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青年研究08/200584社会综合版大学生“逃课”在各个高校里已成普遍现象,不仅自由选修课缺课严重,限定选修课、学位必修课的缺课情况也十分严重。有资料(解放日报 2 0 0 1 年1 2月、河北日报2 0 0 2 年5 月)显示,大学里的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 5 左右,专业课逃课率在2 0 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竟达到5 0以上。笔者在大学生中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情况:在1 9 9 5 名被抽样调查的大学生中(男8 9 7 人、女1 0 9 8人),有2 5.5 3 的人表示经常缺课,有7 0.8 5 有时缺课,仅3.6 2 的大学生表示从未缺课。大学生逃课现已成为高校
2、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许多高校以加强学风建设的名义采取了各种方式和手段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收效甚微,甚至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大学生逃课现象如此严重,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其心理活动的规律又如何?采取何种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本文拟就以上这些问题作初浅的探讨。根据我们对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访问等途径收集到的资料数据的分析,大学生缺课的原因主要有:1.教育体制的缺陷现行教育体制束缚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虽有某些改革,但大多数的高校基本上仍然沿用了“一刀切”的方式,学生作为原来存在着个性差异的“原料”,通过学校“加工制造”后,成为规格相同的“标准件”,然后准许毕业。这种教
3、育方式造成大学毕业生专业能力不强,缺乏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要求个性解放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一种“天然”要求,但是,他们又没办法有效地改变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他们苦闷、彷徨,以致用逃课这种方式来满足他们发展个性的要求。一项“大学生逃课都去了哪里?”的调查似乎可以说明这个情况:调查显示,4 7%逃课的同学在图书馆(或其它场所)自习(或从事校园文化活动),1 6%的逃课同学在上网,1 1%的同学忙着找工作(或外出搞 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或处理个人的其它事务),2 0%的同学忙着准备考研究生(或备考其它证书),而真正因为贪睡、贪玩游戏而逃课的
4、只占6%。2.教师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师生关系等对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有直接的关联。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缺乏敬业精神,投入教学的精力不够,自身既缺乏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不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缺少吸引力;有的教师上课的形式太死板,采用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之类的陈旧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变成了抄笔记的机器,大大束缚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致使学生上课时感到“没劲”、“没意思”;有的教师上课用的是多年不变的讲义,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学生感到上课收益太少,还不如自己看书,教科书又太陈旧,学得很没劲。
5、大学生“逃课”的 陈 刚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大学生逃课原因的实证研究校园生活Xiao Yuan Sheng Huo中国青年研究08/200585调查显示:有2 8.7 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 7.8 的学生认为课程乏味,脱离实际;2 0.5 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7.4 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太容易,自学也可以掌握。3.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特别是学习动机、个人兴趣等对大学生的缺课有很大的影响。现行中学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一切学习围绕着考试、升学这个中心,升学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学生一旦升入大学,原来支撑其努力学习的动力自然消失了,而新的
6、目标又没有及时树立起来,这就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甚至毫无目标,学习上松懈下来,思想上没有寄托,自然就少不了逃课。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与其认知有关,不少学生认为考试与上不上课关系不大,那些不上课考试照样能通过的课就不想去听,认为自己在图书馆或宿舍看书收获更大。4.专业与课程的喜好不少大学生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更加愿意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面发展,所以经常选择逃课。在现行招生体制下,学生一旦被某校某专业录取,想转校、转专业仍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然而学生在上大学前,不可能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很清楚,更何况很多情况下专业的选择受到了高考分数的限制,以及受到来自家长、老师的影响。
