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章 走进实验室l 单元教材解读:本章是初中物理的开篇章,共有三节,均为物理学科的启蒙课。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主要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教材设计各个板块的主要目的,其一是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其二是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其三是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其四是让学生体验物理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及物理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不仅好玩,还非常有用。第二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主要介绍长度的测量,即刻度尺的使用,因为长度的测量是基本的测量,只有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其他测量仪器的使
2、用才容易理解。安排学习本部分测量知识,可为学生以后学习物理打下基础。教材中还简单介绍了误差的初步知识,说明误差不可避免,不能消除,只能设法减小。如果不能掌握误差知识,在学习物理规律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相等、正比、反比等关系就困难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是一节活动课,其实也是一节探究课,通过“降落伞比赛”这一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生以后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指明方法。总的来看,本章是对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进行“入门教育”,为整个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打下基础。l 单元总体目标:1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
3、般步聚,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3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4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5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6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7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8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l 单元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物理课程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都有新鲜感和好奇心。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材料,争取以
4、形象、生动的画面,以悦耳、动听的配音,亲身参加实验操作,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和“物理世界很奇妙”,帮助他们树立“我要学好物理”以及“我能学好物理”的信心。本章是初中物理的第一章,所以教师应力求把第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多参与到教学中来,要让学生一接触到物理,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并留下良好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l 单元课时分配:本章共分3节,建议用5课时完成(机动1课时)第一节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1课时第二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课时第三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1课时第 一 节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l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认识物理学之后的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
5、容。教材在认识物理学一节教学中,除了宏观介绍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之外,还提到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的名称,在“走进实验室”的过程中再落实一个层次、再具体化一步。学生在感受趣味性的实验和认识实验室的测量仪器之后,详细介绍科学探究的七个因素的具体意义,并提出建立家庭实验室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本节课的科学探究目的不在于探究新科学知识而在于感知科学探究的七个因素,真正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为今后科学探究的顺利进行起到引领和路标的作用,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走进物理学之门。l 教学设想:由于本节课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相对弱一些,只需要认识测量器材,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
6、的重要环节,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力,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而相对的对过程与方法的感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更显重要。初步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同时通过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渗透“STS”思想,以科学家的故事渗透科学精神,以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l 教学目标:u 知识与能力: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聚,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u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2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u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1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2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l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u 重点: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能力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u 难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u 教学突破: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l 教学准备:u 教师准备:三棱镜、两个相同的音叉、感应起电机、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天平、秒表、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量筒。u 学生准备:放大镜、长纸条、钢笔帽、
8、小漏斗、乒乓球。l 教学设计:一、直接引入课题,准备观察演示实验。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物理实验室!实验室是科学探究的基地。在这里,有许多由物理学家精心设计的仪器,利用它们,我们可以研究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还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从而逐渐走入神秘的科学殿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给你们演示的几个实验二、进行新课。(一)走进科学探究的基地。演示实验1:一束光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七色光带。演示实验2:敲击一个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按住音叉的叉股,声音消失。把两个相同音叉正对着放到桌面上,敲击其中一个音叉,然后用手按住被敲击的音叉的叉股,会听到没有敲击的音叉发出声音。演示实验3:操作感应起电
