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桥涵工程
1.桥梁 本线地质条件复杂,岩体受多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破碎,风化层厚度变化大,基底地质情况复杂多变,非岩溶地区当基岩出露或埋深较浅时,宜采用调查、钻探、挖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岩溶区应采用钻探和物探相结合的勘探方法。 岩溶复杂地段的桥梁应勘探 2 次,定测阶段按墩台位置进行控制性勘探,补定测阶段按桥梁基础布置形式结合岩溶发育程度进行勘探。 勘探以钻探为主,根据桥梁结构形式、墩台位置和基础类型,结 合地质调绘结果布置,一般布置在墩台基础轮廓线的中心或周边;桥 台必须有勘探点。原则上逐墩勘探;地质简单时,隔墩勘探;地层、 构造复杂地段、 风化层厚度不均地段、 斜坡地段, 根据地形地质情况, 在墩台基础对角勘探;非可溶岩区高墩、大跨 2~3 个勘探点;可溶 岩区第一阶段定测阶段按 1 孔勘探, 第二补定测阶段根据岩溶发育情 况结合基础布置形式 2~5 孔或逐桩进行勘探。各工点勘探孔数量视 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类型确定。 针对不同地层类型,制定主要勘探原则如下: (1)厚层第四系地层 桥梁墩台一般采用摩擦桩基础, 勘探点布置通常采用逐墩布置机 动钻探的原则。当地层层序较简单、层序规律性较强且桥梁孔跨小于 32m 时,可适当增大勘探间距至隔墩勘探。对第四系细粒土地层较厚 的地段适当布置静力触探,测定土的侧壁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完善勘 察资料。弃、填土地区桥梁墩台位置填土厚度大且条件复杂时应进行 横断面勘探。 勘探深度:应结合地质条件、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桩 长等综合确定。一般情况下,桩端地层为黏性土或粉细砂、中砂及全 风化层等地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 510~10m15m,孔深一般不小于 40m;桩端地层为粗砾砂或碎石类土时,摩擦桩应钻至桩尖以下不小 于 5m,孔深一般不小于 30m;遇有大漂(块)石,钻至基础底以下的深 度应超过当地漂(块)石或孤石的最大粒径的 2 倍,且不少于 10m5m。 (2)沉积岩地层 逐墩进行勘探,地质复杂的山前斜坡地段应进行横断面勘探。 勘探深度:应结合桥梁结构形式、桥式布置、基础类型及桩长等 综合确定。桩端地层为全~强风化层时,应钻至桩尖以下 5~10m; 对持力层为岩层的柱桩基础应钻至弱风化岩层时(或微风化层)应钻 至桩尖以下内 3~5m;扩大基础应钻至强风化承载力即可满足设计要 求即可。 (3)花岗岩及其他火山岩区地层 逐墩台进行钻探,当存在风化不均匀或地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 钻孔。 勘探深度:柱桩基础均应钻至弱风化层(或微风化层) 3~5m; 扩大基础强风化即可满足要求。具球状风化或不均匀风化时,钻至基 底或桩尖以下深度应超过当地弱风化~微风化球体直径的 2 倍 (由地 质测绘和钻探确定) ,且不小于 10m。 花岗岩全~强风化层中的桥孔钻探, 应加强标贯 (或动探) 试验, 每次标贯的间距不得大于 3m。 (4)可溶岩区地层 可溶岩地段桥梁:首先各墩台中心布置 1 孔,根据桥址区揭示岩 溶情况及基础类型,溶洞高度 1~3m 时,应采用梅花形补孔(每墩台 增加 2~5 孔) (补定测阶段结合基础布置形式实施) 。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该墩台原则上应按逐桩进行补孔(补定测 阶段实施) 。 