7、进入大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觉自己更适合学另一专业,却无能为力,从而导致对所学课程无兴趣、甚至从根本上否定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逃课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据抽样调查,在高考填报“志愿”被录取的大学生中,表示真正喜欢该专业的为3 2.8%;由于受分数限制,无法做更多选择的为3 6.9%;由家长决定的为8.4%;中学老师影响或其他因素影响的有2 1.9%。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表示对所学专业喜欢的占1 2.1%,逐渐喜欢的为5 0%,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硬着头皮学的占2 3.3%;对所学专业前景看好的学生有1 5.7%,基本看好有4 8.8%,而明确表示不看好的学生也有2 2.8%。5.考证与就业许
8、多同学用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对付专业课,用另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获取各种证书。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认为如果手上不多一些证书就很难在就业市场上与其他毕业生竞争。许多用人单位也的确存在着“摘熟”心态,希望招聘的大学生是已经成熟的人才,希望立即就能派上用场,立即就能创造效益,而不愿付出培训的成本。在此压力下,很多高校也直言不讳地称自己就是为市场制造人才“产品”的,大学生成了“产品”,考证热也就不足为奇了,证书是产品的包装,包装越华丽,就越能吸引市场上的“买主”。于是,与学生的逃课风相配合的是,校园内外各种考证培训班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很多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四处奔波上各类考证培训班,不少
9、人甚至是省吃俭用攒培训费。据调查,经常逃课的大学生中,有2 0%左右的人是由于上课与其它培训班相冲突而引起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就业找工作、与用人单位签协议的现行制度,也在很大程度冲击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每当就业招聘高峰期,毕业班学生纷纷离校去找工作,那些还没有找好工作的人也没有心思再坐在教室里听课,于是缺课率直线上升。6.其它原因包括参加社会工作(社团活动)、意外突发事件、经济因素(兼职勤工助学)、家庭因素(家中突遭变故)、身体不舒适、心情不安宁以及迟到不好意思进教室、天气恶劣上课不便、不愿早起排队吃饭等都可能成为逃课的原因。在抽样调查中发现,经常缺课者以男生居多,占全体男生的2 8.
10、5 9,女生占2 2.1 4。在缺课原因的自述方面,男女生也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性,其中男生以下列原因为显著: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态度(7 2.9 1);认为自己在图书馆或宿舍看书收获比上课多(6 7.2 2);认为考试与上不上课关系不大,因考试只考笔记,借来背背即可(6 5.9);老师要求不严,上课从不点名(6 3.6 7);缺乏学习动机(6 2.8 3);自己过分疏懒(6 1.1 3);不喜欢所学专业,觉得上课是一件痛苦的事(5 5.6 0);不满目前的大学教育体制(5 3.0 1);参加社团活动或比赛(5 2.1 2);课程不重要,只是为凑学分(5 1.8 3)。女生则以下列原因为显著:生病或
11、身体不舒适(7 9.4 2);老师教学太枯燥乏味(7 9.3 5);身心疲惫、精神倦怠(7 1.7 5);迟到不好意思进教室(5 4.7 0);赶写实验报告或作业(4 3.8 3)。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中国青年研究08/200586社会综合版影响教与学的变项很多,归纳起来不外有:个人变项,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个人条件、动机、需求、心态、价值观等等;环境变项,包括学校的校园生态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过程变项,即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等等。逃课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征,但它不是教与学过程中所预期的正向行为,因此,对逃课这种行为理应给予重视和解决。但当讨论逃课的原因时,我们很难仅就某一角度来做绝对
12、性的论断,上述影响教与学的变项皆有可能成为逃课的关键。对大学生逃课行为作心理动力分析,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逃课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辅导或主动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1.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教学本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其基本关系即S R 的联结关系。教师全身心投入于教学情境中,学生则据此作出反应,教师以他的外在形象条件和内在特质作为刺激变项(S)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则以此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R),其中包括正向的接纳教师、喜欢教师、愿意上课、参与上课,以及负向的拒绝教师、讨厌教师、不喜欢上课与逃课等。与此同时,学生的反应又是教师据以反应的刺激,比如学生上课认真、反
13、应热烈,教师必然会表现出准备充分、教学认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相对的情况:教师提供的刺激如属不当或不理想,固然会引起学生上课没劲,甚至逃课,但学生反应如属不当或不理想,比如心态不积极、学习意愿低落、动机不强、角色知觉错误,也同样会引起教师上课没劲或泄气。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可为正向的良性因果关系,也可为负向的恶性循环关系。凡是正向的良性因果关系者课堂秩序就好,听课率就高;而出现负向的恶性循环关系者,逃课率必然就高。2.师生间的熟悉和沟通教师与学生一起从事教学活动组成的是一个群体,根据群体理论,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动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不仅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
