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自 评 报 告山东烟台二九年十月目 录 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1 第二部分 评建工作3 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5一、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素质” 5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7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9四、加强专业建设,彰显学校特色11五、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12六、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14七、重视招生就业,促进持续发展15 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17 一、存在问题17二、整改措施17山东省教育厅: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6年开始进行评建工作。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职业
2、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办学目标定位更加准确,办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日益优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我校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进行了自评,自评结论为“通过”。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第一部分 学校概况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莱阳专区中医学校,1972年更名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现有莱阳校区和烟台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60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面积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亿元。拥有护理技能中心等
3、7个实训中心,医学实验中心和药学实验中心2个中心实验室,中药标本陈列馆和人体生命科学馆2个标本陈列馆,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68.2万元。中药标本陈列馆馆藏标本12700余种,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规模较大的中药标本陈列馆之一。人体生命科学馆陈列标本1104件(套),其中的“十四经脉电动塑化标本”体现了中医特色。图书馆藏书55.9万册(其中电子期刊数据库容量1.4TB,折合图书28.6万册)。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1万M,计算机终端1200余台,有14个网络应用系统,84个多媒体教室。建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校外实习基地123处。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能满足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
4、、生活、成才的需要。学校实行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共管,以省卫生厅为主的管理体制。党政管理机构设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宣传统战部、财务处、监察审计处、教务与科研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总务处。教学、教辅机构设中医系、中药系、针灸推拿与康复保健系、护理系、公共教学部、西医教学部、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教职工339人,其中专任教师201人,副高级以上职称78人,占专任教师38.8%;“双师素质”教师106人,占专任教师52.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0人,占专任教师39.8%;校外兼职教师235人,校外兼课教师27人。设中医学、中药、针灸推拿、护理、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学
5、、连锁经营管理(医药方向)、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技术、医学营养和家政服务(康复保健方向)等12个专业。在校生7116人,生源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五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于当地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的办学思路,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学校逐步成为一所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先后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医学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第二部分
6、评建工作学校根据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早起步,早规范,早建设”的评建工作思路,早在2006年上半年即成立了评估领导小组,组建了评估办公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发布后,学校及时调整评估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评估工作坚持以16号文件精神为主线,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要求,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评建办公室具体抓,部门领导分项抓”的评建工作模式,制定迎评实施
7、方案,召开评估动员大会,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强化职业教育理念,分解指标,明确责任,全员动员,务求实效。通过三年评建工作,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8月烟台新校区正式启用。烟台校区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现入住学生3009人。建设了护理技能中心、临床技能中心、针推康复实践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基础实践教学中心、中药实践教学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建设了2个中心实验室,2个标本陈列馆。烟台校区的建设和启用,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2.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学校有1人被授
8、予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1人被授予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被授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称号,1人当选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当选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1人被聘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被聘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引进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3.教学科研成果明显。中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中药实践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5个;建设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炮制技术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针灸推拿技术、
9、正常人体结构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学校教师主编的中药鉴定学、中医护理学基础等18部教材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中药鉴定学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中药炮制学、经络腧穴学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药炮制操作技能(录像片)被评为教育部优秀课件。近三年,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厅局级课题27项,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4.学校管理科学有序。围绕办学目标和定位,学校着力加强决策管理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果断决策,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坚持教代会制度,不断推进校务公开,出台和修订了管理规章制度120余项,学
10、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作效率和干部的执行力明显提高,校系两级管理运转顺利,学校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水平进一步提高。5.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医药农村50项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其成果和经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应用;承担了全省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的任务,累计培训学员5000余人,为提高我省广大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省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培训保健按摩师、育婴师等2100余人;指导平邑县万亩金银花、莱阳市千亩北沙参规范化种植,受到药农欢迎;对崂山、沂山、昆嵛山等地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普查,基本理清了山东省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推动了当地
11、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荷兰青白中医学院培训中医药学员6届288人,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随着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声誉也进一步提高。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训中心四个亮点,立足于基层卫生事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巩固特色,规范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逐步把学校
12、建成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中医药学校,积极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一、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素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战略方针,把师资队伍建设置于关系学校兴衰的战略高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要求,学校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初步建设了一支作风好、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崇尚教师职业道德。学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在教师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优良作风;制定了师德建设规范,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每年
13、进行师德师风培训,进行“师德标兵”、“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选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了教师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1人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2.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学校制定了关于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若干意见、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双师素质”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数量的52.7%。学校通过各实习医院、企业聘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一线技术人才组
