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②.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4、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2、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2).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教具准备
课件、分子结构模型及化学变化微观实质动画、品红溶液、水、烧杯、
两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
4、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知
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用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阅读课件资料]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分子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离子,并感性认识到分子的第一个性质。
(二)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实验](3—1)向盛冷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向盛热水的烧杯中也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酚酞溶液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如图所示。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浓氨水仍为无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浓氨水具有物理性质:挥发性,挥发出氨分子,氨分子不断的运动。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酚酞分子运动速度很慢没有运动到烧杯B中,所以浓氨水仍为无色。
引起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
[提问]如右图所示,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压?为什么?
[回答]吸入空气的注射器容易推压。空气中分子间的间隙比水中的分子间隙大。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大,故气体容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故不容易被压缩。
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知识生活化、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思考]分别取50 mL水与50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100 mL?
[回答]把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100 mL,而是小于100 mL。
[追问]原因呢?
[回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定式思维。同时降低学习难度。
[课件动画]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展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并借助于分子结构模型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提问]该变化属于 ,发生了变化的微粒是 ,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和 。这个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和 。
[回答] 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发生了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个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课件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提问]该变化属于 ,发生了变化的微粒是 ,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和 。这个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和 。
[回答] 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发生了变化的微粒是氧化汞分子,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汞原子和氧原子。这个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汞原子和氧原子。
考虑到分子与原子的定义枯燥难懂,分析上述变化过程,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并且让学生学会要从多层面分析问题,剖析本质。
[讲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总结]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板书]2、分子、原子的概念
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试一试]书写水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填空]水由 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氢气由 构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氧气由 构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讲解]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
[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生变化时。分子的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设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科学呢?
这是本节课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展示课件,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学生通过观察生动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使概念形象化,帮助深刻认识分子。从而顺利的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板书]分子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思考]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吗?
加深对分子定义的理解,拓展思维。
[设问]你学到了什么?略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收获,查漏补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布置作业]习题1、2、3、4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2、分子、原子的概念
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简明扼要,便于学生记录理解。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参与多。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学习内容虽然多,但结构清晰、明确。讲解过程中及时纠错。我在做演示实验时,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师生间积极互动。每个知识点后选择适合的巩固练习,由问题引出讨论,再得出结论。
不足之处 学生在运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表达不够具体。
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严谨,没有废话,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引导到位,注意每个细节,强调注意事项。操作细节由学生说效果比老师说效果好,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有助于今后学生独立实验时可以顺利进行实验。
教师善于抽象知识生活化,利用分子结构模型形象化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分子、原子等。
教师缺乏激情,以后改进。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