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1794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2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4,2023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马小菲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 要:东汉学者王充在扬州会稽郡一带历任县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郡五官掾、州从事等职务,位居地方属吏的上层,但王充一心希望经察举进入中央朝廷,实现由地方属吏到朝廷命官的迁跃。东汉初,影响察举的内外因素,包括经学水平、道德品行、行政才能,以及家庭出身、长吏好恶、乡里口碑等,王充在这些方面优势并不明显,是以升任朝官的愿望始

2、终未能实现。仕宦经历推动了王充“命论”等思想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王充的思想体系。关键词:王充;论衡;东汉;仕宦中图分类号:K235;B2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23)04-0062-12东汉会稽郡学者王充(公元 27约 97 年)以其著作 论衡 知名,但现存关于王充生平的史料不多。范晔 后汉书 王充本传记载非常简略,a魏晋时期会稽山阴人谢承与陈郡阳夏人袁山松的 后汉书 中亦各有王充传记,内容与范晔 后汉书 大致相同。由于材料不足,目前关于王充的研究,对王充生平问题讨论较少。b其实,王充的 论衡 中有不少与自身经历相关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提供了王充生平的一手材料

3、,且折射出王充经历与其思想的关系,可以补充史料之阙如,丰富对王充的认识。其中,王充的仕宦经历在 论衡 中记载尤多,笔者拟结合 论衡 文本及相关史料,对王充仕宦经历及其对王充思想的影响进行考察,以求教于方家。一、王充历任职务考根据范晔、谢承、袁山松 后汉书 的记载,王充在进入官僚体系之前,先赴京师洛阳游学。c王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论衡 与东汉士人的知识世界研究”(22CZS010)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马小菲,女,山东济南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秦汉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a 参见 后汉书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

4、1965 年,第 1629-1630 页。b 大多学者只是在讨论王充作品、思想时将王充生平作简要介绍。专门就王充生平问题进行论述的,主要有徐复观王充论考 和周桂钿 王充评传。徐氏在文中主要对王充生平提出质疑,认为范晔 后汉书王充传 所载“乡里称孝”“受业太学师事班彪”以及“谢夷吾推荐”三事均属不实;周氏则对徐氏的论点一一反驳,证明 后汉书 王充传 和 论衡自纪篇 所载王充生平基本可信。见徐复观:王充论考,收于氏著:两汉思想史(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516-525页;周桂钿:王充评传,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21页。此外,黄晖、蒋祖怡、徐敏、钟肇鹏各自撰有 王充年

5、谱,关注王充生平事迹的时间线索,其中钟 谱 独立成书,载事尤详。c 游学洛阳这段经历王充自己未曾提及,颇引起了一些学者如徐复观的怀疑。笔者认为,王充赴洛是有可能的。会稽地处帝国边缘,东汉初尚不具备理想的学术环境,当时游学风气盛行,而洛阳作为东汉京师,是全国的文化、学术中心,集中了名儒大家,自然是各地士人的向往之地。因此,王充在完成基础学业后,赴洛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实在情理之中。此外,王充在 论衡 自纪篇 中虽然没有提及在洛阳的经历,但 论衡 其他篇章如 率性篇谈天篇别通篇 的零星记录,可以作为王充曾在洛阳生活的证据。63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充何时结束在洛阳的游学,史料无载。袁山松 后汉

6、书 王充本传载“充幼聪明,诣太学,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a考虑到王充青年时经历光武帝、明帝二帝,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初建礼制建筑“三雍”,尚未及进行礼制实践,故此处的“天子”,当指新登基的明帝。据范晔 后汉书 载,明帝于永平二年(公元 59 年)三月临辟雍,行大射礼;同年十月,临辟雍,行养老礼。若王充“观天子临辟雍”,说明在永平二年时他依然在洛阳,这一年的王充已经三十二岁。此外,在 论衡 状留篇 中,王充也曾自称“计学问之日,固已尽年之半矣”,可见他的求学生涯确是比较漫长的。b因此,王充大概在中年时才结束游学,返乡入仕。c如同当时不少士人一样,王充入仕是从本籍所在郡(会稽郡)的辖县县吏起步,d

7、他曾自述:“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论衡自纪篇)关于“入州为从事”,他还补充过一些细节:“充以元和三年徙家辟,诣杨州部丹阳、九江、庐江。后入为治中,材小任大,职在刺割,笔札之思,历年寝废。章和二年,罢州家居。”(论衡 自纪篇)范晔 后汉书 本传对王充从政经历的描述是“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e所言与王充自述基本相符。可见,在元和三年(公元 86 年)之前,王充主要担任郡县属吏,掾功曹是他在县廷和都尉府所担任的最高职务,在郡府的最高职务则是“列掾五官功曹行事”,但在郡吏任上,王充因与太守理念不合而离职

