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打白骨精
(第二课时)
目标预设:
1.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僧的善、孙悟空的勇、白骨精的诡。
2.结合文本领会作者设计“三打”情节的意图,体会情节发展与人物特点及主题思想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对《西游记》的阅读兴趣,走进名著。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特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僧的善、孙悟空的勇、白骨精的诡。
教学难点:结合文本领会作者设计“三打”情节的意图。
教学准备:
1.上好《三打白骨精》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思考:你认为故事为什么要写“三打”?
学程预设:
课前谈话
熟悉这首歌吗?这是我们都很喜欢的动画版《西游记》的主题歌。都看过《西游记》,说说你最熟悉的人物或者情节吧。(板书:人物、情节)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打白骨精。
清楚响亮。如果要突出课文中的人物,要怎么读?如果要突出故事的情节,该怎么读?如果要突出打的次数,应该怎么读?
2.读到这个“三”就读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打三次?是呀,一打不行,二打不行,还要三打呢?(①是因为这样写才有“一波三折”的效果;②因为白骨精很狡猾。)
二、学习课文
(一)感受白骨精的“诡”
1.是呀,白骨精很狡猾,一下子打不死,所以,课文写了妖精的“三变”。
学程单1: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内容。
(2)思考:白骨精每一次为什么这样变化?都是为了蒙骗谁?取得谁的好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时间:5分钟。
2.交流。
(1)一变: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2)二变: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拐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3)三变: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
(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一罐斋饭都是为了骗取猪八戒的信任,猪八戒为了吃到饭,会哄着唐僧留下它;请他们用斋是为了让唐僧相信它是信佛的,是为了赢得唐僧的信任。变成老妇人、白发老公公,还一步一声地哭,是为了装可怜,博得唐僧的同情。)
3.看来,美貌、善良、可怜的外衣下藏着的却是险恶的用心——吃了唐僧。我们不妨来读一读白骨精的那句话。
相机理解:造化。提示:自言自语该怎么读?
4.学到这儿,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白骨精的人物特点——(板书:诡)
(二)感受孙悟空的“勇、智”
1.有了白骨精的“三变”,故事自然就有了孙悟空的“三打”。快速浏览课文,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1)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一打)
(2)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二打)
(3)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傅,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三打)
3.从“三打”中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勇”,“智”,其实,孙悟空的“智”还表现在他早就识破了她们是诡计多端的白骨精变的,他是怎么识破的?
(1)读读刚才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看看里面有没有破绽?
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径直”说明白骨精直奔唐僧而来,显得不太正常。
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拐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的,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样的动作,分明就是妖精变的!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变成这副模样用的是“苦肉计”也想让唐僧哭,可怜呢。
(2)关注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让我们走进故事发生的环境。指名读“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
再读原著里的这段话,看你又有什么感受?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这样险恶的地方肯定是妖怪的老窝,这就为下面白骨精的出场作了铺垫。
4.不管白骨精有多狡猾,最后还是被孙悟空打死了。说明什么?所以,写白骨精其实是为了写孙悟空,这种写法很管用,叫做——反衬。(板书:反衬)
(三)感受唐僧的“善”
1.学到这儿,老师还有一个疑问,照理说,就算白骨精狡猾,可也算不得什么厉害的妖精,可是为什么就打得那么不顺利,有那么多的波折呢?还和谁有关?和唐僧的劝阻有关。故事因为有了唐僧的“三劝”,才让故事更加的曲折。我们来看看唐僧每一次的表现和态度,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唐僧?
2.交流。
唐僧连忙扯住悟空。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
“连忙扯”是怕悟空打死好人;“责怪”、“这才有些相信”、“不由分说”、“喝道”说明唐僧不相信悟空的话;“摔下来”一个动作写作了唐僧的害怕,进一步说明唐僧内心的善良。
3.很多人认为唐僧愚,但透过表面看真相,你认为这些描写表现了唐僧的什么?就算心里有疑惑,唐僧宁愿相信这是好人,这就是佛家的慈悲心肠。所以唐僧才会训斥悟空说:“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所以也用一个字来概括唐僧的话,最适合的应该是哪一个?(慈、善)
4.如果唐僧和孙悟空一样嫉恶如仇,有火眼金睛,还会不会有三打?还会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情节?所以,很显然,因为有不同性格、不同特点人物的加入,才使得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变数,才会有“一波三折” 的效果。
三、拓展练写
1.读到这儿,我们还有一个人物没有讨论,那就是猪八戒。在这篇课文中,只有一处描写: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夺”,让你感受到什么?
2.在原著中,尤其是在这个故事中,猪八戒这个人物出场的次数可很多,而且每一次出场也都让三打变得更加曲折,因为对于孙悟空的三打,他肯定不太会支持,为什么?(好吃懒做又这么好色),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妖精,猪八戒会怎么拖孙悟空的后腿?他会怎么说,怎么做?选择一处,展开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话写完整。
(1)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猪八戒一听,不乐意了,在一旁挑唆道:“ 。”
(2)悟空打开 什么斋饭。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可是猪八戒在一旁有嚷嚷开了:“ 。”
(3)唐僧喝道:“你去吧!”猪八戒在一旁还煽风点火:“ 。”
3.交流小结:正因为有了妖精三变、唐僧三劝,还加上猪八戒的三阻,正是有了不同性格人物的参与,孙悟空的“三打”才那么不顺利,才变得曲折动人,不让人觉得乏味。看来,性格决定命运,在故事里,性格还决定情节的发展。所以,以后我们如果写故事,就要设计不同性格的人物,这样才能让情节的发展变得曲折多彩。
四、总结导读
1. 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的多样化,为了表现情节的一波三折,所以写了三打。中国小说中出现很多这样的“三”,比如: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法叫做“反复叙事”。这样写,不变中有变,相同中不同。让读者不感觉重复,却耐人寻味。整本《西游记》写了九九八十一难也是一种“反复叙事”。
2.可是,作者写唐僧师徒历经这么多磨难,仅仅是为了让情节更曲折吗?《西游记》是你们本学期的共读书目,等大家把整本书读完了,再一起来交流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