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准职业人”【摘要】通过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寻找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准职业人”的方法,为职业学校培养合格技术工人找出路。本文就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展情况,确立了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收到好的效果,焊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发展态势良好。 关键词: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准职业人”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如何让学生成为企业的准职业人,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这
2、就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严谨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优雅的职业礼仪,还必须具备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围绕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 ,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
3、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一、校企合作的意义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就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
4、一。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个健康的人如果不参与社会劳动,不为国家、社会做事,人生就会失去意义,校企合作是解决就业的最好途径,所以我们必须搭建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1、校企联合办学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 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联合办学的优势很多,但是,学
5、校和工厂毕竟存在许多差异,学生缺少亲身体验再实践中的机会和工厂的氛围,导致学生初到工厂因不适应工作环境而半途退出 。2、订单式培养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宿感,也使教学更具有
6、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我校05年11月份与木城涧矿 “订单”培养的采掘电钳工、地质测量工的32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木矿工作,省去了在培养的环节,学生到单位直接顶岗工作,06年20名采掘电钳工即将走上工作岗位、07年16名采掘电钳工专业的学生已列入订单培养计划。 “订单式” 培养办学模式,虽然避免了培养上的盲目性,但从“准职业人”的角度它缺少了体验岗位这个环节,学生到岗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3、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
7、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安置)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按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思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我校与鑫华源机械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焊工专业、机加工生产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第一阶段:我们让这两个专业学生尝试了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
8、后返校学习。尽管学生没有岗位生产技能,甚至不会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他们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这一目的达到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他们的所有疑惑,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技能的热情高涨。第二阶段: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一定实战基础了,开设技能课题,第二学年抽一个月时间,再到实习基地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通过实战训练,学生在总结中写到:懂得了遵章守纪,安全第一的含义;开了眼
9、界,明白了技术标兵是练得;知道了父母挣钱不容易,吃苦受累方知父母恩;后悔自己不珍惜时光、浪费了青春;为今后努力找到了方向。他们开始长大,能为别人着想,学着做人做事了。懂事做人的教育目的达到后,再返回学校学习,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自觉自愿的学习,苦练基本功。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即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第三学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既可缓解学校里设备少的压力,又可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用工需求,学生去就能帮着干活,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这种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锻炼出一批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准职业人”,而且教师与技术工人和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在一
10、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专业知识水平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对教学工作也是促进。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思路1、开展校企合作,最关键的是选择企业在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我校的专业情况,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走出去请进来,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追求;学校为学生“做媒”,嫁到“好婆家”;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我们必须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扩大就业范围,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以
11、“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了,学校在企业站住脚了,学校就有生命力了,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了,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了。目前我校还处在低层次校企合作,我们应走出所依托京煤集团公司,让大部分的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好学生就业时就得去好企业。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学好学坏都一样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不怕“嫁”不到好“婆家”。2、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
12、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3、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师培养“打铁还须自身硬”,有了先进的培训教学设备,如何能更好地应用于技能培训,为学生提升服务能力,师资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的学生基础差,综合素质低,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们选择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加强技能训练,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既具有管理学生的能力,又懂理论还能带实习,我们现在已开辟教
13、师第二课堂,通过校本培训完成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同时,开展校企合作,我们可以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一体化”教师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取决于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我们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以“出口畅”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培训放在教学首位。 四、今后努力方向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校企合作的阻力相当大。上述我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还是表层,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想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业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特别是政府的支持,企业和学校才能联手推动校企合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壮大校企合作队伍,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我校长期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张小建 劳动社会保障部部长 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2007年3月9日 2009-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