8、。元和三年,王充重新被辟除为州从事,又于两年后的章和二年(公元 88 年)主动离职。这是王充仕宦生涯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王充的历任职务,以及相应的秩次、职责、地位。王充的第一任职务为县掾功曹。汉书 百官公卿表 载县属吏秩次:“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f县掾功曹便属于百石以下的少吏。两汉郡、县a 袁山松:后汉书 卷第三 王充传,收于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 666 页。b 东汉后期顺帝、灵帝、献帝时,不少太学生甚至超过六十岁,如顺帝阳嘉二年,“除京师耆儒年六十以上四十八人补郎、舍人及诸王

9、国郎”(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灵帝熹平五年,“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后汉书孝灵帝纪);献帝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 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后汉书孝献帝纪)论衡 引文出自黄晖校释: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第 723 页。本文所有论衡 引文皆出自此书,下文皆随文附注。c 根据 后汉书 王充传 的记载,王充学成后返回家乡,先“

10、屏居教授”过一段时间。兴办私学在东汉时期非常普遍,张鹤泉指出,当时人兴办私学除了受重视经学的风气影响外,更有一些人希望藉此造成社会影响,作为仕途之敲门砖(见氏著:东汉时代的私学,史学集刊 1993 年第 1 期);后汉书儒林传 对出外游学之后归乡讲授并进而入仕之人也多有记载,比如会稽籍官员顾奉之师程曾、会稽学者赵晔之师杜抚等人,都是游学太学后还乡讲授,进而被任以官职。因此,客观来说王充归乡教授一事是可以成立的,且很可能是为此后进入仕途作准备。不过,这段经历可能比较短暂,社会影响也不大,是以王充自己从未提及。d 周桂钿曾就王充任职地点提出“陈留”“颍川”两种猜测,见周桂钿:王充评传,第 8 页、

11、第 16 页。此说不确。根据史料,西汉中期以来,郡县长官回避本籍,但其自行任免的属吏皆从当地人中挑选,前人所言已详,不赘。因此王充在被州刺史辟除之前,一直任职于家乡会稽郡及下属县,与同时代很多会稽士人相同。e 后汉书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 16291630 页。f 汉书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742 页。64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二级行政部门皆设诸曹作为办事机构,各曹主要负责人称掾、史,后汉书百官志一 本注引 汉书音义 言“正曰掾,副曰属”,a掾功曹即为功曹掾,是功曹的主要负责人。从职责看,无论在郡在县,功曹

12、都主管同级属吏的任用、推荐、赏罚。后汉书百官志五“(郡)皆置诸曹掾史”条下本注:“功曹史,主选署功劳。”b王充亦曾自述道:“常言人长,希言人短。专荐未达,解已进者过。及所不善,亦弗誉;有过不解,亦弗复陷。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论衡自纪篇)应当就是陈述自己在功曹任上的职责所在。本职工作之外,功曹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代长吏行事,职总内外、统领各曹。因此,功曹实为郡县各级政府中地位最高的属吏,史书多称之为“右职”,或“豪吏”“纲纪”,王充在 论衡遭虎篇 中称“功曹众吏之率”,“功曹之官,相国是也”,亦为其证。王充的第二任职务是都尉府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为都尉府属吏,汉代大郡都尉与郡守同为两千

13、石,都尉府属吏种类及相应的秩次与郡府属吏类同。汉旧仪 云“郡国百石,两千石调”,c即郡国属吏皆由郡国守相自行辟除,秩次为百石。由此,都尉府掾功曹秩次亦当为百石。从职责与地位看,都尉府掾功曹与县掾功曹、郡掾功曹一样,主管同级属吏的任用、推荐、赏罚工作,地位颇高。王充的第三任职务是郡“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关于“列掾五官功曹行事”,黄晖解释道:“列掾五官,犹言列为五官掾也。功曹行事,盖即署功曹事。”d即王充在郡府实任五官掾,署功曹事。从秩次看,郡五官掾作为郡府属吏,秩次为百石。从职责看,五官掾无具体所掌,后汉书 百官志五“(郡)皆置诸曹掾史”下本注言:“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e安作璋指出,署者