1)钻孔揭示溶洞高度大于 3m; 2)梅花形钻孔中一半以上孔均发现洞高大于 1m 的溶洞; 3)既有勘探(钻探、物探)揭示,溶洞呈串珠状发育(揭示三处 以上(含三处)大于 0.5m 的溶洞)时。 若附近墩台的岩溶发育时, 相邻墩台应根据勘探揭示的岩溶发育 程度,考虑逐步适当增加钻孔。 钻孔深度至明挖基础应至基底以下完整基岩 10~15m;桩基础至 桩尖以下完整基岩 10m,当遇串珠状溶洞时,与桥梁专业共同研究钻 孔深度。 高墩、特殊结构、大跨桥梁及岩溶强发育区,勘探深度应会同桥 梁专业研究确定。 适宜开展物探工作,且开展物探工作,且经试验有效果时,可适 当减少钻探。 (5)变质岩区地层 原则上按逐墩进行钻探。岩层差异风化严重、岩性变化大等地质 条件复杂地段的墩台应适当加密钻孔。 勘探深度:柱桩基础均应钻至弱风化层(或微风化层)内 3~5m 每个工点均需布置控制性钻孔, 控制性钻孔勘探深度较一般钻孔 深 5~10m,或钻入弱风化层不小于 5m,控制性勘探孔的数量应不少 于勘探孔总数的 1/3,且每个工点不宜少于 2 个。 2.涵洞 涵洞勘探点的布置应结合路基工程综合考虑,做到一孔多用,每 个涵洞应有勘探点,长轴涵洞(包括旅客地道)应沿轴向布置至少 2 个勘探点,地层情况复杂时适当加密,勘探深度应满足沉降变形计算 要求或钻至硬层不少于 5m。一般第四系黏性土地层的孔深满足路基 沉降检算要求。基岩埋深浅时,可采用挖探,基岩埋深大时钻探。 对于跨沟渠的涵洞,应查明沟渠中软弱层及其厚度。 6.2.2 路基工程 1.路堤 平原区地层简单, 以黏性土及砂类土为主, 勘探孔间距 50~100m 左右,勘探点的深度应满足沉降计算和工程处理措施的要求,钻探孔 深一般不小于 25m。 松软及软土地基勘探孔间距 50m 左右,以钻探为主,地层适宜地 段可用触探进行辅助勘探,孔深应根据填土高度确定,满足地基沉降 计算要求,细粒土勘探孔深可参照表 6-1 确定。 填土高度与勘探孔深参考值 填土高度(m) 2 3 4 表 6-1 5 6 7 勘探孔深(m) 25 28 32 37 41 45 对低填浅挖地段,查明基床底层的地基是否存在 Ps<1.5MPa 或 承载力小于 180kPa 的土层(半填半挖断面更要重视上述问题) 。 软土、松软土路基地段,地质横断面间距一般不超过 100m 左右, 而且各个每个工点应确保有地质横断面;当软土、松软土地基连续地 段较长,且地层层位变化不大时,可适当加大横断面间距,每个代表 性地质横断面上应布置 2~3 个勘探测试孔。 选择代表性的松软及软土地基工点布置钻触对比孔, 以综合确定 合理的地基计算和设计参数。 高路堤、陡坡路堤应按地质横断面布置勘探,且每个工点至少应 布置 1 个地质横断面。地质横断面的间距不应大于 100m,地质条件 复杂时应适当加密。地质横断面宜垂直线路布置,必要时可按基底稳 定最不利方向布置,每个地质横断面上的地质勘探点不应少于 3 个。 在设置各类过渡段的地段应布置勘探点,查明基底的地质条件, 路桥及路隧过渡段上的软土及松软土地基应布置 1 个代表性地质横 断面,勘探深度不应小于一般路基的勘探深度。 岩溶发育地区以物探测试贯通,重点异常地段采用钻探进行验 证,孔深应钻至路基基底以下 10~15m,在此范围内遇溶洞时钻探深 度另行研究。 2.路堑 路堑勘探应在地质调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勘探, 勘探点间距根据 堑坡高度和地质复杂程度确定,一般 50~100m 左右,应查明路堑范 围地层结构、 土石分界面、 地质构造、 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是否顺层及地下水情况, 并布置横断面勘探, 横断面间距 100~200m, 每个路堑宜有横断面,每个代表性地质横断面上应布置 2~3 个勘探 测试孔。钻孔深度根据地层岩性的不同,深度宜至路基面以下不小于 5m,当基底为硬质岩时可至路基面以下 3m,遇软弱结构层时应穿过 软弱结构面而进入稳定地层 3~5m。可溶岩地区钻孔应达到路肩设计 高程以下至少 10m,在此范围内遇溶洞时钻探深度另行研究,土质路 堑的孔深还应满足土质地基的要求。 