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影响(下)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所受冲击要大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工业增速已经全面落后于中西部。上半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除山东增长18.5%、天津增长21%外,其他省市均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至2009年初,东部地区相对更快的用电量下滑速度反映了该地区生产企业更差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状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也显示,2008年东部地区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2.2个百分点,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盈利程度来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好于东部地区。当然,东部地区与其他
2、地区在工业增长速度和企业发展速度方面的差异,还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区域间产业转移等相关。但东部地区外向程度高、出口企业多仍然是导致东部所受冲击较大的主要原因。4、分行业来看,所有行业利润增速全线下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111月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上游行业利润增速分别大幅放缓至133.7%和37.2%,与2008年18月相比,分别下降17.1、17.9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归因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泡沫的破裂。111月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利润增速下跌至-34.1%和-13.7%,比18月锐降74.4和45,2个百分点,则主要是受产能过剩、消化高价库存的影响;化学纤维、专用设备制
3、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中下游制造业111月份利润增速大幅下降至-74.9%,9.4%,15.7%和1.1%,比18月份分别下降28.7、11.8、22、16.7个百分点,这些行业受到的冲击受主要来自于消费需求的恶化。111月建材行业利润增速下跌至27.7%,比18月下降12.6个百分点,则受到了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家从2008年上半年就开始对“两高一资”行业进行调控,因此,一些行业利润的下滑不能仅仅归因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08年8月份以后下滑速度的加速显示了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5、从不同企业规模来看,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大型企业的影响通常认为,
4、在经济周期中,大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从掌握的材料来看,沿海地区倒闭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要么为大企业代工或配套,要么直接出口。当大企业遭遇困难时,那些代工企业或配套企业便失去生存依靠。而出口型企业则是在外部需求锐减之后遭遇了“断电效应”。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结果显示,大型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这几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之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缺乏品牌观念、营销意识差、管理手段单一,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这些企业就很容易倒下。而另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商业化初期,很可能因销路和融资等原因遭遇寒冬而失去
5、生存能力。6、分企业类型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表现较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4.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下降3.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6.3%。又据国资委统计,2008年中央企业预计实现利润700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30%左右,这是2002年以来中央企业年利润首次出现下滑。与国有及外资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可谓一枝独秀。外资企业表现不佳容易理解,而国有企业糟糕的表现则多少出乎人们意料。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大都是能源行业,该行业的
6、周期性比较强,加之国内成品油和原油价格长期倒挂、电价和煤价倒挂以及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减少了石化和电力企业的利润。同时,国有企业存在的违规越权操作、风险控制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缺乏等因素也侵蚀了部分国有企业利润。此外,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过高以及不能随意裁员等因素,也缩小了国有企业降低成本的空间。总而言之,体制因素、行业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的综合导致了国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力。当然,国际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一些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但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前一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若干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一些结构调整与升级措施的实施,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
7、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行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溢价水平的扭曲,等等。这些因素与国际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共同左右着中国企业运营的总体走势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幻。三、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影响的后势展望从陆续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看,显示企业运营状况有好转、回暖的趋势,图11反映了制造业、出口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的同步反弹。其中,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标2009年1月升至51%,这应该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表明在销售和流通等非制造环节,已经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第4个月下降,2009年1月份为43.5,表明库存耗减尚未结束,但下降的产成品库存说明需求仍然存在。生产和新订单的增长与产成品库存的下降相结合,明
8、显指向工业生产的复苏。从现有数据和国家不断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来看,工业企业生产正在经历短期的“浅V型”发展,但能否实现“深V型”反转有赖于出口和内需的繁荣。如果外部经济体持续衰退,中国的出口将难以出现根本改观。从目前的主要出口国来看,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正在危机的泥潭中挣扎。从相关指标来看,其经济恶化的情况只是有所趋缓,没根本好转。美国联邦政府在不断签署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或许正在埋下更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因为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超过了世界年GDP总额。美国政府如果任由大批企业破产,必将加剧失业,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日本、德国的情况似乎更为糟糕。无论如何,经济衰退的周期都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当然
9、,除了这些国家之外,中国企业可以采取目标市场多元化战略,向更多发展中国家推销产品。但要实现出口增长依然困难。因为,这些国家本来消费需求就有限,况且金融危机也已经波及到这些国家。我们也注意到,国家上调了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但是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对刺激出口的作用不会特别明显。因为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外部需求,只有在外部需求旺盛时,出品退税率的变化才会对出口有较强的调节作用。2009年1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仍只有30.7%,显示外部需求继续放缓。2008年11月,出口行业的两大盛会“广交会”和“织交会”上,各企业2009年的出口订单都大幅减少,也预示了2009年中国出口前景不容乐观。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
10、,生产的复苏只能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在撬动内需方面,中国存在一定优势:一是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人们的超前消费比较少。如果一些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下调到合理区间,大规模的消费仍然可以期待,比较典型的是房产和汽车;二是中国市场广阔,企业可以挖掘的细分市场仍然很多,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三是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有调整空间。收入的二次分配能够大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从而释放社会消费潜能。四是政府投资能够拉动一些行业的投资,带动部分就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当前,4万亿投资对于带动民间投资的作用还有待观察。尽管存在以上条件,但人们的实际消费与其收入水平变化以及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直接相关。如果就业情况继续恶
11、化,势必影响到人们的收入水平。而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月的95.6下降到了12月的87.3,这反映了消费者消费意愿的减弱。不过,87.3的水平表明消费者依然对经济前景保持较高的信心。从2008年12月公布的经济景气指数来看,先行指数上升0.63点,令人看到了经济回暖的希望。因此,国内市场的发展非常值得期待。当然,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对于少数企业而言,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从2009年1月PMI指标来看,20个行业中,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个行业高于50%,在52.1%68.