14、署理也,凡官出缺或离任,以他官暂理其职务,谓之署理,有别于正式任命者。f也就是说,当功曹或其他曹缺任,五官掾可主其事,这便是王充任五官掾而得以“功曹行事”的原因。另外,东汉时五官掾常主祭祠,从而列于诸吏之首,g如东汉延熹六年的南阳郡桐柏淮源庙碑文,列举该郡参与春秋祭祀之官属,便以五官掾为首。h王充亦有关于祭祀的论述。在 谢短篇 中,王充批评文吏“自谓知官事,晓簿书”却不能通晓其意,曾举出一连串“官事”质问文吏,其中就有不少祭祀相关内容,如“社稷,先农,灵星,何祠?岁终逐疫,何驱?使立桃象人于门户,何旨?挂芦索于户上,画虎于门阑,何放?除墙壁书画厌火丈夫,何见?”而在 乱龙篇 解除篇 祀义篇祭意

15、篇 等篇中,王充也详细论述过对雩祭、社稷、灵星、岁终逐疫的看法。由其论述可见,不少祭祀活动在当时是官府事宜的一部分,王充对它们颇为了解,或许与他曾任五官掾有关。a 后汉书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第 3559 页。b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第 3621 页。c 卫宏: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收于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 82 页。d 黄晖:论衡校释,第 1379 页。e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第 3621 页。f 参见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7 年,第 103104 页。g 参见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 104

16、页。h 桐柏淮源庙碑:“春侍祠官属五官掾章陵刘、功曹史安众刘瑷、主薄蔡阳乐茂、户曹史宛任巽,秋五官掾新梁懿、功曹史郦周谦、主薄安众邓嶷、主记史宛赵旻、户曹史宛谢综。”收于洪适:隶释隶续 卷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31 页。65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从地位看,严耕望指出,汉碑中称郡吏之升迁多曰历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a因此五官掾在郡府中的地位仅次于功曹,也属于郡之右职。王充的第四任职务是州从事。州从事为刺史属吏,又称“从事史”,根据 后汉书百官志四 后汉书百官志五,“从事史”包括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等,秩皆百石,司隶与外十二州从事史员职略同。王充“入州为从事”时

17、,先“诣杨州部丹阳、九江、庐江”,其职当为部郡国从事。后汉书 百官志四“(司隶)从事史”下本注云:“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b可见王充任此职时,主要应负责文书与察举工作。其后王充“入为治中”,任治中从事。治中从事在司隶称功曹从事,二者除名称不同外无太大差别,关于功曹从事的职责,后汉书百官志四 本注言“主州选署及众事”,c因此治中从事亦当在州中主管选举、总理众事,相当于郡县的功曹,为州属吏地位最高者。严耕望指出,仕州者多由主簿、部郡从事而治中、别驾,d王充的经历大致也遵循这一轨迹。章太炎曾指出“一郡之吏,无虑千人”,e据尹湾汉墓所出 集簿(YM6D1 正)记载,成帝元延

18、时东海郡有“吏员二千二百三人”,f据 后汉书 百官志五 刘昭注引 汉官,河南尹有员吏九百二十七人,g则东汉初中原大郡员吏达千人大致可信。两汉会稽郡地处边地,不及中原发达,员吏数量稍少,但根据 后汉书 陆续传,东汉初会稽郡掾史也已达到五百人以上。h由此,王充最终做到郡五官掾,后又任州从事,已经属于地方属吏的上层,近乎“千里挑一”。邓红称之为地方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土皇帝”,i其言虽过,却也表明了王充在地方实已具有一定的地位。二、王充未能升任朝官之原因王充并不满足于仅仅担任地方属吏。廖伯源曾指出,汉代仕进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仕为属吏,如地方之州、郡、县属吏以及中央之公卿府属吏;其二是仕为朝

19、廷命官,即中央、地方各官署之长吏以及其他由朝廷任命之官员。j属吏与朝官大致以二百石为界,二百石像一道鸿沟、关卡,跨越过a 参见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 年,第 117 页。b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第 3614 页。c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第 3614 页。d 参见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第 309 页。e 章太炎:检论 卷七 通法,载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朱维铮点校:章太炎全集(訄书 初刻本、訄书 重订本、检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 556 页。f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北京:

20、中华书局,1997 年,第 77 页。g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第 3622 页。h 后汉书陆续传 言“续与主簿梁宏、功曹史驷勋及掾史五百馀人诣洛阳诏狱就考”,见 后汉书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 2682 页。i 邓红:王充新八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1 页。j 参见廖伯源:汉代仕进制度新考,载 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3 页。66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去,便可青云直上。a严耕望曾形容官吏跃过此关之后的发展:“处散则补三署诸郎,任职则除尚书侍郎、诸卿令佐。既习律令威仪中都故事