9、机,共同完成“放电”实验,并说明与大自然中雷电的相似性。说明:教师可围绕本部分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欲望。可以结合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情况及学生实际,另外设计几个演示实验。学生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学生活动2: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撕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来,而钢笔帽不倒?学生活动3:现有一小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给它吹气,会怎么样呢?说明: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尽情地“玩”,使学生更加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爱上物理课。在“玩”的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感
10、受。教师: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神奇、有趣的现象?学生:让学生自由举出自己认为神奇的现象,和老师及同学们分享。说明:教师可以指出同学们所阐述的各种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并简单地分析一个。(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小组合作共同观察、触摸测量器材,共同交流各种测量器材的用途,并试着归纳各种测量器材的共同特点。教师介绍学生不认识的仪器的名称及用途。学生尝试着对一些仪器进行读数。教师以天平为例,讲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实验中使用器材的注意事项。(三)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感知科学探究的环节。教师: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教师:简单地说,就是要善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其中,科学探究是
11、非常重要的,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像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家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就是通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学生:怎样进行科学探究呢?教师:科学探究需要做这样一些事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交流和合作是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探究活动:出示“共振摆”,介绍器材后,教师演示让其中一摆球摆动起来。请学生观察并说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现象。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请学生进行提问。启发学生对自己或别人提出的问题,猜一猜答案是什么。同时,告诉学生这是“猜想与假设”。教师:针对不同的猜想,你怎么去验证猜
12、想是否正确?学生讨论回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科学的方法,例如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并加以鼓励,同时告诉学生这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实验方案”,激励学生,“离科学家越来越近”、“科学家很伟大,但并不遥远”,等等。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和信息,并根据我们获得的证据,来进行“分析论证”,验证我们最初的假设是否成立。需要说明的是,分析论证的结果很有可能验证猜想是不成立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吸取这次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再重新假设,重新探究。探究过程是漫长的,可能是几年,也可能要科学家付出一生的努力。教师: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评估”和“交流合作”。例如,可以通过交流、评估
13、,排除猜想中不正确的观点;通过交流、评估使实验方案更科学;通过交流、合作使实验过程和收集证据更快捷等。(四)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在学校学习可在实验室进行探究,在家中我们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就是很好的实验器材,比如气球、塑料瓶等。动手做实验:气球系列实验。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教师:今天走进实验室,大家感受不同吧?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感想?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对我们的物理学习有哪些建议?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相信同学们能学好物理这一门学科!走进实验室:
14、学习科学探究奇妙的物理现象科学探究工具科学探究大自然中生活中仪器用途-七个要素板书设计l 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节课作为物理学的第一节,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课堂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学生活动,或者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加强学生感官刺激。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切身体会物理实验的趣味性。饮水鸟国外科普读物中记载的饮水鸟,主体由玻璃制成。它的身体 饮水鸟是一根玻璃管,管的上端是一个小球,也就是鸟头,管的下端是一个大球,也就是鸟的尾部。球内装有液体,管的下端浸在液面下。整个鸟身是密闭的,架在一个类似鸟腿的座上。它的头部粘有尖尖的嘴,尾部粘有羽毛。为了让人不能看清鸟身体里的秘密,它的
15、身体被涂上了黑色。而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在鸟的面前放上一杯水,鸟就会俯下身去,把嘴浸到水里,“喝”了一口后,又直立起来。可是直立一会儿它又会俯下身去,等到鸟嘴浸到了水,“喝”了一口,又会直立起来。就这样,它不停地点头喝水,就像是一台永动机。但是永动机在科学理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这一点连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为它吃惊。根据前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编著的趣味物理学续编中提到,曾有人将这个涂了颜色、看不见内部奥秘的“饮水鸟”赠送给爱因斯坦博士,并对他说,科学家不是说永动机是不可能的吗,现在就让你瞧瞧这台永动机。当爱因斯坦看过并明白其原理时,真的十分惊叹
16、“饮水鸟”的设计巧妙。因此这个玩具就被别人叫做“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 原理当然这种玩具并不是永动机,它之所以能不停地点头喝水,是因为它包含着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原来“饮水鸟”内的液体是乙醚一类易挥发的液体,在高温里很容易蒸发,而液体的饱和蒸汽所产生的压力又会随温度的改变而剧烈的改变。 a.头部受冷,气压下降,尾部的液体因为吸力沿颈部上升。这样头的重量在增加,尾部的重量在减轻,重心位置发生变化,当重心超过脚架支点而移向头部时,鸟就俯下身到平衡位置。这个位置可以通过鸟嘴的重量来调试。 b.头部降低,内部发生两个变化。一是“饮水鸟”的嘴浸到了水,这样鸟头被打湿。二是上下的蒸汽区域连通,两部分气体混
17、合,没有了气压差,但由于吸收了周围空气的热量,蒸汽的温度略有上升。这时上升到头部的液体,在本身的重量作用下流向下端尾部。 c.尾部变重,头部向上翘,液体全部集中到尾部,同时,头部的蒸汽因为刚粘到的水又开始冷却。 原来“饮水鸟”头部不断蒸发所吸收的周围空气的热量,就是这奇妙的“饮水鸟”能够活动的原动力。正是因为它使用的是周围察觉不到的能源,所以才会被人误认为是永动机。第 二 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教材分析:本节以长度测量为主线,介绍了刻度尺的读数及使用方法。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许多测量仪器的示数是以长度的示数为基础的。如果学生掌握了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就能容易地过渡到其他测量仪器的读
