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案第四单元.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94480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第四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学案第四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本文档共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选修一学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公元1069年开始) 一、掌握内容: 1、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高考要求: 背景、目的、内容、特点、性质、败因、评价、启示 二、 依据教材找要求: 历史背景 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主要内容及其深入理解 特点 性质 失败原因 评价认识 启示 三、互问互答 1、 学生提问老师: 2、 老师问学生并讨论: (1) 针对王安石变法,你评价高吗? (2) 朱熹说过,宋朝灭亡归因于王安石变法,你如何理解?(多媒体展示材料) (3) 美籍华人专家黄仁宇先生对王安石变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你如何理解?(多媒体展示材料) 四、当堂训练: (09辽宁文综)(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shì (栽种)]。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同“佰”。用于钱,指一百文,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09江苏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