21、,则出补令长,敷政百里。三年考绩,或直迁刺史、守、相。或再入京师,处闲散则为大夫、议郎,讽议左右;秉机枢,则任尚书、诸校、中郎将等职。然后出补守相,宰制千里。守相高第,擢任九卿,亦有超至三公者。”b汉代多有由地方属吏跃迁至公卿者,如王充同郡的包咸、钟离意、郑弘、谢夷吾等人,皆自地方属吏升至二千石以上,实现了层级的迁跃。王充所向往的,也是越过二百石之关,成为秩次、地位更高的朝官。从 论衡 可以看出,王充对于高位厚禄充满渴望。刺孟篇 云:“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岂以己不贪富贵之故,而以距逆宜当受之赐乎?”定贤篇 云:“富贵,人情所贪;高官大

22、位,人之所欲乐,去之而隐,生不遭遇,志气不得也。”别通篇 中,他羡慕董仲舒、唐子高、谷子云、丁伯玉等人“建美善于圣王之庭”,效力篇须颂篇 中,他更是一再表达自己对于进入中央朝廷的向往: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于衡门之下,固安得升陟圣主之庭,论说政事之务乎?(效力篇)智能满胸之人,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自动,不能自进,进之又不能自安,须人能动,待人能安。(效力篇)使至台阁之下,蹈班、贾之迹,论功德之实,不失毫厘之微。(须颂篇)从王充对待家乡会稽的态度上,也可看出他对升任朝官的执着。身为会稽人,王充对于会稽似乎并无太多好感。他不仅曾对与会稽相关的大禹、伍子胥信仰予以奚

23、落和攻击,更指出南方的环境使得楚、越之人中更容易产生谗夫小人。对于自己会稽人的身份,王充也不甚满意,曾经不无埋怨地提到“论衡 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远非徒门庭也”(论衡须颂篇),这是说自己离中央朝廷太远了;他还曾说到,“珍物产于四远,幽辽之地,未可言无奇人也”(论衡超奇篇),这是说边远之地依然存在人才,可见当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看法是,中原各郡相对边郡而言,人才更为集中。由此,会稽人的身份对于王充而言,更像是一种阻碍和负累。王充对于会稽的态度,在地域意识颇为浓厚的东汉,是比较反常的,或许只能解释为他一心希望离开会稽、走向政治中心,因此才会在 论衡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及家乡事物的反感。然而终其仕

24、宦生涯,王充都没能离开会稽一带,进入他所向往的朝堂。是什么阻碍了王充的晋升呢?这里,我们先要分析一下地方属吏想要跨越“二百石之关”可行的途径。由文献可见,最主要的途径当属察举,尤其是州郡岁举孝廉、茂才,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 50%以上的会稽籍朝官,都是举孝廉为郎而进身的。c其次是皇帝征召,多与上书自荐、私人举荐相结合。另外,廖伯源a 日本学者纸屋正和称此鸿沟为“二百石之关”:“众所周知,汉代在百石以下小吏和二百石以上官吏之间,横有一道非经察举不能逾越的森严关卡。”见氏著:前汉时期县长吏任用形态的变迁,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25、,第 512 页。b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第 333 页。c 笔者根据各家 后汉书 及 会稽郡故书杂集,统计东汉光武、明、章、和时期会稽籍朝廷命官共 15 人,包括陆闳、包咸、钟离意、谢夷吾、盛吉、郑弘、沈丰、许武、董昆、顾奉、公孙松、许荆、包福、陆稠、陆逢,其中包咸、钟离意、谢夷吾、郑弘、许武、董昆、顾奉、公孙松迁为朝廷命官的途径为举孝廉。67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根据新出土尹湾汉墓 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提出属吏亦可通过积累功劳、考课绩优直接“以功迁”为秩次较低的朝官,a不过该简主要反映了西汉成帝时情况,这一途径在王充的时代是否仍然适用,尚不确定。b从 论衡 来看,王充最在意的即为

26、察举,或曰“乡举里选”。程材篇 中,他将儒生与文吏两类群体进行比较,称儒生往往“陋于选举,佚于朝廷”;c定贤篇 中,他指出得到推举不代表此人一定贤能,“或德高而举之少,或才下而荐之多”;而 效力篇 状留篇 二篇中,他反复强调贤儒鸿才“不能自举”,又半是埋怨半是请求地希望郡守(“将”)举荐,这些应当都是基于王充的亲身经历。可见,王充当经历过不少选举的场合,并对这一进身途径寄予厚望,因而才会对自己频频落选产生强烈的情绪。由上所述,王充仕途不顺,很大程度是陷落在察举这一环节。关于东汉时察举的标准,光武帝诏书曾提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

