风暴潮与防洪治涝安全问题,建立和完善更为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三是经济发展需求,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供水总量、水质、水资源的跨区域与行业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加快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优化供水结构,提供经济用水保障;四是建设

21、新农村需求,继续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提高农田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五是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宁波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应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水利要保证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利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保障人民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坚持全面发展,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增强水利自身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推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处理好“六大联动”的关系,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

22、律,建立洪(台)风险管理,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对水利发展的需求。为适应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形势,水利需要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等体制和水价机制等改革的步伐,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1.2.2 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适应宁波流域和区域自然状况复杂,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人口众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构成很大压力,加之一些地方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导致洪水风险加剧,用水浪费严重,水环境恶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水问题。一是

23、防御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仍然偏低。由于流域防洪规划实施尚未全部完成,特别是姚江、奉化江干流等重要堤防等级偏低,平原地区总体排涝能力只有510年一遇,城市排涝能力有限,山区为数众多的小流域抵御突发性山洪的能力薄弱,山塘水库保安工程尚未全部实施,河道整治刚刚起步,加上人为填堵及建设违章挤占河道与水域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因此,遇大范围、高强度的风暴潮和局部强降雨引起的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仍然巨大。同时,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财富进一步向重点防台防洪保护区特别是城市、沿海集聚,使台潮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和风险程度同步增长,重要城镇、重要经济区、沿海工业区等对防洪涝安全提

24、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和公众需要享有更高标准的防洪涝安全保障。因此,洪涝灾害威胁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区域性、季节性缺水形势依然严峻。我市城乡供水在今后1015年内仍将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区域性、季节性缺水将是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长期矛盾。根据宁波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需(用)水总量(P=90%)将分别达到26亿m3和31亿m3左右。在现状工程条件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与规划期内需(用)水要求相比缺水达510亿m3,而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资源型缺水的宁波来说,在未来1020年内强化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也是水利面临的巨大挑

25、战。三是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由于库区移民和水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等先天不足,加上库区林牧经济的发展和内源性污染的加重,一部分水库在不同年份的不同时段出现水质超标现象,水源地水质保护措施尚未根本落实,总体上水质富营养化趋势。由于宁波二十多年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水环境高负荷超载,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仍然很严重,造成水资源不同程度遭受污染,特别是平原河网水污染尤为突出。虽然我市城市和工业水污染治理在不断加强,但我市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又相当突出,生态环境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四是水利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目前,

26、水位、墒情、蒸发等信息采集的自动测报站点少,区域代表性差,信息共享困难;多数水文站点设施老化失修,水情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在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管理、水环境监测、水情、工况、灾情等信息的采集、传输方面可靠性差、信息量小;市、县区域之间水利信息难于交换和共享。五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问题突出。全市二类(病害)、三类(危险)水库约占水库总数的1/4,各类病险水闸有100多座。沿海标准海塘沉降严重,局部地段塘顶路面与塘身脱空;山区河溪道堤防标准低、质量差,存在防洪隐患;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显薄弱,灌区不少骨干建筑物和排涝泵站老化失修,量大面广的小型农田设施破损严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与社会

27、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矛盾突出。六是水利改革和社会管理亟待加强。由于水利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较大,水行政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洪水风险管理、水量分配与水权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制度等方面,权威、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政府管理涉水事务的规划、政策、制度还不完善,水利尚未充分发挥在规范和约束社会水事行为方面的社会管理职能与作用。1.2.3 机遇与挑战机遇。一是水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水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水患意识和节水保护观念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水利建设,不断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水管理制度,对强化依法行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经济社会发

28、展迫切要求加快水利建设。从“十一五”到2020年,我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正孕育着新一轮飞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化、城市化需要提供高标准的水利公共服务,水利发展的需求动力强劲;三是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为增加投入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市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全社会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化、市场化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水利发展提供了空间。深化水利改革,将不断推进水商品、水市场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将有利于促进水利产品和服务的合

29、理价格体系的形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进程。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形成利益共亨、良性互动的水利发展格局。五是拥有较好的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基础。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同时在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水利科技进步与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水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为水利发展创造了条件。挑战。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往人们对水习惯于无节制地使用,忽视了水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态、环境功能,缺乏节约保护意识;一些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水资源条件,导致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防洪、水