12、9%之间;其余15个行业均低于50%,其中纺织业最低,不足30%。这种情况表明,外向程度低的、与基本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对于少数严重依赖外需的小企业,这场危机无异于灭顶之灾。例如,个别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在定单断流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发展会遭遇“断电效应”,沿海一些企业可能因此而歇业甚至破产。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则是机会与威胁并存。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一方面,这些企业面临海外市场缩水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竞争对手所遭遇的市场威胁更大,它们中有些经营困难甚至面临破产,这给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攻城掠地的机会。例如,加拿大的电讯巨头北电网络近日就申请了破产
13、保护,这对于力图在欧美主流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的中国电信企业是一次莫大的机会。综合而言,从长远来看,金融危机给电信企业带来的机会或大于威胁。对于某些行业的企业,短期内则会赢来发展的机遇。在4万亿财政资金撬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建材、有色金属、钢铁等行业将直接受益,但这些行业的发展也要建立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基础上。企业的技术能力、专利数量的多寡、危机管理能力等都会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产生调节作用。四、总结企业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中国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战略选择将直接决定宏观经济反弹的时间和质量,直接决定中国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方式,并直接反映市场信心。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基本
14、上是从企业销售方面开始的,由于销售额的下降导致库存的增加和流动资金的紧张,并进而导致裁员、歇业或者倒闭。但这种影响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以及同一行业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又表现出差异性。面对这种典型的“外部冲击型”危机,国外市场集中在欧美的、规模较小的、技术水平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将受到更大的冲击。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如何?这是各界关心的一个话题。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们可以做出以下5点不成熟的判断:(1)保证中国企业较好运营的基本条件没有改变。尽管目前中国企业面临外需减弱、劳动力成本刚性、前一时期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但从各方面来看,中国工业企业总体
15、上保持较好运营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首先,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基本经贸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保证了基本的外需;其次,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没有改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也在加快推进。这保。证了内需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保持上升势头;再次,中国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同时,国际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并没有停止,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还有,构成企业良好运营强有力支持的较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条件没有改变;最后,中国企业在长期的对内、对外竞争中积累起了丰富的应对危机的经验,这种经验对许多企业应对危机、把握机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国经济继续
16、保持较快增长是有保障的。(2)中国企业的“去库存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无论是原材料库存,还是产成品库存问题都有较大程度的好转。目前,库存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少数销售周期较长的企业。例如空调、冰箱等。实际上,“去库存化”问题的缓解,也已经在宏观经济数据上有所反映,经济增长较大幅度的下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缓。但是,从长期看,企业“库存”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在于对“新订单”的开发,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入挖掘。因此,从未来的发展看,在“去库存化”之后企业的战略选择将对中国经济恢复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3)政府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对实体经济所采取的各项刺激政策,已经对中国企业运营
17、产生积极作用,但由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以及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民间投资意愿薄弱,呈显著的谨慎、保守状态。在“4万亿”投资的刺激下,会对建材、钢铁、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产生更加直接和积极的影响。从短期看,“4万亿”投资将会对这类企业带来新订单,企业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建材、钢铁企业前几年产能扩张迅速,所以短期内这些企业不会有更多的新增投资意愿。(4)对处于纺织、金属制品、电子等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而言,经营状况的恢复将是长期的。一方面,政府新增投资不会直接作用于这类企业,另一方面,国外需求提振也需要一段时间。可以说,该类企业“新订单”的来源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存
18、亡。事实上,往往这类企业又被牢牢锁定在“制造环节”,与国内外的“市场销售环节”相脱节,企业能力非常单一。多年来,虽然这类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加工能力”,但是既缺乏开拓国内外市场渠道的资金和能力,也缺乏保证产品领先的“研发能力”。因此,如何创造有利环境,帮助企业能力提升将是此类企业重振信心,走出困境的关键。(5)恢复中小企业的信心将是未来经济增长和保证就业的关键。整体上,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信心产生了冲击,但目前企业的信心也产生了分化。规模大的企业信心强于规模小的企业,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信心强于处于低端的企业,政府投资直接作用的企业信心强于间接作用的企业,机械、建材行业的企业信心强于纺织行业企业。其中,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是最缺乏信心的。目前,这些企业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处于“迷失”和“观望”的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类企业既数量众多,同时又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黄速建 刘建丽 王钦 来源: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