27、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d以上四科,可以总结为德行、学识(包括经学和文法)、能力,这些都是针对个人内在素质而言的。与此同时,个人素质之外的长吏爱憎、家世出身、乡里口碑亦对选举有较大影响。e我们可以从这内外两方面来考察王充未被察举的症结所在。先看内部的德行、学识、能力方面。首先,王充具备良好德行。范晔 后汉书 形容王充“少孤,乡里称孝”;f王充形容自己“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论衡自纪篇),“在乡里,慕蘧伯玉之节;在朝廷,贪史子鱼之行”(论衡自纪篇);论衡 的 率性篇 非韩篇 程材篇 状留篇 等篇章,亦展

28、示出王充注重修身守节、为人清重、不趋炎附势的高尚情操。不过,王充的这些道德品质并没有为他积累足够的名气。一方面,王充为官经历中没有合适的契机展现其品德,论衡定贤篇 中,他指出父兄缺乏慈爱、上级昏庸悖逆,个人的孝悌、忠义才能充分彰显,即个人的美好品质往往需要外在环境的恶劣来彰显,而如果不存在恶劣的外在环境,则衬托不出个人品德之高尚,这里的例子很可能来自王充的真实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在东汉,由于察举、征辟必采名誉,人们为了彰显自身道德品质,往往采取非常行为,如清人赵翼所言,“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茍难,遂成风俗”,g后汉书 独行列传 便集中记载了当时偏行一介而成名立方者,而王充本身“不好徼

29、名于世”a 参见廖伯源:汉代仕进制度新考,第 35 页。b 阎步克指出,西汉时功劳就是官吏选拔升迁的重要条件,但对秀孝察举科目也开始强调功劳,主要是始于东汉初年。见氏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 403 页。如此一来,东汉举孝廉本就以“功劳”为标准之一,似乎不当另有属吏直接“以功迁”为朝官一途。c“朝廷”即郡府,见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第 77 页。d 后汉书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太尉,“掾史属”下刘昭注引应劭 汉官仪,第 3559 页。e 关于东汉世家豪族影响选举,前人之述备矣。关于私人爱憎,安作璋曾指出,选用人才的大权掌握在皇帝及高官等少数人手中,往往出

30、现任人唯亲、唯财、唯势及个人好恶的情况。见氏著:秦汉官制史稿,第357页。关于乡里评论,日本学者东晋次曾经专门分析“乡论”对于掾吏任用和选举孝廉的重要影响。见氏著:后汉的选举与地方社会,载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古秦汉卷,第 589-593 页。f 后汉书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 1629 页。g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 卷五 东汉尚名节,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102104 页。68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论衡自纪篇),“不肯自彰”(论衡自纪篇),不愿为出名而刻意表现,如此自然也就难以获得名声。王充在 定贤篇 中提

31、出,“大贤寡可名之节,小贤多可称之行”,考虑到 定贤篇 全篇都在论证像王充一样的士人才是真正的“贤人”,这里的“大贤”应当包括王充在内,可见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下,王充虽有“节”但并不“可名”,缺乏具备传播力、影响力的道德事迹,要想凭借品德得到荐举,并无太大优势。就学识而言,王充自幼聪颖,且曾游学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可以说才华出众。但需要注意的是,王充的学术取向重博通不重专精。后汉书王充传 描述王充“博览而不守章句”“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a从 论衡 中王充所讨论的话题,也可看出他不仅博通五经,且兼及诸子,思想与知识非常丰富庞杂。王充自己也一直以儒生中的“通人”自诩,对于专经之儒很是鄙薄,讽

32、刺他们为“陆沉者”“盲瞽者”“目盲、耳聋、鼻痈者”(论衡谢短篇 论衡别通篇)。博学多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是评价士人的重要指标,然而,东汉前中期对于儒生的期待,依然以“专经”“明章句”为主流,如和帝时,徐防上书建议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顺帝时,左雄议改察举之制,提出“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的考试机制,其奏皆获准。如此一来,王充虽具有相较专经之儒更为完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却不符合当时所看重的学识标准,因而很难脱颖而出。就行政能力而言,身为儒生的王充,能够立足礼义,对地方长吏进行道德规谏。王充在建初孟年曾就禁奢侈、禁酒之事两次上奏郡守:“建初孟年,中州颇歉,颍川、汝南民流四散。圣主忧怀,