当存在地下水时, 孔深适当加深, 并根据地下水含水层及埋藏情况等布置水文地质试验。 3.路基支挡工程 支挡建筑物的两端应布置勘探孔, 中间视地质情况及地质复杂程 度增加, 一般情况下勘探孔间距 50~70m, 地质情况复杂时每 30~50m 布置一个勘探点,必要时布置代表性横断面勘探,每个代表性地质横 断面上勘探测试点应不少于 2 个, 代表性地质横断面的宽度应满足工 程地质分析、路基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需要。勘探孔深度不小于建筑基 底以下 5m 或满足查明基底地质条件的要求,地层软弱时,穿透软弱 层至硬层以下 5m。桩基应至桩底以下 5~20m5~10m。 4.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路基 (1)岩溶路基 原则上按路基路堤中心线或两侧路肩坡脚处平行布置 2~3 条物 探纵测线, 站场区等适当加密。 异常地段根据填方高度适当加密测线, 并对物探异常位置布置钻探验证,查明岩溶发育状况。勘探深度:当 上覆土层较薄时,一般应钻至灰岩岩面以下 10~15m;当上覆土层较 厚时,应钻至附加应力相当于自重应力 10%的深度处,一般深度不小 于 25m。 同时结合标贯、 动探等原位测试手段查明表层土的工程特性, 注意分析岩土分界面附近的地质条件。必要时进行抽水试验。 岩溶地区路堑地段岩溶勘探,定测时控制性勘探,待施工宜在路 基成型后再补充地质勘察工作。 (2)危岩危石及崩塌 原则上不进行地质钻探,可适量进行挖探,查明覆盖层厚度、裂 隙发育程度和充填特征。 (3)膨胀(岩)土路基 勘察手段以钻探为主,辅以适当挖探,查明地基条件。一般场地 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 100m,复杂场地不宜大于 50m;每隔 200m 布置 1 个横断面;膨胀(岩)土路堑工点勘探横断面间距 100m 左右,且 每个横断面上勘探点不应少于 2~3 个。 勘探深度应满足沉降和工程处理的要求,路堤工程一般不小于 25m,路堑宜至路基面以下不小于 10m;支挡工程勘探深度宜达到支 挡建筑物基底以下 5m,桩基应至桩底以下 5~20m5~10m。 6.2.3 隧道工程 隧道勘探一般采用综合勘探,应加强进出口、浅埋地段、穿越沟 谷地段等位置的调查和测绘工作,隧道勘探(含斜井)以物探为主, 重点和物探异常地段采用钻探核对验证,并辅以适量的挖探、槽探。 1.勘探布置原则 (1)地质条件复杂(岩溶、膨胀岩、煤系、片岩和构造发育等) 的隧道宜应采用综合勘探方法。 在洞身和洞口均应布置勘探点; 物探工作在既有资料和工程地质 测绘的基础上布设,查明隧道围岩类别、重要地层接触带、断层构造 及、岩溶发育特点、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地质测绘及物探资料的综 合分析,针对重要的地质界线及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岩 溶发育带及重要物探异常等应有采用钻探验证孔控制。 (2)覆盖层及风化层较厚的洞口应布置勘探点。 (23) 洞身应按不同地貌和地质单元布置勘探孔查明地质条件; , (3)埋深小于 100m 的较浅隧道或洞身段沟谷较发育的隧道,勘 探点间距不宜大于 500m;埋深较大隧道勘探点的布置应结合地质调 查及物探成果确定,原则上钻孔间距不超过 2000m 专门研究。 (4)物理勘探:物探测试全隧贯通,对特长隧道、地质复杂隧 道等的重点地段采用两种以上物探方法贯通测试。 地质条件复杂必要 时适当加密物探测线或增加横向断面。 2.勘探深度 钻孔深度应至路肩高程以下 3~5m, 遇不良地质时, 应适当加深。 3.单线隧道洞身钻孔应布置在中线外 6~8m,左右侧均可交叉布 置; 双线单洞隧道洞身钻孔应布置在中线左侧 6~8m 或中线右侧 12~ 15m,钻探验收完毕后及时回填封堵。 