18、数,教材把长度的测量放在第一章中,目的也在于此,以便使学生能自主地去使用其他测量仪器。教材首先图文并茂地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然后介绍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而制定了国际单位制。本节教学的难点为理解长度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重点为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教学设想: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计量的重要性;(2)测量长度的要点;(3)了解误差的概念;(4)综合测量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情境来使学生认识到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的重要性而导人到新课的教学;然后组织学生认识刻度尺,通过使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和书本的长和宽,进而总结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看、放
19、、读、记”;接着认识误差,关于误差,一定要和“错误”区别开来,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是不能避免的,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统一计量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2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3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2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
20、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长度的测量。 难点:刻度尺的读数。 教学突破:通过学生操作、教师及时反馈指导的方式,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的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三角板。 学生准备:刻度尺、体温计、秒表。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总结:物理学是
21、以实验为基础的精密定量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需要进行测量。测量就是一种定量比较,它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长度的测量是物理中一种最基本的测量。二、进行新课。(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学生阅读教材“鲁班确定木工尺标准”的有关图文内容。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后的收获。教师:像鲁班那样,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技术、贸易的交流,1888年国际上制作了米原器作为一米的标准,世界各国都有米原器的复制品。1960年规定米作为国际单位制( 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教师补充微米(um)、纳米(nm),并介绍它们的换
22、算关系:lkm=103m,ldm=10-1m, lcm=10-2m,lmm=10 -3m,l um =10 -6m,1nm=10 -9m。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如: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1. 5m,常用铅笔笔芯的直径大约是3mm,中指指甲的宽大约是lcm,手掌宽大约是1dm,课桌的高大约是0.75m左右,等等。说明:为了提高对长度的估测能力,同学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出自己大拇指指甲的宽度、中指的长度、手掌的宽度并记忆,也有利于对长度单位形成具体概念。(二)测量长度迈开科学测量第一步。活动1:认识刻度尺。(1)情境:出示几种不同的刻度尺,如米
23、尺、卷尺、三角板等。(2)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各种刻度尺,找出其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3)总结: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它是测量准确程度的决定因素。活动2:你会使用刻度尺吗?(1)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铅笔的长度?(2)学生讨论,交流测量方法。(3)分组测量课桌的宽度。(4)记录测量的结果。师:通过以上两个活动,你认为应该怎样使用刻度尺?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以下几点: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
24、,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丙 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说
25、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让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实物认识刻度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破读数这一难点,教师可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老师并及时反馈指导。(三)了解误差。学生活动:测量同一本物理教科书的长和宽。学生进行汇报:两名学生走上讲台演示操作,并面向同学尝试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各数据的差异。讲述:测量时,即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于眼睛不可能估得非常准,测得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也必然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叫做误差。学生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同一个长度,多测量几次,由于其中几次的估测可能偏大些,另外几次的估测可能偏小些,所以它们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教师:多
26、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说明:由于人们估读时不准确,且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得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有影响等原因,所以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避免的。(四)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教师:热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了解你自己,请建立你的信息档案。测量内容:身高、腰围、体重、体温、心率。提问:卡中列举各量都需要哪些器材?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事项?怎样减小误差?教师介绍累积法。学生讨论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测量。说明:通过测量活
27、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归纳总结,体会评价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给予评价。作业:教材第15页“自我评价”第1、2题。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与反思学生对刻度尺都比较熟悉,自以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反思时,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抓不住本质。此时,应尽可能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机会,即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或者不全面,不要全盘否定,而应给予必要的鼓励,同时还要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把课堂的主动
28、权交给学生。因为就学生的思维而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难,学生在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时,很容易以偏概全或者抓不住本质的东西,因此教学中正面强化的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上。判定刻度尺分度值的三种方法例题: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3 m,则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1. 对位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测量值所带的单位,将测量值的每个数位与长度单位一一对应。此题中0.1753 m的个位“0”对应的单位是m,“1”对应的单位是dm,“7”对应的单位是cm,“5”对应的单位是mm,“3”对应的单位是0.1 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题中的“3”是估读的,则“5”所对