33、诏书数至。论衡 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言不纳用,退题记草,名曰 备乏。酒縻五谷,生起盗贼,沉湎饮酒,盗贼不绝,奏记郡守,禁民酒。退题记草,名曰 禁酒。”(论衡对作篇)这两次进言被特别记载于 论衡 中,应当属于王充较为得意的为政举措。b相较道德规谏,王充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略逊一筹。根据 论衡自纪篇 的记载,有人曾经直接批评过王充“材未练于事,力未尽于职”,王充对此指控并未予以否认;在 论衡程材篇 中,王充称儒生“所能不能任剧”,儒生是王充所认可的身份,故王充本身可能也存在实务能力不足的问题。然而,东汉初年政治形态存在“吏化”倾向,c特别看重官吏的实务能力,“功劳”作为实务能力的直接

34、体现,d成为官吏进身的关键凭借。对于不擅长实务的王充而言,建功立业并非易事。他曾在 论衡 中多次指出不能仅凭功劳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才智、有能力,如 答佞篇 云“功之不可以效贤,犹名之不可实也无效,未可为佞也”,定贤篇 更是花大篇幅讨论“功赏不可以效贤”。这些论述极像是王充为自己的辩护,说明王充的功劳很可能并不突出,在“乡举里选,必累功劳”e的选拔机制下,这同样影响了其晋升。a 后汉书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 16291630 页。b 然而,王充的进言没有被纳用而施行,为他赢得名声和功绩,反而可能导致了他的离职,后汉书王充传 说他“仕郡为功曹”时,“以数谏争不合去”,大概便是指上述建初

35、孟年之事。沈钦韩 后汉书疏证 在范 书 王充本传“以数谏争不合去”下,援引了 论衡对作篇 关于 备乏 禁酒 文句,可见沈钦韩亦认为范 书 所载王充在郡吏任上“以数谏争不合去”,当与建初孟年王充上奏郡守之事有关。见沈钦韩:后汉书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101 页。c 参见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 366 页。d 程材篇 言:“文吏理烦,身役于职,职判功立,将尊其能。”属吏之功,如廖伯源所言,盖指辅助长吏治理一方,忠于职守,效绩显著,考课时名列前茅。见氏著:汉代仕进制度新考,第 21 页、第 32 页。e 后汉书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第 133 页。69王充的仕宦经

36、历及其“命论”从外部的家世出身、长吏爱憎、乡里口碑来看,王充也不占优势。首先,王充自述出身于“细族孤门”,他曾回忆他人对自己家族的评价:“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吾子何祖?其先不载。”(论衡自纪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东汉初的会稽郡与南阳、汝南、陈留等中原大郡相比,世族化程度尚浅,选举尚未被豪族世家把控,如与王充同时的郑弘、陆续皆出身世家大族,但郑弘的初始职务是乡啬夫,陆续的初始职务是郡户曹史,皆非郡县右职,说明守令在召署时,并未过多考虑他们的家族背景。a因此“细族孤门”的家庭出身对王充进身可能影响并不太大。但长吏好恶与乡里名声,很可能确实阻碍了王充的升迁。并且,王充本身的性格问题可能加剧

37、了这种阻碍。王充曾叙述自己儿时的经历,“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论衡自纪篇),儿时便显露的不合群的性格,加之以超凡的才华和游学太学的经历,使王充为人清高。面对长吏,他遵循礼仪,很少自我表现,也不曾刻意讨好迎合。自纪篇 中,他描述自己“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展现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形象;此外,他在 程材篇 中形容高志妙操之人“耻降意损崇,以称媚取进”,状留篇 云贤儒“纯特方正,无员锐之操”,“遵礼蹈绳,修身守节,在下不汲汲”,其实也都是王充自身的写照。王充如此行事,若非

38、遇到慧眼识珠的伯乐,很难被发现,进而被提拔。至于乡里口碑名声,本就是当时影响选举的重要因素,而由王充所述,会稽郡守对属吏的察举,又往往征求其他属吏的意见,因此才会有 论衡定贤篇 所谓“以朝庭选举皆归善”,“著见而人所知者举多,幽隐人所不识者荐少”,“或德高而举之少,或才下而荐之多”等情况。王充与同僚的关系并不和睦,作为儒生,面对以文吏为主的同僚,王充充满优越感,看不惯他们无才无德却一味钻营的做法,根本不愿与之来往,他曾经自述“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氾结俗材”(论衡自纪篇),这种态度定会引起“俗材”们的愤恨,从而不遗余力地毁谤中

