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病理总结DIY.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5882472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总结DIY.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病理总结DIY.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血管系统疾病 1. 动脉粥样硬化 概念:由于血脂升高,脂质代谢障碍,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下,引起血管壁纤维性增厚,形成斑块,导致管壁增厚、变硬,最后含大量脂质的斑块深部变性、坏死,形成大量粥糜样物质,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症。 主要累及弹力型A(如主A)和弹力肌型A(如冠状A、脑A)。 病因和发病机制 1)高脂血症 重要危险因素之一.①LDL/LDL-C、VLDL、甘油三酯、胆固醇 → 与AS正相关 ②HDL/HDL-C、apoA-I → 抗AS发病作用 2)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与同龄、性别组比 → 发病早、重 3)吸烟4. 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5. 遗传因素6. 年龄与性别 病理变化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弹力型、弹力肌型动脉) 好发部位:腹主A下段、冠状A、肾A、胸主A、颈内及脑A 基本病变 脂纹脂斑期 纤维斑块期 粥样斑块期 继发改变及后果 (1) 斑块内出血 (2) 斑块破裂 (3)血栓形成 (4)钙化 (5)动脉瘤形成 2.泡沫细胞的来源 1)单核/巨噬细胞:粘附 → 迁入内皮下 → 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 2)肌源性泡沫细胞 3.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 概念:冠状A供血区持续缺血缺氧→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类型:95%心梗发生在左心室前壁,特别是左前降支占50%。 (1)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指梗死区仅累及心室壁内侧1/3 心肌,并波及乳头肌及肉柱 (2)透壁性心肌梗死:累及心壁三层 合并症 心脏破裂 室壁瘤 附壁血栓形成 急性心包炎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心律失常 4. 高血压(hypertension) 概念: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独立性慢性疾病,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收缩压≥18.4kPa(140mmHg)  舒张压≥12kPa(90mmHg) 5. 缓进型高血压,又称良性高血压(benign hypertension):95%,累及全身细小动脉。 第一期(机能障碍期)病变特点: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无器质性改变。 第二期(血管病变期) 第三期(内脏病变期)心脏的病变:左心室代偿肥大,体积增大,重量↑,400g以上(正常250g),高度肥大者达800g,左室壁增厚1.5–2cm,肉柱、乳头肌明显变粗,但心腔不扩张,向心性肥大 → 离心性肥大 (高心病) 6. 风湿病 概念:一种与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其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脑及血管,以心脏病变最严重。 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期(1个月) ① 结缔组织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② LC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增生期或肉芽肿期(2-3月) 特征性肉芽肿 → 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诊断意义)① 部位 多发生于心肌间质小血管旁、 心内膜下及皮下结缔组织。② 镜下特点:中心:纤维素样坏死 周围:Aschoff cell,枭眼或毛虫状 外周:少量LC及浆细胞 风湿细胞来源:单核-吞噬C来源,不是心肌源细胞 纤维化期或愈合期(2-3月) 风湿C → 纤维母C → 纤维化 → 梭形小瘢痕 7. 风湿性心内膜炎 部位:心瓣膜,以二尖瓣最常见,其次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肺动脉瓣极少累及。 肉眼:瓣膜闭锁缘,单行排列,1-2mm,灰白色,疣状赘生物,连接紧密,不易脱落 镜下:白色血栓(血小板和纤维蛋白) 结局:赘生物反复机化 → 瓣膜增厚,变硬,粘连 → 狭窄或关闭不全 最后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8. 二尖瓣狭窄 病因:多数 → 风湿性心内膜炎;少数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临床 x-ray:倒置“梨形心”→ 三大一小 (左室↓) 呼吸系统疾病 1. 肺炎(pneumonia) 概念: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2.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 概念:肺炎球菌引起致敏机体发生变态反应性炎。 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累及肺大叶的大部或全部,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自限性疾病,病程5-10天。  病理变化: (1) 充血水肿期:第1-2天 肉眼:肺叶肿胀、充血,呈暗红色,挤压切面可见淡红色泡沫状浆液溢出。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有大量浆液渗出,少数RBC、WBC、大量细菌。 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 X 线:显示肺片状模糊阴影 (2) 红色肝样变期:第3-4天     肉眼:肺叶肿大,质地变实,切面灰红,粗糙颗粒状。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有大量 RBC渗出,多量纤维素,少数WBC、多量细菌。 X线:显示肺大片阴影 紫绀:肺实变致换气功能不足 铁锈色痰:红细胞崩解后的含铁血红素 (3) 灰色肝样变期:第5-6天    肉眼:肺叶肿胀,质实如肝,切面干燥粗糙,实变区呈灰白色。   镜下: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 X线:显示肺大片致密阴影。 胸痛:纤维素性胸膜炎(炎症波及胸膜) (4) 溶解消散期:一周后     肉眼:实变的肺组织质地变软,病灶消失,渐近黄色,挤压切面可见少量脓样混浊的液体溢出。   