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们要注意!考研分数出来后,不要光看分数本身高或低,自认为分数很高就一定能被录取,其实不然,所以还要积极打听自己的排名,要经常和所报考的招生单位的研招办联系,尽早知道能否被录取的信息。 有一部分考生是非常需要注意调剂信息的,包括初试成绩刚过线的学员,跨校跨专业考研的学员,报考名校且报考热门专业的二本、三本院校学员,复试竞争激烈的学员,通过了国家线,但距离报考学校有差距,需要调剂的学员。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考研调剂更是一条比较通顺的道路,所以大家在近期一定要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做好准备。 一般来说,同专业的只能调剂到其他学校的同专业,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同系的不同专业的也可能调剂成功,所以应该千
2、方百计地收集各种信息,充分地利用起来。很多学校甚至等到名校复试完后去他们那里要刷下来的学生,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学生即使被刷了下来,也还是很优秀的。在咨询的时候建议用电话联系。要勤打电话,因为要调剂的学生其实很多,别看AB区分数线只差几分,但是每年都有很多很多的学生都处在这两个分数之间,加上一志愿没希望取上那些学生就更多了。所以打电话咨询的也特别多,所以必须抢时间!可以打到学校的招生办或直接打到所在专业的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直接问老师你所报考的专业或者你想要调剂到的专业(跨专业调剂)招够没有,接受不接受调剂,如果接受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多少分(包括总分、单科分)可以调剂。问好情况后,一般就可以确定下
3、来几所有希望接受调剂的学校了。另外,写调剂申请时应注意简洁明了,可以附带介绍一下自己的专业背景或学术成果或有代表性的工作经历等等,最好自己亲自把材料送过去,如果实在没法送,就选择邮件发送吧,如果能加上个别老师的QQ或者MSN等等更好,等老师不忙了就可以和他聊了。加深你在他心中的印象,这样更有利于调剂成功。调剂信息的时效性很强,大家一定要注意截止日期。 如果没什么问题,就可以安心准备复试了。如果不行,还可以抓紧时间联系其他地方,灵活处理。等确定进入某个学校的复试后,注意复习时抓好重点。不少调剂和你的原专业有所不同,但一般还是同一方向,所以在短短几天内要学完全新的东西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是有方法的
4、。可以先和该校的老师、同学打听一般该专业复试考什么内容、哪些教授主持、他们的研究方向等。最好是找研一的学生,他们前一年参加完复试,最清楚这个了。复试的十大误区(高校老师心得)误区一:以为自己考分高(350)就高枕无忧了,也不准备复试,反正一定能上。纠正:第一,考分高不一定排名高,同济经管系350是最后1名。第二,即使排名高,照样被刷,尤其是非应届生和外校生,这次我复试刷的都是这2种人,而且370的都有。理由是:不懂本专业知识,上了没法做研究,只会考试! 误区二:认为复试前与导师见面,会引起反感,对自己不利。 纠正:我保证这是不可能的,你去与导师见面,表明你的意向和询问导师情况,又不是送礼,怎么
5、会反感呢?面谈之后,说不定导师觉得你这人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印象好,就会要你。总之,复试前一定要与导师面谈,不要到口试完了才知道自己导师是谁! 误区三:认为复试中笔试很重要,使劲看书! 纠正:1。首先不是本专业的,你看几天能抵得上人家4年的课?2。其次口试的重要性远高于笔试,导师对你的印象是最重要的。我这次复试就是导师一句话说了算,根本不看笔试。 误区四:认为口试时随便穿穿就行了。 纠正:你要是穿件乞丐装,显然是鄙视老师,涵养再好也不要你。 但不要穿的太好,让老师有自卑感。大方整洁得体就行了。 误区五:觉得英语口试很难。 纠正:英语口试一点不难。主要是自我介绍(事先背下来),家庭情况等(随便说说
6、),如果变态的话会问专业问题,这需要你背点专业词汇了。 误区六:认为自己是外校的,老师一个不认识,就不去见。 纠正:你不认识老师,办公室总能问到吧。(家庭地址更好)然后去见面,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征服他。与推销有类似之处。 误区八:调剂的话,只要分高就行。 纠正:首先建议大家不要调剂,因为调剂的大学一般不好,不如重考。 其次,调剂更要看关系了,因为老师肯定优先考虑第一志愿和本校生。 误区九:认为公费是排总分和复试。 纠正:公费排名每个学校都不一样,因为实行跨专业,考的专业课不同。有些学校只排公共课。这必须事先打听清楚,因为这也是内部操作! 误区十:今年的政策是有利于考生的。 纠正:今年的政策目的就
7、是要牺牲一批人!我已经亲眼目睹了,这个政策是绝对错误的。复试注意的问题:对自己的申报材料和高校的基本情况要有所准备。 考察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对高校的了解一般是最初的试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类试题是可以准备的。但不要背答案,考官非常反对背答案,因为他们是在面试考生,而不是检查背诵。 你要对自己的申报材料了如指掌,例如你爷爷的生日是那一天。还要对中间提到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比较专业的理论学习。例如有一位考生说自己练习过书法,考官就要他评价一下墙上的两幅字画那一幅更好。如果他只注重练习书法,对书法理论一无所知,本来可以得分的试题就会失分。 了解高校,可以看看校史,至少要看看学校简介,要理解
8、校训、专业,也可上网查阅学校概况。碰到你怎么理解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类的试题,要能侃侃而谈。 所以,在准备申报材料和自我介绍时,要力求真实,不要弄得过宽过大,把自己说成“百事通”,可能容易通过初审,但面试时往往“一窍不通”。有一位考生在发言时,非常狂妄,大谈特谈自己什么书都看过、什么东西都知道。现场的评委都是文学、化学、计算机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见他这么吹嘘自己,就问他一个化学方面的专业问题,他即刻目瞪口呆了。后来的结果大家也能想象得出来,他名落孙山,这也是他为年少轻狂所付出的代价。 小提示:面试中要讲究“诚信”原则,谁都不希望和自己交流的人满口谎言。2006年复旦大学有一道面试题