39、伤王充。自纪篇 中,王充提到自己的经历,“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良材奇文,无罪见陷”;累害篇 中,他总结君子在乡里、朝廷常遭遇“三累三害”;定贤篇 中,他感慨“广交多徒,求索众心者,人爱而称之;清直不容乡党,志洁不交非徒,失众心者,人憎而毁之”;而在 非韩篇 答佞篇 言毒篇 等篇中,他极其详尽地描绘了奸人、佞人、小人的行径,若非自己亲身经历过他人的构陷,很难将这些行径描述得如此清晰具体。众口铄金,王充“陋于选举,佚于朝廷”,也就不足为怪了。由此可见,王充虽德才兼备,但在当时的官吏选拔标准之下,其内在素质难以有效彰显,加之个人性格与官场不合,难以获得举主和同僚的主观认可,仕途不顺是可以预料

40、的。值得一提的是,对察举之路失望后,王充也尝试过其他途径。章帝即位后,年近六旬的王充曾经撰写过一系列歌颂文章,希望以此直接获得章帝的征召。根据范晔、谢承 后汉书,章帝时同郡谢夷吾亦曾上书推荐王充,称“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a 邢义田曾统计东汉家世背景可考的 265 位孝廉,其中会稽郡有孝廉 16 位,大部分来自无仕宦背景的家族,见氏著: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载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 318319 页。70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也”。a如果记载属实,那么这两件事,应当是有关联的。

41、b根据范晔 后汉书,章帝听从了谢夷吾的推荐,特别下诏以公车征召王充,c然而,王充却因病未能成行,d失去了最后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成为朝官的机会。王充的仕途,也由此伴着未尽的遗憾画上了句号。三、仕宦经历对王充“命论”的影响对高位厚禄充满渴望,对中央朝廷充满向往,将仕宦成功视为人生价值的终极所在,而自己却始终在地方属吏任上徘徊,这样的反差,势必对王充的心理、情感、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王充关于“命”的理论的形成。在 论衡 开篇 逢遇篇 至 奇怪篇 的十五篇中,王充描绘了这样的图景:人生中一切际遇皆由前定的命决定。“命”由天自然而然地施气于人而形成,是一个源于偶然,具有必然性,又最

42、终通过“偶然”实现的复杂结构。人的命包括死生寿夭的寿命和富贵贫贱的禄命;人命之外,国家亦有命。对于个人而言,不同命的影响程度是“国命胜人命、寿命胜禄命”。(命义篇)与命相关的概念还包括“时”以及代表偶然事件的“遭”“遇”“幸”“偶”,命、时、遭遇幸偶,共同构成了实现人生抱负的三重屏障。对于命,人们既无法控制又无法改变,只能通过一些异象、征兆来预测。王充的命论结构多样、内容庞杂,并非凭空而来。儒家和世俗关于命的看法,是王充命论最主要的两个理论来源。王充对于儒家命运观念的吸收,主要体现在对孔孟等儒家人物相关言论的引用或化用,对于世俗命论的吸收则在于对星命、骨相、占卜、祥瑞等与命相关的信仰的采用。不

43、过,王充对于二者的吸收皆存在一定偏差。就儒家而言,儒家虽信命,但没有否定个人努力尤其是道德修为对于人生际遇的作用。傅斯年曾指出,儒家关于命的思想之核心,在于调和“命正论”与“命定论”的“俟命论”,e以为上天之意大体福善而祸淫,只是有时会有偏差,出现祸福之报与善恶不符的情况,人们只需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不断完善道德,等待上天的最终安排。可见,在儒家看来,人生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仍把握在人自己手中。然而,王充在吸收儒家命论时,只选择那些肯定“命”的力量的言论,而抛开了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的部分。比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本是子夏引孔子之言以安慰司马牛之语,其意在于说明,生物学意义上的兄

44、弟,是命中注定而无法改变的;但人可以通过修行道德,使四海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同样,论语宪问 孟子梁惠王下 载孔子、孟子面对小人的谗害,虽将道之行废、遇与不遇归于天命,但亦表现出对于自身道德的绝对自信。然而,王充在引述上述言a 谢承:后汉书 卷三 王充传,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第 76 页。b 参见孙如琦:王充溢美章帝原因辨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3 期。c 关于章帝是否真的征召王充的讨论,见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二),第 519-525 页;周桂钿:王充评传,第 107112 页。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虞翻曾形容王充为“征士”,即征召不就之士。虞翻与王充为同郡,相隔时间