4.隧道深孔钻探应在现场调查情况绘和物探成果基础上, 进行专 门研究后实施。 (1)隧道深孔分为两类,一类为解决隧道地质结构(如揭示岩 层界线、断裂等)而布置,一类为验证重大物探异常而布置,所以深 孔必须在详细工程地质调绘及(或)物探的基础上安排,目的在于解 决通过地质调绘及物探无法解决的疑难地质问题。 (2)深孔开钻前必须重点复查认真分析隧道通过地段和钻孔附 近地表岩性、地质构造及有关水文地质内容。一般钻至路肩高程下 10~15m,以利需要做水文地质试验并为或线路可能调坡留出充分余 地,遇特殊情况时地质钻孔应适当加深。 (3)为保证孔内水文地质试验及采样要求,终孔孔径不小于 91mm。为获得含水岩组水文地质参数、评价含水层富水性,计算隧道 涌水量,需在钻孔内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质试验应宜采用抽水 试验,当抽水试验无法实施时,可改用压水、注水试验或提水试验。 (4)全部深选择重要的钻孔都要进行综合测井,内容包括声波、 视电阻、自然电位、伽玛、井斜、井径、井温、井中电视等。 (5)地应力测试:根据地貌单元、地质构造结合勘探孔深度, 代表性进行隧道洞身附近的地应力测试。分析、判明发生岩爆及软质 岩流变大变形的可能性。 6.2.4 站场工程房屋建筑工程 可参照路基工点的勘察要求布置勘探、测试和试验工作,横断面 较长时可考虑增加横断面上的勘探孔数量。房建建筑工程执行《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版) ,在补定测阶段安排勘探。 (1)高层、大型站房、大跨度建筑物及房屋集中区房屋建筑和 构筑 物 场地 工程 地质 勘 察, 原则 上执 行 《岩 土工 程勘 察 规范 》 GB50021-2001(2009 版)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和 相关规定。勘探手段以钻探为主,辅以静力触探。具体工作量结合桥 路工程以剖面勘探为主,每个剖面的勘探点数目不少于 3 个,剖面间 距、钻孔深度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工程重要性等级和勘探阶段综合确 定。待相关专业提供构筑物详细位置和结构类型后在补定测阶段实 施。 (2)大型车站、生活区、动车运用所、大临工程等,应作进行 场地控制性剖面勘探,剖面间距 50~200m,每个剖面的勘探点数目 不少于 3 个,应结合桥路工程勘探点进行。勘探深度应能控制地基地 带格式的: 字体: 四号 格式 的 带格式的: 字体: 四号 格式 的 带格式的: 字体: (默认) 宋体, 格式 的 (中文) 宋体, 四号 带格式的: 字体: (默认) 宋体, 格式 的 (中文) 宋体, 四号 带格式的: 字体: 四号 格式 的 带格式的: 字体: 四号 格式的 带格式的: 字体: 四号 格式 的 带格式的: 正文 格式 的 层结构。 (3)车站范围应代表性进行孔内波速试验;地道、设有地下室 和维修坑道的大型房建应进行扁板侧胀试验和主要含水层抽水试验。 (4)高架站勘探结合墩台布置,以横断面勘探为主,间距 50~ 70m。 (5)定测阶段结合桥路工程布置代表性勘探点,在相关专业提 供构筑物详细位置和结构类型后在补定测阶段实施剩余勘探量。 (65)取样要求 1) 地基为黏性土或粉土时应分层采取原状土样作物理力学实验, 砂类土、碎石类土应分层取样进行颗粒分析实验,房建场地勘探取样 数量、实验项目按工程基础类型并结合路基设计需要确定,每层试件 数量满足统计要求。 2)地基为基岩时,按地层岩性分别取代表性岩样做物理性质和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 3)结合路基工程分段取地表水、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在取水 样钻孔地表以下 0~8m 范围内取代表性土样进行土的侵蚀性分析。 