9、:“庄周化蝶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价值观念?”有的考生明明不知道典故还不懂装懂,乱说一气;有的考生则很诚实地告诉考官“我不知道这个典故”,考官便把故事的原文讲给考生听再让考生思考。相比之下,谁得分高就不言而喻了。 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 面试的回答是用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的,这样,你的回答要有条理。你可以根据试题,先找出一个“论点”,论点要有自己的思考。然后结合高中所学的知识,来组织“论据”。必要时可以组织分论点,也可以在最后进行以下总结。答题简单来说,就是以下流程: 中心论点。第一、,例如,。第二、,例如,。第三,例如。总结。 这种“三段式”是语文课堂上重点训练过的答题方式,但务必简洁,每个环节尽量用
10、一句话说清楚,不要有长篇的细节解释,记住:言多必失。 小提示:平时如果能就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问题多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探讨,就能够在语言表达上得到很好的训练。 既要有思想,又要很严密;既要有思路,又要很敏捷。 回答问题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取向和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的大框架内,你可以有自己的偏见,但要能自圆其说。 例如在一次集体面试中,五位同学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据报道,未来几年我国将投入巨资发展嫦娥计划,而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贫困人口。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大家踊跃发言,不过大都是正面的观点;有位学生一二三四列举了登月工程的几种好处,讲了那么多,归纳起来实际只有一点。其实,这与高中
11、政治、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讲“官话”“套话”有很大关系;如果有学生能唱唱反调,主张国家在决策时应该关注民生,先解决贫困问题,再发展高科技,定能脱颖而出。如果你平时反应敏捷,能够快速说出答案就不要拖延,但要思路清晰。 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本子第一页写了1,第二页写了2,第八页写了什么?”有的同学不假思索地说“是8”,这就自信过度了,你怎么知道上面是按照自然序列呢?有的同学犹豫不决,只是觉得“很难说”,那就说明和他没有充分利用第1、2页的信息。有的同学回答“可能是8”,这个答案就很好。这道题出题的初衷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也能看出他是否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至少提前半年关注新闻
12、。面试中肯定少不了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的考察,即便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往往也是以社会热点为话题的。所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无法通过面试的,要多看新闻,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生活。要关注考官的反应进场前要打消紧张心理,不要把考官想象成凶神恶煞的样子,事实上他们总是亲切地、面带微笑地和你探讨一些话题。 既然是面对面地交流,就要根据考官的反应来判断取舍。如果他在微笑着点头,表示很欣赏你的回答,你不妨借题发挥;如果眼神处于游离状态,或者突然面无表情地盯着你,实际上在等你结束发言,你应该很知趣地赶紧结束当前的话题。对后一种情况,你不要心存疑虑,就像平时考试中有一道题没有做出来就放
13、在一边一样,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小的失分,才能赢得更大的成功。 要注意个人的形象。 既然是面试,个人的形象、仪表、谈吐都会影响考官对你的评判。 走路要挺胸抬头,不要慌张或两边晃动;坐姿要端正,两手平放在膝盖上,不要太轻松随意;必要时可以有手势,让肢体语言协助表情达意;眼睛要望着考官,可以短暂地低头沉思,但眼神不要飘忽不定,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回答问题时声音不要过轻,不要让考官听得很吃力;进场时喊“老师好”,离场时说“老师再见”;尽量面带微笑,这是自信的表现。 小提示: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平时不注意,关键时刻也难免露出马脚。 仪表上,讲究整洁、干净,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穿奇装异服总会让人感觉脑袋
14、里面少了些什么。简单地说,就和平时在学校一样。尤其是那些注重个人外在形象的专业方面更是如此。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的自主招生中,就有专家考察学生“为人师表”的仪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教师基本技能。谈吐方面,要自信而不自傲,有个性而不张狂。不要因家境好就显出优越感。有的考生在说话中提到“我曾到某国考察”“我曾碰到过某名人”,这中“见过大世面”的优越感的流露在面试方面并不能帮助你。相反,在复旦大学的一次面试中,有一位来自南汇的女生,虽然父亲去世早,和妈妈一起生活,家境清寒,但是在面试过程中,这位同学乐观开朗,谈吐得体,全然看不出生活的困顿所留下的痕迹。她的阳光表现打动了在场的每位评委,赢得了一致的好评,顺利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