14、成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48.4%。3.加大培养引进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通过培养、引进、聘用等多种措施,加大人才内培外引力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培养现有人才。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到医院、企业顶岗挂职锻炼。2006年以来,专任教师中4人博士毕业,28人取得硕士学位,尚有28名教师正攻读硕士学位。93名教师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制订了“123”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2009年评出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人,对建设学术梯队,培养学术骨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高度重
15、视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选送了8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医学院校担任访问学者。评选出第一届校级教学名师3人,第一届教学新星7人。二是引进急需人才。近3年,学校共引进专任教师51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33人,充实了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师资不足以及师资队伍学历、学缘结构存在的问题。三是聘用高层次人才。学校聘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等十几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学术讲座等横向交流与指导活动,开阔了师生眼界,拓宽了教师的学术视野。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工作学校坚持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
16、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和育人模式。通过学习16号文件,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开展教学质量年等活动,全校上下树立了职业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学观念,实现了育人模式的五个转变:由传统的单纯专业知识掌握模式,向专业知识掌握与整体素质提高并举模式转变,突出全面发展的思路;由传统的单纯灌注知识模式,向知识与能力并重模式转变,突出职
17、业能力培养;由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模式转变,突出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由传统的中医药教育过多强调学科系统性模式,向技能培养与理论教学兼顾模式转变,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由传统的专业能力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医能药、能中能西、能治能防能护的全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突出实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更好地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学校改变了“本科压缩型”的传统专科教育模式,以职业教育理念为统领,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的改革。目前中药专业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
18、容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改革。该专业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结合职业岗位的内涵标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调整、优化组合。3.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学校认真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新路子,寻求更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围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启动了教学改革项目,目前,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适合职业教育的需要,且颇具专业特色。同
19、时,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虚拟教学环境、建立多媒体实训室与教室、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搭建了开放式师生互动平台、重视教学扩展资源收集和建设工作。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均能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按照“适时、适当、适度”原则,优化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4.以精品课程为突破口,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学校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出台了10余份文件,做到了五个到位,即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制度保障、政策到位;加强建设、投入到位;专项资金、激励到位;完善监督、考核到位。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引进了2个精品课程制作平台,所有精品课
20、程的教学资源均免费共享,并实现同步答疑,形成了全员参与创建精品课程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学校始终重视实践教学,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细化教学管理措施,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1.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逐步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先后3次组织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纳入了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切合高等技术应用型人
21、才的培养目标。2.改善实践条件,强化教学管理。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条件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了护理技能中心等7个实训中心,学校建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省内外123所县级以上医院、医药企业建成校外实习基地。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范、实习教学条例、实习生守则、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临床带教教师执教规范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初步建立了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校定期巡查的实习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能力。学校与驻地劳动保障
22、部门联合组织岗位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让学生通过培训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求职择业创造有利条件。三年来,培训保健按摩师1400余人、育婴师435人、养老护理员267人、心理咨询师81人。小针刀技能培训385人、计算机技术培训4176人。2009年护理系454名毕业生参加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428人通过,通过率94.3%。4.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操作技能。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定期举办针灸推拿、诊断学、中药鉴定、中药炮制、基础护理等不同内容的技能比武,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在2009年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护理技能操作大赛中,学生代表队取得了团体三等奖、4项个人奖的优异成绩。在“全
23、省卫生系统中医药传统技能大赛”中,学校代表队荣获“全省卫生系统中医药传统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总成绩名列9个省直单位代表队第1名,在中药专业27名决赛选手中,学校毕业生占81.5%,在总成绩前6名选手中,学校毕业生占5名。四、加强专业建设,彰显学校特色特色专业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专业是带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整体水平,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在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力量
24、、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形成优势和特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2006年开始,学校把中药、中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学4个专业确定为学校特色专业,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专业建设水平。2008年中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中药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1.分析岗位能力,推进课程开发。学校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如中药专业,吸收中药材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机构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
25、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和岗位能力的结合更加密切。2.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条件。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教学资源建设,建成了多种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和素材库(含题库、课件库和案例库等)、网上教学支撑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制作完成了中药炮制操作技能和“中药炮制技术配套多媒体CAI课件”,获教育部优秀课件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在全国率先制作完成了中药制药技术和“中药制药技术配套多媒体CAI课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3.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用人才。中药专业每门专业课程都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
26、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从而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学校与山东沃华药业等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合同,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开展“订单式”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技能考核、实训项目比武全过程由医院护理部主持完成。由于企业全方位参与了人才培养过程,使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更为优化,取得良好效果。中药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药专业教师主持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中药专业教师主编的4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高等专科教育中药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对
