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文本细节 上出浓浓语文味苏理想的风筝教学案例及评析沁水县嘉峰中心校 刘红星教学背景: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不仅感动了他的学生,也感动了我,我想也一定会感动我的学生们。读着理想的风筝,一种崇敬之情在我的心中荡漾开来,继而是深深的思念,最后,我的眼前就长久地定格在了刘老师放风筝的那一幅画面中,决心做一个象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的,乐观向上的人。带着对文本这样的解读,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2、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
2、,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本课写人的表达方法。突破:1引导学生概括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从具体事件中认识刘老师。2. 体会重点字、词,如“笑”学生的笑和老师的笑;“故意”一词体会刘老师的挑战精神等。3.人物背景资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苏叔阳和刘老师同样有着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叔阳是个命运多绊的人,文革前他是一个大学生,文革来了,他沦为伞厂工人;就在苏叔阳创作上不断丰收的时候,他的身体却接连遭受病魔的袭击。1994年,他因为胃癌切除了部分胃,2001年因为肺癌切除了左肺,2004年又切除了脾脏,他同癌症抗争14年,先后多次手术
3、,可苏叔阳在69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教学目标设计1、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2、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3、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深情朗读,创设阅读情境教学片断11老师配着带着淡淡伤感的神秘园旋律,和几幅春天及春天里人们放几筝的图片、深情地为学生朗读课文1-3小节。“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
4、仰望天穹。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2与刘老师一别已有30年了,可是他的音容笑貌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3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为什么会如此令人刻骨铭心呢?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深情地回忆了三件往事,还记得吗?生1:回忆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生2:回忆了刘老师写板书。生3:作者还回忆了刘老师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事。师:读了这样的三件事,刘老师给咱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1:我觉得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生2:我认为刘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生3:我觉得刘老师虽然腿残疾了,可是他还是那么强,真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生4:我认为刘老师热爱事业
5、,他喜欢孩子们。学生发言后老师让这几个学上上黑板板书。板书呈现: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热爱事业、身残志坚4同学们的感受都非常真切、朴实。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感受,去追随作者的记忆。让我们一边品读作者那充满温情的语言文字,一边走近这位可亲可敬的刘老师。在导入这个环节里,教师用音乐、图片、及深情的朗读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阅读的情境,特别是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呼唤起学生心底的真情,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一下子就走进了文本。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段的三个小节,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此处,教师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式,之后让学生回忆了几件往事,谈谈对刘老师的印象,这都是对第一课时学习的一个情况反
6、馈,而这些又正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基石,这样的处理十分巧妙,体现了第二课时教学的特点。(二)品读重点段落,体味真情。教学片断21我们能从课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默地读一读课文4-9节,勾画出有关的语句,想一想。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2学生按要求默读,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此处,教师以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地阅读文本。此时的课堂静悄悄的,孩子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近了刘老师。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才会在下一个全班交流的教学环节中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课堂。而此时,也正是老师了解学生学情,点拨学生的大好机会,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
7、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教学片断3:写板书的情景学生谈到此处时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师:为什么课堂上刘老师每转一次就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呢?这是一种怎样的旋转跳跃呢?你能抓住这段文字中关键词说说吗?生:刘老师先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学生回答后,课件上的这些动词变红。师:引读这段话,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动作的描写多么细腻,这就是细节呀!细节最能打动人。板书:细节。师:一个最普通不过的转身对刘老师来说却是?生1:不容易。生2:艰难。师:
8、这份艰难谁能读出来?生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身有残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读出什么?生1:我读出了刘老师工作十分地认真,他缺了一条腿,就是站着也一定很吃力,可是他还停地转来转去为我们写板书。师:说的好,把你理解放进去,再读这一句。生2:刘老师上课拄着拐杖转来转去,看得我们都很紧张,可是刘老师却不以为然,始终精神饱满的给我们上课,写板书,他真是一个坚强的人。师:说的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生3:我发现,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了。师:刘老师这份对工作的投入,这种忘我的境界就请你为我们读一读。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
9、想,想过了,再来读。现在我们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生:全班齐读这段。师:30年过去了,可是作者仍然清晰地记得刘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写板书的情景。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带着学生去品读看似平淡无奇语言文字,去感受文章里刘老师“转身”的这个细节。从“转身”这一细节为突破口,带着学生层层剥笋般的,自然而然地领会这个细节里表现出的刘老师丰富的精神世界。学生一遍遍地朗读声里,读出的是他们内心的感动与敬佩。教学片断4:“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色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的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人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学生谈到此处出示师:这里的“漾”