45、不远,应当听到过乡里流传的王充事迹,所言大概率是可信的。d 孙如琦指出,王充最终未能成行,更多和章帝去世或者谢夷吾被贬有关。见孙如琦:王充溢美章帝原因辨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3 期。e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02103 页。71王充的仕宦经历及其“命论”论时,只取儒家士人承认命的部分,以论证“有命审也”,却省略了他们对于人事尤其是道德修为的关注。不仅如此,他在 论衡 首篇 逢遇篇 的开头就指出:“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也就是说,王充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操守对于他能否取得

46、仕宦成功影响不大。在接下来的数篇文章中,这一立场始终不变,并且由仕途进一步扩大到人生其他领域。王充完全斩断了个人道德修养与吉凶祸福的因果关系,否定了人凭借砥砺自身道德获得好运的可能,从而也就消解了儒家命论的核心关怀。就世俗而言,汉代关于命的信仰除了王充所赞许的星命、骨相、占卜、祥瑞之外,亦包括时日信仰,后者在人们生活中尤为普遍。时人相信,年月日时有其内在的吉凶规律,在不同的时日进行不同的活动会影响人的祸福。考古发现已证实,秦汉时期存在大量 日书,指导人们选择恰当时日安排衣食住行各项事务以趋吉避凶,这说明 日书 使用者的心态亦非完全的命定论。如蒲慕州所言,因为一切吉凶之事都与时日相互对应,且这种

47、对应关系可以为人所知,一个人靠着遵循 日书 的指示选对时日,就有获得理想人生的可能。a甚至可以说,时日信仰恰恰是建立在个人对于命运的自主性之上的,因为若人力完全无法改变命运,也就没有择日的必要了。王充对于世俗命论借鉴得不如儒家多,但根据王充对不同信仰的选择性吸收,我们也可看出他的倾向。王充赞同的星命、骨相、吉验、卜筮等信仰,充当着命运的传声筒,人只能通过它们被动了解、接受命运,无法进行干预;而对于肯定人的自主权的时日信仰,王充基本持忽视或否定的态度,说明他对于以技术手段改变命运的做法从根本上不予采纳,从而也消解了世俗命论的根本支柱。综上,儒家和世俗虽信命,但相信通过道德修为或恰当的技术操作,人

48、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主导自己的命运,从而为人在命运中的自主性保留了空间。然而,王充的命论只吸收了儒家和世俗言命存在的部分,并将之无限放大,而完全抽离了儒家和世俗对人的能动性、自主性的肯定。他指出:“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胜感动使之然也。”(论衡偶会篇)命运的主宰就是命运本身,而非外物。他的命论,可以说是一种极端命定论。儒家和世俗对命的认识,只是为他言命提供了素材与思路上的支持,而“命定”的核心理念应当主要源于王充本人的经历与感受。b论衡 中关于“命”的十几篇文章,以 逢遇篇 累害篇 命禄篇 开头,这三篇文章全都基于王充的仕宦经历。比如,文章中出现了不少当时人对于有才德者

49、不被重用的质疑,逢遇篇:“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内,调能定说,审词(伺)际会。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命禄篇:“世俗见人节行高,则曰:贤哲如此,何不贵?见人谋虑深,则曰:辩慧如此,何不富?”“有才无位”正符合王充本人的遭遇。对于时人的质疑,王充皆以“命”的理论来解释,可见其“命论”首先针对的就是自己的经历,关于“命”的系列文章即围绕自身的仕途不顺而展开。如龚鹏程所言,王充所言性命问题,主要是关系到一个人在官僚体系内部是否显达的禄命a 蒲慕州:睡虎地秦简日书的世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93 年第 4 分,第 636 页。b 关于这一点,

50、前人学者已有简要论述,见 韩 金钟美(KimJong-Mie):天、人和王充文学思想:以王充文学思想同天人关系思想的联系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年,第 144 页;徐复观:王充论考,第 526528 页;龚鹏程:世俗化的儒家:王充,载 汉代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 204 页。72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问题。a王充自诩道德、才华过人,比诸多在高位者更为卓异,却沉沦下僚,始终未受赏识而飞黄腾达。面对这种情况,他难以跳脱出时代,批判当时依靠个人主观推荐的察举制度之不合理,而只能像同时代贾谊、司马迁、东方朔、扬雄等士人一样,将不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