30、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各地普遍存在违章填堵、挤占河道与水域,侵占洪水行泄和调蓄空间以及用水浪费、污染水资源等突出问题,加重了治水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加了防洪、水资源配置的难度和成本。二是政策调控的影响。根据经济发展走势,国家将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国债投资规模逐步减少,银行融资、建设用地管理和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审批将更加严格,折迁安置、占地补偿等政策处理的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生态环境影响的制约,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必将影响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建设进度,成为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水利建设投入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水利是公益性很强

31、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财务收益率低、社会筹资难等特点。长期以来,水利建设投入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到目前易于实施的水利工程已相继实施,未来治水和水资源开发以及水环境治理的难度与成本将越来越高,投资约束会影响规划项目的实施和水利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问题突出。涉水事务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未理顺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水利工程水价和水利公共服务的价格长期背离,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良性运行。五是水利规划、项目前

32、期工作滞后,项目安排后续乏力;水利技术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不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也是制约水利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二章 总体思路2.1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路子,努力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33、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治水理念的转变;切实加强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坚持全面统筹协调的原则。立足市情,把握全局,使水利发展目标、规模、速度、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要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水利发展的需求,处理好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重点骨干与中小工程的关系,注重建设与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更

34、新改造与新建扩建并重,把握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结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深化各项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坚持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突出重点,注重效益与操作性的原则。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水利发展方向及模式、水利发展目标、规划布局与重大工程建设、政府对水利的社会公共管理、水利改革与创新等5个方面的研究,提高规划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使规划既能符合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又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

35、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2.3 总体思路围绕构建防洪、供水、水环境三大安全体系,以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和提高水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为主线,一手抓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要求;另一手抓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努力开创水利管理与服务的新局面。2.3.1 在防洪减灾方面根据我市水利设施现状和人口集聚情况,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继续构建上拦、中疏、下泄、御潮的防洪(潮)工程体系。以流域治理为中心,以标准海塘、干支流控制性工程、重要河段防洪堤防和重点区域骨干排涝工程为基础,以防汛信息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各级防汛指挥

36、系统为支撑,进一步完善全市防汛减灾体系。山区、半山区要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以提高现有水利设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大水库保安建设与管理力度,积极整治小流域,加快水利管理现代化建设。平原地区是我市经济和人口的集聚地,从水利防洪工程体系现状分析,平原涝灾仍是防洪减灾中的软肋,是今后一个时期防洪工程建设的重点。要加快奉化江、姚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的堤防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加大骨干河网体系建设和沿江、沿海排涝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改善市区及姚慈平原的排涝条件,提高排洪治涝能力。沿海地区要首先确保已建标准海塘达到防台(潮)设计能力,重点抓好海塘管理和加固达标,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高

37、部分海塘的防台(潮)标准。非工程措施方面,进一步加强防灾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奉化江、姚江流域洪水调度数学模型,建成防汛指挥系统基础资料数据库和应用服务支撑系统,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自动化测报设施,建立和完善预警避险机制,提高防汛科学决策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2.3.2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按照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原则,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为核心,以确保城乡居民优质饮用水供给为首要任务,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协调各区域、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通过建立和完善“三源一网”(水库水源、河网水源和境外引水水源,输(引)水管网)的水资源调度与配置系统,

38、不断完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在符合治江和海洋功能区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沿海地区滩涂资源的优势,合理开发滩涂资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土地后备资源,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把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放在首位,积极推进城市供水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分质供水,促进优水优用,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重点解决好农民饮用水解困和水质达标问题。把解决区域性供水矛盾放在突出位置,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加快境外引水和区域性调水工程建设。加大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统一调度的力度,逐步建立市场调节和行政配置相结合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9、。开展洪水资源利用研究,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蓄水供水潜力。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探索建立季节性、阶梯式水价体系,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中水回用水平。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产品质量作为农业节水的主要载体,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合理开发沿海滩涂资源。2.3.3 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建设方面坚持以水功能水环境区划为依据,以水功能水环境达标为目标,采取保护为主、生态修复与工程性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切实加强水域保护、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建设,为生态市建设服务。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根据水功能水环境区划,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加大集中饮用水水源址库区水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监管,建立和完善

40、入河排污口申报审核、水域纳污总量控制、水质监测、超标预警等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域保护和河网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恢复提高河网排涝、供水、环境等综合功能。发挥水利工程在水资源配置上的优势,通过水资源在时空上的调配,为城乡水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服务。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及落实“三同时”制度的监督管理,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发挥江南地区生态修复能力强的优势,以预防保护为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从区域而言,西部山区及南部丘陵地区,要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继续实施水源地环境整治与水源保护工程,探索并逐步建立促进水资源保护补偿与长效管理机制;平原农村地区采用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相结