镜下: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溶解酶 →纤维素溶解、病原体被吞噬溶解。 X线:实变灶消散,肺阴影消失 3. 肺肉质变: 肺内纤维素性渗出物因嗜中性粒细胞渗出少,溶蛋白酶不足,致肺泡内纤维素性渗出物不能完全分解吸收消散而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肉眼观呈褐色肉样纤维组织。 4.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 概念: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小叶)急性化脓性炎症,又称为支气管肺炎。 病理变化:肉眼:肺内出现散在实变病灶,下叶背侧较多,直径0.5-1cm,色暗红、灰黄色,质实。切面不呈颗粒状,挤压有脓性渗出物溢出。可发展致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镜下: (1) 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 病变区细支气管粘膜上皮坏死、脱落,崩解,管腔内充满浆液、中性粒细胞以及脱落崩解的粘膜上皮细胞。细支气管管壁充血,中性粒细胞弥散性浸润。支气管周围受累的肺泡间隔中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及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少量红细胞和纤维素。  (2)病灶附近的肺组织充血,肺泡扩张呈代偿性肺气肿。 病因: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病理变化 肉眼:肺组织充血,水肿,体 积轻度增大。   镜下: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血管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无或少有渗出物,透明膜形成,病毒包涵体。 6.SARS 7.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病理变化: A. 粘膜上皮纤毛粘连,倒伏、脱落,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鳞状化生;上皮中杯状细胞增多。  B. 粘液腺增生、肥大,粘液细胞明显多于浆液细胞。  C. 支气管粘膜及粘膜下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D. 喘息型患者粘膜下层平滑肌增生、肥大,支气管管腔狭窄,支气管壁软骨变性、纤维化、钙化、骨化。  并发症 支气管扩张 肺气肿 肺心病 支气管肺炎 8. 肺硅沉着症(silicosis)简称硅肺(矽肺) 小于5μm硅尘颗粒才能被吸入肺泡,并进入肺泡间隔引起病变。 镜下  硅结节形成 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9. 肺癌(Lung cancer  病因  1. 吸烟  2. 大气污染   3. 职业因素  4. 基因的改变 大体类型(1)中央型(2)周围型(3)弥漫型 消化系统疾病 1. 慢性胃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图)(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 .-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的返流 -自身免疫异常 2. 慢性萎缩性胃炎 A型:多见于胃体,属自身免疫性炎症,常伴胃酸缺乏及恶性贫血。 B型:多见于胃窦,常与HP感染关系密切。 3. 消化性溃疡 概念definition: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与胃酸消化作用有关的溃疡。 病理变化 好发部位 胃溃疡 胃小弯近幽门部处,尤以胃窦部多见 十二指肠溃 球部前壁或后壁“球后溃疡”,“对吻溃疡” 肉眼: 1.圆或椭圆形,胃溃疡直径常<2cm,十二指肠溃疡<1cm; 2.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深浅不一,常深达肌层; 3.切面呈漏斗状或潜掘状;4.周围粘膜邹襞呈放射状向溃疡处集中 光镜: 1. 溃疡底部自上而下分四层: (1)炎性渗出层: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构成 (2)坏死层:凝固性坏死 (3)肉芽组织层 (4)瘢痕层:深部可见增生性动脉炎及神经纤维小球状增生 合并症 1.愈合 2.出血大便潜血、呕血或黑便、失血性休克 3.穿孔腹膜炎 4.幽门狭窄及梗阻 功能性; 器质性 5.癌变 4.病毒性肝炎 概念definition: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 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基本病变 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细胞变性 (1) 肝细胞水肿: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2)嗜酸性变: (3)脂肝细胞坏死: ※ 根据坏死肝细胞的形态分为 (1)嗜酸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形成 (2)溶解性坏死 根据坏死的范围、分布特点分为: (1) 点状坏死 (2)碎片状坏死 (3)桥接坏死 (4)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 (二)炎细胞浸润 汇管区及坏死灶区 (三)再生与增生 1.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 2.肝细胞再生: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大、核大,染色深,可有双核。 急性(普通型)肝炎 分黄疸型及无黄疸型两种 (1)病变特点:及转归: a.肉眼:肝脏体积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光滑。 b.镜下: ※ 肝细胞变性广泛,坏死轻微,主要为点状坏死 嗜酸小体不常见;汇管区及小叶内少量炎细胞浸润。 慢性(普通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病程持续半年或一年以上。 (1)轻度慢性肝炎 a.肝细胞变性、点状坏死或嗜酸性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 b.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 (2)中度慢性肝炎 a.肝细胞坏死明显,出现中度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 b.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间隔,但小叶结构基本完整。 常见;汇管区及小叶内少量炎细胞浸润。 重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 急性重型肝炎(急性红色或黄色肝萎缩) a.肉眼:肝体积缩小、质软、包膜皱缩,黄色或红褐色。 (图) b.镜下:肝细胞大块坏死; 肝窦扩张、充血、出血; Kupffer’s细胞增生肥大,伴活跃吞噬功能; 大量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5.