29、应的是分度值上的准确读数,即分度值就是mm。2. 移位法这种方法是将小数点移到测量值最后的一位与倒数第二位之间,在不改变测量值的大小情况下,此时测量值所带的单位,就是测该值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此题中将小数点移到“5”与“3”之间,不改变原值的大小所带的单位应为mm,即175.3 mm,测量比值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mm。例如,测量值为40 mm,移位后为4.0 cm,则测量该值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cm。3. 数位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测量时记录测量结果所带的单位与刻度尺的分度值关系,通过数小数位来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如果测量值的单位是m,小数位只有1位,测量时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m;如小数位有两位
30、,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dm;如小数位有3位,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cm;如小数位有4位,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mm;如小数位有5位,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0.1 mm。此题中的记录值是以m为单位,小数位有4位,测量该值时所用刻度值的分度值就是mm。如果测量值是以dm、cm、mm为单位记录的,数位方法以此类推。在测量值无小数位的情况下,测量时刻度尺的分度值要比测量值所带的单位大一级,如测量值为269 mm,则测量这个值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cm。第 三 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l 教材分析:本节为一活动课,主要通过“降落伞比赛”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31、,为以后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为适应以“探究”为主线的初中物理教学作必要的准备。教材还介绍了“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正确使用仪器”这两部分,使学生对测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有所了解,因为这是探究的工具,是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最后介绍了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即根据这一方法去测量降落伞伞面的面积。l 教学设想:首先通过公布举办降落伞比赛的通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讨论交流不是作为一个单一环节出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评估、论证,都是在讨论交流中完成的,并从这一探究活动中体会控制变量的
32、方法。通过课内、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l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2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1体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2经历测量长度、时间与面积的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
33、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l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领悟控制变量法。 难点: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进行测量。 教学突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自主实验,讨论交流。l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PPT课件、秒表。 学生准备:薄厚不同的塑料膜、粗细不同的绳子、质量为10g的钩码、秒表、规格(量程、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l 教学设计:一、展示“通知”,引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举办降落伞飞行比赛的“通知”:(1)自制降落伞;(2)悬挂物为10g的钩码;(3)伞面和伞绳总质量不超过20g; (4)降落伞从3m高处落下,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者为胜。师:想不
34、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二、进行新课。(一)提出问题。师:通知中,比赛时以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长者为胜。在制作降落伞前,首先应想到什么问题呢?生: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可能有其他问题,教师肯定后引导以上问题才是最主要的)(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与假设:可能与伞的形状、面积、伞绳的长度有关。师:在猜想中,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的因素很多,那么如何探究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呢?(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若回答不完整,教师给予补充)教师介绍控制变量法。(四)进行
35、实验与收集数据。但在制作研究前你必须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规程。因为,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学生讨论回答几个问题:问题1: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答案: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问题2:20g究竟是多少?如果给出磅秤、杆秤、案秤、天平,我们应该选用什么来称量?为什么?答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问题3:还有什么要求?教师指出“高度为3m”。问题4:怎样测出高度3m?需要什么仪器?答案:刻度尺。问题5:比赛时比什么?用什么仪器测量该物理量?答案:比时间,时间长者为胜。可以用秒表来测量时间。介绍秒表的使用,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36、教师可对如何使用仪器进行如下总结:选择量程:量程是中学物理实验选择仪器的重要依据。若所选量程太小,不仅难以 测量所测值,甚至可能会损坏仪器。如果所选量程太大,其相应的分度值一般也会较大,测量的误差也就大了。调节零点:测量仪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零刻度,这个过程叫调零。如不能调零,要记录初始读数,进行修正。测量:读数时,要求眼睛正视刻度,记录数据,要实事求是。仪器读数一般要求读到分度值的十分之一,所以读数前要首先观看仪器的分度值。归整:实验完毕,要整理仪器,放回原处。说明:使用测量仪器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对测量仪器进行正确选择、操作、读数。伞面积的测量:提问:正方形的怎么测?长
37、方形的怎么测?圆形的怎么测?如果伞面形状极不规则,怎样测它的面积呢?教师介绍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并出示幻灯片,学生练习读数。学生进行降落伞比赛,教师指导,要求记录好不同降落伞在空中的滞留时间。(五)分析与论证。得出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六)评估。各小组之间交流评估。(七)交流与合作。 说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这7个要素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探究的全过程,都要注意交流与合作。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及比赛活动的收获。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布置课后作业:再根据本节课的收获,对自己课上制作的降落伞进行改良或重新制作一个。板书设计l 教学探讨与反思通过降落伞比赛活动,学生明确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通过体验制作降落伞的艰辛,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还学会了特殊的测量方法,如何选择及使用仪器,有了创新意识,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以后要多开展课内活动及课外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即学生学习方式要多样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