41、合,重点加强污染源控制,以搞活水体、恢复河道水环境为目标,加大清水河道建设力度;在城市、城镇,要加强规划控制和水政监察,结合城市建设,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探索与实践水生态功能生物修复技术。2.3.4 在农村水利与水文设施建设方面以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民投工投劳取消后,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减少,设施老化严重等新问题,研究与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新的机制,合理划分事权;做好区域性灌排设施规划,加强灌区配套改造,完善农田小型灌排设施。调整、完善水文测报站网,加快水资源监测分中心和水文巡测报中心建设,构建水文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应用服务的自动化体系,提高

42、水文水资源预测报水平。第三章 发展目标3.1 防洪减灾以保障全市经济活动和社会安全为核心,建立防洪工程体系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治涝减灾体系,有效控制常遇风暴潮与洪涝;遇设计防御标准内风暴潮、洪涝时,全市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受影响;遇超标准风暴潮、洪涝时,有预定方案与应急措施,确保社会稳定,将洪涝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城市防洪:宁波中心城区全面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县级城区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制镇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重要江堤:重点保护区干流堤防按规划达标,其中甬江全河段达到100年一遇;奉化江干流宁波市区段达到100年一遇,其余基本达到20年一遇;奉化县江城

43、关段和宁海杨溪城关段及颜公河干流达到50年一遇;余姚江干流宁波市区段达到100年一遇,余姚城区段达到50年一遇,实施余姚江干流堤防后续工程。 沿海海塘:沿海海塘保护区达到标准海塘建设规划确定的防御标准;已建标准海塘全部按防台(潮)设计标准达标,配套完善出海水闸并与海塘同标准达标。流域治涝:结合水库、堤防建设和骨干河道整冶,基本建成流域综合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姚慈片、江北镇海片、北仑片和鄞东南等重点平原排涝达到10年一遇以上,其他平原排涝基本达到10年一遇;重点小流域基本得到治理。 水库、水闸保安:全面完成小(一)型以上水库和大中型水闸的除险、维修加固。3.2 供水安全遇偏枯年份,社会各项用水得到

44、保证;遇枯水年份,城乡生活和重要工业用水得到保证,其他生产用水不受大的影响;全市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供水能力:到2010年,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6亿m3,总供水能力提高到27亿m3;其中宁波市区年水源供给能力达到270万吨/日;慈溪、象山等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解决;基本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逐步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供水水质: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库水质保持和达到地表水II类以上标准,农村河网和独流入海水系控制在地表水II类标准,达标率95%以上。3.3 节约用水实施城市分质供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中水利用水平,基本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建成节水型城市。

45、工业节水: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40m3以下。城镇生活节水:到2010年,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5%以下,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0%。农业节水:到2010年,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农业灌溉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重由现状45%下降到36%。3.4 水环境和生态治理建立全市水资源监测网络;规范入河排污口审核,对入河排污总量进行控制;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使我市城乡水环境有较大好转。水资源保护:全市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立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

46、,水库、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得到控制和改善。水环境治理:城区河网水面率控制在5%以上,农村河网水面率控制在8%以上。全面完成“千里清水河道”实施计划确定的建设任务,重点小流域基本得到整治。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率达到100%;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3.5 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基本实现水文测站设施标准化、水情信息传输网络化、水文预报科学化和行业管理规范化;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专业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水文基础设施:调整和完善水文站网;加强现有测站和新设站点标准化建设,使国家重要水文站测洪能力要达到100年一遇洪水标准,省级重要水文站测洪能力要达到50100年一遇洪水标准,一般水文站测洪能力要达到3050年一遇洪水标准,水文站主要测验设施应能抵御100年一遇洪水,沿海地区的水文设施应能抵御12级台风。水利信息化:基本建成信息采集系统和重要水利设施的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建成基础数据库和应用服务支撑系统;建设决策支持辅助系统、水资源调度、水资源保护管理系统,基本实现河道及水工程设施资料的数字化;逐步实现重要水闸、泵站等控制的智能化;实现信息共享和传递,水利信息化水平与“数字宁波”建设水平相适应。3.6 滩涂围垦有效开发和集约利用沿海滩涂资源,促进城乡建设对土地资源需求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