毛玻璃样肝细胞 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 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电镜HBsAg沉积于滑面内质网池内 6. 肝硬化 概念: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三者反复交错进行,使得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改建,肝脏变形、变硬,称之为肝硬化。 常见类型及病变 门脉性肝硬化 (1)肉眼: a.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稍大,质正常或稍硬 b.晚期: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被膜增厚; 表 面、切面有大小较一致结节,直径0.1-0.5cm,色黄或 黄绿,周围有灰白色较薄而厚薄均匀的 纤维间隔包绕 (2)镜下: a.假小叶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并分割包绕肝小叶,形成的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 b.假小叶内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出现两个以上的中央静脉; c.假小叶内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程度变性及坏死,可见再生肝细胞; d.纤维间隔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胆管增生 假胆管形成。 坏死后性肝硬变 胆汁性肝硬变 7. 食管癌 中、晚期癌: 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造血系统疾病 1. 霍奇金淋巴瘤 特点: 1、累及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为主; 2、患者以儿童、青少年为主; 3、肿瘤细胞;Reed-Sternberg(R-S) 几种变异的RS细胞 1) Lacunar cells腔隙型细胞(陷窝细胞)胞浆丰富空亮,核多叶而皱折,染色质稀疏,核仁多个,较典型的R-S细胞小。 2)Popcorn cells 爆米花细胞常为单核细胞,胞浆少,细胞核皱折形成多叶状,染色质细,核仁小,多个,淡染。 3)高度间变的,大的多形性细胞,其形态类似于R-Scells 称为不典型RS细胞 泌尿系统疾病 1.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感染后性GN,急GN) 好发人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 发病特点:起病急,病程短,预后好 病变性质:急性弥漫增生性炎症 病因: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病变 肉眼:“大红肾” 电镜:上皮下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驼峰状突起 免疫荧光:免疫球蛋白IgG及补体C3沉积 临床特征:急性肾炎综合征 2.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镜下:大多数肾小球有新月体形成,严重者毛细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出血。 新月体: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呈多层排列,在毛细血管周围形成新月形或环行小体,称之。 免疫荧光:免疫球蛋白IgG及补体C3沉积 电镜:基底膜不规则增厚 临床病理联系clinical features: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3.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病变 4. 膜性肾小球肾炎 光镜下:肾小球弥漫性基底膜增厚 免疫荧光:免疫球蛋白IgG及补体C3沉积 电镜:以基膜样物质形成钉状突起为特征 临床表现与预后:肾病综合征 5. 轻微肾小球病变 6. 膜性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变化:既有基底膜的增生,又有系膜的增生。 免疫荧光:免疫球蛋白IgG及补体C3沉积在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 电 镜:双轨征 临床表现:多为肾病综合征或慢性肾炎综合征。 7.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终末期肾,慢性硬化肾炎) 肉眼: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电镜1大部分肾单位萎缩 2小部分肾单位代偿扩张 3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细小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 8急性肾盂肾炎 合并症 1)急性坏死性肾乳头炎2)肾盂积脓3)肾周围脓肿 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 1.慢性子宫颈炎 病因: (1)感染:链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等 (2)分娩、机械损伤是诱发因素 主要临床症状: (1)白带异常 (2)出血 病理变化:好发于子宫颈阴道部 镜下 (1) 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2)子宫颈腺体上皮细胞鳞化,或扩张呈囊状(纳博特囊肿,较大时肉眼可见);(3)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大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大体 (1)子宫颈糜烂:真性糜烂和假性糜烂; (2)子宫颈息肉 (3)子宫颈肥大 (4)纳博特囊肿 2.葡萄胎 镜下 : 1)绒毛间质高度水肿 2)绒毛内血管减少或消失 3)被覆绒毛的滋养层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子宫明显增大,HCG明显升高,无胎心 3. 侵袭性葡萄胎 大体:除子宫腔内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物外,子宫肌壁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水泡及蓝色结节 镜下 : 1)肌层内有完整的绒毛浸润 2)绒毛水肿,无血管 3)滋养层细胞异型性更显著 4.绒毛膜癌 大体 肌壁内有出血坏死灶呈蓝紫色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的可穿透肌层。 镜下 1)高度异型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 2)无完整的绒毛结构 3)绒癌本身无间质 4)病灶周围有大片出血和坏死 临床表现 葡萄胎治疗后,流产后或分娩后数月,子宫增大,阴道不规则流血,血尿中HCG持续升高。 转移 早期易发生血道转移 5. 乳腺癌 大体:好发部位,单侧多见,质地较硬,与周围分界不清,切面灰白色,乳头下陷,“桔皮样”外观。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