27、高职中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成果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高等院校推广应用,确立了中药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五、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注重以职业教育理念统领教学工作全局,把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教学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建设优良学风等措施,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任务。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校系两级教学管理组织健全,成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的“教学督评中心”。各系部配备专职教学秘书,设置完备的专业教学教研室。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
28、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处于学校各项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理清思路,更新观念,规范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2.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学校按照规范化、流程化管理的思路,不断深化管理,制定或修订了教学管理工作条例、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等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80余项,设计了教学工作流程图8个,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11个,使教学管理有标准可依,有规则可循。根据医疗卫生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制定并有效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重视课堂教学,制定了课堂教学规范,推行课堂教学日记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实
29、习教学条例等制度,突出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指导任课教师贯彻“理实一体化”“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倡导教学中师生互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的目标。3.狠抓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全校上下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实施教学质量检查考核、教学工作督导制度、学校领导听课、动态评教、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社会评价等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4.重视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端正学生的学习风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
30、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刻苦学习、善于学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引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严格考风考纪,规范命题,严格监考环节,强化阅卷程序,实行试卷抽查制度;良好的考风有力地推动了学风建设,目前,知学、乐学、善学已在学生中蔚然成风。六、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合力机制。1.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德育教育。学校在改
31、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双文明”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提高品德素质,强化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成才欲望。近三年有4000多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发展学生党员143名。2.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学校主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统一。实施校系两级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考核制度,现有专职辅导员24人,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足、质量高、专
32、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3.加强社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学校以烛光爱心协会、校园音乐协会等22个学生社团为阵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纪念校庆五十周年”文艺演出、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充分发挥高雅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营造了教育、管理、文化活动互相融合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荣获“全省卫生系统文艺调演优秀奖”、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优秀单位”、山东省大学生第七届科技文化艺术节舞蹈大赛三等奖等表彰和奖励。4.开展心理引导,提高心理素质。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每位同学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每年开展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团队
33、训练、心理剧表演等形式,提高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还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体系等内容的课题研究,提高了心理干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2009年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学校三部作品获奖。5.重视社会实践,增强服务能力。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把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学业要求,坚持社会活动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活动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天使计划”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被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19名师生、6支团队受到省委宣传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七、重视招生就业,促进持续发展学校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将招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并
34、列入年度工作要点。1.调整生源结构,保证生源质量。为适应高职教育对生源的实际需要,逐步调整生源结构,积极拓展生源市场,注重把好办学进口关。2007年以来,第一志愿上线率均为100%,2009年新生报到率为91.2%。2.完善工作制度,促进就业工作。学校就业工作实行校系两级管理。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分明、群策群力、层层落实,确保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制定了就业工作相关规章制度,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设立了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学校年度预算。3.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学校建立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氛围。职业生涯规
35、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也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通过举办招聘模拟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拓展平台,增强同学的实战能力。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采取多种形式帮扶就业。4.建设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学校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广泛了解、收集需求信息,建立近300家用人单位信息资料库,每年举办两次大型供需见面会,10余次校内专场招聘会。三年共有近600家用人单位来学校选择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近1.2万个,是毕业生总人数的3倍。2007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7.33%,。5.做好跟踪服务,构建长效机制。学校实行
36、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分析制度,并进行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学校对2007届、2008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回访,76%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评价很满意,18%的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是基本满意。81%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第四部分 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办学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整改。一、存在问题1.职业教育理念需进一步强化。学校办高职教育时间较短,大多数教职工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深,对
37、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认识不深刻,观念上存在因循守旧和惯性思维,高职教育理念不够明晰和巩固。2.实践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完善。学校升格时间较短,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善,要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保障“教、学、做”的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化,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3.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临床实践需加强,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主要由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不够完善。4.课程体系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按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深度不够,“工学结合”紧密度不够,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进一步强化。二、整改措施1.强化
38、职业教育理念,扎实推进教学改革。继续深入学习贯彻16号文件精神,深化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引导广大教职工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快实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投入,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校外实训实习场所,充分利用医院、药企资源为学校实践教学服务。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水平。落实“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医院、药企进行临床实践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和水平;按照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聘用岗位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力争主干实践技能课程由技能水平高的兼职教师授课,力求达到紧密结合;落实“123”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引进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4.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岗位任职能力要求,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和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快精品课程建设步伐,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