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桃花源记汪曾祺汽车开进桃花源,我在车中一眼就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的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桃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是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才有桃花源的。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我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我当然很高兴。茶叶
2、、老姜、芝麻、米,加上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据说擂茶的来历与诸葛亮有关,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们得了瘟疫,一位民间老婆婆用擂茶治好了士兵们的病。但这一说法也是无可稽考的。喝完擂茶后,我们上午去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桃花观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取自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
3、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观内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
4、,再后就又是山了。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们一番,这才满意。看了秦人洞,我们便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有人说是明时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士兵所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修砍一次,不然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我摸了摸,竹子似乎有点棱。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的方竹不同那是真正四四方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
5、兵打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伏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旧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刻制新的石碑。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我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夫?”“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我写几个字。我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
6、静。桃花源虽无真正的方竹,但种的竹子都可看。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桃花源中的树都不粗壮,而都甚高。大概树都是从谷底长上来的,为了够得着日光,就把自己拉长了。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修竹姗姗节子长,山中高树已经霜。经霜竹树皆无语,小鸟啾啾为底忙?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山下鸡鸣相应答,林间鸟语自高低。芭蕉叶响知来雨,已觉清流涨小溪。做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而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有删改)1“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答:_ _ _ _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7、_ _ _ _3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分别提到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请分析作者说这两句话的原因。答:_ _ _ _4第八段引用了作者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答:_ _ _ 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叶倾城我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初到北京,一切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到一大堆金发外国人,又一会儿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
8、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人和马,都很安静。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
9、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判断,知道那是一个喂食动物?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都快“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巧克力,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
10、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声。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朋友:“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刹那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座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
11、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吧,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有删改)5就文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一句话,回答问题。(1)“兄弟”在全文中的具体对象指哪些?答:_ _ _ _(2)“受苦受难”在文中包含哪些内容?答:_ _ _ _6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答:_ _ _ _7作者对马
12、车进城现象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答:_ _ _ _8本文原题为“马在走路”,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答:_ _ _ _答案1淳朴自由,随意自然,率性而为,不受外物的束缚。2以小雨渲染一种澄澈清新、宁静幽雅的氛围,笼罩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3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他们委婉的批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桃花源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所以“秦人洞”里面的情形也肯定不像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那样,我们不能拘泥于古文。4表达了作者游览桃花源后的高兴的心情。因为动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到处游览,能“安坐吃擂茶”,
13、也可以随意写文章,不必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5(1)明指拉车的马,尼采救护的驴;暗指进城做小本生意的农民。(2)对牲畜而言,指逆向疾驰有着血肉横飞、粉身碎骨的危险,以及被主人鞭打甚至刀刺,血洒一路;对人而言指为生计辛苦劳碌,甚至为躲避城管不惜拿性命相搏。6(1)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并为后文作铺垫,与后面的悲剧性场面形成对比。(2)写马车逆行疾驰是为了表现进城做小本生意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可悲可怜的处境,表达对这一群体的哀悯和同情。7(1)作者认为马不应该进城,但也对这种现象表示极大的同情和理解。(2)略。(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8(示例)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理由:意思更明白,更能彰显文章主旨;语意双关,更有韵味;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