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在4根小棒中每次任意选3根伟三角形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和了解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定理)。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其发现规律的能力。但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学生而言只是机械执行命令的过程,对规律的生成缺乏深刻感悟。怎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重新设计、组织教学呢?下面从我的教学经历中选取几个片断来谈谈粗浅的教学体会。教学片断1:教师提问:是不是任意拿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答道“能”!也有人比较冷静:“不一定”。比如一根很长,而另两根很短,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教师借机出示两根小棒
2、(分别长4cm和6cm),让学生在学具袋里选一选,看哪些小棒能围成,哪些不能围成。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动手操作了起来,结果发现配上1cm、10cm、11cm围不成。为什么它们围不成呢?这个问题一下子使学生热闹的声音寂静了下来。教师利用课件演示10、4、6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的动画过程,请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学生聚精会神观察,不一会纷纷举起小手汇报自己的发现:4610,正好和10cm小棒重叠。那11cm为什么也围不成?还要不要再演示?学生说,不用了,肯定围不成。为什么呢?因为4+611。那461呀,为什么1cm也不行呢?教师再次进行课件演示引导观察。眼尖的学生兴奋地说,146呢!所以1、4、6也围不成。
3、教学体会:这个片断中教师充分地预设了学生对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的心理轨迹,合理地挑起认知冲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由此可见,强调课堂生成,不是完全否定教师课前的预设,相反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互动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精心预设,教师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融入课堂,才能走进有效的“生成”境界。教学片断2:教师提出新要求:如果替换成另一根小棒,你们觉得换上怎样的小棒就能围成三角形了?面对新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策略,有的一根一根地试,有的对几种小棒的长度反复比较,而有的则陷入沉思几分钟后,教师组织汇报交流。有的说
4、:3cm、6cm、8cm的都可以。有的说6不行,只有3和8可以。是这样吗?教师第三次进行课件演示4、6、6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的动画过程,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得出不仅6+64,还有4+66,也就是说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有学生说,不止只有3、6、8这三种情况,还有其他的情况。那要使配上的小棒正好能围成三角形,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最短的是几,最长的只能是几?教学体会:这里从学具袋里“换上怎样的小棒就能围成”的问题设计,不仅适合有差异的学生,而且促使学生的思维在寻找多种配法的过程中,逐渐从形象地尝试向抽象地想象所配小棒的长度范围转变,思维得以不断地
5、深化发展。这个片断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设计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空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促使课堂产生多向的信息交流,为每个学生的积极活动提供保证。一句话:课堂为学生留下多少可生成的空间,学生就会得到多大的可生成发展。教学片断3:练习:把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怎样剪?教师请学生先猜猜,可能有多少种?有的说应该有很多种。为什么?因为把10分成三个数有多种分法。但要能围成三角形,随便分行吗?现在每人手上只有一根吸管,你们几个人可以先商量商量,不一定要剪,但可以试一试,重要的是找出分的思路,一共有几种,看谁的思路巧?学生听了,几个人一组开始思考、尝试、
6、讨论几分钟后好多人找到了答案。我请学生交流各组的想法:有的说,我们先从1厘米想起,发现无论怎么分,都不可以。接着先剪一段2,发现只有2、4、4一组可以教师说,这样找太慢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马上有人说从最长的一段想,最长的不能大于5。又为什么?因为如果最长的是5,另两根的和只能是5,所以最长的只能是4,有2组,分别是4、2、4,4、3、3;再确定最长的为3,只有3、3、4一组;再确定最长的为2教师将学生的分法一一板书,请学生观察,有什么问题?这时有人说,3、3、4已经出现过了不用找了。那只要找到哪儿就行了?只要找一次,确定最长的为4就够了教学体会:“把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怎样剪?”这是一道开放题。如果盲目地试,当然也能找到答案,但怎样的策略更有含金量,就很有讲究。这里教师既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分析、发现寻找的最佳思路,又适时地参与讨论巧妙地指引,尽管过程曲折,但正是源于这样的曲折经历,学生的生成才如此精彩。这个例子说明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任何预设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都会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预设,在预设中实践生成,在生成中优化预设,才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