14、他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因素,对它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师生关系的心理需求,不仅有控制的需求,同时还有包容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因此,教师与学生要非常熟悉,要融为一体,两者之间不仅要有信息沟通,还要有思想沟通和情感沟通。然而,大学实行较为宽松自由的教学制度,师生沟通相对中学时代来说变少了,出现了许多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方能与学生见面,课后便无影无踪的现象,甚至出现教师上了一学期课,学生还不知道老师的姓名等现象。师生教学关系不协调,使学生不能了解和理解教师,教师也不去了解和关心学生,师生关系处于相当僵硬的状态。相比之下,在中学时代,教师日夜陪伴着学生,对学生的思
15、想、学习、生活变化相当了解和关心。因此,部分大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变化,认为老师根本不关心自己,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和反感,他们在课堂里学习时得不到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而对学习的课程也产生厌烦心理、逃避心理,表现在行动上便是逃课。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反正老师不认识学生,也不关注学生,上不上课老师根本不在意,即使在意也发现不了,上课点名时随便叫个同学顶替掩护一下也就过去了,逃课便渐渐变成家常便饭。3.教师的人际吸引教师的人际吸引力有时对教学过程有重要影响。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老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学生逃不逃课的一个因素,教师穿戴整齐,精神饱满,说话风趣,态度随和,学生就愿意在课堂里耐心地听讲。影响人际
16、吸引的因素除外貌之外,能力、态度的相似性等都是重要因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授课的技巧和风格非常重要,有的老师教学方式模式化,校园生活Xiao Yuan Sheng Huo中国青年研究08/200587课堂缺乏民主交流氛围,只顾自己在台上大侃特侃,倾销式地把知识输灌给学生,下课了夹起课本头也不回地离开教室。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往往听得索然无味或逃课或在下面干别的事情。如果老师能适当注意一点人际吸引,把学生视为朋友,以朋友的角色去讲课,旁征博引,诙谐幽默,并言传身教地去感染学生,效果也许会截然相反。4.学生对逃课的归因偏向当前大学生的外控倾向比较
17、明显,他们常将个人的挫折、失败或不如意的事件,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而较少反过来思考自己的原因。比如,他们常常将逃课原因直接归咎于教师和学校,而不考虑自身的参与心态和投入条件。事实上,学生逃课的原因并不能单方面追究于教师,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在做归因判断时,必须依赖共变原则,综合考察多方面的线索来源。逃课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应考察其普遍性、区别性和一致性,其原因既可以归于行为者的对方教师,比如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内容太陈旧、教学方法太死板、上课不生动、不吸引人、教学效果太差等;也可以归因到客观事件课程本身,比如该课程不重要、该课程容易自学、该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课的时间不合适等;还可以归因于行为
18、者本身大学生,比如学习缺乏自觉性、学习缺乏进取精神、懒散贪玩、对专业不感兴趣、荒废学业等。如果很多大学生总是逃固定的几个老师的课,尽管这些老师上的是不同的课程,有重要的课也有不重要的课,那么逃课的原因多半在于这些教师;如果对于某些特定的课程或在特定时间开的课(如双休日、毕业前夕、就业旺季等)逃课的现象特别严重,而上这些课的老师如果改上别的课程或改在别的时间上课学生逃课情形大为好转,那么逃课的原因很可能是课程本身或课程设置的问题;如果不管是什么老师上课,也不管上的课是否重要、开课的时间是否合适,总是那一部分学生逃课,而其他的同学并不跟着逃课的话,那逃课的原因应追究于这部分学生身上。上述分析可见,
19、在讨论逃课原因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一角度做判断。但归因偏见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不仅学生容易将逃课的原因归咎于教师或课程,作为学校和教师也容易将逃课的责任单方面追究于学生身上,而较少考虑改变教师和课程,这一点宜引起注意。5.学生群体作用的弱化班级过去一直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最基本形式,班级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和目标特征,因此同一班级的学生比较容易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其内聚力也较强。中学阶段,一般以班级为单位上课,老师与学生又较为亲近,群体的功能和作用很强,学生鲜有逃课者。大学也有以班级为单位上课的,其情形与中学基本相同,逃课现象并不多见。但现在大学一般不再以班级上课,往往是多个班级合起来上大课,
20、有时甚至是跨系、跨专业的班级在一起上课,学生心理上的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较弱,群体的规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就难以起作用。尤其是很多大学实行学分制之后,学生群体作用进一步弱化,在一个课堂里上课的学生甚至互不认识,根本没有“我们同属于一个群体”的感受,群体内聚力、共同的规范及群体的压力对某个学生个体而言似乎不复存在,上不上课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又有其它的因素影响,有较多的学生逃课也就不足为奇。逃课不管有多少“好处”或多少理由,无论如何总不是学习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也肯定不能代表大学校园中的先进文化部分,它只能说明在大学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或是教者有缺陷,或是学习者有问题,或是大