建筑材料场地 场地勘察 6.2.5 建筑材料场地勘察 配合有关专业对所有选定的砂、石料、路基填料的质量、地质储 量进行现场详细调查及勘探, 查明开采范围内的地层成因、 地层结构、 剥土厚度、以及水文地质情况。天然建筑材料的储量应根据所确定的 开采范围、地质断面图、勘探与试验成果,采用平均厚度法、平行断 面法、三角形法等,分别对有用层和无用层进行计算。 天然建筑材料场地类别的划分 场地类别 Ⅰ Ⅱ Ⅲ 场 地 特 征 地形平坦,岩性单一,有用层厚而稳定,附近无不良地质发育。无表面剥离层 地形有起伏,有用层基本稳定,呈条带状分布或厚度变化较大,其中有少量无 用夹层,有不良地质发育。有剥离层或剥离层分布无规律 地形起伏大,有用层分布面积小,厚度小,岩性变化较大,断层发育,风化层 较厚,不良地质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普遍有较厚剥离层 表 6-2 1.调查测绘 会同有关专业对建筑材料场地进行调查测绘,详细记录地形地 貌、交通情况、岩土的名称及性状等,尤其注意岩石风化层的调查测 绘及取样,作好观测点记录。现场填绘平面地质图。要求对建筑材料 场地、材料进行拍照。调查记录本以及照片及底片作为资料的一部分 与勘察报告同期验收。 2.勘探及取样、试验 (1)路基填料 包括各类路基填料如:土,砂、卵砾石,级配砂砾石,风化岩石。 所有设计取土场均应布置勘探。 路基填料取土场地勘探点的间距单位:(m) 勘 察 阶 段 场 地 类 别 踏 勘 以地质调查为主,可辅 以少量的物探、简易勘 探和取样工作 表 6-3 定 测 100~200 50~100 <50 Ⅰ Ⅱ Ⅲ 当地层单一或丘陵区有天然断面可做观测点时,勘探孔可适当放 宽, 勘探孔的深度应至有用层或开采高程以下 2m。 采用钻探、 简易勘探 (挖 探、 螺钻等) 相结合的勘探方法, 取样试验。 取大样数量不少于 100kg, 设计取土量大于 20 万 m3 的,土样数量一般不少于 2 组,取土厚度较 大且岩性变化时,应根据岩性分层取样。根据需要做 CBR 试验、夯后 剪(90%和 95%)和无侧限抗压强度(90%)。其中,Ip≤10 时加做筛 分试验, 砂类土筛分 (粉砂加做细颗分) 并做不均匀系数及抗冻指标。 现场根据需要确定是否进行土质改良试验, 取样数量应满足土质 改良试验的要求。 取土场资料应编制说明书及柱状图 (标识填料组别) 地质图 、 (平 原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简单的不做)。计算出合乎实际的地质储量。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附录 A(2004.12 局部修订条文)进行 填料定名。 (2)砂、石料 做大筛分试验样品数量不少于 100 公斤。工程用砂不少于 10 公 斤。填料用砂不少于 100 公斤。工程用卵砾石土不少于 80 公斤。工 程用碎石不少于 80 公斤,块石:30cm×20cm×15cm 取 2 块。用作粗 骨料和细骨料的砂、石料除常规试验外,还应做碱活性试验。 (3)级配碎石 取样试验应符合 《铁路碎石道床底砟》 (TB/T2897) 的有关要求。 每一石场同一岩性取 1~2 组样品(各粒径碎石共计 150kg, 30cm×20cm ×15cm 块石 4 块)。 (4)碎石道砟 新建碎石道砟应现场调绘并填绘 1: 2000~1: 10000 工程地质图, 勘探采用观测点、 简易勘探、 钻探相结合的手段进行, 勘探间距 100~ 300m,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开采深度 1~2m。道砟质量应符合特级道 碴要求。取样数量:碎石不少于 200 公斤,块石:30cm×20cm×15cm 取 6 块。 送样单要写明料场位置、工程名称、工程用途、试验期限、送样 单位及日期及具体试验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