10、是什么意思?生1:是浮现的意思。生2:是露出的意思。师:看到看书亲手放飞的风筝此时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你就是刘老师,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生1:我可能会想:风筝啊!我终于把你放上天空了,我终于做到了。生2:我如果是刘老师,我可能会想:我虽然腿残了,可是我也要象正常人一样生活,看,我不是可以自已放风筝吗?生3:我可能会想:风筝啊,风筝,你就代表着我的心啊,飞吧,再飞的高一点吧!师:从刘老师脸上漾出的甜蜜笑容里,你读出了什么?生1:我读书刘老师心里很幸福。生2:我读出了刘老师的自信。生3:我能读出刘老师顽强不服输的精神。生4:我读出了刘老师成功的喜悦。生5:我还能读出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师
11、:原来,刘老师的笑容里还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呢?我们一起读。生:全班齐读这段。师:在刘老师的眼里,他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生:放飞的还是他的理想,师追问:他的理想是什么?生1: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事业的追求。生2: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生3: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生4:做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从一个“漾”字入手,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刘老师想象刘老师此时的内心世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这个笑容里,同学们读出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教师都给予了肯定。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学生们对“理想的风筝”的深层含义理解也自然水到渠成了。教学片断5“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
12、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学生读,说后,出示。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个画面中,刘老师的哪些举动深深地触动了你呢?交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这是一个极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这是何等的不易。让我们带着无限的敬意,再来读。这段教学以学生交流为主,老师适当点拨,提示学生抓住细节谈感受。(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教学片断6师:同学们,透过作者那饱含深情的文字,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刘老师的内心,感受到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对生
13、活的热爱。正是因为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作者毕业后,也做了一名教师,在面对困难和疾病时都能乐观的对待,做生活的强者。师:再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呢?生:学生交流,(略)师小结:人活着就应该这样。同学们:让我们也在自己的心里放飞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让我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是刘老师希望,也是宋老师的祝福。配着这节课开头的的背景音乐,课件定格在那只小燕风筝上,教师的这段饱含深情的结束语,对整节课做了总结,此时此刻,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在学生们的心里的形象一定是高大的,丰满的,每一个学生都被他的热情和执著所感动,情感得到的升华。所以当他们再读课题,交流想法时,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的人。教后反思
14、:整个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想这得利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挖掘文本内涵,寻找本课的突破口。课前教师认真研读了教材,对文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教师深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的有关语句?”,以这个问题做为本课的一个突破口,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先自主阅读再集体交流。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展开的,尊重了学生。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浓浓的师生情的基调,并用自己的语言适时地引导、点拨着学生。二、引领学生感悟文字,上出浓浓语文味。1“读”出语文味语文味首先表现在“自然实在”的“读味”上
15、,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这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地,不同形式地读,感悟真情。(1)教师激情朗读。课始教师的一段激情朗读,就很好地唤起了学生心里对刘老师的那份永远的怀念,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文本之中,走近了刘老师的身边,为整节课创设了浓浓的师生情谊的基调。(2)学生静心默读。 在这节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平心静气地去默读课文。给了学生一个静心的空间,让学生在“静读”中去体验,去感悟。新课标要求我们高年级的学生提高默读的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对于这一大段近900字的默读,学生至少需要三分钟的时间。在高年段的教学中我们还应提倡多让学生在
16、读文章时写写批注,记下自己阅读时的一些感受。教师用了八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这样的教学安排显得很扎实。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才可去充分地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也只有这些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才会在下一个全班交流的教学环节中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课堂。其实,越是高年级越要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3)学生个性化朗读课堂上教师机智地引领着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而每当理解更深入了一步,孩子心中的情感也自然有了升华。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让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再想一想,在不同的个读中,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而这种个性化的朗读在语文课堂上尤
17、其重要。(4)齐读齐读是在个读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同学们相互的交流,学生在理解上达到了一定的共识,急于用朗读来渲泄内心的情感,掌握了这个火候,齐读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 2.“品”出语文味文本中一些细节描写十分地细腻的、感人的,也很耐人寻味的。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带着学生学会品味这些细节,从而进入文本,真正领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比如教师在教学刘老师上课写板书“转身”的这个细节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体会到刘老师“艰难”、“工作认真”、“忘我的境界”、“对学生的喜爱”等等。再如风筝飞上天空时,刘老师脸上那个“漾出的笑容”,让孩子们悟出了刘老师的“幸福”、“自信”、“乐观”“热爱生活”。“生活有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节语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关注细节,我带着学生动情地诵读、静心地默读,创设了以读为本,富有语文味的课堂。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