21、环境、小环境的条件不良,因此必须正视大学里存在的逃课现象,各方面共同努力加以解决。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不仅仅是管学生的问题,光靠上课点名、扣学分、纪律处分等手段并不能真正管用,这其中有许多深层次的工作要做。1.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要更新教育观念,实施主体教育。新的教学模式应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到辅导和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实施个性化教育大学应创造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22、,以满足大学生多种需要,促进大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对策中国青年研究08/200588社会综合版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减少课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进行选择;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启发式、学导式、讨论式等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授课形式要多样化,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在教学环境上,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化的校园环境、建筑、设备等的改善,及内在的如校风、学术道德、学术气氛、文化活动等的提升,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科研氛围,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现个人特长的机会。3
23、 改革考试制度大学应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对大学生毕业资格要做出更为严格的限制,以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使大学生不至于因中学时代紧绷的弦松懈下来而茫然无目标,学习无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遏制学生因缺乏学习目标而逃课的现象。考试的方式应更加灵活多样,除了必要的闭卷考试之外,要增加实践性考试,要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改变以往上课“满堂灌”,考试背书本、背笔记,“一考定成绩”的传统简单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4.教师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课堂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来体现的,让优秀的教师不脱离教学第一线是其前提,名教授上课,以其名师风范、人格魅力和渊博知识做“招牌”,对学生的吸引
24、力自然就大。当然,普通的教师也能做到吸引学生,关键在于教师的形象如何。教师的形象来自教师所呈现的内在和外在信息,外在部分包括教师本身的性别、形体特征、精神状态、行为表现,以及各种资格条件等;而内在部分则包括教师的专业背景、素养、人格特质、动机、需求、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等。因此,教师形象的塑造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其内在和外在信息处理的结果,比如教师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其仪容、服饰、外貌等在可能范围内显得合宜且有朝气、有精神、有活力,自然会给学生正向的影响和吸引;进一步如果再在教学上显得有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方法,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有辅导技巧,如此的教师形象,在教学中情境肯定会形成一种有效反应,可以诱发学
25、生主动进入课堂参与学习生活。5.学生要调整学习心态当前多数的大学生显然宽以律己,严以责人,他们将逃课原因大多归因于教师或客观因素,而很少归因于个人本身。事实上,根据“大学生在校生活适应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适应并不理想,有2 2.2 0 的大学生表示对自己目前的大学生活相当不满意。这样的一个现象,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在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中出现了某些障碍;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显然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变项,我们很难期待生活适应不良的大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能达到专心、注意与有效率的学习。因此,大学生自身也有必要做心理调适,要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以寻找自我的方向、目标,并肯定自我在大学生活中的价值,改变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使用过多的投射、反向、合理化等自我防卫方式,进而对大学生的角色做积极的、正向的扮演。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正确对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正确对待挫折,树立生活和学习的目标,这是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根本所在。陈刚:浙江中医学院学工部部长、副教授责任编辑/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